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体系方面表现出某种僵化生硬,虽欲自圆其说,终不免牵强附会,捉
襟见肘。但在几乎所有具体领域,都有其独特发现和真知灼见。
黑格尔哲学中背谬最多的是他的《自然哲学》,实在,他的自然科学知
识不精不深。在这方面,他既比不过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那些科学巨匠,也
比不过他的前辈康德。他的自然哲学,即使仅从常识的角度理解,其错误和
不足也几乎随处可见。但是,这不能证明他的自然哲学便一文不名,相反,
他的自然哲学虽常常不合常识,但却往往合于真理。例如,他关于自然界是
一个充满内在联系的整体的观念,关于自然界无时不处在矛盾运动之中的观
念,对近、现代科学研究均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他以一个哲学家的眼光作出
的某些科学预见,例如他对光的分析,对化学发展趋向的认识,特别是对空
间和时间的认识,确有超前价值。评论者说:“黑格尔在批判牛顿的绝对时
空观时,论证了空间和时间依赖于运动着的物质,肯定了 ‘空间与时间从属
于运动’。不难看出,黑格尔思辨地猜测到了爱因斯坦在用曲面几何学解释
… Page 170…
引力运动时依据的时空模型。正像笛卡尔关于运动不灭的哲学理论是在二百
年以后才被自然科学所证实一样,我们同样也可以说,黑格尔关于相对时空
的哲学理论是在百年以后才被自然科学所确认。”①
宗教观念是黑格尔哲学中另一个薄弱环节,而且他对宗教的看法似乎自
相矛盾。他既非真正的无神论者,也非正统的有神论者。他仿佛对有神无神
并不关心,有神不使他顺心,无神也不使他开心。他的许多宗教说教,不但
没有新意,而且持见迂腐。与他同时代的无神论者比较,固然显然迂顽不堪,
就是与康德比起来,也好似白费气力。但他绝不迷信,非但绝不迷信,而且
还禁不住要嘲弄那些迷信者。他引证说:“神父布里斯昨天向我谈了敬爱的
上帝的伟大!我忽发奇想,敬爱的上帝可能管每只麻雀、每只金翅雀、每只
红雀、每只虱螨、每只蠓虫,都叫得出它们的名字,正如你们叫得出那些乡
下人的名字一样:施米特家的格里格尔、布利森家的彼得、海弗里德家的汉
斯等等——想想吧!每个蠓虫彼此是如此相似,以致人们可以发誓说,它们
都是兄弟姊妹,而敬爱的上帝居然叫得出它们每一个的名字!想想吧!”①
黑格尔绝不迷信,但他又坚决反对把宗教信仰统统归之于迷信。他认为
把对上帝的信仰看作是江湖术士的戏法是愚蠢的。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即使它并不合理,也自有它不合理却能生存和发展的原因。
把宗教看成“意识”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显然比不分青红皂
白只管把一切宗教信仰都一股脑抛入茅厕,或者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来
得深刻,也比康德不加分析而且认为分析也是白费于是便把上帝归入不可知
的领域去的作法来得科学。
宗教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上帝必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上帝又要包括
一切,于是上帝便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重合,于是上帝=一切,而等于一
切又=什么都不是。这样的逻辑虽然未必尽合黑洛尔本意,却让一切上帝信
仰者痛心疾首,怒不可遏。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同样有一种容纳世界各国历史的宏大气象,而且于
中同样有许多精辟的分析和妙论。虽然他的历史哲学的体系,在现代人看来,
不乏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之处,加之在他那样的时代对西方以外的国家尤其
如中国一样的东方国家,收集各类必要的信息很不容易,这无疑更加深了他
历史哲学的臆断成分。但这不影响他的远见卓识和奇思妙想。比如他认为,
在古老的东方国家,只有一个人即最高统治者是自由的观点,就很能一针见
血,切中腠理。他对中国历史知之不多,但他对中国历史发展讲过的一段话,
确实值得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深思。他说:
“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
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
统的政府。”①
又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复灭的一再
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②
说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虽然语含讥讽,令我们内心生
① 引自《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Xi 页。
① 转引自《黑格尔小传》,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144 页。
① 转引自《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1993 年版,卷首语。
② 同上书,卷首语。
… Page 171…
痛,但痛定思痛,并非没有启发。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和《美学讲演录》虽然是由他的学生整理而
成,但因为这两部著作篇幅宏大,涉及人物、理论、流派众多,无论从那个
角度看,都是研究黑格尔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和研究西方哲学史与美学
史的必读之作。
黑格尔的《哲学讲演录》上自古希腊哲学,下及康德、费希特、谢林、
汪洋恣睢,百态千姿。他作哲学史,不忘自己的体系,虽不忘自己的体系,
又能独具慧眼,妙论迭出。比如他分析斯宾诺莎的哲学方法时,对斯氏信中
提出的一个命题十分赞赏,他说:
“斯宾诺莎有一个伟大的命题:一切规定都是一种否定”。对这个命题,
他的解释是:“确定的东西就是有限的东西:对于任何东西,包括思维 (与
广延相对立)在内,都可以说,这是一个确定的东西,所以自身中包含着否
定;它的本质是建立在否定上的。”①
黑格尔的哲学语言,无论如何,总是因为深刻而抽象,又因为抽象而晦
涩,但那内涵,却是清新流畅的。所谓“一切规定都是一种否定”,实际上
是一个体现了深刻辩证思维风格的命题。比如现代交通中的人行横道,设立
人行横道,意在使步行人便于由此安全通过。人行横道是一个规定,但它又
是一种否定。它否定了行人在规定之外横穿马路的方式。当然这不过是一个
小例子,但举一反三,可以知人知事知情知理知法知术,诚所谓事虽异其理
则一也。例如国家法令其实也是一种否定。正面规定,只许如此,否定了其
他行为方式;反面规定,不许如此,则是否定的否定,肯定了其他行为方式。
现代西方法学认定,凡法律没有禁止的内容,全属于自由行动的天地。又如
人的存在,便是一种肯定,而人的存在又是对非存在物的一种否定。人的死
亡,又是一种肯定,而它否定的正是人生——人的活的生命。凡专制者,便
否定了别人的自由权力——他以别人为奴隶,而以自己为主人,但以别人为
奴隶的肯定,又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否定。于是便在思辨逻辑上证明了费希
特的命题:凡以别人为奴隶的人,他本人也是奴隶。再如定势思维,也是一
种肯定,它否定了定势之外的内容。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二二不得五,三
三不得十。但因为思维定势否定了定势外的内容,所以一旦夸大了定势的作
用或为定势所束缚,又会妨碍人的创造性。斯宾诺莎虽然提出这样一个命题,
但他的哲学不以思辨见长,他的这个命题,一经黑格尔点化,便被发挥得淋
漓尽致。
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虽然研究范围小些,同样精深博大,思想精
深,内容博大。他对美的本质的论述,对悲剧、喜剧和正剧的见解,对文艺
典型的理论表述,无一不对后来的美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现实主义
美学原则,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对现代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
新生与重建,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以他的悲剧理论而言,他认为好人杀死
坏人,不能算作悲剧。坏人既然该杀,杀该杀的人,便合乎理性,无悲可表;
坏人杀死坏人,也不是悲剧,那不过是狗咬狗罢了,不但不悲,反而生喜。
坏人杀死好人,虽然带些悲剧色彩,但不合悲剧本义,它所产生的情感效果
主要是愤怒与不平。唯有好人杀死好人——因为双方的理想、意念、道德原
则不一样而发生冲突,并造成悲惨后果,才可称为悲剧。比如,李逵打死李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 卷,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100 页。
… Page 172…
鬼便不是悲剧,林冲杀死陆谦又不是悲剧,就是陆谦杀死李鬼也不足称悲。
但是,如果林冲杀了李逵或李逵杀了林冲,而且全不因为私欲而引起的,那
么,就是悲剧了。中国古典小说中,以《红楼梦》最合悲剧主旨,贾政并非
不爱儿子,贾母并非对黛玉无情。虽爱儿子终于将儿子打个半死,虽对黛玉
有情又差不多等于亲手将其逼上死路,其悲剧效果,触目惊心。好人本不应
该杀死好人,但好人终于杀死了好人,而且恰恰是那些代表旧理想、旧人格、
旧道德、旧规范的好人杀了代表新理想、新人格、新道德、新规范的好人—
—“将有价值的撕破给人们看”,于是,悲剧发生了。
综上所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固然并不合乎世界发展历史的实际,但
其作为近代西方理性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意义自在,特别是他哲学体系
中体现的思辨方法和见解,尤其价值永在。
… Page 173…
3。黑格尔辩证法
黑格尔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的辩证思维方法。但在相当长的时
间内,至少中国大陆学者,对他的辩证法无疑是过于简单化,从而也庸俗化
了。
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式,自然应有具体的理论体现,然而他的辩证方法
究竟应该怎样表述,却绝非一件易事。过去有人以为所谓辩证法就是一分为
二,其实这完全不合黑格尔的本意,也不合提出一分为二观念的毛泽东的本
意。辩证法如果这般简单,人类历史上就不需要产生黑格尔,也不需要产生
马克思了。
对黑格尔辩证法作出最通俗简当的解释的人物,首推恩格斯。但即使有
了恩格斯的几本哲学著作,列宁仍然主张研读黑格尔的原著,并且作了大量
的读书笔记。
即使以最为晓畅明达的语言和方式介绍黑格尔的辩证法,那么,至少也
应该说明如下各点:
(1)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谢林讲同一,黑格尔讲矛盾。谢林讲同一,并非完全否认矛盾的存在,
但黑格尔讲矛盾,却把矛盾看成存在的基础。这正是黑格尔高于谢林的所在。
黑格尔说:“假如同一、差异和对立这几个最初的反思规定都用了一个命题
①
来提出,那么,矛盾 这一规定就更加应该用 ‘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
盾的’这一命题来包括和表达,并且诚然是以这样的意义,即:这个命题比
其他命题更加能表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矛盾出现于对立之中时,它不过是
发展了的无,无已经包含在同一之中并且表明了同一命题什么也没有说。这
个否定进一步把自己规定为差异和对立,而这现在就是建立起来的矛盾。”①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分析说:“但是,矛盾似乎并不像同一那样是本
质和内在的规定,这是自古以来的逻辑和普通的观念的根本成见之一。是呀!
假如要说到高低的次序,并把这两个规定分别固定下来,那么,就必须承认
矛盾是更深刻的、更本质的东西。因为同一与矛盾相比,不过是单纯直接物、
僵死之有的规定,而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
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②
讲得真不错。同一与矛盾相比,不过是单纯物,甚至可以说,同一则无
物。试想世界全无矛盾——没有黑也没有白,没有上也没有下,没有大也没
有小,没有天也没有地,没有个别也没有一般,没有有限也没有无限,这还
成什么世界?即使我们将这个命题,用之于康德的“物自体”,它也很有价
值。在康德看来,“物自体”是不可知的,而以黑格尔的矛盾学说看来,可
知与不可知正是一对矛盾,从不可知到可知则是一条规律。由“自在之物”
到“为我之物”,或由“为我之物”到“自在之物”,这中间没有不可逾越
的鸿沟。矛盾既构成事物的存在,又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是矛盾的客观存在,没有矛盾便没有世界,自然也没有哲学;另
① 本段注有加重号的字原文为黑体字。
① 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65—66 页。
② 同上书,下卷,第66 页。
… Page 174…
一方面是“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
比如人的生命,一方面存在生的基因,一方面存在死的基因。如果除去一切
死的基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