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
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
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
乐天常矣。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
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
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
化。
(正)复徐彦如轶如书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
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
故。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
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
有乐事,多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
一班愚夫,耽着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如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
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
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
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
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
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
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若知
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
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
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
(正)初机净业指南序

◎肇法师云: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此语,且约未悟未证
者言;实则此宝包括太虚,竖穷横遍,亙古亙今,时常显露。正所谓:时时示时
人,时人自不识。可不哀哉?唯我释迦世尊一人,亲得受用。余诸众生,经劫至
劫,仗此宝威神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了无出期;犹如盲人,亲登宝山,
不但不得受用,反更受彼所伤。由是世尊,随顺机宜,为之开示,俾彼各各就路
还家;于彼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中,随于何境,谛审观察,以期亲见此宝。
然具般若之智照,直下蕴空戹 尽者,虽则大有其人,而非末世钝根众生所能希
冀。于是遂开一特别法门,以期上中下根,同于现生,得其实益。令以深信切愿,
专念阿弥陀佛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
密藏。则由三昧宝,证实相宝,方知此宝,遍满法界。复以此宝,普施一切。以
故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悉皆遵行此法。以其具足自他
二力,校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
(续)念佛三昧宝王论疏序

◎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
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
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
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
遵循?
(续)楞严经楷书序


乙、劝祛疑生信

◎世间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现在所住之天地〗皆由众生
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根身〗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身则有生、
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此也。以因
既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也。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
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譬如虚空,宽廓广大,
包含一切,森罗万象。世界虽数数成、数数坏,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汝以世间
之乐,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汝未能见。虚空汝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之虚
空,汝曾见过改变否?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指释迦佛〗令人念佛求
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以根身,则莲
花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虽圣人亦
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
(正)复冯不疚书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
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
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
死,便绝无企望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
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
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良以此之法
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
也。见正编龙舒净土文序。〗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
乘之上。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
妙也。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
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
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正)与陈锡周书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
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
众生乎?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
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
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
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
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
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
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
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
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
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
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
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
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
因示大意,令生正信。
(正)初机净业指南序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学愚夫愚妇,颛蒙念佛。须致恭致敬,
唯诚唯恳,久而久之,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此种疑心,彻底脱落。则佛之有无,
己之有无,入佛之门径,彼岸之确据,何待问人?若不专心致志念佛,而于别人
口里讨分晓,亦与看金刚经,而不知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
以业障于心,不能领会,如盲睹日,日固在天,睹固在眼,其不见光相,与未睹
时无异也。倘复其明,则一睹即见光相矣。念佛一法,乃复明之最切要法。欲见
实相之相,当竭诚于此法,必有大快所怀之时矣。真我欲亲见,非大彻大悟不可;
欲证,非断惑证真不可;欲圆证,非三惑净尽,二死永亡不可。若论所在,则阁
下之长劫轮回,及现今之违理致诘,皆承真我之力而为之。以背觉合尘,故不得
真实受用。譬如演若之头,衣里之珠,初未尝失,妄生怖畏,妄受穷困耳。
(正)复顾显微书

◎众生习气,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于高上。若愚者安愚,不杂用心,
专修净业,即生定获往生;所谓其愚不可及也。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犹然从事
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是之谓大智。倘恃己见解,藐视净土,将见从劫至
劫,沉沦恶道,欲再追随此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彼深通性相宗教者,吾诚爱
之慕之,而不敢依从。何也?以短绠不能汲深,小楮不能包大故也。非曰一切人
皆须效我所为。若与我同卑劣,又欲学大通家之行为,直欲妙悟自心,掀翻教海。
吾恐大通家不能成,反为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岂非弄巧翻成大
拙,腾空反坠深渊乎哉?一言以蔽之,曰自审其机而已矣。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
别有所提倡也。使达磨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
实为根本。违悖时节因缘,亦如冬葛夏裘,饥饮渴食,非唯无益,而又害之。
(续)复王德周书一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
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
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
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
慕之狂妄偷心。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昔大智律师,深通台教,严净毗尼,行愿精纯,志力广大,唯于净土,不生信
向。后因大病,方知前非。嗣后二十馀年,手不释卷,专研净土,方知此法,利
益超胜;遂敢于一切人前,称性发挥,了无怖畏。
(正)复戚智周书二

◎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鸦鸣鹊噪,水流风动,无不指示当人本有天真。〖禅
宗所谓祖师西来大意〗况光之文钞,文虽拙朴,所述者皆佛祖成言,不过取其意
而随机变通说之,岂光所杜撰乎哉?光乃传言译语,令初机易于晓了耳。然虽为
初机,即做到极处,亦不能舍此别修。
(正)复戚智周书

◎末世凡夫,欲证圣果,不依净土,皆属狂妄。参禅纵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地
位,尚是凡夫,不是圣人。光极庸劣,无学问,而确有不随经教、知识、语言、
文字所转之守。汝若肯信,且从易下手、易成就法上著力。
(三)复谢慧霖书

◎彻祖、省祖之少著作,亦各人之心愿耳。其道德之优劣,固不以著作之多少为
定。古今有法身示现,但少数言句,无所著作者,多多也。何得在此处生疑?须
知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
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
(三)复唯佛居士书

◎今为彼寄安士全书一部,祈于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一段注及证,并万善先资、
欲海回狂、西归直指,各书之问答辨惑处,详细研阅,方不致自己把自己当做无
根之人。虽暂活几十年,一死便消灭无有,岂不可怜之极?若知身死而神不灭,
则其为寿也,何止天长地久?若肯修持,求生西方,则尽未来际作一切众生之大
导师,岂不伟然大丈夫哉?
(三)复周善昌书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痖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痖,谓其
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
究有何碍?喑者无声,痖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
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此
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喑哑者同。此之说话,
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
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
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讥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
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
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
之声闻缘觉人耳。〗非谓此世界之修行者。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
错大矣。
(三)复宗灵法师书

◎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国〗由宿业故,身婴恶病。
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
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
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或将
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
亦复如是起邪见心,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或转现报轻
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
(续)复周颂尧书

◎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譬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修身齐家,治国亲民之
道,无不具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