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
卑劣自居者,可以兴起矣。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归宗,普贤菩萨,以十大
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求生西方,以期圆满
佛果。此之法门,何敢视作小乘?况善财已证等觉,海会悉证法身。彼尚求生,
我何人斯,不屑修习?(莲池大师曰,念佛求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
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编者敬注)岂但高竖慢幢,直
是毁谤华严。
(续)念佛恳辞序

◎如来圣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
于修而未证之前,大有难易疾迟之别。求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
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
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
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
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须知净土法
门,法法圆通;如皓月丽天,川川俱现;水银堕地,颗颗皆圆。不独于格物致知,
穷理尽性,觉世牖民,治国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农工商,欲发展其事业,老
幼男女,欲消灭其疾苦者,无不随感而应,遂心满愿。
(续)无锡净业社年刊序

◎仗自力了生死法门,虽高深玄妙,欲依此了生死,又不知要经若干劫数。以约
大乘圆教论,五品位尚未能断见惑。初信位方断见惑,便可永无造恶业堕恶道之
虑,然须渐次进修。已证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议,尚须至七
信位,方了生死。了生死事,岂易言乎。即约小乘藏教论,断见惑即证初果,任
运不会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生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宁肯舍命,决不
犯戒。初果有进无退,未证初果,则不定。今生修持好极,来生会造大恶业。亦
有前半生好,后半生便坏者。初果尚须七生天上,七返人间,方证四果。天寿甚
长,不可以年月论。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
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
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
不往生者。
(三)复吴思谦书

◎一切法门,皆须依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之烦惑;若到定慧力深,烦惑净尽,
方有了生死分。傥烦惑断而未尽,任汝有大智慧,有大辩才,有大神通,能知过
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亦不能了,况其下焉者乎。仗自力了生死之难,
真难如登天矣!若依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西方。无论出家在
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亲炙乎弥陀圣众,游泳乎
金地宝池。仗此胜缘,资成道业。俾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
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
校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
(续)念佛恳辞序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难;唯此一法,全仗阿弥陀佛慈悲
誓愿摄受之力,及与行人信愿诚恳忆念之力,故得感应道交,即生了办也。
(续)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

◎迨至众生机尽,如来应息,而大悲利生,终无有尽。由是诸大弟子,分布舍利,
结集经藏,俾遍界以流通,冀普沾乎法润。及至东汉,大教始来,但由风气未开,
故唯在北方流通。至孙吴赤乌四年,康僧会尊者,特开化建业,蒙如来舍利降临,
致孙权极生信仰,遂修寺建塔,以宏法化;此法被南方之始也。至晋而遍布高丽、
日本、缅甸、安南、西藏、蒙古诸国。自兹以后,蒸蒸日上。至唐而诸宗悉备,
可谓极盛。天台、贤首、慈恩,以宏教;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以宏
宗;南山,则严净毗尼;莲宗,则专修净土。如各部之分司其职,犹六根之互相
为用。良以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律为佛行。心语行三,决难分属;约其专主,
且立此名。唯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入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以故
将堕阿鼻者,得预末品;证齐诸佛者,尚期往生。如来在世,千机并育,万派朝
宗;佛灭度后,宏法大士,各宏一法,以期一门深入,诸法咸通耳。譬如帝网千
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悉摄一珠。参而不杂,离而不分。泥
迹者,谓一切法,法法各别。善会者,则一切法,法法圆通。如城四门,随近者
入;门虽不同,入则无异。若知此意,岂但诸佛诸祖所说甚深谛理,为归真达本、
明心见性之法。即尽世间所有一切阴入处界大等,一一皆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
之法。又复一一皆即是真、是本,是心、是性也。以故楞严以五阴、六入、十二
处、十八界、七大,皆为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
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见正编复海曙师书。〗由是
言之,无一法非佛法,亦无一人非佛也。无奈众生,珠在衣里,了不觉知;怀宝
循乞,枉受穷困。以如来心,作众生业;以解脱法,受轮回苦,可不哀哉!
(正)佛学编辑社缘起

◎溯自大教东来,远公大师,遂以此为宗。初与同学慧永,欲往罗浮,以为道安
法师所留,永公遂先独往。至浔阳,刺史陶范,景仰道风,乃创西林寺以居之,
是为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岁也。至太元九年甲申,远公始来庐山。初居西林,
以学侣浸众,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为创寺于山东,遂号为东林。至太元
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远公乃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
方。命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而慧永法师,亦预其社。永公居西林,于峰
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则其人可思而知也。
当远公初结社时,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属法门龙象,儒宗山斗;由远公道风遐
播,故皆群趋而至。若终公之世,三十馀年之内,其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
得往生者,则多难胜数也。自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莫不
以此自行化他。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
疏,深明谛观。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清凉
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自昔诸宗高
人,无不归心净土。唯禅宗诸师,专务密修,殊少明阐。自永明倡导后,悉皆显
垂言教,切劝修持矣。故死心新禅师劝修净土文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
又云: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
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真歇了禅师净土说云:洞下一
宗,皆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
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
业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
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证入。长芦颐禅师,结莲华胜会,普劝道俗,念佛往
生;感普贤、普慧二菩萨,梦中求入胜会,遂以二菩萨为会首。足见此法,契理
契机,诸圣冥赞也。当宋太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师,住持浙之昭庆,慕庐山远公
之道,结净行社;而王文正公旦,首先归依,为之倡导。凡宰辅伯牧,学士大夫,
称弟子而入社者,有百二十馀人;其沙门有数千,而士庶则不胜计焉。后有潞公
文彦博者,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将相五十馀年,官至太师,封潞国公。平生
笃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专念阿弥陀佛,晨夕行坐,未尝少懈。与净严法师,
于京师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士大夫多从其化。有颂之者曰:知君胆气大如
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寿至九十二,念佛而
逝。元明之际,则有中峰、天如、楚石、妙叶,或为诗歌,或为论辩,无不极阐
此契理契机,彻上彻下之法。而莲池、幽溪、蕅益,尤为切挚诚恳者。清则梵天
思齐、红螺彻悟,亦复力宏此道。其梵天劝发菩提心文,红螺示众法语,皆可以
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者果能依而行之,其谁不俯谢娑婆,高登
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乎?
(正)青莲寺念佛宣言书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
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
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
据师子座,说深妙法。师礼二圣,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
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
断我疑网?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
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
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师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
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
金手,摩师顶,为授记莂。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
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师闻已,
欢喜踊跃,疑网悉除。此系法照大师,亲到竹林圣寺,蒙二大圣所开示者。五台,
乃文殊应化之道场;文殊,乃七佛之师。自言,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
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密,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
生。过去诸佛,尚由念佛而生,况末法众生,业重福轻,障深慧浅,藐视念佛,
而不肯修;意欲一超直入如来地,而不知欲步五祖戒、草堂清之后尘,尚不能得
乎?
(续)致广慧和尚书

◎极乐世界,无有女人。女人、畜生,生彼世界,皆是童男之相,莲华化生。一
从莲华中出生,皆与极乐世界人一样,不是先小后渐长大。彼世界人,无有烦恼,
无有妄想,无有造业之事。以仗佛慈力,且极容易生。但以念佛为因,生后见佛
闻法,必定圆成佛道;十方世界,唯此最为超胜;一切修持法门,唯此最为易修,
而且功德最大。
(三)复叶福备书

◎汝发露地学校、露地莲社之愿,固为省事,然又不如随地随缘之为方便易行也。
上而清庙明堂,下而水边林下,得其可语之人,即以此事相劝。文潞公发十万人
念佛求生西方之愿,以结莲社;吾谓一人以至无量人,俱当令生西方,何限定以
十万也。
(三)复唐大圆书


二、诫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  
乙、劝祛疑生信  
丙、勉具足信愿

甲、示真信切愿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婆娑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
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
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
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
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
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
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
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
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
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修道之人,禅定
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着,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
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
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
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
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
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
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
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
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娑婆之
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
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
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正)与陈锡周书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
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