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壮的草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茁壮的草根-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宁向东一想这事是乔旭整出来的,干脆去找她要排练的地方,找不着更好,直接推了拉倒。

    乔旭出身在音乐世家,她爸爸是一名音乐老师,哥哥乔洋,是金阳省歌舞团的大提琴手,两人都是学习的西乐,所以对中国的民乐很感兴趣,因此学古筝的女儿家庭地位很高。

    这次听说连轧厂举办元旦联欢会,乔旭要登台表演,全家都大力支持。

    “干脆去我家得了,我家不怕这个,”一听宁向东想打退堂鼓,乔旭想都不想,说道:“前些日子,我在家里练二胡,拉的鬼哭狼嚎的,我哥还夸我比他拉得好……”

    “不过嘛……”她眼珠儿一转:“你去我家不能白去,得教我洞箫,我都买好了。”

    乔旭买的箫是一把九目十节的定制箫,长度一米五,表面刷了亮油,箫筒上雕龙飞凤,怎一个富贵了得。

    宁向东差点亮瞎了眼:“这是谁忽悠你买的?”
………………………………

第二十六章 内部汇演

    “箫长一米五,你得吹多长的气才够用?”

    “……”

    有道理啊,乔旭有点傻眼,憋了半天才说道:“可人家制箫的人说,只有长箫的声音才悠远好听……”

    “筒音好不好,跟密度有关系,跟粗细有关系,惟独跟长度没关系,”宁向东耐心地说道。

    乔旭初次接触管乐,还是有必要讲明白了,授业解惑,师之道也:“竹箫的取材,选择五年左右的最好,一两年的竹子太嫩,声音轻浮,七八年的竹子,已经长老了,吹出来的声音干瘪衰败,所以只有五年的竹子最美,密度也好,声音穿过筒壁没有滞留,一气到底,才会有空明幽远的意境……”

    “再看你这支箫,表面雕刻繁复,破坏了竹子本身的张力,不但影响音色的发挥,而且不利于保存,很容易在破皮的地方开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一支顺手好用的六孔洞箫,方法再正确,也永远学不精……”

    乔旭有点呆住了,眨了眨好看的眼睛,心想一说到箫,这家伙的气场怎么都变了。

    “可是,我这支箫是八个孔哎……”

    随着元旦一天天临近,宣传处也组织人员,在连轧厂的厂区,挂出了各种条幅和口号营造气氛:

    科教兴国!

    发展才是硬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代表新时代的口号直击人心。

    在连轧厂礼堂,除了门口悬挂欢庆元旦、喜迎新春的灯笼外,里面的墙壁上也张贴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标语。

    舞台上方的条幅,也没有写迎新联欢会等常规字样,而是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十二个字,是总设计师于一九八四年第一次南巡时,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看到的,当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参加演出的人员都是本厂各工段选送的职工,没有舞台经验,所以经过工会请示和厂部批准后,全体参演职工一律脱产排练。

    尤其是歌舞类的多人集体节目,需要整体的默契协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尽可能达到最好的舞台效果,只好加班加点进行排练。

    宁向东和乔旭的筝箫合奏也在其列,甚至比参演群舞的人下的功夫更多。

    毕竟两人都是业余水平,独奏都是毛病百出,更别说配合了。

    而且在选曲上也很伤脑筋,乔旭会的曲目还算多点,宁向东几乎没有精熟的,适合箫吹奏的古曲曾经都练过几次,但是都拿不上台面。

    而那首熟练的《春江花月夜》,两人和过几次,效果不太好。

    他在部队时,曾经下功夫练过一首古曲,只是跟迎新联欢的气氛不符,一直不敢说出来。

    “想好了没有,你俩出什么曲子?”

    工会主席刘元贵心急火燎,节目单早就拟好了,这俩活宝也天天叮淙呜咽地练,可就是迟迟报不出曲目。

    眼看着元旦就要到了,正式演出之前,所有人员必须在一起彩排两遍,待整台节目捋顺以后,还要提前向厂领导汇报演出一场,都满意了才是面对全厂职工的正式演出。

    “我会的小宁都不会,小宁会的那个曲子,古筝弹不好……“乔旭吞吞吐吐地说道。

    “小宁你说,你会的那个是什么?”

    刘主席搞了多年工会工作,文艺方面的事情也耳熟能详,他不相信还有什么乐曲不能合奏的,最多是不适合罢了。

    “内个……刘主席,单纯从曲子的角度说,元旦演出用用也没关系……”

    “快说!”刘元贵着实上火。

    “苏武牧羊……”

    “牧你个头!”刘元贵瞪起铜铃眼,:“再说一个。”

    其实《苏武牧羊》的旋律并没有激昂愤怒,北风凛烈这些元素,只是一片平和的乐声,而这平和之中,却包含着一种坚韧的执念。

    这样的曲风与宁向东的性格特征暗合,所以在潜意识里,他很喜欢这支古曲,只是自己并没有察觉。

    “要不就高山流水?就是不热闹……”宁向东试探着说道。

    “就它吧!”

    毕竟不专业啊,刘元贵重重叹口气,在节目单空白处写上高山流水几个字。

    把节目搞的这么丰富,已经使出吃奶的劲,实在不行,只好把自己的看家本领《百鸟朝凤》顶上去了。

    刘主席吹唢呐一把好手,过去别人家过事时,也请他帮过忙,只是后来担任职务后,很少再献艺表演了。

    “哎,刘主席,这节目单里怎么写着琴箫合奏啊,人家小乔弹的可是古筝。”宁向东凑过去看刘元贵写字。

    “废话!古筝在古代就叫琴。”

    宁向东看了刘元贵一眼,心想这家伙的音乐是不是跟体育老师学的。

    转眼到了汇报演出的时候,厂里科处室领导都应邀参加,会场里坐了一大堆人,有些不在邀请之列的科室人员也混了进来。

    现在的演出比过去越来越精彩了,不再是什么诗朗诵、唱山歌这些,更多了欢快劲舞、相声小品等等。

    对混进来的人,刘元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吧,看吧,能组织这么一台演出,是工会和他刘主席的能力体现。

    想不到的是,演出非常成功,尤其是宁向东和乔旭的《高山流水》。

    在上一个激烈奔放的劲舞刚刚结束后,猛然来了一段空明净远的古曲,颇有涤荡心灵之感。

    曲声悠长,台下一片静谧,连偶尔的轻咳也被刻意压抑,生怕破坏了此刻的意境。

    为了这次元旦联欢会,宁向东专门买了套西服,是当时最流行的双排扣大翻领,花了一百二十块钱,今晚演出时特意穿上了,没想到舞台效果非常好,看上去整个人比平时更显得成熟帅气。

    乔旭穿着一身淡绿轻纱的演出服,看到宁向东的打扮时,差点热泪盈眶,演奏民乐你穿西服,大哥你是谁派来砸场子的?

    演出结束的时候,以石总工为首的厂领导全体起立鼓掌,并走到演员身边一一握手,当握住宁向东的手时,石总工格外用力摇了摇:“想不到你这个小伙子这么多才多艺,很好!很好!”

    刘元贵挤过来大声说道:“这些都离不开领导的关怀和支持!”
………………………………

第二十七章 筝箫和鸣

    内部汇演取得了成功,刘元贵乐开了花,对最后排练抓的更紧,恨不得让这帮参演职工都住进厂里别回家。

    “虽然内部汇演取得圆满成功,但是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百尺竿头,要更进一步!”这句话已经成了刘主席每天的必备开场白:“还有你小宁,不要忘记石总工和厂领导的殷殷嘱托。”

    很多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汇演成绩得到肯定后,宁向东和乔旭的合作忽然融会贯通,往日一些滞涩的节点如骄阳融雪,水到渠成。

    二人都是学习民乐的,对古乐中宫商角徵羽都有自己的理解。

    在此后的练习中,已无需像开始那样,每次有分歧,都得停下来交流一番,才能令对方理解。

    现在只要通过音色曲调的细微表达和适当的眼神交流,即可明白对方的想法,或迎合、或伴随、或争鸣。

    一首《高山流水》终于取得大圆满。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诚无欺言。

    “正式演出的时候,你要是还穿西服上台,别怪我不认识你!”

    “那我穿什么?穿中山装也不合适吧?”

    “我不管,反正你演奏的是民乐,”乔旭想了想:“要不,你也像我这样,买套演出服?”

    “为这事买套衣服,就穿一次太浪费了……”宁向东嘟囔着:“再说我工资早没了,拿什么买。”

    “谁叫你把工资都借出去了,活该!”乔旭笑的眼睛弯了起来。

    两人正在工会的小会议室里闲聊,赵伟忽然推门进来,急匆匆地说道:“向东,有钱没有,借我点!”

    乔旭吃惊地看看赵伟,又看看宁向东:“我……我不是故意的……”

    乌鸦嘴啊!

    宁向东悲叹一声,带赵伟去办公室拿钱。

    虽然连轧厂尚未投产,但是上班时间还是要按要求穿工作服,钱都在便服的兜里。

    拿出来数了数,就二百块,宁向东本来打算都给了赵伟,忽然想起还要买演出服,就问道:“一百够不够?”

    “够了,够了。”赵伟下意识摸了摸兜,里面还有来之前找马娟娟借的二百。

    “怎么这么急?遇上事了?”

    “没有……”赵伟犹豫了一下:“这不快过年了吗?想去马娟娟家看看……”

    宁向东听他说话吞吞吐吐,想了想,说道:“下午还是别玩牌了,我听说你们最近玩的挺大的,十块钱以下的烟都不让上场了。”

    “没,我早不玩了……”赵伟讪笑两声,伸手去拿钱。

    宁向东手一缩,盯着他的脸,很认真地说:“有事就跟我说,别掖着。”

    “真没事!”赵伟有点急了,楼下还有人等着呢。

    这次宁向东没说什么,把钱递给他。

    赵伟接了钱转身就走,临下楼梯的时候,回头一看,宁向东还在门口望着他,赵伟摆摆手,走了。

    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难道跟马娟娟闹别扭了?宁向东心里有点说不上来的担忧。

    厂部楼下,赵伟刚一出现,旁边就闪出三个人。

    “怎么着?拿了吗?”为首一个光头问道。

    “拿了,拿了,”赵伟从兜里把钱掏出来:“一共三百,一分也少不了你的。”

    光头接过钱,在手里甩了甩:“看不出啊,路子挺野,一会儿功夫就找齐了。”

    “那必须的,咱哥们把名声看的比命都重……”

    光头呦呵一声,笑着点头道:“行行,是个哥们!”说着冲赵伟竖了竖大拇指,又道:“就这么歇了你甘心?要不再玩玩?”

    赵伟连连摇头:“不了,不了,这几天太背……”

    “说不定就转运了呢?玩嘛,不就这样,今天你的,明天我的,捞回来再收手也不迟……”光头亲热地搂住赵伟的肩膀:“来这儿之前,你去找的那女的,就那个挺好看的小矮个,是你女朋友?”

    赵伟点点头。

    “多好一姑娘,谈恋爱的时候肯借钱给你,这是把你放心上了,你就好意思把人家的钱白白扔了?”光头化身教育家,循循善诱,每一句都说到赵伟心坎上。

    这段时间,马娟娟其实跟他挺别扭的,刚认识的时候,他说等培训完了要去并钢汽运开大货,没想到家里托的人不给力,只说暂时先去连轧厂报到,等过了年再慢慢运作。

    在并钢汽运开大车是个肥差,不但每个月工资和厂里一样,而且出一趟车,还额外有外勤补贴,再加上空车往返接几个私活,修车加油的报账,一个月收入是工资的几倍。

    只是他们这批青工是对口招收,所有人都分到了连轧厂,目前还真没一个调出去的,可马娟娟不信,天天说他吹牛。

    金阳省是全国有名的工业强省,并原钢铁公司又在全省排名第一,想进来的人打破了头,虽然社会上有句话叫“好男不进并钢,好女不进并纺”,那是因为这两个单位的一线工作强度大,倒三班的生产工人累,但是正因为生产任务重,厂子的效益才好,要是一线工人天天闲的旦疼,那就离破产不远了。

    想到马娟娟最近的态度,赵伟一咬牙:“玩就玩,不过地方得我选,不去酸洗那儿了,太特么背,去你们精整工房。”

    “听您吩咐,走着。”光头哈哈一乐,指着身边一个胖墩说道:“小胖,去了咱那儿给伟哥泡一杯高香的茉莉花茶。”

    ……

    送走赵伟,宁向东跟刘主席请了假,说要出去买衣服。

    刘元贵一听有点抹不开,对宁向东说:“小宁,按说给厂里演出,服装是应该报销的,只是这次参演人数太多,财务处吕贵娥那老太太又是有名的小气鬼,这回你先垫着,等有机会我一起给你报了。”

    宁向东笑笑没说什么,要不是乔旭逼着自己,他还真就穿西服上场了,哪有那么多讲究,毕竟这个年代,还有很多人穿着西服,连袖口的商标都不剪掉,脚上也穿着布鞋。

    并原最热闹的商业集中区就是钟楼街,记得红星电影院旁边就是卖戏服的,宁向东决定先去那儿看看。

    钟楼街是一条步行街,再次走过自己买西装的那家店时,他忽然看到同款西服在大甩卖,三十块钱一套,差点喷了一口老血。

    站在门口,只犹豫了一下,宁向东就走进去,又分别买了一套男款和一套女款西服。

    就当亏损补仓吧,平摊成本,这下春节送老爸老妈的礼物也有了。

    一百块钱剩了四十,这还够买演出服吗?

    宁向东提着两个服装袋往红星电影院走,一边走一边想。

    有几个人在路边的影壁上刷大字: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他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