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一段经历,李东亮颇为得意。
他能痛快地答应嘉谷养猪场的邀请,也是因为嘉谷养猪场拟采用牧草养猪的方式,极为契合他的理念。
齐政和陈建章都频频点头,有着这样一位有实践经验的场主,胜过千言万语。
最后几人来到有机肥生产厂房区。
机械括粪进集粪池后,经过干湿分离进入干粪发酵塔,生产有机肥;污水则进入生物发酵床,经过高温水蒸发、污泥发酵等工艺后生成有机粪。最终达到污水零排放,环境零污染。
齐政仰头看着发酵塔,笑着对陈建章说道:“师兄,实验室的发酵菌研究进展如何了?这有机肥发酵工艺就看你们的了。”
陈建章好整以暇道:“你会看到我们的研究成果的。不是我吹,到时的发酵效率绝对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齐政暗戳戳觉得好笑,实验室如果没有他布置的灵阵加持,发酵菌的研究哪有这么顺利?
因此对陈建章的卖关子一笑了之。
最后对李东亮吩咐道:“老李,如今公司是采用自繁自养模式,你肩上的责任最为重大啊,好好干,我希望能有一天,我们的养猪场能遍布大江南北。到时,我为你庆功。”
……
第72章 有人被绿了
齐政的激励很能鼓舞人心,但想要遍布大江南北地养猪,难度不小。
我国的养殖模式,根据生产组织模式划分,主要分为散养和规模养殖。
散养模式目前占比在加速下滑,规模养殖占比在加速上升。
规模养殖中“公司+农户”和“公司自繁自养”两种模式相对较多。
类似嘉谷,后世的网易和万达,同属养猪门外汉,不擅长跟农民打交道,只能选择自繁自养的模式。
这里面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话说首富老王同志为了响应扶贫的国家战略,做了个决定:去贵州养猪。
首富出手,自然不同凡响。
他计划建设30万头规模的黑毛猪养殖场和屠宰厂,由万达提供猪仔和饲料,全县贫困人口无偿入股养殖场,享受分红,生产出来的猪肉直接通过万达广场卖到全国。
有趣的地方来了。
三个月后,万达就跟GZ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而两年半后,贵州第一家万达广场顺利开业。
不过养猪却比盖广场难多了。在一段从内部流出的视频中,首富老王同志压着火气说道:“原来我以为盖个猪场……他回去跟我说要十万头猪场要几个亿,我说你盖个猪场要几个亿,我们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
且不讨论首富是不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养猪是真的贵。
自繁自养的模式是名副其实的重资产投资,每10万头猪投资额超过1亿元,再加上节节上涨的饲料和人工成本,难怪连首富都抱怨嫌贵。
除了投资大之外,养猪的难度随着规模不断变大。
一个出栏量10万头的养猪厂,不仅要操心育种、饲料、人工授精、疫苗、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无数琐事,还要琢磨如何提升料肉比、PSY、商品代存活率等核心商业指标,管理成本极高。
正因为如此,据说万达在动手养猪前犹豫了半年,甚至考察了全国5个养猪企业,发现都不怎么挣钱。
于是最终放弃了养30万头猪的宏伟大计,转而开发万达小镇,搞旅游地产和商业地产,回到了熟悉的老本行上去了。
这不是独例。
除了万达之外,多少嚷嚷着要养猪的大佬们,最后基本都是纸上谈猪,雷声大雨点小。
养猪不易,且吃猪肉且珍惜吧。
……
从绿油油的养猪场回来,齐政收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有个老熟人,同样被绿了……
消息是张泽宏带来的。
老熟人是钟华志。港澳地区食材供应商之一,与大岭村养殖场合作了大半年,使得大岭村养殖场的土鸡野鸭顺利打入港澳高级食材市场。
据说钟华志常年在外奔波生意,所谓老男人一不顾家,就容易出事。
这不,在家的娇妻不堪寂寞,跟别人好上了。
如果仅仅是娇妻出轨,也不过是一把辛酸泪,最多也就是痛骂几句出出气然后一别两宽。
毕竟,要想生活过得去,头上总得带点绿。
然而倒霉的是,他娇妻傍上的另一方不是省油的灯。在他的唆使下,钟华志的娇妻几经谋划,将钟华志的所有家财一卷而空,然后带着情人出国远走高飞去了。
呃……
这下子,钟华志就不是头上带点绿的问题了,他的生活是真的过不下去了。
因为没有防备,被卷走的家财中包含了公司的大部分流动资金,钟华志不出意料地陷入了困境。
世间易锦上添花,亦多落井下石。
钟华志的资金链断裂之后,曾经的合作伙伴大部分弃之而去,竞争对手也趁虚而入,眼看着就要高唱一曲“凉凉”了。
于是钟华志找到张泽宏,坦诚阐明了困境,希望嘉谷能助他一臂之力,让他缓过这口气。
齐政:“……”
现实果然比传闻还要狗血。
听多了“老板不是人,吃喝嫖赌,带着小姨子跑了”等脍炙人口的宣传,咋一听说现在是反向操作,老板的老婆带着情人和家财跑了,总有几分黑色幽默的感觉。
“咳咳……所以,钟老板是什么想法?”毕竟是合作伙伴,齐政忍着莫名的笑意,问道。
张泽宏瞥了齐政一眼,扯了扯嘴角,淡定地说道:“嗯,我们养殖场出产的鸡鸭在港澳市场十分畅销,钟老板希望我们能放松一下回款期限,等他的资金链重新运转起来,就能熬过这一关了。”
说到正事,齐政收回思绪,仔细考虑起来。
之前养殖场跟采购商都是现货结算,不拖欠,不赊款。
现在按照钟华志的请求,就是要先出货,后回款。
当然,针对钟华志的情况,也可能是再也回不了款了。
由此可见他的资金链是多么的紧张了。
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这是不可取的。
也难怪钟华志的合作伙伴都放弃了他。谁也不是雷锋,会冒着这种资金随时打水漂的风险,来拯救陷入困境的钟华志。
齐政考虑了一下,转而问张泽宏:“你跟钟老板接触最多,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泽宏明显考虑过了,“要说钟老板这人吧,要能力有能力,要关系有关系,呃,当然是客户之间的关系。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次他也是倒霉到家了。我们如果能雪中送炭,别的不敢说,得到一位可靠的合作伙伴是肯定的。”
齐政若有所思。
岂料张泽宏话语一变,“不过我考虑的不是通过回款援助钟老板。相反,我觉得,这是招揽他的最好时机。”
“招揽他?”
“对!”张泽宏微微抬头,“年头的战略会议上不是确定了吗?我们要组建自己的物流供应链,还有比钟老板更合适的负责人选吗?”
咦,齐政眼前一亮,这想法很有操作的空间!
从长远考虑,嘉谷的农业基地版图肯定会越来越大,出产的农产品也会越来越丰富。
农产品是鲜活的,大多没有办法长期保鲜,注定销售半径有限。
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工业品还可能压库待售,而农产品不管什么样的价格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销售出去,否则只能翻入泥土变成土肥。
在传统的中间商收购模式下,农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多,加上中间商可以利用信息和区位的垄断优势,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抬高销售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利润,有了中间商赚差价。
所谓买家多花钱,农户少赚钱。
破局的办法就是,掌握自己的渠道。
这个渠道,既包含流通环节,也包含了末端分销环节。
而这其中,生鲜食材配送就是一条集合了两者的赛道。
说白了,也就是钟华志现有配送体系的升级和范围的扩大。
想到这,齐政摩挲着下巴,“我们这算不算趁火打劫呢?”
张泽宏撇撇嘴,“这算哪门子的趁火打劫啊?我们不出手,基本可以断定钟老板要完;我们加进去,反而给了他一个更大的平台。如果钟老板保持理性的话,就知道这是最好的选择了。以我对他的了解,他答应的几率很高。”
齐政想了想,点头,“这样吧,你跟钟老板约一下时间,我跟他聊聊再说。”
……
再见到钟华志的时候,齐政有些意外。
以他的现状,齐政以为会见到一个萎靡憔悴的中年落魄形象,但事实恰恰相反。
钟华志西装革履,目光炯炯有神,如果不是面容略显疲惫,齐政都不敢相信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
齐政坐在他面前,没有安慰他,反而直戳伤口,“如果,我是说如果,有一天你掌握了很多东西,站在一个高度,手中握有实力,再见到前妻时,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钟华志看着齐政,很久之后,才道,“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大概会风轻云淡地转身绝尘而去吧。”
这是齐政听到过的最装逼的回答,但是出奇地符合他的心意。
“你就不想报复她们?”
钟华志一笑,成熟男人的魅力尽显无疑。
“其实她的选择没错。我做不到时刻陪在她身边,凭什么让一个渴求安稳的女人为了我消耗宝贵的青春年华呢?我不甘的只是,其实她可以直说的,我不是那种苦苦纠缠的人。何必走到今天这一步呢?”
“偶尔会想到过去的生活,才发现其实我并不了解她,也不清楚她要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是为了遇见一个更好的人,很遗憾,我不觉得她选对了人。”
“相对于我现在的生活来说,那从前的一切似乎浮生若梦,回忆起来带着无奈。”
“至于报复,要让看不起我的人仰望我!要让轻视我的人敬畏我!要让给我打击的人,看到我其实可以活得更好!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报复了!”
齐政看着眼前这个刚刚遭受了人生最大打击的男人,感受到他不屈的灵魂,笑了。
“我需要你这种冲劲和抱负。经历过才明白,也许有时候痛比快乐更催人奋进。安逸不能带来进取,相应会造成毁灭。只有一个痛苦而不屈的灵魂,才会懂得怎么样将人踩在脚下,让自己登得更高。”
“我很看好你,那么,不知能否有幸邀请你加入嘉谷集团呢?”
……
第73章 食材供应链
张泽宏已经跟钟华志提前交流过。
来之前,钟华志就将自己当成嘉谷的人了——此时也只有嘉谷能接纳他,否则自己还能不能撑下去很不好说。
面对困境,昔日把酒言欢的合作伙伴翻脸的翻脸,避而不见的避而不见;外有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想要将他手上仅剩的资本一口吞下。
钟华志表面上虽然还保持镇定,心里面却已经是凉透了。
嘉谷及时出现,原本钟华志还是抱了几个心眼,就是在观察是不是半途杀进来趁火打劫的,结果人家在自己尚未确定意向的情况下,就开出了丰厚的条件。
这何尝不是真正带着诚心来的!
钟华志接受了嘉谷对自己的食材供应公司的收购,不要现金,折合成少量的股份。
嘉谷旗下第四家子公司“嘉谷食材”诞生了。
钟华志作为嘉谷食材的负责人,向公司的董事会对接下来的部署作了汇报。
“从市场容量来看,餐饮食材供应绝对是一个大跑道。中国一年大概有2万多亿的餐饮市场总存量,按照食材价值来讲,应该是近万亿级市场,那这个市场跑道是足够长的。”
“但这个市场传统的效率非常低。餐饮从产地到批发市场,到最终的零售、餐厅,里面分为了很多层级,目前效率十分低下。”
“如今,餐饮行业将迎来供应链为王的时代。”
“以我的经验来看,国内的食材配送市场主要可以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是中小餐厅食材配送。中国的餐饮行业,中小商家依然以绝对比重占据大多数。这些中小门店需求多种多样,需求量有限,这就要求第三方供应商必须要有足够的定制化和整合能力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而这恰恰是中国供应链市场最大的商机。
可以这么说,要想在中小餐厅食材配送领域获得成功,要靠着稳打稳扎的战术收割区域性市场的中小餐厅,采用透明的运营的和推广,无需大规模投入,稳打稳扎做好服务无需各种促销。”
钟华志停下来,喝了一口水,接着说道,
“第二块就是高端餐厅及酒店食材配送。”
“这块在国内的市场空间也是相当大的,但在这个领域基本上是行业老炮才能搞起来,对于行业经验的要求较高。
与行业壁垒相对较高成正比的是利润也更加丰厚。不过由于押账周期长,资金周转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资金实力的创业者进入该领域需要谨慎。
基本上每个城市都会盘踞三五个年配送额上亿的大鳄。这些配送商一般是早期凭借着资源绑定一到两家大客户,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达到这个规模,但是因为账期原因导致资金周转压力,再往上走也比较难,一般年营业额2个亿左右已是极限。
我之前就可以算得上是港澳地区的老炮,年配送额能达到七千万,这个成绩不敢说很好,但是至少打开了局面。”
“最后就是垂直行业的食材配送,包括企事业单位食堂、大中专院校食堂等的食材配送。”
“这一块的好处是客户群体高度聚焦,利润率也会相对丰厚。某个区域性的细分行业客户越早切进去获得的虹积效应越明显,而且在当前国内的特殊国情下,从上至下来打的话,一打就是一大片客户。”
这就是经验之谈,在座的众人听得十分认真。
钟华志停顿了一下,接着信心满怀地补充道:“在食材生鲜配送领域,有这么一句话:起步靠资源,扩张拼运营。
餐饮行业很多的人脉,这都是资源。如果不是这个行业的人,用这个模式是很难走通的。在这里且允许我自卖自夸一下,我就是那种起步有资源的人。有嘉谷的支持,有人脉的开路,嘉谷食材最难的前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