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提升为副教授,当年和出版商签订合同,撰写他的《精神现象学》,这
时候,他已经45岁了。黑格尔如康德一样,可说大器晚成。然而,他和他们
一类的哲学人物相比,还要晚成。
黑格尔45岁前,所经历的最为重要的事情,大约只有两件:一件是法
国革命和拿破仑的欧洲之战,一件是康德与费希特、费希特与谢林的哲学论
① 转引自《黑格尔小传》,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12—13 页。
… Page 166…
辩。虽然这两件事在他45岁时都没有真正结束,但其主要经历已然主脉可
见,而且对他的影响无疑是十分关键的。
法国革命对黑格尔的影响,虽非剧烈但很深刻。法国革命爆发时,他与
他的德国同仁一样欢欣鼓舞,他还和几位同学一起到郊外种了一株自由树,
借以表达他对法国的祝福和对革命的企望。后来的一些研究家多认为黑格尔
虽拥护法国革命但很快发生逆转。其实,他虽然反对和惧怕动乱,但对法国
革命本身,却一直充满敬意。直到他写《历史哲学》时,还称颂法国革命是
“辉煌的黎明”,而且说:“一切有思想的存在,都分享到了这个新纪元的
欢欣。”①
他欢迎法国革命,又对拿破仑充满敬意。这一点和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
其实不同。他不但对胜利的拿破仑充满诗一般的敬意,而且对失败的拿破仑
依然充满同情。1806年,拿破仑经耶拿战役征服了德国,但黑格尔对此并无
反感。耶拿战役结束仅3天,他在一封信中不但没有表示出对祖国不幸的同
情反而称颂了拿破仑,他写道:“皇帝——这个世界精灵,我看见他骑着马
通过城市检阅他的军队。能看见这样一个人,他集中了一切注意点,坐在马
①
背上,走向世界并统治它,的确是一次美好的经历。” 黑格尔的这种态度,
在中国人看来,颇有些难解之处,但以西方的价值尺度衡量,这正好反映了
一位近代欧洲文化智者的本色。不仅如此,他弟弟后来还作为远征军参加了
拿破仑对俄国的进攻,拿破仑战败之后,他也没有回来。
黑格尔支持法国革命,钦佩和同情拿破仑,表明他作为德国近代大哲学
家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态。在这个意义上讲,远离现实的黑格尔,后来成为
德国官方哲学家的黑格尔,在他内心深处,依然属于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一
派。
黑格尔成名之前的第二种大经历,是他亲身体悟了康德与费希特和谢林
以及费希特与谢林之间的哲学争论和是非恩怨。康德与费希特的争论,虽然
其高峰表现在1799年,但从费希特这一面看,早在1793年他已经产生创作
《知识学》的想法,那就是说,大约1793年前后,他就已经与康德在内心深
处划清了界线。而他的所谓学生谢林对他哲学的批评,则集中在1799—1803
年。这两次争论的时间恰好首尾相接,从前到后,经历了约10年时间。而这
10年时间,正是黑格尔哲学的孕育与成熟期。
黑格尔哲学的形成,有这三位哲学人物的很大助力,尤其是谢林,对他
哲学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全面,以致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专家要说:“谢林作为
哲学家闻名全国的时候,黑格尔还不为人知晓。尔后当黑格尔的光彩使其黯
然失色了的时候,他抱怨说他先前的朋友拿走了他本人的思想。尽管人们现
在已不大读谢林的东西了,但他的思想脉络与黑格尔是非常接近的,以至于
如果我们看一看两个人都同意的思想中,黑格尔又提出了多少新东西,我们
就会觉得,谢林的抱怨多少有些道理。”①
虽然有些道理,毕竟黑格尔哲学与谢林的不一样。到了1807年,因为
谢林认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批判了他的哲学而提出抗议,黑
格尔解释说他批判的不是谢林,而是谢林的蹩脚的模仿者。但谢林不予原谅,
① 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 年版,第495 页。
① 辛格:《黑格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7 — 8 页。
① 辛格:《黑格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3 页。
… Page 167…
于是二人的友谊断绝。
黑格尔大器晚成,他外受法国革命的影响和催化,内受康德、费希特、
谢林哲学的影响和启迪,加上他本人的长期思考、钻研、总结和积累,终于
形成自己的庞大哲学思想体系。他比谢林年长5岁,却成名甚晚。然而,谢
林不曾完成的历史使命,却由他这位“愚兄”一举完成。黑格尔大器晚成,
其幸也欤?
黑格尔长于思索,但似乎不是一位优秀的讲师。他在耶拿大学教书时,
被人戏称为“木头人黑格尔”。他讲课只管讲课,每上讲台,全身心皆沉浸
在讲授的哲学之中,对听课人的反应,浑然不问凉热。据说,有一次他上课
时去得早了,但本人毫不觉察,就给别的专业的学生上了一堂哲学课。课罢,
他的学生来了,他才明白自己搞错对象了,但他只管不慌不忙,翻开讲义,
便又从头讲起。
从1806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出版算起,直到1817年他的《哲学
全书》问世,这11年,是黑格尔哲学的精进期,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旺盛
的时期,他生前出版的4种大部头著作,有两种即出版于这个时期。即1806
年他出版《精神现象学》之后,1812—1816年出版《逻辑学》,1817年出版
《哲学全书》。在此期间,黑格尔的生活颇有些变动,他于1807年做了一年
报社编辑,又于1808—1816年做了将近10年的中学校长。但这些变动,对
他的哲学研究全然无损,而且因为生活稳定,思维更是日臻精醇。1811年9
月16日,41岁的黑格尔幸福地举行了婚礼。黑格尔原本是被人们称为“秋
性子”的人,现在他又以自己的晚婚对此作了一次证明。只是在他结婚之前,
他还有过一个私生子。想到这样一位一本正经甚至有些严整古板的哲学家,
竟有这等风流韵事,不禁令人笑口顿开。黑格尔对自己的婚姻大为满意,他
①
在一封信上写道:“一有公职,二有爱妻,人生在世,夫复何求?”他的婚
姻确实美满,“婚后头半年,就写出了一本30印张的内容深奥的书”,连他
②
自己都说,“实在非同小可”。
1818年黑格尔被普鲁士政府聘为柏林大学哲学教授。一方面,他经过10
多年的成熟创作,影响日益扩大,另一方面,又因为他的思想日趋保守,普
鲁士政府对他的态度也日益友好;他的哲学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显得魅
力日大。他到柏林之后,终于形成一大学派,而且听他讲课的人不但人数可
观,而且不乏名流。但他的创作已近尾声。从1818年到他去世的这一大段,
他只在1821年出版了《法哲学原理》一书。这书写得炉火纯青,但其政治观
点,已经保守到令激进的民主人士无法忍让的地步,而他本人也俨然成为普
鲁士王国官方的哲学家了。他的其它几部重要著作,如《哲学史讲演录》、
《历史哲学》和《美学讲演录》,皆在他逝世后根据他的讲稿和学生的笔记
整理而成。
① 古留加:《黑格尔小传》,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72 页。
② 同上书,第73 页。
… Page 168…
2。体系与成就
黑格尔哲学花在体系上的功夫,绝不比花在内容上的功夫小。因为建立
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既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德国思想文
明与传统特别热衷的事。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首先是一元论的。这一点,他与费希特和谢林一致,
但他不同意费希特的最高原则——自我论,也不同意谢林的第一原则——同
一论。他的哲学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哲学对象——即无所不包的研究
内容,看成一个过程。但不是一个全然的精神过程——如休谟那般,客观事
体一概不问,只考虑知觉范围内的事因;也不像斯宾诺莎那样,硬派一个实
体出来,该实体既是物体,也是精神;又不像莱布尼茨那样,让单子发挥产
生一切的基因作用,单子源于上帝,单子的行为出于“和谐前定”。黑格尔
的哲学体系,虽然始于精神,但精神又可以转化为物质,然后再达到更高的
精神。这个过程,与上帝无关,与单子无关,与知觉无关,与实体无关,它
只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示过程。他说:“永恒的理念在它的本质的全部丰富
性中,永恒地在自身活动着,把自己作为绝对心灵 (精神)来享用并再生产
出来。”①
黑格尔哲学从精神的存在开始,好像中国宋明理学的理在物先,先有其
理,而后有其事,其事固繁,但必合其理,其事固异则其理一也的理念。但
黑格尔哲学体系比之宋明理学乃至一切他以前的近代哲学,都更其体系庞
大,内容浩繁。而且他以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把这个过程描述为不断从正
题到反题再到合题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合于历史必然的辩证发展过程。他的
哲学体系,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加上一篇长长的导言。导言即是他的《精神
现象学》,三个基本部分,即第一部分:逻辑学;第二部分:自然哲学;第
三部分:精神哲学。他显然对逻辑学更为重视或说下的功夫更大。本人也曾
说过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是应用哲学的话。他的哲学既将一切存在现象都作
为自己的思辨对象,则他的体系必定会发展成为近代以来西方理性哲学的极
致。他从逻辑讲起,先有逻辑,后有自然。逻辑转化为自然,是因为自然必
合逻辑之理才能生存,所以他的逻辑学也是形而上学,又不同于一般的形而
上学。逻辑转化为自然,自然并没有达到自己的归宿,自然还要转为精神,
于是通向精神哲学。而精神哲学同样以正、反、合的辩证逻辑方式,最终达
到绝对精神。他的哲学至此,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展示过程。为着使读者便于
知会此意,现将他哲学的基本内容列表如下:
一、逻辑学——有论(存在论,——质
——量
——度
——本质论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现象
——现实
——概念论 ——主观概念
——客观概念
——理念
① 转引自《黑格尔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469 页。
… Page 169…
二、自然哲学——力学 ——空间和时间
——有限力学
——绝对力学
——物理学 ——普遍个体性物理学
——特殊的个体物理学
——总体个体的物理学
——有机物理学 ——地质自然界
——植物有机体
——动物有机体
三、精神哲学——主观精神 ——人类学——灵魂
——现象学 ——意识
——心理 ——精神
——客观精神 ——抽象法权
——道德
——社会伦理
——绝对精神 ——艺术
——宗教
——哲学
够复杂的,逻辑过程也不甚明白。但当你了解了他的方法,就会对他这
种体系的理论价值有所理解。这点稍后再谈。
黑格尔一生创作都没有离开这个体系。虽然他的一些主要著作是在他死
后才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但其内容皆为其体系的有序构因。比如,他的
《美学》可以归入绝对精神中的艺术部分,他的《哲学史讲演录》可以归于
“绝对精神”的哲学部分。他的《历史哲学》和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
著作《法哲学原理》也同样如此。
黑格尔哲学包罗万象,但其重点和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他的《逻辑学》。
他的《逻辑学》篇幅很大,以致后来收入他的体系大成之作《哲学全书》时,
只好将其精练压缩,未压缩的部分便称为《大逻辑》,压缩修改后的则是他
的《小逻辑》。
但这不是说,黑格尔只在逻辑学方面有特别的贡献,实际上,在人类有
史以来的哲学家中,黑格尔堪称最具博大精深特色的人物之一。他的学说,
虽然在体系方面表现出某种僵化生硬,虽欲自圆其说,终不免牵强附会,捉
襟见肘。但在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