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药同用可互相促进其治疗作用。内科也常以这二药同用,可加强补肝肾、强筋骨、壮腰膝的作用。
桑寄生、杜仲皆能治腰病,但桑寄生祛风湿,益血脉,适用于肾经血虚,风湿乘袭所致的腰痛。杜仲温气,燥湿,适用于肾经气虚,寒湿交侵所致的腰痛。桑寄生与杜仲都有安胎的作用,但桑寄生益肝肾血脉,补筋骨而使胎牢固,杜仲补肝肾之气,肝肾气足而胎自安。二药常同用。
本品性温而燥湿,入肾经气分,用熟地补肾时,佐用一些社仲,可使熟地补而不滞。
用量一般为3~9克。肾阴不足而有虚热者不宜用。
近代研究证明,杜仲有降血压的作用,炒杜仲的降压作用较大,煎剂比酊剂作用较强。有热证者,可配黄芩同用。
浮 小 麦
浮小麦味甘,性凉。是常用的止汗药。
“汗为心之液、本品入心经,甘凉止汗。治阳虚自汗,可配生黄芪、麻黄根、牡蛎等同用。治阴虚盗汗,可配柏子仁、麦冬、五味子、白芍、生地等同用。
浮小麦也可用于久病、大病之后,因津液精血消耗太多而致阴虚,出现心烦盗汗,下午潮热,身体消瘦,舌嫩红而干,脉细数等症。常配沙参、麦冬、五味子、白芍、生地、地骨皮、元参、秦艽、鳖甲等同用。
浮小麦是把小麦放人水中淘之,取其干瘪体轻或枯瘦带皮而浮在水而上者入药,是临床常用之品。至于小麦(不浮在水面上者),也有时入药,其性味甘平,能养心除烦。可用于脏躁病的悲伤、喜哭、忧郁等(现代认为是癔病的一种表现),如《金匮》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也可随症配用一些舒肝、解郁、养心、安神之品,例如香附、白芍、柴胡、远志、茯神、珍珠母、龙齿等。小麦与浮小麦不同,处方时,小麦常写为“淮小麦”或“净小麦”以示区别。麦苗性味辛寒,有除烦热,退黄疸的作用。
麻黄根固腠理而止汗。浮小麦去心经虚热而止汗。小麦养心除烦,无止汗作用。
用量一般为9~30克,小麦用量相同。
复盆子
复盆子味甘酸,性温。主要功用是补肝肾、固精、缩小便。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目昏:由于肝肾不足而致的两目昏花,视力减弱等症,可用本品配枸杞子、车前子、菟丝子、五味子、地黄、沉香、磁石、夜明砂等同用。
2。遗尿:肾司二便,肾虚不能摄固小便而致遗尿、小便余沥、小便频数等症。可用本品补肾、缩小便而止遗尿。常配合桑螵蛸、五味子、山萸肉、乌药、益智仁等同用。对治尿崩症有一定效果。
3.遗精:肾虚精关不固而致遗精、滑精、早泄等症,可用本品补肾固精。常配合生地、熟地、山萸、五味子、锁阳、金樱子等同用。
金樱子、复盆子均能治遗精、滑精。但金樱子兼能治泄泻、久痢、大便频数。复盆子兼能治遗尿、小便频数。
用量一般:4。5~9克。小便不利、尿道涩痛及性机能亢奋者忌用。
甘 草
甘草性味甘平,主要用为补脾、清热、解毒、缓急、润肺及调和药性之药。
1.补脾:体虚或久病而致中焦气虚(四肢无力、气短、少言、饮食不香、消化不良、大便溏泄等)者,常用本品配合党参、白术、茯苓、扁豆、陈皮等以健脾益气。
2.清热解毒:甘草生用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痈疽疮疡的治疗。例如对痈疡(红肿疼痛,如火炙),常与银花、连翘、赤芍、丹皮、地丁、公英等同用。对各种阴疽(患处不红、坚硬、色暗),常与熟地、麻黄、肉桂、鹿角胶、白芥子、桂枝等同用,也有解毒作用。近代研究证明,甘草对番木鳖、水合氯醛、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河豚毒、蛇毒等,有解毒作用。前人经验中也有“解百毒”的记载。
3.缓急:“急”含有紧张、痉挛、收缩等意义。前人经验认为“甘能缓急”,甘草味甘有缓急作用。对腹中“急”痛者,常配白芍、饴糖、桂枝、大枣、生姜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适用于虚寒性的腹痛)。近人研究证明,甘草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这对甘草的缓急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如配白芍同用,名“芍药甘草汤”,可用于因误用汗法伤及阴血而出现厥逆(肢体末梢部发凉)、脚挛急不伸等症。
4.润肺:生甘草兼能润肺。对肺热所致的咽痛、咳嗽等有效。例如配杏仁、贝母、枇杷叶、瓜蒌、知母、黄芩等,用于肺热咳嗽;配桔梗、射干、牛蒡子、元参等,用于咽喉肿痛。近代研究证明本品为滑润性祛痰药,口服后能使咽喉粘膜减少刺激,适用于咽喉炎症。还证明甘草有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配合抗痨药,可用于肺结核。
5.调和药性:本品药性和缓,通行十二经,可升可降,与补、泻、寒、热、温、凉等各类药物配合应用,有调和药性的作用。例如与当归、白芍、地黄、川芎、党参、白术、茯苓等补药同用,可使补药作用和缓持久而不骤;与大黄、芒硝、枳实等泻下药同用,可缓和泻药之性,使泻而不速,充分发挥药力而不伤胃气;与生石膏、知母等寒性药同用,可缓和寒性药之寒,以防其伤胃;与附子、干姜等热性药同用,可缓和热性药之热,以防其伤阴;与麻黄、桂枝、杏仁等辛温发散药同用,可使药性和缓,并保护胃气,以防汗后伤津液等等。甘草在各类药方中,能使各药互相和谐而无相争之弊,所以前人称它能“调和百药”。
本品配生姜、桂枝、麻仁、麦冬、党参、阿胶、生地、大枣、丹皮等同用,名炙甘草汤,可用于阴气虚少、阳气虚败而致的脉结代、心动悸之症有一定的效果。近人研究认为甘草有强心作用,与肾上腺素相类似。
用蜜炙过的甘草称炙甘草,适用于补中益气;生甘草适用于清热解毒;生草梢能治尿道中疼痛,适用于淋病;生草节适用于消肿毒、利关节;生甘草去皮称粉甘草,适用于清内热、泻心火。
用量一般1~9克。
脾胃有湿而中满呕吐者忌用。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肿、高血压。本品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
近代研究证明甘草流浸膏能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可用于溃疡病的治疗。有类皮质激素作用,可用于阿狄森氏病;与考的松同用,有互补作用。
狗 脊
狗脊味苦甘,性温。能补肝肾,强腰膝,兼能除风湿。素日肝肾虚弱,气血不足,兼受风寒湿邪所侵而发为腰脊疼痛,腿软乏力等症,可以本品配川牛膝、海风藤、木瓜、续断、秦艽、独活等同用。
狗脊为性质平和的补肝肾药,除上述症状外,因肝肾不足而引起的月经过多(配当归炭、白芍、艾炭、生地、黄芩等),白带(配白术、白敛、苍术、茯苓、白鸡冠花等),尿频(配菟丝子、五味子、桑螵蛸等)等证,均可随证加减使用。对老年人腰脊痠痛,腿软脚弱等证,更为适用。
近些年来对于脊椎关节炎、脊髓病、脊椎厌缩性骨折后遗症等病,我常在补肝肾,通血脉,祛风寒的基础上加用本药12~25克(例如曾用于治胸椎压缩性骨折而取得满意效果的主方:生熟地、山药、山萸肉、骨碎补、补骨脂、南红花、川断、杜仲、独活、制附片、淫羊藿、金狗脊、牛膝、炙虎骨、肉桂,随证加减),似有一定帮助,供参考。狗脊毛炒炭有止血作用,主用于外伤止血。
用量一般6~9克,需要时可用到12~30克。
枸杞子
枸杞子味甘性平。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
肝肾不足而致的腰膝无力、脐腹隐痛、阳萎不举、大便溏泄等症,可用本品配合熟地、山药、山萸肉、肉桂、附片、鹿角胶、菟丝子等同用(如右归丸)。
肝肾不足,精血不能上注于目而致两目昏暗、视物模糊不清等,可以本品配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菊花等同用(如杞菊地黄丸)。
本品还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配合天冬、麦冬、山药、玉竹、地黄、知母等,用于消渴病(消渴病包括糖尿病在内)。据近代研究,本品有降血糖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常以枸杞子、五味子二味合用,代替山萸肉,可供参考试用。
枸杞叶苦甘而凉,可清上焦毒热,代茶饮之,可止消渴。枸杞子的根皮,即地骨皮,能清虚热、退骨蒸。
山茱萸、枸杞子皆能滋肝肾,但山茱萸兼能收肝胆之火。枸杞子兼能益肾中之阳。
桑椹滋阴补血,益脑润燥。枸杞子滋养肝肾,益精明目。
用量一般为3~9克。
有外感发热,消化不良易生腹泻者慎用。
龟 板
龟板味咸微甘,性凉。为滋阴潜阳药,以滋阴为主。例如阴虚而致的骨蒸痨热,盗汗,肺痨咳嗽,咳血等症,可用龟板滋阴养血以清虚热,滋补肝肾以壮根本。常配合熟地、生地、知母、黄柏、猪脊髓、天冬、麦冬、元参、沙参等同用。
温热病高热经久不退,阴液耗伤而致阴虚液燥,虚风内动,证见手足轻微抽动、舌干无津、下午低热、夜间烦躁、脉细而弦数等,可用龟板配麦冬、白芍、阿胶、钩藤、别甲、生牡蛎等滋阴养液、潜阳熄风。常用的方剂如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温病条辨》方)。
肝肾阴虚,肝阳上浮而出现头晕、目眩、耳鸣、烦躁易怒、轰热、偏头痛等症者,可用本品滋阴潜阳而收降肝热。常配合白芍、生地、生牡蛎、生石决明、菊花、黄芩及六味地黄丸等同用。
肝主筋、肾主骨,对肝肾不足所致的筋骨痿弱、腰痠腿软、不能行走、驼背鸡胸、小儿囱门不合等,可用本品补肾强骨、滋肝荣筋。常配合虎骨、牛膝、山药、山萸肉、补骨脂、胡桃肉、杜仲、续断、地黄等同用。
本品还有滋阴凉血的作用。可用于因阴虚火旺而血热妄行所致的月经过多、崩漏不止、咳血、衄血等症。常配生地、元参、阿胶、黄芩、白芍、黄柏、白茅根、侧柏炭、棕炭等同用。
本品咸能软坚,并能通任脉、和血络,故有消散癥瘕癖块的作用。对于因血虚气滞、邪气郁于经隧血络而腹中积有癥瘕癖块者,可配合鳖甲、赤芍、生牡蛎、红花、桃仁、山查核、郁金、柴胡、香附、莪术、三棱等同用。近些年来常以此法治疗肝脾肿大。
用龟板熬的胶,名“龟板胶”,性味甘平,滋阴补血的作用比龟板更好,并有止血的作用。但通血脉消癥瘕的力量,则不如龟板。
鹿茸偏于通督脉、补肾阳。龟板偏于通任脉、补肾阴。
玳瑁长于平肝镇惊,功力偏于潜降。龟板长于补阴降火,功力偏于滋收。
鹿角胶补阴中之阳,通督脉之血。龟板胶收孤阳之汗,安欲脱之阴。鹿角胶、龟板胶可以合用,药房有成品(旧名龟鹿二仙胶)。
用量一般为9~25克;必要时可用到30~60克。须打碎、先煎。 舌苔腻、食欲不振者,慎用。
海螵蛸
海螵蛸又名乌贼骨。味咸涩,性微温。能入肝肾血分,有通血脉、活经络、补肝血、祛寒湿的作用;并能止血、止带,固精、制酸。
前人经验用乌贼骨、茜草为末,以雀卵为丸,用鲍鱼汤送服。可治女子伤肝,血枯经闭之证。我在临床上曾用此方常服,配合应证汤药,治疗青年女子经化验、透视、体检未找到原因的经闭,并有骨蒸潮热,消瘦盗汗等,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特附此提供参考。
本品有通血脉,活经络,祛寒湿的作用,前人常用此药治疗脐围腹痛,胃脘痛,吐酸泛水等症,有通络、活血、止痛、制酸的效果。常随症配合高良姜、香附、五灵脂、丹参、白芍、当归、乌药等同用。
近些年来,各地报导以本品配合白芨、贝母、甘草等,为粉末冲服,用于溃疡病出血及溃疡病的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各种出血,本品又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因入肝肾血分,肝肾主下焦,故常用于妇女血崩(子宫大出血),可配合白术、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五味子、菟丝子、川断炭、莲房炭、棕榈炭等同用。《衷中参西录》的“固冲汤”中就用了本品,以治血崩有良故,可资参考。
本品也常用于治疗赤白带下,多与山药、龙骨、牡蛎等同用。
据近代研究,本品含有钙质和胶质,是良好的制酸剂和止血剂。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散剂较汤剂疗效好。
龙骨、乌贼骨均有收敛作用,但龙骨收涩呆滞,乌贼骨则收敛之中兼有活瘀之力。
桑螵蛸偏于补肾气,常用于固肾精、缩小便,海螵蛸偏于补肝血,常用于止崩带、疗腹痛。
用量一般为3~9克。作散剂吞服时可用0。3~2克。
内有热邪及有表证者,不宜用。
旱莲草
旱莲草味甘酸,性平。主要用为补肾滋阴药,并能凉血止血。
本品配女贞子名二至丸,常用于肝肾阴虚,头发早白、脱落,也可在为丸时加入桑椹汁。
配生地、元参、白茅根、黄柏炭、大小蓟、瞿麦、泽泻等,可用于尿血。配生石膏、知母、黄芩、白芨、藕节炭等,可用于吐血。配槐角、地榆、槐花炭、黄柏、防风等。可用于便血。配桑寄生、川断炭、白术、棕炭、艾炭、当归炭、阿胶等,可用于崩漏。
近些年来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紫癜等病的方剂中,也常随证选用本品。
旱莲草有墨(黑)旱莲与红旱莲之分。墨旱莲偏于补肾。滋阴、止血。红旱莲偏于凉血、活瘀、清热,并能治疮疡。
处方上写旱莲草一般给墨旱莲。
用量一般为9克左右,特殊需要时,也可用到15~30克。
诃 子
诃子又名诃黎勒。味苦、酸、涩,性温。主要功用为涩肠、敛肺、下气、调中、化痰、开声音。
本品有收涩大肠的作用,对久泻,久痢,可配合肉豆蔻、吴茱萸、芡实、木香、肉桂、五味子、补骨脂、茯苓、白术、赤石脂等同用。对大便下血,可配合防风、槐花炭、地榆炭、黄柏炭、白术、川断炭同用,我曾用四神丸合八味地黄丸方加用诃子、赤石脂、乌梅等用于慢性痢疾,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