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双伶笑眯眯接话道:“要我去搞定文慧。”
“嗯。”张宣就是这个意思。
杜双伶起身,眉眼弯弯地往厨房走。
张宣也跟着起身,去了书房。
给钢笔打满蓝墨水,把本子铺开,张宣安坐在椅子上,开始捋思路。
由于“白鹿原”横插一脚,“潜伏”小说的原计划就此被打破。
现在已经写了24万字,预估要写45万字,中间还差21万字。
如今每天写1100字,一个月按30天算就是3。3万字,还要6个多月、将近7个月才能写完。
马上4月份,距离8月份满打满算就4个月了,时间严重不够啊。
张宣揉揉眉心,有点后悔嘴皮子一张一合就放大话8月份完本。
怎么办?
他娘的能怎么办?只能努力了。
努努力,8月份也许能写完,可快工快活,后面质量不一定跟得上。
这是他无法接受的。
最关键的是,原先想着完本后搁置半年后再进行发表。
现在倒好,哪还有时间?
真是自己给自己挖坑,要了老命。
第238章 风声之后,再无传奇
晚餐是邹青竹做的,甚是合口味,张宣连着吃了三大碗。
吃完饭,瘫在沙发上打摆子休息时,文慧问他:“你要招待的客人,有什么讲究吗?”
张宣看着她眼睛:“老实讲,我也不太清楚客人的习性。要不你就做你最拿手的菜吧,上次的梁溪脆鳝和松鼠鳜鱼味道很好,安排上。”
“好。”
文慧应一声,想了想又说:“要不我再做一个扬州盐水鸭。”
张宣问:“扬州盐水鸭也是你的拿手菜?”
文慧轻轻点头:“这是我最擅长的三个菜。”
“那行啊,文慧同志,麻烦你了。”张宣自己就是个老吃货,有淮扬名菜吃,哪还会跟她客气。
文慧温婉笑笑,起身招呼邹青竹回了三楼。
杜双伶陪他聊会天,随后拿出张宣送给她的“风声”也去了三楼。
而张宣呢,没办法,时间紧迫,回书房苦逼地赶工去了。
奶奶个熊的!我就不信了,老贾半年写完“废都”,难道自己一年还写不完“潜伏”?
人不逼逼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能耐!
这个下午,张宣在和白纸做斗争。
钢笔沙沙沙地写着,不一会儿就把白纸填满一行又一行。
同样是这个下午,文慧钢琴忘记弹了。
她对着“风声”灰色封面瞧了半晌,对着封面上的黑色背影瞧了半晌。随后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
……
接下来几天,各大报纸上的风评果然有了两极分化。
张宣翻了三十多份报纸,欣喜地发现大部分是好评。
甚至当得起好评如潮。
在众多好评中,最让他意外的是下面这两人的评价:
香江作家倪匡评价道:早前有一位友人说大陆出了一部好小说,说三月的“风声”好看,但不知道好看到了这种程度。“风声”是我看过最好看的间谍小说。
这则评论让张宣特别诧异。
倪匡是谁?
人家是著名小说作家,是与金庸并列的香江四大名家之一。他的儿媳就是周慧敏。
哎,小犹太啊!没想到咱俩没搭上关系,倒和你未来公公搭上关系了。
问题是,老倪你这样夸我,我以后要是遇到周老婆了,是单独喝一杯呢,还是不喝一杯呢?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
除开倪匡外,另一个让张宣意外的是李敖,这也是个大名人。
湾湾李敖评价说:三月颠覆了我们对内地作家的传统印象,他写作的题材和文学价值是世界性的。
瞧瞧,瞧瞧,谁说大嘴李敖不会讲漂亮话了?
这不就夸的挺好嘛,夸的挺到位。
张宣很受用,心里甚至乐开了花。
没想到一不留神,“三月”和“风声”的名气都已经传到了港台地区。
真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老夫这虚荣心啊,滋滋滋地在膨胀。
意外是意外,不过话说回来,夸他最多的还是内地媒体和一些有识之士。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北大国学大师、文艺评论家季先生的超高评价:风声之后,世间再无传奇。
季老先生原话:希望在一种惊心动魄的心智较量中,为人性那无法度量的边界下一个“志士”的注脚。看似作家三月写了一群无情之人,而这恰恰是我认为最深情的作品。
啧啧,张宣看得脸都红了。
他心里在想,季老啊季老,您夸早了,等看完我下一部作品后,才会明白:潜伏之后,世间再无传奇。
众多好评中,有一则中大教授的评论引起了张宣注意。
中大教授说:“‘风声’不应该赋予‘谍战’这个标签。因为一旦赋予‘谍战’标签,就会遮蔽原著小说太多光辉。这是一部把谍战推理与文学价值高度融合的作品,它走出了一条新路,它开创了一个里程碑。”
其它名人好评还有:
丰乳肥殿的老莫评价:“风声”是悬疑小说,所以故事情节反转又反转,高潮迭起;它又是大师之作,在中国当代小说里独一无二,叫人回味无穷。
一位复旦教授评价:“风声”是谍战之父三月的划时代作品,他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极具真实性的还原特殊时代一段惊心动魄的谍战往事。
得,谍战之父的名声就给安上了。
张宣一路看下来,好评占大多数,但差评也不少。
和原先预计的一样,针对“风声”的四点炒作,很多老教授和学者看不过眼了,纷纷跳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发现批评最多、最严厉的就是指责:“风声”就是一本通俗小说,哗众取巧的炒作罢了,没有任何文学价值。给“白鹿原”和“废都”提鞋都不配!
甚至有许多“护肤宝”强烈斥责:“风声”通篇都在虐待女性,呼吁官方封杀。
有知名学者隔空喊话“三月”:会写故事会与会写文学作品是两个概念,当有自知之明!!!
更有人骂“三月”恶意歪曲历史事实,颠倒是非。
搅屎棍里有个不得不说的人,那就京城老王。这人很是过分,说“风声”就是一部扒厕所打发时间的无聊书籍,可以当手纸用。
他娘的,“扒厕所”和“手纸”都出来了。
张宣咬咬牙花,恨不得现在就跑去京城,一巴掌呼死这个鬼东西。
……
批评有刺骨的,有温和的,大大小小有几十、上百种花样。
当杜双伶看到“扒厕所”和“手纸”两个词汇时,气得发抖,小嘴嗫嚅地一时说不出话。
这些批评言论文慧也有看,不过她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偷偷观察了会张宣、杜双伶和邹青竹的不同反应后,会心一笑,接着端坐在沙发上继续阅读“风声”去了。
同文慧的安静截然相反,邹青竹看完就帮着杜双伶在一边声讨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是老顽固、没眼光……
两女人抱团义愤填膺的样子,愣是把张宣看笑了。
细细找寻一遍,竟然没发现老陈和老贾下场,张宣把报纸一丢,一下子没了兴趣。
都准备了那么久的骂战,这两当事人没下场,那自己还怎么玩?
自己总不能像疯狗一样下场胡乱咬一通吧?那太损形象。
至于京城老王,一个抛妻弃子和女明星勾搭的人,前生不看他的作品,今生就更加无视他。
一句话,跟这样的人撕逼都觉得掉价!
第239章 卖疯了
天开始亮了,窗外鸡鸣犬吠,楼下的沈教授又在唱京剧:
天上神仙府。
人间宰相家。
若要真富贵。
除非帝王家……
……
沈教授虽然现在被气功热腐蚀了,被一群老头子迷晕了。但这京剧唱功还是非常不错的,想来年轻时也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
熬了一夜,张宣把笔搁置一边,打个哈欠,有点困。
虽说困极了,但这个晚上的收获也是极好的。
心一狠,写了将近5700字,还附带精雕细磨了一番。
再次伸个懒腰,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老贾,据说“废都”30万字只花了一个月就写完初稿,一天手写一万多字。
而前后改稿也用时不到小半年。
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真他妈是个神人!
在这一点上,张宣还是佩服人家的。
“你又一晚上没睡呢。”
就在张宣望着窗外的一群小鸟发呆时,杜双伶推门进来了,走过来一把抱住他,一脸心疼。
张宣反手紧了紧怀里人,低头附耳问:“昨晚在床上是不是等久了?”
“德性~”
杜双伶片了片他,随即问:“早餐想吃点什么?”
张宣利索地说:“好久没吃烧卖了,我想吃烧卖,要三个。还要一杯豆腐花,多加点白沙糖,再来根油条。”
“好,我现在就去买,你先洗漱。”
“嗯。”
杜双伶松开他,走了。跟楼上的文慧、邹青竹一起去了南门。
今天是4月1号,“风声”实体书上市的日子。
前些日子心思开阔的张宣,今天竟然莫名的有一丝紧张。
“白鹿原”去年卖了60多万册。
“废都”一年正版卖了200万册,据说盗版起码卖了400万册以上。
想着这两本书的庞大销售数据,淋浴下的张宣有些恍惚。
他娘的牛皮已经吹出去了啊,要是最后被打脸了,“风声”要是没能卖过人家。甚至差的太远……
那自己以后还怎么见人?
那天才作家、百万稿酬不就成了笑话吗?
呸!这都怪陶歌。
老男人不要脸地开始推卸责任。
他在想:要是真的没卖过人家,到时候非得逼陶歌把采访记录放出来给自己正名不可。
至于她的脸面重要不重要,那肯定没自己的重要。想要老夫叫声“姐”,没付出怎么行?
没到看欧阳勇现在都还没等到一声“姐夫”么?
洗澡快,洗头发也快,早餐回来的也不慢。
张宣一边吃烧卖,一边听杜双伶和邹青竹议论报纸上的评论。
末了,忍不住问身边看“风声”的文慧:“文慧同志,我这写作水平怎么样?”
闻言,文慧放下书本看看他,爽利一笑,小嘴嘟了嘟,又把脑袋缩到书后面去了。没做声。
没听到夸赞之词,张宣嘀咕:“嗨!我也是瞎问。你一个小姑娘家家的,能看懂什么?”
书本后面的文慧露出了些许梨涡,假装没听到似的,继续看书。
得,这是个哑巴。
心中忐忑的张宣随即换个目标,侧头问邹青竹:“青竹同志,你觉得我现在是个什么级别的作家?”
邹青竹半转身,无视他的挤眉弄眼,一本正经地说:“你不是只有一本样刊吗,现在文慧在看,我还没看呢。”
“我!……”
张宣气结,“你书都没看,那你跟着双伶在那批判人家干什么?”
邹青竹一板一眼说:“我这叫政治正确,俗称抱大腿。”
“……”
张宣不想跟她说话了,三口两口把烧卖吃完,把豆腐花吸溜完,洗个手回卧室。
我睡着之后,哪管外面洪水滔天。
书卖的好赖,等醒来再说吧。
昨晚一夜未眠,这一觉睡得死沉死沉,要不是中途被杜双伶摇醒,张宣还能睡。
挣扎着睁开眼睛,张宣迷迷糊糊问:“几点了?”
杜双伶对答如流:“还差10多分钟1点。”
接着不等张宣翻白眼,她就歉意地说:“之前陶姐来电话,得知你在睡觉就挂了。刚才又打过来了,说15分钟后再打过来。”
张宣惊讶:“陶姐,陶姐,你就叫上姐了?”
杜双伶笑盈盈地回答:“她在电话里让我今后喊她姐,我就喊了。”
张宣不满道:“都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怎么不学学我?没点好处怎么能轻易叫出口呢?”
杜双伶笑眯眯说:“陶姐走的夫人路线,我这也是为你好。”
张宣愣神,上下打量她一阵:“夫人路线?你知道夫人是干什么的吗?”
杜双伶脸一下就热了,抓起床头的衣服往他身上一扔,就欢快地出了房门。
洗漱一番,中间吃了碗双伶同志从楼上端下来的牛肉面垫垫肚子,陶歌的电话还没等来,却把袁澜的电话等来了。
袁澜问:“今天你的书上市?”
张宣回答:“对头,你在报纸上看到了?”
袁澜说:“不是报纸上。我刚才路过新华书店时,偶然看到有人排长队买你的新书,我就下车买了一本。
你猜我排队花了多长时间?”
张宣想了想,猜测:“10分钟?”
袁澜笑道:“看来你对自己很有信心啊,这么重要的日子,都不来现场探探情况。”
张宣跟着笑了,“得了吧,你想说我是条咸鱼就直说,咱们俩什么关系啊,不用给我留情面。”
他好奇:“你到底花了多长时间?”
袁澜道:“我特意计了时间,23分钟。而且我要是来迟5分钟,就买不到了。”
张宣大惊,“这么畅销?”
“对,新华书店断货了。”
话到这,袁澜恭喜说:“恭喜你,大作家。一朝成名天下知,从今往后你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
张宣乐呵呵道:“是嘛,那我能凭这名字到你那蹭吃蹭喝不?”
袁澜认真开口:“能,自然能,终身免费。”
张宣玩笑说:“哟,有点受宠若惊呐,凭借名气就能终身免费,跟古代逛那啥是的。”
袁澜接话道:“青楼是吧?不过我开的都是清吧,没有小姐。
你要是喜欢这调调的话,我可以帮你想想办法,我有个妹妹,身材、长相、学历都算得上千里挑一,她如今在美国留学,改天坐一起聊聊?”
张宣顺嘴问:“亲妹妹?”
袁澜说:“亲的,和我同父同母。”
张宣眼睛大睁,不敢置信:“有你这样做姐姐的?”
袁澜不反驳:“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对你这样的青年才俊当然得是亲妹妹。”
张宣瞄一眼周边,“袁澜,我服气了!你太妈舍得了。”
袁澜得意地说:“这叫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般的庸脂俗粉你也看不上。”
张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