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国民收入,1981年仅及1978年的80%,1982年进一步下降为764%。公营工业的产值1981年比1980年下降了19%,B1982年又比1981年下降了2%,同1979年相比,下降了16%。
畜牧业生产1981年比1980年下降12。
4%。
谷物产量略有提高,1982年总产量为2172万吨。由于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商品严重匮乏。
1980年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通货膨胀率,1982年达到104%以上。由于食品严重短缺,政府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1981年——670万吨,1982年——370万吨。
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生产的下降而下降。
1982年同1980年相比,人均实际收入下降143%。
1980年肉的消费量平均B每人733公斤,1981年降到64公斤,1982年又降到48公B斤。从1981年起,波兰对肉、黄油、食糖等实行凭票定量供应。
波兰经济面临的另一个严重困难是70年代开始的越来越重的债务负担。
1981年底,欠西方国家的债务达244亿美元。
从这时起,西方对波兰实行经济制裁,波兰不能借入新债。
由于利率的提高和利息转为本金,使波兰的债额不断增加。
1980~1981年危机,既是经济危机,也是政治危机和信任危机。波兰统一工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一落千丈。而天主教会的威信则直线上升。许多波兰人对国家的前景悲观失望。许多党员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心而纷纷退党。到1982年9月,仅一年之间,在原有的260
083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万波兰统一工人党党员中,就有40万党员退党。
恢复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恢复对波兰统一工人党的信任,是摆在以雅鲁泽尔斯基为首的波兰党和政府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以雅鲁泽尔斯基为首的波兰党和政府,认为只有改革才是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从1982年1月1日起,波兰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摒弃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把经济活动建立在市场经济和自治的基础上,实行企业自主和自负盈亏,扩大职工参与工厂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工人的主动性。
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1982年下半年起,经济开始呈回升趋势。
1982年8月,公营工业生产比上年同期增长2%,9月增长4%,10月增长4%,11月增长8%。但是1982年的工业生产仍比上年下降2%。
1983年,波兰当局制订了三年社会经济发展计划(1983~1984)。
这个计划称为恢复平衡和稳定计划。
它把解决居民的食品、日用消费品的供应、改善居民住房状况等重大迫切问题放在第一位。计划规定:三年内国民收入将增长101~B117%(年均增长32~38%)
,工业生产将增长14~16%B B B(年均增长44~4%)
,农业生产将增长20%。
计划修建43~B49万套住房。三年计划指标顺利完成。国民收入平均增长48%,工业生产年均增长4%,农业生产年均增长3%。公B营工业生产恢复到危机前的989%,国民收入恢复到B962%,比1979年低10%。
B在波兰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波兰从苏联得到贷款、原料和商品。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183
主义国家也向波兰提供了援助。中国政府以优惠价格向波兰提供4万吨猪肉,帮助波兰人民克服困难。
随着经济的恢复,政治渐趋稳定。实施战时状态的两大目标,即实现全国安定和遏制经济衰退已经达到。
1983年7月22日,波兰当局宣布结束历时19个月的军事管制并实行大赦。
约有1898人获得赦免,有686名原团结工会活动分子从秘密走向公开,有一批在宣布军管时离开波兰的团结工会同情分子回国。
1984年7月21日,波兰议会通过大赦令。
全国又有包括642名政治犯在内的34万名犯人得到赦免。
B1986年8~9月间,政府再次颁布大赦令,释放了包括原团结工会领导人布雅克在内的全部政治犯。
1984年10月13日,波兰举行了第九届议会选举。在2600万选民中有200万选民参加了选举,占7886%。
选民B的投票率是1947年以来最低的。
被取缔的团结工会呼吁抵制选举。这次选举表明,波兰多数选民是赞同波兰统一工人党和政府民族协商和振兴经济纲领的。在新选出的460名议员中,波兰统一工人党共有244名,占43%。统一农民党106名,占23%。民主党34名,占8%。无党派人士74名,占16%。
1984年11月6日,第九届议会第一次会议选举统一农民党最高委员会主席罗。马利诺夫斯基为议会议长。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沃。雅鲁泽尔斯基当选为国务委员会主席。根据沃。雅鲁泽尔斯基的推荐,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经济学教授兹。梅斯内尔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
283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梅斯内尔政府继续执行改革方针,力图尽快摆脱僵化的中央集权模式,加速改革的进程,并改善国家的外部环境。
1987年2月,美国政府取消了对波兰的经济制裁,但要求波兰政府重新承认团结工会的合法地位。这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这一年,议会任命无党派人士、著名经济学家萨多夫斯基为副总理,全面主持改革事宜。政府制定了1986~190年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在五年内国民收入增长16~19%,工业产值增长16%,农业产值增长10%。
在新政府执政的头三年里,国民收入继续增长:1984年—34%,1986年—4%,B1987年—2%。
通货膨胀率从1982年的104%下降到1984年的14%和1986年的174%,1987年上升到26%。
B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以雅鲁泽尔斯基为首的波兰党和政府还实行了以民主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大力精简中央行政机构和裁减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
波兰是最先实行改革的东欧国家。第一次是在哥穆尔卡执政的1947~1949年。
当时工厂企业成立了工人委员会,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减少了指令性指标,中央把部分权力下放给地方。这是在1946年波兹南事件后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以兰格教授为首的经济委员会的全面改革建议未被采纳。哥穆尔卡知难而退,改革失败。
第二次是在盖莱克执政的1972~1974年,当时称为“大经济组织”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加强中间环节——联合公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383
司在生产、销售和分配中的作用,刺激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把中央下达的指令性指标限于以下三个方面:(1)出口产品的销售额;(2)国内市场的供应额;(3)投资的最高限额。改革没有经济立法保证,在经济不平衡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在1974年底被彻底放弃。这次改革是在1970年12月危机爆发后被迫进行的。
以上两次改革都是在不触动中央集权的经济模式范围内进行的局部改革尝试,而不是抛弃旧模式建立新模式,也没有同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1982年开始的第三次经济体制改革,则是为了摆脱僵化的中央集权模式和建立“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
与上两次改革比较,这次改革是在更为严重的危机情况下开始的。
雅鲁泽尔斯基说:“我们是在生产急剧下降和严重不平衡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的。”
①所以,这次改革遇到的困难要比前两次大得多。
一、计划体制改革1982年出台的《经济改革方针》,把取消指令性计划,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作为目标。与此同时,在国民经济计划中突出五年计划的作用,改进计划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加强计划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新的计划体制由中央计划、地方自治计划和企业自治计划三部分组成。中央计划主要负责宏观经济决策,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方针、比例,以及经济组织活动的条
①《雅鲁泽尔斯基选集(1981~1987)
》,198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433页。
483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件和确保计划实施的管理手段等。中央计划除了提出中央投资范围内的任务、与国防有关的任务、特别重要的国际合同中规定的任务以外,不再提出直接的指令性任务。
国民经济计划分长期(10~14年)
、中期(4年)和短期(1年)三种计划。
社会主义经济在保持中央计划地位的同时,实行计划的社会化原则。这就是使职工真正参与计划的制订,并监督其实施。
关于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权限:部长会议计划委员会负责起草中央各类计划的草案,并把经过社会讨论的中央各类计划提交议会,由议会批准。只有议会有权修改这些计划。地方计划由相应的地方人民议会负责批准,它包括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企业计划由职工自治机构负责审批。
国家运用经济手段、直接手段和组织手段,确保中央计划的实施和地方计划、企业计划与中央计划的一致。经济手段有价格、税收、贷款、补贴等。直接手段有各种法令、协议、特许权和专利权等。组织手段有建立或撤销企业、领导干部的任免等。
二、企业权限的改革根据1981年9月议会通过的《国营企业法》,企业是自主、自治、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享有法人资格。国营企业根据社会经济目标,自主地进行经济活动,决定企业的一切事务。企业的权限包括制订年度和长期计划;支配财产和收入;决定生产的数量及其结构;制订财政和贸易政策;组织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483
问题的解决办法;就业和工资政策。
企业职工的自治由1981年9月议会通过的《国营企业职工自治法》来保证。企业职工的自治机构是企业职工大会和企业职工委员会(也称工人委员会)。
职工大会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它的职权是:任免企业经理;批准企业经理提出的企业章程;决定用于职工的利润的分配原则;每年对职工委员会和经理进行一次评定;批准企业的长期计划和职工自治章程。
职工委员会是职工大会的常设机构,一般由14人组成,由全体职工直接无记名投票产生。为了确保自负盈亏原则的贯彻,议会于1983年6月通过的《关于改善国营企业的经营及其破产法》。
三、价格制度改革为了消除价格背离价值的现象和减少物价补贴。
,波兰从1982年实行新价格法。新价格法规定,采用三种价格:官定价格、调节价格、合同价格。官定价格由部长会议价格管理局制定,这是全国统一的价格,它包括对人民生活和生产有直接影响的商品,如面包、面粉、肉和肉制品、牛奶和奶制品、食油、食糖、煤、电力、石油、医药、烟酒、皮革、棉花等。调节价格由企业根据产、销、赢利情况和价格管理局确定的原则自行制定,主要有高级消费品、装饰用品、用外汇进口的生产资料和由国家拨款建造的公寓住房等。合同价格是买主和卖主根据国家规定的定价原则,经过签订合同而定的价格。
1982年1月,政府提高了基本原材料的供应价格和电
683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力、运输的费用。
2月,又提高了基本食品、工业品、燃料和电力的零售价格,提高幅度为2至4倍。
零售价格的上涨,使国家对基本食品的补贴,由1981年的3910亿兹罗提,减少到1982年的2317亿兹罗提。
1984年1月,政府再次提高食品价格,提高幅度为10%,这两次提价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波动。
四、工资制度改革过去的工资制度未能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工资没有反映按劳分配的原则,工资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从1982年1月起,开始了工资改革的第一阶段。
企业在自负盈亏的原则基础上,取得确定工资基金和选择工资形式(计时工资、计时工资加奖金、计件工资)的自主权。第二阶段从1982年7月开始,企业有权根据部长会议规定的最大工资级差,制订本企业的工资等级。
1984年1月,议会通过《关于建立工厂报酬制度原则的法令》。
规定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完全自主地决定工资制度,要求减少工资中的非刺激部分(工龄补贴、实物补贴等)
,扩大取决于工种、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果的基本工资。国家规定,工人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之间的比例为1∶16;国家干部高低工资之间的比例B为1∶22。
B国家用于监督和调节工资制度的手段是向企业征收工资超额增长的累进税,用这些税金设立“国家职业鼓励基金”
,用于培训专业干部和支付因就业结构的调整而等待重新分配的职工工资。国家用于调节工资制度的手段的着眼点是鼓励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783
增加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原料和合理安排就业。
五、税收制度改革改革前,由于价格制度不合理,税收制度也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1982年2月议会通过《公营经济单位税收法》,把税收简化为四种税:周转税、工资税、不动产税、所得税。
周转税计入商品价格,由买主支付。它在国家预算收入中居首位。约占总收入的30%,这是国家用以调节市场商品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间接影响企业生产决策的经济手段之一。
税收法规定,商品的周转税约占商品价格的10%,劳务约占其价格的4%,但是,烟、酒、奢侈品等的周转税相当高。工资税计入企业成本,税率统一为20%,在国家预算收入中占10%,国家把工资税的70%留给地方财政。
不动产税是指对建筑物和地皮(不包括农林业用地)征税,每年确定一次,对建筑物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