小青也不知听懂没听懂,轻轻回应一声:“哞。”
有了小青的蛟蜕肥田,大大缓解他不能进山打猎的压力。
乃至于他还跟池父提了一嘴,让池父以后将小青拉的屎,还有两只五道眉拉的屎,都收集起来发酵发酵。
再拿去肥田。
虽说粪便是秽物,但说不定聚少成多,也能抽出一点两点灵性,凝结成肥料。
再者粪便本来就能肥田,真正意义上的肥田,农村经常沤大粪来肥田——正所谓没有屎臭,哪里来得饭香。
有了关于粪便肥田的想法,池桥松的灵感便停不下来:“爸,不如这样,回头你找人设计一个沼气池。”
“沼气池?”
“嗯,厕所跟沼气池连一起,这样沤大粪的同时还能发沼气。用沼气烧锅做饭挺好,大粪则拿来肥田,在大棚外面也能种点果树什么的。”
“盖个沼气池要不少钱吧?”池父有些犹豫。
“暂时没钱盖的话,至少要把地预留一下,等赚到钱了再盖。”池桥松说道,“妈不是说还要养猪吗?”
“嗯。”
“养猪的猪屎,也能往沼气池里面送,不仅能产沼气,还能兼顾卫生。”
承包一道坎,绝不仅仅只种几亩大棚地,那样就太浪费了。
肯定要漫山遍野种上果树,再养殖一批鸡鸭鹅、猪牛羊、兔子鹌鹑,若是有条件,还能开挖鱼塘养养鱼。
“那我找人问问,你不用操心,去上班吧。”
“好。”
…
…
…
点个卯。
池桥松就去了阅览室,阅读今天的最新报纸,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外面一份新报纸最低也要五毛一份,太贵。
《群众报》、《环球文萃》、《每周文摘》、《外洋消息》、《故事集》、《江右晨报》、《彭蠡晚报》……
讲武堂每天订阅的报刊达到二十多份。
在这个没有电脑阅读,没有手机阅读的时代,报纸和书刊就是最重要的精神娱乐。
若是想,池桥松可以一整天都泡在阅览室,靠报刊打发时间。
当然并没有这个必要。
该对这个世界了解的内容,都已经从新旧报纸上看过,接下来只需要像普通人一样,简单关注大众新闻即可。
看完报纸,他在讲武堂简单转了转。
今年行署拨了不少教育经费,讲武堂也分了一笔,再加上学员招新的学费,又截留下一部分。所以郝伯昭大笔一挥,开始修缮讲武堂的宿舍、教室和练武场。
工人站在架子上粉墙,看到教室里习武练拳的学员,眼神里充满了说不出的敬重。
不管是学文,还是学武。
在普通人眼里,都是一件高尚的事。
大夏民国的风气,老百姓就是再苦再累,都想要送自己家孩子上学、练武,怀揣着一颗朴素的望子成龙之心。
穿过回廊,池桥松径直去了教师宿舍房。
原本他一直住在学生宿舍,今年开春招新,宿舍重新分配,再加上新入职几位教师,池桥松也得以分配到一间教师宿舍。
不过他并不打算住这里,所以连被褥都没带过来。
还没进门,就看到隔壁宿舍门打开,走出来一位蓬头垢面的女老师。
是新入职的刘雯老师,个子不高,身体粗壮,不细看的话真看不出来她是个女子。池桥松看过她的档案,定了一个勇士境下三等的级别。
这个级别,在老师中比较弱。
不过她是女性武者。
去年有女学员提反应,说男老师教学不方便,有动手动脚的行为。所以今年讲武堂招了几位女老师,实行男女分班。
“刘老师。”池桥松打个招呼。
刘雯老师揉了揉眼睛:“哦,小池你好。”
简单问候,池桥松就回了自己的宿舍,他对刘雯没有兴趣,反而对另一位女老师韩翠芬颇有兴趣。
韩翠芬只在入职时候,递了一份档案,需要到三月底才能赶来上课。
她的档案上记载,她是城外祥云观的女道士,即将教授的武道内功课,叫做《飞瀑登涉》,是与《紫霞清尘》一样的入门内功。
从刘春这边,暂时学不到后续的武道内功,他就想着跟这位韩翠芬老师先学《飞瀑登涉》,为一口炁增点份量。
反正也就几包肥料的事。
有小青的蛟蜕肥田,他现在心里豪横得很——再说也未必真会施肥,完全可以当作一朵小红花,挂在蟠桃树上欣赏。
…
…
…
十点钟以后,郝伯昭才姗姗来迟。
身为首席讲师,他并不需要按时上下班,时间分配十分自由。
“你最近《泼风快刀》修炼如何了?”郝伯昭一边喝茶,一边问询。
“已经练出刀意。”
“唔,进展挺快的,练出刀意之后,就要慢慢打熬刀法,一天早中晚三次操练,让刀法帮你梳理身体。”
“老师,我现在还想学《大力神拳》。”
“贪多不是好事。”
“主要是触类旁通,反正一门武功得打熬几年功夫,不急于一时,我尝试一下别的武功,心里有个对照。”
“行吧。”郝伯昭对于池桥松,教学并不严苛。
一来两者只是普通师生关系,不是师徒关系;二来池桥松表现沉稳,不像一般人浮浮躁燥,或者三心二意。
就冲池桥松仨月不到,将《猛虎大力拳》大成,也值得特殊对待。
毕竟对待天才和庸才,要因材施教。
随后郝伯昭又说道:“我以后会很忙,教你的时间不一定多,你可以向其他会《大力神拳》的老师多请教。”
“是,我明白。”
“对你小池,我还是很放心的,好好努力,把力士境根基夯实,争取三四年内进阶勇士境,未来就很有希望冲击武士境。”
“好。”
随后时间里,郝伯昭抽空练了两趟《大力神拳》,算是为池桥武开个头。
如果说《疯牛大力拳》、《猛虎大力拳》是模仿一种动物,从而推演出的武道外功,那么《大力神拳》就是大杂烩。
池桥松在郝伯昭练拳的身影上,看到了虎型、鹤型、蛇形、猴形等等不同动物的神态。
这门横练功夫,称作《百兽大力拳》更合适。
“练吧。”
池桥松开始全身心往这门拳法投入。
他整理档案室,对老师们会的功夫很清晰,足有四位老师会《大力神拳》,他选了其中武士境的宋翔宇老师。
原因无他,宋翔宇也会《泼风快刀》,郝伯昭没时间教学时,他偶尔会向宋翔宇请教。
一事不烦二主。
拎上金圣香和婺朦胧,池桥松再度送礼宋翔宇,请教《大力神拳》。
第九十章 观后感
三月份的生活,充实且惬意。
老池家山上山下都忙个不停,但池桥松并不忙——他想去帮忙,总会被长辈们拒绝,让他去忙自个儿的事。
他自己的事,核心就是练拳,修炼《大力神拳》。
与死要收礼的徐景阳不同,宋翔宇收了一条金圣香和两瓶婺朦胧后,就爽快的指点池桥松练武——哪怕不送礼,宋翔宇也不会拒绝指点。
为了尽快摸到门窍。
池桥松在练拳之余,会带上斧头,去临近几个山头转悠,打打猎。顺便观察山中动物的形态,为《大力神拳》提供理论支持。
斧头几乎完全长成大狗,一身虎斑花色的皮毛,威风凛凛。
几个月时间的训练,它已经完全服从命令,所以进山无需拴狗绳。接下来的训练科目,就是训练斧头如何配合狩猎。
偶尔。
小青也会跟着池桥松进山,见识一番山里的景色。
池桥松现在完全肯定,当初渡劫的那头大水虺,根本就不是什么水蛇类,只是恰巧在老洼坝渡劫而已。
它生下来的小青,就完全不喜欢水,只喜欢在地面爬行。
当然。
更喜欢盘在池桥松肩膀上。
它虽然只是一头幼蛟,初生两月都不到的幼蛟,但作为祥瑞之兽,战斗力相当彪悍,寻常獐子、狗獾,只要被它盯上就再难逃脱。
“汪汪!”
斧头发现前方灌木丛里有东西。
小青直接从池桥松肩膀上飞射出去,落地后便快速向灌木丛游去。
此时灌木丛里躲藏的小兽,见势不妙,一头冲出来,奋力奔逃。看它的身影轮廓,大约是一只麂子。
然而小青仿佛地上一条青色橡皮筋,啪嗒就弹射起飞,化作利箭射在麂子身上。
咬住。
缠上。
绞杀。
一气呵成。
麂子倒地不起,被小青粗壮的身体缠裹得动弹不得,“一哟一哟”乱叫。然后小青越勒越紧,直到把麂子活活勒死。
这才松开身体,回头看着慢慢走过来的池桥松,得意的发出一声牛叫:“哞!”
“干得不错。”
池桥松不吝夸奖。
小青低头张口,寻找可以下嘴的地方。
然而试了试吞咽,除了把麂子的脑袋勉强吞下,后面身子实在没法吞入,只能再把麂子脑袋吐出来。
可怜巴巴的望向池桥松。
“麂子你还是别吃了,等回家吃小鸡仔吧。”池桥松摸出绳子,将麂子拴起来,挂在肩扛的木棍上。
“哞!”
小青表达一声不满,但还是乖乖跳到池桥松肩膀上盘着。
它现在两米多长度,重量着实不轻,当然对勇士境的武者来说,这点重量微不足道。
一路逛到五道坎。
站在五道坎山顶,往千里翠陇陵深处张望,池桥松不由得发出感慨:“也不知道打鬼行动进展如何了。”
一个多月时间过去。
彭蠡四鬼落网的消息沸沸扬扬,然而全都是小道消息,报纸上并未爆出任何一则。
街头巷尾的通缉令都还在,广播里也会时不时提一下打鬼行动,但这件事的热度,终究一点一点降下去。
气温渐渐回升,山民已经开始陆陆续续进山。
这也是池桥松开始恢复打猎的原因所在,总不能因为畏惧遇到彭蠡四鬼,就一辈子不踏入千里翠陇陵。
眼见天色不早。
他吹一声口哨:“回家。”
闻听哨声,四处溜达,还偶尔撒泡尿的斧头,快速跟上。
一人一蛟一狗,一起回返一道坎。
…
…
…
三月底的时候,本地新右会搞了一次团建。
池桥松作为预备社员,也应邀参加团建活动,不过这一次团建比较枯燥乏味,是去曙光电影院看宣教片。
宣教片的内容,无非就是“忠君爱国”那一套。
这个君,指的是朱大帅。
看完片子后,又去景山饭店聚餐。
“你们预备社员,看完了这个片子,记得在一周内交一份八百字的观后感,交到你们所在单位的支部。”
团部负责人,对池桥松等预备社员,私底下交代道。
等负责人一走,一名年轻的预备社员,就低着嗓子四处问道:“你们谁会写观后感,能借我抄一下吗?”
另一名预备社员,不住抱怨:“这谁会写啊,我小学都没念完!”
习武与文化课并不冲突,不过很多武者自持武力,瞧不上文化课,没怎么用心念过书,文化水平相当差。
单纯从学历上来说,池桥松也是这样的武者。
他只有初中肄业。
不过。
作为穿越者,池桥松再怎么说上辈子也是本科毕业,文化程度远超大部分武者。
“韩四平,你是大学生对吧,帮我写一份,回头我给你介绍几个漂亮的小师妹,我家武馆女学员多得是。”
说话的预备社员叫朱卫,家里开了一个振洪武馆。
据说他家还跟朱大元帅沾亲带故。
面相温文尔雅的韩四平,微笑着摇头:“这种观后感最好不要代笔,会影响预备转正,你还是自己写吧。”
朱卫听了,觉得有点丢面子,骂了一句:“臭老九!”
韩四平收起笑容,转头不再理睬朱卫。
池桥松坐在角落,端着水杯养精神,并不参与这种大小团体的交际,总觉得自己与这种场面格格不入。
忽然耳边传来一句问话:“你念过初中没?”
转头一看,是景山饭店少东家景永,一个比自己年纪还小几个月的预备社员,他回道:“念过一年。”
“那你肯定写不出观后感。”
“额……”池桥松摸了摸下巴,觉得自己被嘲讽了,但似乎又不太像。
这时景永继续说道:“我爸的秘书,洪大文学系硕士,我让他帮我代笔写一篇,正好也帮你写一篇,要不要?”
现在可以确定。
对方确实没有嘲讽的意思。
池桥松好奇问道:“为什么要帮我?”
“我两年纪差不多大,肯定能玩到一起,说不定新右会以后是我们做主。”景永认真说道,语气相当自信。
有点莫名被对方的情绪感染。
池桥松微微颔首:“那行吧,帮我写一份。”
“嗯,回头写好了,我让人送去讲武堂。对了,你还在讲武堂当助教吗,我爸已经托人给我找门路,我打算去市立国术馆进修。”
“力士境就去市立国术馆?”
什么境界,对应什么武功,境界不到,掌握不住对应力量。
所以并非去了市立国术馆,就能立刻修炼高深武功,然后飞天遁地,进阶为上师三境巨擘。
景永却点头道:“对呀,那边能遇到大师,我要是被大师境高手看重收徒,在新右会我能横着走。”
第九十一章 光打雷不下雨
团建回来后,池桥松自己摸出笔,准备写一篇观后感。
不过真写不来,写了几个字后,脑袋就变成空的,这比写作文可难多了——他压根就没记住宣教片上讲了什么。
“算了,还是等景永他爸的秘书代写吧。”
这样想着,池桥松又暗自琢磨:“等我武道大成出山,一定要找几个高材生当秘书,帮我处理杂务。”
大夏民国的武者,通常都能身居高位。
为此也会练一练琴棋书画诗酒花,为自己装点门面,但在政务处理上显然是短板。
所以很多督军、专员,都会任命一批不修武道的文职官员,协助自己处理政务,或者干脆招一批幕僚。
师爷这门职业,是相当吃香的。
轰隆隆!
春雷炸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