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这些朴素得几乎和周边的绿色融在了一起的植株,就是珍稀至极的野生人参。
“对,这就是我们移植的大概是世界上最后一批群生的野生人参,为了保证它们活得更好更长久,可费了不少劲。”齐政轻声回答道。
好吧,不说这批“野生人参”本来就是齐政“催生”的,有灵阵在手,保证成活其实一点都不费劲。
但明面上,嘉谷确实为此耗尽心思——单单为了营造仿野生状态的腐殖土层,就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
当然,这样的研究不是毫无意义。按照传统的种植方法,人工密集种植人参,在这样的山地生长3年后,供养人参的养分逐渐耗尽,就要移参到新开垦出来的处女地上,否则人参就会因营养不良等问题大量掉苗。也就是说要接连砍伐和开垦两块林地,才能保证人参长到勉强可以采挖上市。
但嘉谷通过对野生人参的生长环境研究,基本解决了传统林下种参的这个难题。
刘高官自然知道这一点。他还知道不少人对嘉谷拥有这一批上年份的野生人参极为眼红。但那又怎样?除了嘉谷,谁能保证大规模移栽野生人参的成活率?
数十株百年以上的野生人参,上百株从十几年到几十年参龄不等的野生人参,这可是“真正”的野生人参,他也赞同留着研究和育种,而非杀鸡取卵,一下子全部采挖了。
说到底,这是嘉谷的运气和实力。
当然,刘高官对于野生人参也仅仅是好奇,他考察嘉谷的人参种植基地,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满足了好奇心后,刘高官说到正题了:“齐董,嘉谷已经是国内人参种植业的龙头了,我也就直说了,省委觉得嘉谷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
“虽然我们省开启了‘人参产业振兴工程’,但整体情况其实不容乐观。就全省而言,人参产业是多个县的支柱产业,不过整个人参产业没有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和品牌机制,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可以说‘既不富民,也不富县’。”
齐政微微点头,以示认真倾听。
“人参种植依然是以散户居多,人参加工依然是以初级加工为主。中间商或初级加工商在市场采购鲜参时为了利润,压参农的价;加工厂做的是粗加工,市场需求量小,在销售成品时,也会被压价;最终是谁都只能赚一点儿辛苦钱。”
“解决人参产业‘打烂仗’的问题,得有龙头企业。”刘高官停下脚步,“我省人参产业需要一种资源整合,统一资源和种植,在人参核心产区形成相对‘垄断’……”
毫无疑问,要进行人参行业的资源整合,嘉谷集团是绕不开的一个角色。
最初政府提出整合主体的时候,有人觉得应该让人参制药企业担当——一直以来,制药企业都是人参的主要需求方。而要做大人参产业的产值,原料参的占比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主要贡献还是要靠人参深加工产业。
不过刘高官觉得,大型制药企业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精加工,而不是投入巨资进行人参的种植,大制药企业和人参种植户应该各司其职。
不是他小看人参深加工企业,纵观申报“药食同源”的以人参作为原材料的食品、保健品,除了寥寥几家有拳头产品,其他的产品都面临着同质化、简单化的问题,缺乏自己的特色。
而在人参食品、药品、保健品开发上做得最成功的紫星药业,背后站着的,不就是嘉谷集团吗?
再一寻摸,推动“人参产业振兴工程”的力量背后,嘉谷的影子也无处不在;而嘉谷自进军人参行业以来,一年比一年加大投资,控制的人参产量其实已经非常可观。
一般来说,当一个企业可控制的人参产量达总产量的13时,就能影响市场价格——嘉谷的人参产量自然没有达到总量的13,但如果就优质的上年头的人参产量,嘉谷占据的份额超过了一半。
也就是说,嘉谷其实已经有了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那还费什么劲儿?除了嘉谷,“国参”崛起还能依靠谁?
更何况,在农业上,能比嘉谷靠谱的企业,全世界都没有几家了。刘高官不是不知道,中央可是有不少大佬极为欣赏嘉谷集团。
话说到这份上了,齐政也不矫情:“刘高官,嘉谷愿意承担这个责任,组建一个人参种植联盟,但我们也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持。”
刘高官笑道:“这是自然,你尽管说。”
齐政毫不怯场:“主要是政策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嘉谷要主导‘长白山人参’品牌的建设工作……”
第一点要求就让刘高官讶然不已。
真敢提啊!
人参产业振兴,品牌先行!吉省这几年陆续申请注册了马德里联盟82个成员国和10个特定国的“长白山人参”国际商标;完成了中国“驰名商标”、吉省“著名商标”和春城“知名商标”的“三名”商标认定,这被认为是振兴吉省人参产业的关键一步。
现在齐政张口就要主导关键的品牌建设,不可谓不大胆。
刘高官却对嘉谷展现的这种锐气欣赏不已。没有这样的胆气,怎么扛起人参产业振兴的大旗?
齐政解释道:“既然要整合资源,就要全产业链整合。品牌建设是基于市场化的整合,通过制定准入条件,禁止出现企业存在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
“另一方面,就是种植源头的整合。我们嘉谷认为,今年的人参行业到达了一个拐点,当务之急是规范行业的秩序。通过整合,可以做一些产量的管理机制——如果供过于求,那就通过一系列的收储机制来保障人参价格;如果产量不足,也有储备可以对市场进行投放……”
刘高官暗暗点头,嘉谷考虑得十分全面,关键就看执行力了。
“齐董,按照嘉谷的方案,全省人参产业有把握在十年内实现千亿产值吗?”
齐政微微一笑:“我们的目标,是在五年内实现参业产值千亿的目标。”
刘高官眼里精光一闪,“嘉谷这么有信心?”
正带领整个集团向着营收两千亿的目标逼近的齐政,对于目前全省刚过一百亿的参业产值,毫无压力道:“嘉谷有这个信心!”
……
第449章 群起响应
嘉谷一动行业惊!
人参产业归根到底不是一个大产业,而且地域性明显,嘉谷的影响力更加容易发散。
在政府的推动下,嘉谷牵头组建中国人参种植联盟,致力于人参标准化种植,实行产需对接,承担品牌建设的龙头带动工作……
嘉谷的一系列大动作破土而出,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人参产业整合战。
在世界人参的“心脏之地”万亮镇,参农们最早感受到这股风向。
小赵住在万亮镇,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目前,他家拥有一块5公顷参地和一个小型人参粗加工厂。
这天,小赵兴冲冲地从外面跑到自家参园:“爸,有个天大的好事!”
他年近六旬的父亲从参棚钻出来,随口问道:“啥好事?参价又上涨了?”
赵父一脸疲惫,他从二十多岁开始种参,坐看人参产业大起大落,很少有什么状况能让他动容的了。
要知道,种植人参可比种粮食麻烦多了。
用老爷子的话来说,“人参都是跪着种出来的”——由于人参对光、温、水的要求很高,必须搭参棚,扣特制的蓝色塑料膜。这种拱形的参棚在0。7米~1。5米之间。松土、摘叶、掐花、薅草、施肥……不是趴着就是跪着。
而且,参地大多处于偏僻的山上,每片参地旁都会有个简易窝棚。种人参与种玉米不同,要时时伺候,起货的时候还要打更防盗,所以对参农来说,“参种在哪儿,家就安在哪儿”。
但对于赵父这样的老参农来说,种参的辛苦还不算啥,一直低迷的参价才让他揪心。
从04年开始,人参价格就一直处于较低迷的状态,鲜参一度每斤才卖10元,这和种萝卜有啥差别?
直到去年年底,鲜参价格开始抬头,赵父才舒展了一直皱着的苦脸。更高兴的是,今年参价上涨幅度更大。这个行情,总算让他看到一点儿希望。
他最希望听到的,就是参价继续上涨。
儿子小赵笑嘻嘻道:“不是参价上涨,不过,如果事成了,跟参价上涨也没有多大区别。”
“哦?”老爷子来兴趣了,“说说看。”
“我刚刚得到消息,政府推动嘉谷公司成立了一个人参种植联盟,正在号召更多参农加入这个联盟……”
“等等……”老爷子打断了儿子的话,问道:“嘉谷?就是那个连续六届获得‘长白山参王’,而且还不知道藏着多少野生人参的嘉谷公司?”
小赵对于老爷子的关注点哭笑不得,无奈点头道:“没错,就是这个嘉谷。”
老爷子兴趣更大了,示意他继续往下说。
“我听说,对于我们参农来说,加入了这个人参种植联盟,嘉谷会提供由野生人参培育出来的优质人参品种,以及相应的种植技术指导。最关键是,我们购买参地、参肥等都有补贴不说,联盟会对成品参统一收购……”小赵两眼放光地说道。
老爷子咂咂嘴,突然问道:“有这么好的事?我们要做什么?”
小赵笑容一顿,想了想,认真说道:“唯一的要求就是,听安排,听管理。”
“简单来说,不但要按照种植联盟的标准进行人参种植,就连什么时候起货,什么时候进行销售,都要按照联盟的规定来。”
老爷子目光一凝。
小赵连忙解释道:“据说,这是为了避免同行的相互压价,保障参价不至于大起大落,尤其是暴跌。而且,联盟还推出了很多保障措施,比如为参地购买保险,托市收购……爸,这绝对是好事,我们……”
老爷子一摆手,果断道:“那我们就加入!”
“……”小赵一脸惊愕,他还绞尽脑汁想着怎样说服老爷子,但这么干脆的决定是咋回事呢?
老爷子瞅了一眼儿子,眯眯眼:“你小子懂啥?我们以前,对于‘参王’那都是要顶礼膜拜的。这个嘉谷,能批量出产‘参王’,已经不能用奇迹来形容了。这种气运,以前没机会,现在有机会不沾点,那都是傻狍子!”
“……”小赵抬头望天,无语。
老爷子,你的理由还能更奇葩点吗?
老爷子心里哼哼,小子,你还嫩着呢!
——其实,上面的理由更多是说笑。老爷子精明着呢,他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人参种植联盟,明显是要重视参农、保护参农利益。
一直以来,参农在人参市场都丧失话语权,没有议价能力,因此在价格波动频繁的人参市场,容易蒙受严重损失。
虽然加入人参种植联盟,约束是不小,但这不就是聚众人之力,形成更强的议价能力吗?
唯一担心的,就是领军者能力不够,或威望不足——但如果是嘉谷,反正他是服气的。
大概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以中国人参之乡为中心,人参种植联盟得到了出乎齐政意料的群起响应。
……
除了人参种植联盟的组建,嘉谷还在政府的支持下,收购了万亮人参市场,投资一个亿对原市场进行扩建,打造世界最大的人参交易和物流中心。
小小的万亮镇,可以加工生产8个系列600多个品种的人参产品,每年从8月中旬一直到11月下雪,大量人参产品是从这里出发,远销到国内20多个省市、港澳台地区,以及地球对面的美国、亚洲的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中国人参产量占世界的70%,而国内大约50%以上的人参产品出自这里,堪称世界人参行业的“心脏”。
在占领人参行业的“心脏”后,嘉谷同时推动人参行业“补血”战略——有针对地性地对人参产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技术能力、业务素质进行强化。
像小赵,就是第一批参加人参种植、人参加工相应规范化技术知识培训的人员——至此,赵父这样的老参农对嘉谷更有信心了。他们不懂得太高深的形势,但后继有人了,又有组织了,还怕人参产业起不来吗?
普通参农都有这个意识,另外一些人更是感觉如刺在背了。
……
第450章 这是对定价权的争夺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这句话,其实不但中国人懂,南韩人更懂。
中国人参产业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南韩参企的神经。嘉谷牵头的“人参产业振兴工程”刚刚起步,就已经让最大的国际竞争对手警觉并采取行动了。
在港岛一家日韩合资的贸易公司内,朴赞泳和石田小松相对而坐,眉头紧锁地看着手中的资料。
“又是嘉谷!”良久,朴赞泳咬牙切齿道。
朴赞泳清晰地记得,04年的那个寒冬,嘉谷是如何让自己梦碎的。
以高价诱惑中国参农大量种参,再以所谓重金属、农残超标为由,拒收人参,将人参价彻底打压成萝卜价,继而疯狂收购廉价优质人参。
——如果没有嘉谷插手的话,这将是日韩参企的一次大胜利。
但嘉谷的托市收购,打碎了他们的如意算盘。一般品质的人参还好说,但当其时,近四成的优质人参产能被嘉谷一举掌控,致使他们的原材料收购计划远远达不到预期。
特么的,这不仅让朴赞泳的晋升梦破碎了,更是相当于为嘉谷做了嫁衣,培养了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
更气人的是,嘉谷在背后推波助澜,将日韩参企的这一控制人参市场的阴谋大肆宣扬。此后,在吉省,尤其是在人参最大的交易市场万亮镇,南韩人就不怎么受欢迎了。
现在,南韩参企在中国代为收购人参的代言人,都不敢主动承认是帮南韩人买的。为了保障原料采购,南韩人参公社不得不与岛国同行合资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合并两家的渠道,从港岛转口贸易进口人参。
被派驻到港岛的朴赞泳近些年一直在关注着嘉谷集团。相对于嘉谷在粮油、食品业务上的大放异彩,嘉谷旗下的人参产业似乎微不足道。但朴赞泳看得很清楚,嘉谷不过是在积蓄力量,只看其不断增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