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就我来想象的话,那一定是极其隆重的,比如用的是高档的餐具,吃的是少见的美味佳肴,饮的是收藏了很久很远的陈酿美酒。这样才显示皇家的气派,气派落吧。
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想,据说黛安娜当时也这样想的。当年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初次相会,俩人共进午餐时,黛安娜总以为能吃上一顿非常丰盛的酒席,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查尔斯王子只给她要了一碗隔夜的剩菜,回了锅就上桌子。
我们大家还可以再设想一下当初黛安娜面对这样的情景,会有怎样的想法。据说当时黛安娜甚为困惑,事后向王室工作人员打听,得到的回答是:〃这是王室的正统做法,丝毫没有怠慢之意,请小姐多多谅解。〃
我读到这则材料时,心中很感动,原来如此!真的这样吗?是的!比如安娜公主家里最受欢迎的一道菜是〃牧羊人之髀〃,其实就是用隔夜吃剩的烤羊肉做馅做的烤饼。还有安德鲁王子不但吃得很省俭,而且经常开车上街买菜。据说他能如数家珍地报出伦敦地区主要副食品最新零售价,还尽量挑便宜的买。
在这方面,年迈的伊丽莎白女王起了表率作用。她每餐吃得都很简单,甚至故意每周少吃一、两餐,一方面为减少蛋白质摄入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约。她爱喝酒,但每餐不超过两小杯。她一直遵循着英国德古老格言:〃任意糟蹋粮食是对神的亵渎,按量取食是做人的美德。〃
英国人一向把名义上的君主看成是〃我们德行的领路人〃,所以他们这些王室成员一言一行都应起模范作用。另外媒体有其监督作用,英国是一个法制社会,王室成员的日常生活都在数千万人民的注视下,摄像机几乎跟着他们走,有时连一些细节都会被曝光。1969年英国电视台放映记录王室成员日常生活影片时,其中一个细节细到这样的程度,有个镜头是伊丽莎白女王在旅途中掏随身携带的小钱包,看里面是不是有钱,以便可以到商店里去买东西(参见解玉泉《英王室成员不丢剩菜剩饭》,《道德与文明》)。当然这材料里面不仅有他们对待剩菜剩饭上的做法与看法,我也从中解读到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朴实无华的一个方面,对今人也许会很有启发的。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很朴实无华,说话朴实无华,办事朴实无华,交往中处处朴实无华,但是有的人却喜欢虚荣、羡慕浮华。那么老子怎样教导我们的?
老子说:〃处其实,不居其华。〃(第38章)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又一智慧,这里〃实〃和〃华〃相对,〃实〃就是果,结的果;〃华〃字就是〃花〃,开的花。老子说的是,在人际关系中要处在朴实、笃实、老实中,而不要〃居其华〃,也就是不要居处在虚华、浮华、繁华中。
人与人交往中要朴实、笃实、老实,我们俗话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老实人不吃亏。〃那么老子为什么要人们在交际中〃不居其华〃呢?比如就讲那个〃礼〃吧,就属于〃华〃的一种。我们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有些话叫〃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大约没错。但是如果在交往中变成了〃繁文缛节〃,变成了琐碎的、令人厌烦的虚浮的礼仪,那就是不对了。你想,你把人际交往变成了,天天请客吃饭,送礼拉关系,有数不完的应酬、招待、迎来、送往,你受得了吗?而真正的好的人际交往是处于〃实〃,而不处于这种〃花花绿绿〃中的。
讲到这里,我们还要解释一下,这第38章中老子说的话,比较难懂,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这是说,失掉了〃道〃而后有了〃德〃,失掉了〃德〃而后有了〃仁〃,失掉了〃仁〃而后有了〃义〃,失掉了〃义〃而后有了〃礼〃。〃礼〃是缺少忠信的表现,是乱的祸首。所谓的前识先知仅仅是处于道的虚浮,是愚蠢的开始。这是说,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道、德等都发生了变化,而后是一层一层往下移动生发,最后出来了〃礼〃(包括法)。因此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很深刻,如果人们把〃礼〃的深层应该内含的东西,像道、德、仁、义、忠、信等都剥离了,那么不就是成了〃忠信之薄〃了?这就是〃薄〃得只剩下一层表面的〃薄皮〃了,那就只是礼节的外表,而真正内涵的意义、作用、价值都抽掉了、剥离掉了。如果用这种表层的、表面的、稀薄的〃礼〃来搞人际交往、搞人际关系,那么怎么不是〃乱之首〃呢?大家想想啊,我们看到的许多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歪门邪道,不都是离不开那些请客送礼、送回扣、送红包吗?不都是在〃礼〃上大做文章,做足文章吗?
我们再来看一位被人们称为〃布衣教授〃的季羡林。他是著名的大学者,他留过洋,做过北大的副校长,可是他一辈子朴实无华。
据说有一次新生报到,一个外地来的学生,看到一个像学校工友样子的老人就请他为自己的行李照管一下,就去办事了。结果去了很久,当他回来的时候,那个老人还在那里为他看管这行李。后来他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季羡林先生。
他就是这么朴实无华的人。他老穿一身蓝色卡其布中山装。就几年前,他还像农民一样,在燕园的池塘里撒点洪湖的莲子,生出荷花来,被称为〃季荷〃,
他把自己住的房子叫做〃抱朴居〃。他的〃抱朴居〃里,家具朴实无华,书桌、书架都是老式的普通家具。他的感情也是见素抱朴、朴实无华。他说:自己生在乡下,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
他为什么把自己住的房子叫做〃抱朴居〃呢?这里就有他的理念。先说什么叫〃抱〃?抱就是抱持、守住的意思。什么叫〃朴〃?现在的〃朴〃字其实里面含有两个字,一个就是〃朴〃字,是树木的一种叫朴树;还有一个字是〃樸〃字,王充《论衡》中说:〃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樸。〃就是指没有加工过的原木,那当然是樸素、樸实、质樸了。古人还很有意思,将木材的这种保留原来样子的〃樸〃引申为人的质朴、淳朴;樸字还引申为做生意的本钱、成本,这也很有道理;今天简化成一个字了。那么什么叫〃抱朴〃呢?这个理念就是从《老子》那里来的啊!《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见素〃就是显现素,就是现出素朴的本色;〃见〃就是现,〃素〃是未被染的本色生丝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保持,要守住朴素本真,不为外物种种欲望所诱惑。季羡林处世待人就是这样,与老子所说的理念相合拍。
第51节:八王之乱
作者: 姚淦铭
说到〃抱朴〃,古代有一位叫抱朴子的,这就是东晋的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这个人的家庭背景很有意思,祖父辈既有出仕当高官的,又有成为有名的道士的,因此他既有官宦的血统,又有道士的血统。少年时候饱尝亡国的悲痛,此后又生平坎坷,这样的情况,使得他以〃儒道双修〃为立命之本。他外面是运用儒家的一套,而内里是运用道家、道教的这一套,这就叫〃出处两得〃。但是比较起来,他还是偏重于道家这方面,他写的著作就叫《抱朴子》。
他有段话很可寻味:〃道者,难中之易也。夫弃交游,委妻子,谢荣名,损利禄,割灿烂于其目,抑铿锵于其耳,恬愉静退,独善守己,谤来不戚,誉至不喜,睹贵不欲,居贱不耻,此道家之难也。出无庆吊之望,入无瞻视之责,不劳神于七经,不运思于律历,意不为推步之苦,心不为艺文之役,众烦既损,和气自益,无为无虑,不怵不惕,此道家之易也,所谓难中之易矣。〃(《抱朴子·内篇·塞难》)
这段话得辩证地看,道之朴即是要淡化名利、声色、谤誉、贵贱等,〃恬愉静退,独善守己〃,这是有启示作用的。〃此道家之难〃,真是没有说错,因为一个人在滚滚红尘中要做到这些真是难!至于要抛弃交游、妻儿那些,大家一看就知道那是不合情理的,当然不可接受的。抱朴子说到,不要太多的〃劳神〃、〃运思〃、不为之苦、不为之服,〃众烦既损,和气自益,无为无虑,不怵不惕〃,其中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也确实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难中之易〃。
我们再来看人际交往中的虚华、浮华、繁华,当代人很讲究,而且讲究攀比。其实历史上就有,有名的如西晋时候的石崇(249…?)。他在荆州做刺史时候,打劫掠夺客商而成为巨富。他常常要和王恺、羊琇等竞富,就是竞争谁富有,极其奢靡。
一次石崇和王恺比阔气、斗财富,两个人都用最鲜艳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还有呢,当时的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还帮助王恺。晋武帝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是个奇宝,世上很少有能和它相比的。王恺很得意,心想这一下你比不过我了。他就把这棵珊瑚树拿去,到石崇面前炫耀。石崇看后,拿了一把铁如意就敲砸,把这棵珊瑚树打得粉碎。王恺跳起来啦,声色俱厉地斥责。石崇不慌不忙地说:〃你不要急嘛,我马上赔给你!〃于是他叫手下的人,把自己收藏的珊瑚树搬出来,有三尺高的,还有四尺高的,树干树条长得太美了,特别珍贵的就有六七棵呢,像王恺那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那就更多了。王恺傻眼了,也开了眼界了,他输了!
大家想,这样的比富好像石崇面子上风光无限了,但又有什么意思呢?大家一定记得老子的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不要说守住这些财富珍宝了,石崇最后参加了〃八王之乱〃,被人给杀死了。
但是历史不会就此停止啊,在人际交往中比阔气、斗财富的人也不会没有啊。到了北魏有个河间王叫元琛,他是个〃豪首〃,就是豪华奢侈的头。他家里是用玉做的井栏、用金子做的吊水的罐子,用金子做成的井绳。他家里的宝贝太多了,金银、水晶、玛瑙、琉璃精工制成的奇妙东西太多了,而且好多是中原看不到的,是从西域来的。还有很多的歌女、舞女,很多的名马。他家的仓库里堆满了各种珠宝、各色丝绸,不可计数。他还让皇族的人来到他家里参观,让大家傻了眼,他还对别人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这多骄横,多飞扬跋扈啊!他说人人都知道,历史上有个豪富的石崇,恨不能看一看他当时的情形。可是我不怨恨,恐怕是石崇会怨恨不能看到他的后面有这样豪富的我!但是结果又怎样呢?后来有河阴之役,元氏贵族和其他大臣被歼灭。到后来连他们原先的住宅大多变为了佛寺,那些财富更是烟消云散了。满堂的金玉,谁守得住啊!
淳朴的回报
我们常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出超越性的新成功。这是很智慧的话,但是我们发觉有时人们并不真正愿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获得新的成功的,在人际交往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历史上人们关于人际交往的智慧已经积累得很多很多了,就像是一个智慧的巨人了,但是有时候,后来的人没有很好地站在他的肩头上。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第22章)老子提出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的〃四不〃,即不自我张扬,因此反而高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反而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反而有功;不自我矜持自负,因此反而能长久。老子的这些话,其中不就点出了老实人不吃亏的道理,不就说出了淳朴会带来回报的吗?不过老子的话讲了几千年了,不愿听的人还是不少,不愿站在巨人的肩头上的人有的是啊。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触动大家的思考。潮州地方流传着这个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庙。有个云寂和尚已经是垂暮之年了,他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召来,一个叫一寂,另一个叫二寂。他们来到方丈室后,云寂和尚就交给他们两袋子谷种,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子熟的时候再来见他,看谁的谷子收获得多,多者就可以继承衣钵,做寺庙的住持。云寂和尚整日关在方丈室里念经,等到谷子熟的时候,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另一个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和尚问二寂,二寂惭愧地说,他没有管好田,种谷没有发芽。云寂和尚就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了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怎么会服气啊,当然不服,师父道,我给你俩人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到最后我们豁然开朗,原来云寂和尚在选择接班人时要看看那人是不是淳朴老实,是不是处厚不居薄、处实不居华。结果一寂不淳厚,玩了小聪明,作了假;那个二寂淳朴,实事求是,该怎么就怎么。结果是:不老实的人,没有好结果;老实人却没有吃亏。
这个故事,曾经被一个母亲用来教育他的儿子,那个儿子就是李嘉诚。原来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在生产塑胶花成功后,开始急躁了,在经营决策上一味地贪大求功,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问题。结果客户拒收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一时产品积压,没有进账,原料商却上门催交原料货款,银行也来催贷款,厂里只能裁减员工,部分裁减员工又上门吵闹,长江厂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在这些日子里,李嘉诚虽然回到家里还是强作欢笑,但是其母从儿子的脸色上看出一定是厂里出了麻烦了。她给李嘉诚讲了上面的故事。李嘉诚听了,悟出了做人诚实是根本,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第52节:做人的道理
作者: 姚淦铭
第二天李嘉诚回到厂里就召集员工开会,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经营错误,对这些天来被他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他又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赔礼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还清欠款、罚款。他不隐瞒工厂要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