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师看到了一些问题,发觉沈瑜没有近距离观察,正想招呼他仔细看,一回头,却看到,沈瑜正向一张纸上快速记录着什么,隐约看到了题识,用印几个字。他略作思索就没多说什么。
沈瑜记录了立轴上落款和用印的错误,以及笔墨上的问题。又去看另一张八大山人的小幅作品。画上描绘着一块湖石,石后伸出一支竹枝,竹枝上栖息着一只灵雀。
作品尺幅不大,造型颇有趣味,模仿的是八大山人晚年的画风。
沈瑜把这幅假画的问题记录下来,就算是看过了所有要鉴定的绘画,手头无事,觉得有些意兴阑珊。完成任务固然是现在的目标,但如果能看到名家的传世佳作,更一件欣喜的事儿。可惜,这次鉴定中,看过作品都是假画,由此可知,艺术市场中这类仿品的数量之多。他对以后想要收藏一些书画的想法打了个问号。现在市场上,真的能买到那些名家的佳作吗?
徐老师看他许久没有反应,也没有催促,自顾自的写着鉴定意见
等他把两幅画鉴定完毕,先与同组们的鉴定师商议了一会儿,然后对沈瑜问道:“你好像没什么反应,不喜欢这两幅画?”
沈瑜说:“没能看到真迹,觉得有些扫兴。”
徐老师说:“太正常了。假画的数量是真迹的几倍,甚至更多。鉴定意见已经上交,现在可以畅所欲言。你觉得这两幅画的仿制水平如何?
沈瑜说:“仿的非常好。小幅作品的纸墨等材料没问题。立轴的纸张经过了做旧,虽然痕迹不明显,但能够看出去不自然的地方。我不知道这种做旧办法是如何做成的?但是,纸面带着些许少量的霉斑,多半经过了反复的揭表后,做出来的旧气。
这张画苍松与梅花鹿的造型肆意夸张变化,造假者想表现出八大山人绘画的狂放不羁,只是一位变化,缺少凝重。
小幅的作品更具迷惑性。作假的人只写名款,不署年款,只是,用印有错误。笔墨也达不到八大山人的凝重、冷峻的特点。”
此时,几个鉴定师都完成了工作,开始各自聚堆聊天,等着工作组的通知。
徐老师对沈瑜说:“你判断的很准确。你鉴定书画,喜欢从绘画者的角度方面去判断,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画家创作和作假者做假画的心态不同。制作出来的画,无论采用多么好的技巧,模仿终究是模仿,其笔墨衔接不可能一点痕迹都不露。我想,你以后可以在这方面多研究。”
沈瑜问道:“徐老师,今天您只听我说,你要指点迷津,怎么鉴定八大山人的画?”
徐老师说:“你的眼力不错,但是咱们用的办法不同,我说的办法,只是我的经验,你要有自己的判断。
你是学绘画的,我想问问你。绘画史上通常把八大山人一生的创作轨迹分成几个阶段,你能说说吗?”
沈瑜说道:“明朝灭亡的1644年以前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这个时期八大山人曾是明皇室王孙,直到清顺治中期,不可能有八大的作品流传下来。
第二时期,从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十年1671年,这是八大皈依佛门后安于修禅的时期。其时,八大绘画以徐渭、陈淳为师,创作了一些精品,绘画的内容以蔬果、竹石、灵芝、石榴、芭蕉等为主,没有人们熟悉的动物(如鹿、鹤),鱼石、禽鸟类的内容。”
徐老师见他说道这里略做停顿,就补充道:“这个时期,山水画没有出现,如果发现此阶段以动物,鱼、鸟为题材的作品或山水作品,要格外留神。”
沈瑜谢过徐老师的指点,继续说道:“从康熙十一年(1672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此10年是八大山人思想起伏颠荡的阶段,同时也是八大画风从继承到创新的阶段,此阶段绘画内容转入写实,鱼鸟、动物、古梅等进入题材范围,形象从细致转向夸张。
接下来,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此阶段出现了大幅花鸟、动物的作品,这在以前是看不到的,署款也抛弃了僧人法号,不再使用“传綮”、“刃庵”等名号,而以“驴”、“驴屋”、“驴屋驴”、“个山驴”等自谑的名字为主。
最后是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这个时期是八大晚年期。由于此阶段在署名上只落“八大山人”款,出现了大量以“石”为主景的作品,如“鸟石”、“鱼石”、“猫石”等,此时期的作品一律体现了凝重、冷峻、朗润、含蓄、静谧的特征。那些肆意变形的作品大部分是伪品。”
他有了游戏的帮助,又看过相关书籍资料,所以,对于现有的研究资料非常熟悉。
徐老师见他说完,就提醒道:“有一点你要注意。八大山人的晚期作品,凡出现在画的中部有一块上大下小的巨石,石上栖各种禽鸟、动物的作品,落款如不是‘八大山人’,而是‘驴’、‘雪个’、‘个山’等的,可以断定不是真迹。”
沈瑜说道:“谢谢您的指点。”
徐老师说道:“你学的很好。说的内容,虽然有前人总结的知识,但是能听出来,你也有自己理解的地方。
我也说说自己的经验,可以供你参考。”
第376章 书画鉴定,保密,老江湖
会议厅内,此次专项工作组的几位负责人,正在轮流督促工作人员整理不断汇总过来的鉴定意见。
陈小华抽空对张鞠几人说道:“第二批鉴定意见汇总后,咱们就要形成初步结论……”
这时,一位工作人员匆匆进入会议厅,来到陈小华旁边对他耳语几句。
陈小华点头:“我知道了。”
他又对张鞠几人说道:“外面来了几位媒体工作者。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得到消息的,等一会儿,要再次强调纪律。”
另一位副组长说道:“现在大伙儿都在忙,很难同时召集起来。咱们可以分组强调纪律。”几个负责人都同意这个做法。
此时,徐老师正在对沈瑜传授经验。
“咱们今天看过两个大画家的作品。我先说说这些年看过八大山人的假画。最常见的是添款冒充:作假者搜寻无款无印的老画,添上八大山人的款识,钤上照像制版的伪印,拿到市场上去蒙骗那些同样不懂八大作品而又期望一夜致富的收藏者。还有不少不填年款只加名款的伪品,更具欺骗性。
还有加跋伪证型的。初涉收藏的爱好者自己鉴赏能力不够,就常常想买一些有名家题跋的作品。假画制造者抓住了这个机会,往往制造一个大名头的跋语附加到伪画上,用以欺骗投资者。有作伪者会在假画上加一段著名学者所题的跋语,跋语以半文言写成,用了一些典故,使人望而生畏不敢怀疑。”
沈瑜见徐老师暂停讲述,开始喝水,就说道:“徐老师,如果我想进一步学书画鉴定,应该怎么提高?”
徐老师放下保温杯,说道:“艺术史上的画家们,不可能全部熟悉。你只能先熟悉几个画家,然后再进一步学习。最常用的办法是,熟悉他们的创作年份以及现有的资料。你今天在鉴定中,其实已经发现了印款方面的问题。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沈瑜说:“今天这两幅八大山人的绘画,有印款矛盾与拼凑的问题。八大山人一生使用的印信有数十方,这些印章是在不同阶段陆续出现的。晚年常用的‘何园’、‘黄竹园’、‘拾得’等印使用率较高,很多藏家都知道这些印鉴。作伪者认为这些熟为人知的印,可以使人产生认同,从而确认这幅画为真迹,所以就把这些常用的印钤在伪画上,但他们往往没有了解这些印件的启用年和废用年,结果露出破绽。”
徐老师说道:“不错。你熟悉了八大山人用印规律,熟读八大山人年谱,就能应对。还有一种假画也很有迷惑性。八大山人的伪画自清中期就充斥于世,作伪者为使赝品更具欺骗性,往往在伪画上东拼西凑加上许多云山雾罩的证据。不少作假者假借合璧形式,在画面上加上一段与八大山人同时代名人的题诗,具有很大诱惑力。如果对相应历史不太清楚的人就会轻信。”
沈瑜赞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以后我要多找机会向您请教。咱今天还看过陆俨少先生的伪作。您有没有比较直观的判断办法。”
徐老师想了想,说道:“你对仿作的判断的已经很准确了,从绘画角度去考虑就很直观,如果让我来判断,我会从画家的创作年代开始研究。
1989年,陆俨少先生南迁深阵,他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及80年代末后创作的作品,多数被海外或深阵的收藏家所藏,在魔都与临安一带存量较少。
20年前,艺术市场包括拍卖会里,陆俨少先生得真迹多于伪作;10年前,真伪作品势均力敌;现在,赝品大大多于真迹。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仿制陆俨少先生的作品,有三个来源。“临安仿”出现于1993年左右,摹仿的是陆俨少晚年的作品。仿品的制作水准较次。“魔都仿”始于1995年前后,作假者他们多是照着画册或图片资料对临。摹仿的是陆俨少中晚期的山水、花鸟画作品,仿品亦存在明显的差距,总体功夫不到家。
最后是“港程造”,源自港澳地区,1990年前后就有“试验性产品”,1995年后,重点仿造为内地鉴藏家所不太熟悉的陆俨少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仿古或写生类型的作品。由于原作就藏在港澳地区,造假者只要对着影印件复制,就足以让一些内地鉴藏家上当……”
徐老师谈兴正浓,一位工作组的负责人走过来,将鉴定专家们召集到一起。
“各位老师辛苦大家!等一会儿大家签字之后,就可以离开。工作人员会按名单与签名,发放劳务费。
有件事情要强调,大家来鉴定古玩的事情需要保密。不能对外说出咱们的工作情况。在借调诸位来之前,已经与老师们的单位协商过。”
众人已经听过要求,纷纷答应。
一位工作人员拿来了签字表,让每个来参加鉴定的人签字。
余老师和徐老师打算回博物馆,沈瑜约着两人一起走。走之前,他悄悄过去与张鞠居打过招呼。
到了楼下,有工作人员引导他们离开大厦。沈瑜看到看到有几个拿着话筒的人,迅速走了过来,分别对于老师几人问道:“老师您好,方便接受一下采访吗?”
一起离开的几位鉴定师纷纷摇头表示拒绝。几位记者不肯罢休,亮明了自己的身份,某某日报,某某报纸等等。不管几位鉴定专家是否同意,自顾自的问起来:“几位老师,这次鉴定的成效如何?
陆续走出来的鉴定师们不理对方的问话,快步离开。
沈瑜和于老师二人刚刚走下台阶,又有一批的鉴定专家走出大门。
一位媒体工作者,认出了去一位鉴定师的身份,急忙凑过去问道:“吴老师,听说这次拍卖的大部分书画作品是仿品。你有什么看法?”
沈瑜听到了问话,就放慢了脚步,回头看到吴老师拒绝回答问题。
媒体工作者有意用激将法师,问道:“吴老师,听说这次有问题的绘画,曾经在您供职的博物馆展出过。您不方便说,是不是受到了什么压力?”
吴老师似乎被对方的问题,弄得有些不高兴:“你说的展览,我不知道。就算我说了什么,你也没办法刊登。”
记者当即说道:“您能说,我们就能刊登。”这时,有工作人员过来,将媒体工作者劝开。
沈瑜听到这几个人的对话,似乎有些故事。他看距离大厦已经有一点距离了,就向徐老师询问媒体工作者所说的事儿。
徐老师低声说道:“今天咱们只是鉴定了这次事情的部分古玩。据说其中有一批画,在老吴供职的博物馆展览过。”
沈瑜:“吴老师岂不是有责任?”他一边问话一边看向远处的那位吴老师。
徐老师笑了:“老吴是老江湖,那批画办展览的时候,他不在博物馆,正在外面访问研究,没机会鉴定那些画。”
沈瑜:“……厉害!”
第377章 美食,鉴定,避之不及
畅馨园。恰逢午饭时间,两层的饭店已经挤满了客人。沈瑜和于老师、徐老师三人,坐在二楼临窗的一个雅座里喝茶,等着服务员上菜。
三人的工作结束之后,看看快到时间,徐老师就提议来这里吃饭。沈瑜不知道这家馆子有什么美食。徐老师只是说绝对让他满意,而且好吃不贵。
沈瑜要请客,于老师却说,这次鉴定费足够了。
沈瑜领到手的鉴定费是200元。他拿到用信封装着的劳务费的时候,几乎捏不到里面的厚度,已经知道数目不会太多。
于老师和徐老师资历够老,每人300元。据于老师说,这是公务的价格。
徐老师说:“以前每次出来鉴定,只要有机会,都会来这里喝茶吃小笼包,犒劳自己。
喝了一杯茶,徐老师似乎打开了话匣子,说起了年轻时做学徒的经历。他年轻时,曾跟着师傅在画店工作,干的是裱画的学徒。学习鉴定之后,第一次跟着师傅外出工作,挣到了一笔费用。当时便是在这里吃的饭,所以记忆犹深。
沈瑜从他的话里才知道,这位徐老师的工作经理颇为丰富,他的老师也是收藏鉴定行里的一位前辈。最早便是从裱画开始,逐渐学习鉴定,除了能鉴定,仿古的手段也很高明。
闲谈中,服务员将他们点的几个本帮菜端了上来,随后又送来了几笼包子。
徐老师招呼沈瑜品尝一下:“这里的菜中规中矩,但是,包子绝对是一绝,赶紧尝尝。”
沈瑜不懂这家店的包子有什么讲究,由徐老师二人点菜。
他们一共点了三种馅儿的包子,笋肉馅,虾子馅和蟹黄馅。笋肉和虾子都是小型汤包,蟹黄包的样式大一些。
他学着两位老师的办法,缓缓的给包子开口,散发着热量,然后品尝里面的汤汁,再品尝肉馅。
包子的汤汁近乎清汤,味道却异常鲜美,三种肉馅儿各有各的特点。
开始吃包子之后,似乎谁也顾不得闲谈。三个人将菜包子和几道本帮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