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屈服。 

        但王夫之的家庭背景,与黄、顾二位其实有别。他的出身既非江南巨富, 

  也非官宦世家。他的家庭堪称文人一族。他父亲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宿儒,但 

  没有进入仕途,也没有其他本领增加收入,一家人只是读书为业,清贫度日。 

        王夫之早慧,是个神童。他4岁时就和长兄一起读书,7岁时已经读完 

   《十三经》,14岁便考中秀才,16岁开始攻读四声音韵之学。他自称“阅古 

                            ① 

  今人所作诗不下十万”。可知其读书之富,涉猎之广,才智之高,气度之奇。 

  他早年攻学求仕,中年救亡、避难,但救亡亦不忘治学,避难更精于治学。 

  晚年定居石船山下,潜心著述,完成了他一生的治学业绩。 

        王夫之一生著述极为宏富。哲学书类有《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 

   《周易外传》、《思问录》、《老子衍》、《庄子通》、《读四书大全说》、 

   《四书训义》、《相宗络索》、《愚鼓词》等;文学书类有《楚辞通释》、 

   《姜斋诗话》、《唐诗选评》、《明诗选评》等;史学书类有《读通鉴论》、 

   《宋论》、《永历实录》等;政治书类有《黄书》、《噩梦》等。后人刻《船 

  山遗书》,共收各类著作57种,共计288卷。 

        王夫之的本体论,认为“气”是万物之本。他说:“天人之蕴,一气而 

          ①                                                         ② 

  已。”又说:“阴阳之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他的元气为万物 

  之本,上有所承,并非创见。他的高妙之处在于,他注意将元气说与阴阳五 

  行说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看成一个变体。因而,他的元气说,内涵丰富, 

  论辩有致,讲静讲动,讲有讲无,讲体讲用,讲形而上,亦讲形而下。既主 

                                                                     ④ 

  张“天下唯器而已矣”③2,又认为“治器者则谓之道。”器属于物质—— 

  形而下者,道属于规律——形而上者。他说:“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 

  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 

  尔。一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盦盖严密,则郁而不散。 

  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有形者且然,况其絪缊不可象者乎!” 

  ⑤他的气说,不但俨然哲学风范,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隐隐含有“物质不灭”的 

  意思。 

        王夫之的认识论,很重视感官的作用。他说:“由月辨色,色以五显; 



① 王之春:《船山公年谱》。 

①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②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④ 同上书,卷五。 

⑤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 Page 192…

                                                       ⑥ 

  由耳审声,声以五殊;由口知味,味以五别。”且间接反映了先有物质存在 

  而后有感官体验的含义。 

        王夫之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但不轻视理性。他说:“理者,物之固 

  然,事之所以然也,显著于天下,循而得之。”① 

        他又注意将感觉和思维区分开来,不使二者混为一谈。虽在思辨方面不 

  如英国经验主义深刻系统,但在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哲学注重常理,不为妄言 

  的文化特色。 

        王夫之的历史观属于历史进化论一派。他不但反对倒退论,也反对历史 

  循环论。他认为:“唐虞之前,无得而详考也,然衣裳未正,……婚姻未别,…… 

                              ② 

  人之异于禽兽无几也。”立论脚踏实地,有先秦法家之体绪。他既不同意邹 

  衍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历史循环说,更不同意邵雍、朱熹的复古论。否定循环, 

  指斥复古,而主张因“势”得“理”,势理合一。所谓势,即历史发展的必 

  然性大趋向;所谓理,即隐寓在这大趋向后面的必然性规则。他说:“顺必 

  然之势者,理也;理之自然者,天也。君子顺乎理而善因乎天,人固不可与 

  天争,久矣。”③2自然,他对“势”的理解还是粗放的,其议论也不免有 

  逻辑混乱甚至自相矛盾处。但他的历史进化观,无疑在明末清初这样一个特 

  定时代,达到历史时空线上的最高境界。 

        王夫之是清代初期的哲学大家,所欠缺者,科技、民主二观而已,“人 

  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山人氏,世称船山先生。他生于1619 

  年,逝于1692年,终年73岁。王夫之曾有《自题观生居》一联,恰是他一 

  生写照,联曰: 

         “六经责我开生面, 

        七尺从天乞活埋。” 



⑥ 王夫之:《尚书引义·顾命》。 

①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至当篇》。 

②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 


… Page 193…

                                         5。戴震 



        清初三大思想家身后,还有许多哲人志士,名呈风流。但以其总体水平 

  而言,则不如顾、黄、王更具涵容与影响力。进入乾嘉,则昔日风云激荡的 

  时代已过,加上文字狱风雨如磐,令人窒息。于是中国学人秉前代之余绪, 

  辟应时之路径,在考据学方面痛下苦功,为中国古文化画上一条漂亮的豹尾。 

  但以哲学思想的历史成就而言,叫乾、嘉人物未能产生巨大影响,唯朴学大 

  师戴震,出类拔萃,似可与顾、黄、王三大师一论短长。 

        戴震,字东原,又字慎修,安徽休宁人。他家境贫寒,没有资产,靠朋 

  友帮助,他父亲才得以做小商贩为生。戴震的一生仕途也不顺利。虽然他才 

  名卓著,且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学士交往甚广,并深得他们的信任和敬重,但 

  他直到53岁时依然会试落第。可见清代的科举制确实已成死制,不利活人。 

  他生于1724年,殁于1777年,年仅53岁。 

        戴震著述很多。而且涉及的范围尤其广泛,举凡音韵、训诂、天文、地 

  理、方志、政论、算术、几何、诗文、经学无不包揽其内。主要著作有:《孟 

  子字义疏证》、《尚书义考》、《毛郑诗考正》、《考工记图》、《中庸补 

  注》、《声韵考》、《方言疏证》、《水地记》、《九章算术》、《原善》、 

   《原象》、《绪言》、《屈原赋注》等。世有《戴氏遗书》、《戴东原先生 

  全集》流传。 

        戴震哲学,以“气化流行”、“血气心知”最为著名。所谓“气化流行”, 

  即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气的运动就是道,运动规律就是理。道既不能 

  离开气而存在,理也不能离开道而存在。他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 

                               ① 

  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又说:“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 

  ② “惟条理是以生生,条理苛失,则生生之道绝。”③2他不同意程朱理学“理 

  在气先”之说,又能将“气”看成一个有规律的流化过程。戴震的哲学本体 

  论在气理说的旧框架内,已经达到最好的境界。 

        所谓“血气心知”,即认为人的生理结构是一切思维意识的生存基础。 

                                                                               ④ 

  他说:“有血气,则有心知,有心知,则学以进神明,一本然也。”在他看 

  来,人既出于阴阳五行,认识客体也出于阴阳五行。“血气心知”乃是“气 

  化流行”的一种结果。他的这些认识,确实与某些西方哲学史上的大家有异 

  曲同工之妙,可惜未能形成独立的哲学体系——未能深究细考,独立成章。 

  这自然也和清代的大文化气候有关。清代固然已经有了许多新的科技成果— 

  —包括西方传入的大量新的科学技术,但在文化结构方面依然与西方社会有 

  质性差别。因此,戴震的哲学方法,不但没有成为成熟的哲学体系,反而变 

  成他批判理学的附庸内容。 

        戴震思想中最光彩凌利的部分,乃是他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他的名言: 

                                                           ⑤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如啸如狂,如泣如诉,情 

  诚意切,荡气回肠。戴震的这个判断,出于他的人性学说。他认为人的本性 

  是善良的,人的情欲是天然合理的。他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 



①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中。 

② 戴震:《原善》上。 

④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⑤ 同上书。 


… Page 194…

                                    ⑥ 

  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也就是说,无论欲也,情也,知也,都是人性 

  的表现。戴震主张情欲的合理性,强调欲、情、理的统一,以他特有的风格 

  和气派,对旧的理学传统愤而批判,怒而唾弃,可谓旧时代敢于冲决礼教罗 

  网的豪杰之士。 

        但是,戴震固为一代英才,他的舞台却依然是旧的,他的思想也难于跳 

  出传统文化的总体规范。而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特久,根须特深,势力特大, 

  韧性特强。戴震一介书生,在如此这般顽固的旧势力而前,正如一位天真的 

  孩子,纵有童心如水,其奈污浊遍地何? 

        然而,世界的巨大变化已经到了不允许中国不变的程度,甚至缓慢变化 

  也已经等不得了。人动你静,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快你慢,又如龟 

  兔赛跑,日行日远。然而,地球只有一个,进步才能生存,文明才能强大。 

        戴东原死后63年,英军的大炮便在广州海岸轰鸣起来。 



⑥ 同上书。 


… Page 195…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