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账,走人。
出门时,许志海挤眉弄眼问:“这是给你中大那小女朋友的?”
张宣晕了:“老邓把我出卖的这么彻底吗?”
许志海笑道:“你这还真冤枉老邓了。老邓是一个守口如瓶的人,我和钱世立足足用了3瓶茅台把他灌醉,才套出的信息。”
张宣:“……”
呸,老邓这人也不靠谱啊!
许志海是个豪气的主,打算请张宣去文华酒店奢侈一顿。
不过被张宣拦住了。
张宣随意指着路边一个大排档说:“咱两就没必要那么客套了,我看这里挺好,接地气,可以随心所欲。”
见张宣不想走远,许志海也不强求:“成啊,看来咱哥俩是一路人,算是尿到一个洞洞里去了,那就这。”
谁跟你尿到一个洞洞里去了?
真是!
你旁边的这女人漂亮归漂亮,可并不是咱的菜。
坐下,随意点了一桌子菜。
真的是一桌子菜,点少了人家许志海不乐意啊,说是瞧不起他。
一口气要了菜和酒。
许志海身子前倾,好奇问:“听说老邓给你打工,去了美国?”
张宣拿起酒杯跟他碰一个:“确实去了美国,不过不是给我打工,我和他算是合伙人。”
许志海喝一个就道:“原来如此,这话我信,我就说老邓那种心高气傲的人怎么可能给人打工呢。”
两个不着调的人喝着酒,扯东扯西聊了一阵,气氛还算热闹。
感觉气氛差不多了,张宣想到那批彩钻,简单说一下情况,临了试探道:“你有门道没?”
说到这事,许志海把筷子放下,认真问:“这你还真问对人了,门道我有,你这彩钻的品质怎么样?”
张宣说:“海关出具的级别是Fancy Deep yellow,品质自然是极好的。”
许志海又问:“23粒全部出售?”
张宣看着他说:“全部出售。”
许志海沉吟一阵,末了道:“我打探一下情况,明天我给你消息。”
“好,那我在这谢谢你了。”
“来,喝酒。”
大白天的,又有事情要忙,三人这顿饭只吃了50分钟左右就散了。
目送张宣消失在路的尽头,忍了许久的龚娜此时再也忍不住了:“很少见你对年轻一辈这么客气,他真的是个大作家?”
许志海瞄一眼张宣离去的方向,“当然是大作家,一般人可当不起我这礼遇。”
龚娜更奇怪了:“多大一作家?”
“多大一作家啊?”
许志海扫一眼周边,漫不经心说:“放你们香江,算是最厉害的那一列了。”
“能和香江四大家比?”
“切,除了金庸,其他人可比不过他。”
“这般厉害!”
“厉害,我认识的人自然厉害,和我一样厉害。”说着,许志海就揽着她的腰身:“走,咱回酒店,让你见识见识我的厉害去。”
“别闹,我们等会还要去会朋友呢。”
“怕什么,还有一个多小时,还来得及。”
……
一路紧赶慢赶,张宣回到中大时,已经是下午5点过了。
今天是9月23,星期五,也是秋分。
时间过得真是快,不知不觉到了秋天。
校园里人来人往,多了许多稚嫩的新面孔,一看就是大一新生。
教师公寓一楼。
当张宣大包小包路过时,导员刚好出门晒酸豆角。
“导员好。”张宣热情喊。
“哟,您回国了。”
鲁妮嘴上虽然损他,却快速放下豆角,主动过来帮着提东西。
上楼,鲁妮问:“你这次去英国采风,情况怎么样?”
张宣回答:“挺好。”
见到二楼租房门是关的,张宣问:“导员,双伶她们最近是不是没在这边住?”
导员说:“我下午看到她们三个回来了一趟,后面又一起出去了,跟我打招呼说是要去逛街买换季衣服。
怎么,你回来没跟你女朋友提前说一声的啊?”
张宣掏出钥匙把门打开,“我这不是为了给她惊喜么,所有就没说。”
导员笑说:“那你就等着吧,这个点估计也快要回来了的。”
接着她问:“你什么时候让我家老邓回来?”
张宣诧异:“怎么了,是不是出事了?男人外出是做大事,这可不像你的风格啊。”
导员想了想说:“我最近发现他老妈子经常打扮得花枝招展外出,我又不好跟好老邓明说。”
张宣一听就懂:“沈教授老来俏?”
导员叹口气,表示默认。
张宣听傻了:“你知道对方是谁吗?”
导员压低声音道:“我偷偷跟踪过,是一个40岁左右的男人。”
张宣原地愣了愣,下一秒反应过来:“沈教授是不是很有钱?”
导员皱皱眉:“我就是担心这种事,可又不好意思跟老邓直言,毕竟我也没证据,还是新媳妇,怕老邓误会。”
第334章 挣了180万美元
见导员满面愁容,张宣静默了。
他知道这不是小事。
以自己后来人的身份判断,沈教授应该是碰到了凤凰男、或者骗子。
要是放任下去,钱财损失是小,搞不好还有人身危害。
这年头可不比后世啊,没有天网,很多东西都处在野蛮生长阶段,要是遇到劳荣枝这类人,那可真就够喝一壶的。
张宣安慰道:“导员你别急,我等会就给老邓打电话,要他赶紧回来。
另外我会找一个朋友帮忙调查一下,看看那男的是什么来路,我们好提前心里有个准备。”
鲁妮在学校里是导员,在普通学生面前说一不二,但她在张宣面前却没有一点优越感,位置摆得很正。
听他这么说,鲁倪悬着的心一下落地了。
“好。”
鲁妮没有多说,应一声就问:“你赶了一路,吃饭了没?”
不提吃饭还好,一提吃饭,张宣这吃货感觉胃都饿疼了。
此刻他很想吃邹青竹的菜,或者文慧的菜也行。
当即道:“导员,现在也快饭点了,你先把菜备好吧,她们应该快回来了的。”
“哟,你这是嫌弃我呢?”鲁妮强打精神,很是不爽张宣的话。
张宣摊手笑笑:“人嘛,得有自知之明,你看我都从来不做饭了,原因你自然也知道。”
说完,他逮着沙发坐下,掏出电话本,开始给老邓打电话。
国内现在是下午5点多,美国那边应该是早上6点左右,也不知道老邓起来没?
不过由于事情紧急,张宣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咚……咚……咚……
咚……咚……咚……
连着响了6声,就在张宣快要放弃时,电话骤然通了。
“张宣?”
老邓的声音,听起来很是清爽,看来应该早就起来了。
“老邓早上好。”
“早上好,这个点你打我电话搞么子?”
张宣瞄一眼进了厨房的导员,措辞一番就把沈教授的来龙去脉叙述了一遍。
临了催促他:“老邓,你早点回来趟吧,导员劝不住,也不太敢劝。”
闻言,老邓郁闷极了,右脚对着椅子重重踢一脚,吐了好几口浊气才骂道:
“越老越不正经,以前跟老那些老头子搂腰跳舞、练气功我都忍了,真是过分……”
张宣假装没听到,眼观鼻、鼻观心,静静地等待下文。
从来不骂人的老邓,这回可能是真的气到了,吐槽模式一开启就足足怨念了5分钟。
随后老邓说:“现在股市到了关键时刻,要是这么撤出来,我有些不甘心。”
提到股市,张宣心思一动:“听你这口气,这个月是挣了?”
老邓扯了扯领口:“我老邓出马,那当然挣了。”
张宣好奇:“挣了多少?”
老邓告诉他:“到昨天为止,净赚差不多180多万美元吧。”
180多万,还是美元。
这么多!
张宣心里一窒,紧着问:“现在汇率是多少?”
老邓对此烂熟于心:“昨天是8。619,一美元可以兑换8。619元。”
算算,180万乘以8。619,那不得……
那不得……
人一急,张宣心算不出来了,尬了尬,直接问:“换成人民币多少钱?”
老邓想都没想,直接说出口:“1564万人民币左右。”
嚯!
张宣吸口气,激动地问:“老邓,你是怎么做到的,一个月翻倍?”
老邓显得很平和:“看看,这就是你眼见浅了吧。在期货市场,这点算什么哦,只是稀松平常。
这个月我见过的暴利多了去了,要不是考虑这钱是你的,我得稳妥,不然我早玩大的了。”
张宣笑容满面:“是是是,我眼见钱了,但我已经很知足了,你赶紧收手回来吧。”
老邓很是不情愿,但想到那不省心的老妈子,临了临了叹口气道:“我知道了,过两天就回来,这段期间你帮我留意一下她。”
张宣再次猫一眼厨房方向,小声问:“沈教授手上有多钱?”
老邓如实说:“差不多18万左右吧。”
张宣惊讶:“有这么多?”
老邓告诉他:“什么这么多。那都是我早年间在高盛挣的工资,我回国后给了她一部分,她都存起来了的。”
想过沈教授手头有钱,但没想到这么有钱。
18万在这年头可着实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张宣说:“袁澜你还记得吧,这事我觉得袁澜靠谱,必须速战速决。我们没经验还容易打草经蛇,不适合直接出面。”
“袁澜?”
老邓回忆一下,稍后问:“就是在蛇口海关遇到的袁澜么?那时候跟钱兵一起的?”
张宣回答:“就是她。”
“你跟她经常联系?”
“我们算是朋友。”
“行,你让她帮我个忙,回国后我请她喝酒。”虽然不知道袁澜的底细,但想起钱兵以前是开酒吧的,老邓也不墨迹,同意了。
“好,那我挂了,我给她打个电话,你尽快回来。”
“成,你挂吧。”
结束通话,张宣这次没有犹豫,很是利落地拨通了袁澜的电话。
“张宣?”
“嗯,是我,有点事找你帮忙。”
“什么事?你说。”
张宣把沈教授的事情简单说一遍,就问:“以你的经验看,这是怎么一回事?”
袁澜思索几秒,“不好讲,这几年混杂的很,社会上什么牛鬼神蛇都有。
不过这事在我看来简单的很,揪住源头打断他一条腿,就什么都招了。”
张宣:“……”
见张宣不好接话,袁澜笑笑,也是秒懂,就递个台阶道:“我这边还有事要忙,先挂了,等会我安排几个人去你们校门口蹲点。”
“谢谢。”
“不用,芝麻大点事,当不起你的谢。”
“成,那你去忙,有机会一起喝酒。”
“好,我等你消息。”
袁澜敷衍一声,把听筒放回去,就在这时她想起什么,又提起听筒说:“我妹妹要回国了,很漂亮的,要不要安排你们见一面?”
张宣听笑了:“算了吧,你知道我有女朋友的,而且条件各方面都不错,这辈子没打算换。”
“哎……,就知道你会拒绝,那就这样吧。”袁澜叹口气,不强求。
她在想:要不是自己身份不好,她非得安排一场鸿门宴把两人生米煮成熟饭不可。
她很是看好张宣,各个角度都顺眼,这在袁澜看来是很难得的。
只是可惜了,杜双伶她见过,条件正如张宣所说,确实顶个的好。
其实袁澜之所以热衷于把妹妹介绍给张宣,也是存了私心。
她预感,她自己有一天有可能不得善终,所以想给妹妹找个好的归宿。
尤其在得知张宣和陶显有私交,和陶歌以姐弟相称时,这个想法意动了很久。这样就算自己出事了,有这层关系在,将来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妹妹。
只是……
到底可惜了。
第335章 信条
离开一个月,国内发生了很多事情,张宣感觉像脱节了似的。
结束袁澜的通话,想了想,他给陶歌打了过去。
这次响一声就接了。
“回国了?”陶歌问。
“嗯,回了。”张宣回答。
“什么时候回来的?”
“今天的飞机,刚刚到家。”
陶歌逮着问:“你的科幻小说写完了吗?”
张宣告诉她:“还只写了15万字出头,大概还有一个月左右。”
陶歌紧着说:“那行,一个月后,姐过来一趟。”
张宣说好,然后他问:“书卖得怎么样?”
陶歌高兴地说:“挺好,卖得都挺好,‘风声’又加印了50万册。
‘潜伏’第三次加印的100万册,截止昨天已经销售了64万册。
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库存已经不多了,我们正在时时刻刻跟进销售数据,随时准备第四次加印。”
“真的?”
“当然,姐什么时候骗过你?”
正是缺钱用的紧张阶段,突然听到这消息,张宣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的舒爽。
随后他关心问:“茅盾文学奖的评比工作进展怎么样?”
陶歌小声说:“国庆过后评委会进行第一次投票。
‘潜伏’在评委会的局势还是老样子,喜欢的非常喜欢,一直力挺。
不喜欢的也没有任何退让,双方持续保持着争议。
不过你放心,人民文学正在努力公关,不会放过任何机会。”
“谢谢!”
张宣想了想,问道:“评委会巴银有什么看法?”
陶歌说:“巴老先生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始终缄默,到现在为止还看不出他老人家的内心想法。”
“一点风声都有?”
“有人倒是特意问过巴老的态度,但巴老没有任何表态,只是重申了他的一贯主张:宁缺毋滥、不照顾、不凑合。”
张宣听得直皱眉,在这种引起巨大争议的时刻,坐评委会头把交椅的老大是这副态度,确实有点耐人寻味。
思虑半晌,张宣就放弃了追根溯源,他怕自己把自己弄神经了。
有些东西经不起推敲,有些东西就怕细极思恐。
结束完通话,张宣在沙发上呆了一小阵,随后回到书房。
摊开纸,拿起笔认认真真写了八个字:得之我幸,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