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漆作锦地,朱漆主题纹饰。盖面圆形开光,开光内雕聚宝盆,盆内满盛珍宝,映射出万道霞光。上托‘春’字,因“春”字具有一年复始、万物更新之意,故可象征长寿和新生。这是明清时期经典装饰。
春字中心圆形开光,居中寿星端坐于青松下,手持书卷,书面有太极符号。“春”字两侧各雕龙纹,四周衬托彩云。盒壁上下各有四组开光,内雕任务故事图。开光外斜格锦地压雕杂宝纹,开光之间雕双鱼、牡丹、宝伞、宝瓶、盘长结、宝盖、法螺、法轮等八吉祥纹样。”
沈瑜忍不住称赞:“看了林老板的收藏,又听了您的讲解,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林老板说:“这乾隆的漆器宝盒不是原创。乾隆皇帝喜欢仿古,此种春寿宝盒的原型,出自明嘉靖时期。乾隆的盒型和雕刻,都与嘉靖宝盒十分相似,极力模仿其特征和神韵。
嘉靖皇帝尊崇道教,一心追求长生不老。宝盒上的“春”字带“万寿长春”的祈愿,“春寿宝盒”的称号也是从此喻意而来。“宝”字则代表聚宝盆上的宝物,包括金钱、锭,珠宝,珊瑚,珍珠等珍贵物品。“春”字具有一年复始,万物更新之意。
象征长寿和新生祥瑞的宝盒,也是乾隆皇帝在春节和庆贺大寿时不可或缺之的御用器物。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明清时期,中国的漆器发展到很高的工艺水平。
另外,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八年十一月初七日,刻字作:“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春寿盒四件(雕漆),传旨:将盒底下并排刻‘春寿宝盒’四字。钦此。于本月二十七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春寿盒四件俱刻得‘春寿宝盒’四字,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
有了档案记载,就使宝盒极具历史价值。
我可不是炫耀什么,是给你看一个样板,有了比对之后,你大概就能看出来问题所在。
这个剔彩的宝盒,在国内的拍卖会上出现过三次,价格都不低。但铜胎珐琅彩的宝盒,只出现过一次,被拍卖会当做清末仿品拍卖。几家大博物馆中,也没有此类藏品。
因此,大多数人对这种铜胎珐琅彩的宝盒的评价,就是后仿。
于老师说到:“小沈啊,你也别因为这件事儿灰心。首先,你买的也不亏,另外,这件事也可以当做一个教训。”
沈瑜知道二人是好意,于是委婉地说道:“谢谢于老师,谢谢林老板。我明白二位的好意。林老板,您说在拍卖会上,出现过铜胎宝盒的清末仿品,您这里还有当时的图录吗?”
林老板见沈瑜不死心,也不在意,让服务生从书架上找来一本图录。
他找到其中一页,递给沈瑜,然后说道:“你看看,就是这件东西。”
沈瑜结果图录,看到了详细的介绍,果然和自己的宝盒很像。
不过,游戏地图是不会出错的。如何证明自己的宝盒是真的?
他仔细对比图片与自己的宝盒,看到拍品具体数据的时候,发现了两个不同的地方。
原来如此,他很快想明白真品与仿品的不同。
沈瑜迅速理清思路,对于、林二人说道:“于老师,林老板,我原本对自己买的这件宝盒,没有太大的把握。不过,看了图录之后,反倒是有了十足的把握。”
林老板不置可否。
于老师问道:“说说你的想法。”
沈瑜说:“您二位请看,图录上的仿品,盒子内部用了点金工艺,而我的这个盒子,内壁就是珐琅彩。点金的手法,用在这里有些画蛇添足。”
于老师点头:“的确不同。”
林老板开始重新观察铜胎盒子的细节。
沈瑜说道:“其实,这两个盒子,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他用手比量铜胎盒子与剔彩盒子的尺寸区别。”
于老师仿佛想到了什么:“对了,盒子的尺寸差距很大。”
林老板看了看图录上的盒子尺寸,自言自语:“仿品是37。5厘米?”
沈瑜说道:“我买的这只盒子,直径20。5厘米,如果这个铜胎的春节宝盒,是仿制乾隆时期的宝盒,为什么直径相差这么大?”
他停顿了一下,给二人一点思考时间,然才继续说:“假设这个宝盒是清末的工匠,仿制的乾隆朝的剔彩盒子,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做的无限接近真品。”
沈瑜指着图录说道:“这上面的盒子,应该就是这么仿造的,非常接近剔彩盒子。”
他又拿起自己的宝盒,“这只就不同了,比剔彩盒子小了一半,如果仿造,怎么会留下这么大的破绽?”
于老师问道:“小沈,你是想说,你买的宝盒不是清末仿品?”
林老板说:“各大博物馆,都没有铜胎春寿宝盒,没有标准器,很难界定。”
沈瑜说:“这东西值得好好研究。剔彩盒子有标准器,铜胎掐丝珐琅的盒子则十分鲜见。
铜胎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复杂精细,往往比剔彩漆器更为费工耗时,所以产量一定稀少。
另外——”
他指着盒子说道:“这只宝盒制作殊特之处,在于无论「春」字内的寿星,还是八个开光内的高仕人物,均以精铸镀金头首,平底凸起与盖面,除有画龙点睛之效外,更令整器益见光辉、倍添绮华。
我手上这只盒子保存不太好,镀金有磨损,反而能够清楚的看到其工艺步骤。
乾隆时期的铜胎掐丝珐琅器,以人物图案为主题纹饰的非常罕见。
现在,同类的铜胎掐丝珐琅春寿盖盒,没有出现在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内,但是,它在国外出现过的这两次。
一件曾于1961年2月21日,出现在蓝扽复苏拍卖,当时的买家是腐国古董商。
另一件在1972年7月11日复现于腐国拍卖。
我曾经看过这个消息,今天在那家店铺里看到了宝盒之后,就回忆起这个信息。
我当时反复的观察这只盒子细节,觉得它可以和乾隆时期的铜胎珐琅彩工艺精品媲美,就初步判断,这只盒子体现的是乾隆时期的制作工艺。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这个东西有可能是,乾隆时期仿制明代春寿宝盒的另一种尝试。”
于老师沉思良久,才说道:“被你这么一说,我也有些犹豫了。”
林老板说:“我玩瓷器、漆器,但是对景泰蓝这类物件了解不多。我觉得可以再研究研究,最好是把同时期的东西,放到一块儿比对。你看怎么样?如果真的有新发现,也许这对就是一个突破。”
于老师对沈瑜说:“小沈,能不能麻烦你,明天带着这个宝盒去一趟博物馆。我约几个同事朋友,先回去收集资料,明天,咱们一起研究研究,你看行吗?”
沈瑜说:“没问题。”
正在这时,他听到了游戏的提示音。
玩家验证乾隆寿春宝盒,触发新的任务:
任务一,证明乾隆铜胎掐丝珐琅春寿宝盒的存在。
任务二,一位知名的收藏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位捐赠者。请玩家在魔都博物馆的捐赠人名录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任务奖励,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发放。
沈瑜听明白提示,快速权衡利弊。自己最初的想法是把这只宝盒卖掉,自己收藏一只品相完好的宝盒。
但是,由于国内收藏界,对这种宝盒并不认同,需要给宝盒做出证明。
如果证明了这种宝盒的存在,再捐赠给博物馆,或许能给自己带来无形的财富。同时,玩家游戏或许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惊喜。
沈瑜想到这里,同意了于老师的提议。
第125章 髹饰悦目,犀皮毛笔
沈瑜琢磨,既然接受了捐赠任务,自己干脆大方点。
他对于老师说:“于老师,我有个想法,如果能证明这个盒子的年代,无论最后结果怎么样,我都把这个盒子捐赠给博物馆。”
于老师一愣,然后说道:“小沈,你不用这么做,我可没有让你捐赠的意思。”
沈瑜说:“这个盒子,我自己收藏,顶多是个藏品。如果能证明它是乾隆时期的御制器皿,然后把它放到博物馆里,最起码是填补了一点空白。我觉得这样意义更大。”
他把姿态做的很足,就等着于老师的回应。
于老师盯着沈瑜看了半晌,问道:“真的?”
沈瑜点头。
于老师笑着说:“行,你小子有格局。这样吧,无论最后证明的结果如何,一个捐赠人的名誉是跑不了的。另外,你买的几件伏桑古董,如果想出手,我和几个朋友帮你找买家。”
沈瑜说道:“我就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您这么夸奖,又要帮忙,我都不好意思了,我先谢谢您!”
于老师说:“行了,别客气了。我联系同事和朋友,赶快回博物馆。”
沈瑜急忙说:“于老师您别着急,我有幸遇到林老板这样的行家,还想多请教一些知识。”
于老师说:“那行,你们俩聊着,我先打几个电话。”说罢,他拿出手机,开始给朋友打电话。
沈瑜对林老板说:“我刚才听您讲漆器的时候,说到了髹漆与剔彩。有些不太明白。”
他用手指蘸水,把髹漆写了出来,然后问到:“是这个词吗?”
林老板点头:“没错,就是这个字。髹,是指把漆涂在器物上。
现知最早的漆器是七千年前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木胎朱漆碗。不过从单纯使用天然漆到用色料调漆,其间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商周时代已用色漆和雕刻来装饰器物。
战国的漆器物品种类增多。
汉代漆器产地广、数量多、传播远,器物的造型及装饰也呈现新的面貌。
唐代漆器里,有金银平脱的工艺大放异彩,盛行于后代的剔红、犀皮也出现了。
宋代的一色漆器制作精良,也有堆漆与镶嵌、戗金与填漆相结合的漆器。
元代漆工名匠辈出,尤以剔红、剔犀、戗金诸作,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明代的漆器工艺有重大发展,髹饰工艺至此齐全。
清代前期,大规模地任用了明代髹工,由于宫廷的好尚,更趋精工细巧。”
林老板说的高兴,又去拿来了几件漆器摆在桌子上。他拿起一个剔红鼻烟壶说道:“你刚才问剔彩,这要先从剔红开始说起。今天,很多人知道剔红的工艺。”
他把鼻烟壶递给沈瑜,然后说:“你看,这就是剔红的工艺。在木胎上堆砌红漆,达到一定层数之后,再用雕刻的办法,让是红漆体现纹饰。
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中,对剔彩有专门的论述:“剔彩,名彩漆。有重色雕漆,有堆色雕漆。扣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轻重雷文之类,绚艳悦目。”
其制作方法,是将各色漆分层髹饰在器胎上,每层漆若干道,使各色漆都具备一定的厚度,雕刻图纹时,需要某种颜色,则剔去上面的漆层,显露出需要的色彩,再按图刻出花纹。”
林老板搬过自己的剔彩宝盒,对沈瑜说:“乾隆一朝,各式雕漆之作严谨工巧、富丽繁缛、样式繁多、色彩丰富。由于国力繁盛和乾隆帝的积极推动,使清代漆器制作工艺达到鼎盛。
剔彩春寿宝盒,就是采重色雕漆,髹漆厚重,刻工一丝不苟。匠者掌握了大面积锦地表现,上下三层花纹自成体系,又互相映衬。”
他转动盒子,让沈瑜看到颜色对比,又指着开光纹饰说道:“你看纹饰线条的变化起伏,这需要工匠的雕刻精湛有力。
分层的彩漆,让画面色彩明丽。三种色彩层次分明,构图巧妙,主题紧凑凸显,需要能工巧匠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做成。”
这位林老板的确是玩儿漆器的行家,说起漆艺的各种门道,无不信手拈来。
他先后拿来几件藏品与当代工艺品,给沈瑜做比对观察。
沈瑜有了鉴定中级技能之后,快速提升了技能和知识,今天有了行家引路,对这些知识掌握的更为详实细腻。他边听边记,不知不觉,时间过得很快。
他喝了口茶,然后说道:“林老板。今天耽误了你不少时间,我买您一件漆器,您看行吗?”
林老板笑着说:“我打开门做生意,当然没问题。你看好什么了?”
沈瑜指向是桌上的一只毛笔。
林老板把毛笔递给沈瑜,同时说道:“这是清代的犀皮漆毛笔,长24。5cm。”
沈瑜接过毛笔,仔细观察,毛笔是直管式,两端有凸棱。笔身在盖帽处束腰,有凸棱。毛笔通体用犀皮漆装饰,表面打磨光洁,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红黑两色纹理,极简之下见意蕴。
林老板说:“犀皮又称波罗漆或虎皮漆,作法是先用稠漆在漆器表面堆起高低不平的地子,刷若干层不同的色漆,最后磨平。这样,地子高出的地方经过磨研,便露出漆层的断面,出现类似片云、松鳞等自然物象的花纹。如果你想买,三千元就可以。”
沈瑜爽快的付款之后,林老板拿来一本书。
“小沈,送你一本髹饰录。这是现代印刷的。现存的古代漆工专著,就是明代黄成撰的《髹饰录》。它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及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你如果对漆器有兴趣,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沈瑜接过书,对林老板说:“谢谢您指点。从您这里学了知识,都不知道怎么感谢您。”
林老板笑着说:“不用客气,咱们交个朋友。如果证明你的宝盒是乾隆时期的,那么这条街上,又多了个捡漏的故事。”
沈瑜说:“这故事还是别传出去了,人家老板还要做生意。”
于老师等得有些急了,对沈瑜说:“原本我还想带着你在附近逛逛,现在有事情要做,我就先回博物馆。”
沈瑜把铜胎掐丝珐琅宝盒装好,直接递给于老师,然后说道:“于老师,您直接把盒子带回去研究吧。”
于老师摇头反对:“不能这么直接带回去,为了避免麻烦,你跟我回去一趟,办好手续。”
他对林老板说:“我要赶紧回去,喝酒的事儿,咱们等下回?”
林老板说:“您这是大事儿,您先忙,如果最后得出了什么结果,一定告诉我一声,我也去看看。如果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我也算是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