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① 以上引文均见嵇康《嵇中散集》。 


… Page 74…

及至晋初,傅玄趁经济复苏的时机,认为复兴儒家政治的机会到来,提出了 

 “尊儒贵学”的口号,以图国家的振兴。他认为秦朝二世而亡,汉则二十余 

世而后亡,其原因在于是否能“通天下之志”,“尊儒贵学”。他把教育同 

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说:“世尚宽简,尊儒贵学,政虽有失,能容直臣。 

简则不苟,宽则众归之,尊儒贵学则笃于义,能容直臣则上之失不害于下, 

而民之所患上闻矣。”不但如此,他还把“尊儒贵学”放在国家大政的首位, 

 “夫儒学者,王教之首也”,因为“贵教之道行,士有仗节成义,死而不顾 

者矣。……因善教义,故义成而教行;因义成礼,故礼设而义通”。这就是 

说,儒家教育能培养出立场坚定、观点鲜明、有节操、敢于负责的人才,这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政权的稳固。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所以常制 

四夷者,礼义之教行也。失其所以教,则乎夷狄矣;失其所以教,则同乎禽 

兽,乱将甚焉”。这里说的是中国常被外族侵略,但不被外族所制,反而同 

化外族,这主要由于儒学教育的作用。所以,傅玄把“尊儒贵学”作为国家 

的根本教育政策。可见傅玄的“尊儒贵学”是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论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内容。傅玄认为世界是由“气”(物质)构成的, 

自然界遵循“气”的“自然之理”而运行着。这体现了他承认自然的规律, 

排斥神意或宿命论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下,他认为“人之性如水”,不 

是固定不变的。他说:“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澄之则 

淳而清,动之则流而浊”,因此,教育完全可能而且有必要按照儒家思想去 

改造和培养人性。这给当时佛教宣扬的善恶报应说以沉重打击。 

     傅玄主张“尊儒”以培养人才,坚持以儒家有仁、义、信、公道等作为 

教育内容。他在《傅子·仁论》中说:“昔者圣人之崇仁也,将以兴天下之 

利也。利或不兴,须仁以济天下,……夫仁者,盖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 

欲,无施于人,推知所欲,以及天下”。又说:“古之仁人,推己好以训天 

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通过仁的教育,可 

以使人们推己及人,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使邻里和睦,天下太平。对于“信” 

与“义”,他说:“先王欲下之信也,故示之以款诚,而民莫欺其上;申之 

以礼教,而民笃于义矣。”这就是说,居官为上的,能做到款诚待人,对民 

起表率作用,然后再对人民进行礼教教育,那样人们就不会欺上。如此则“讲 

信修义,而人道定矣”。谈到“公道”,他认为“公道”与“私道”是对立 

的,“公道行则天下之志通,公制立而私曲之情塞矣”,如果社会都讲公道, 

则可以使天下之志通,则可以达到天下大治。因此,傅玄主张以儒家的仁、 

义、信、公道等内容教育学生,培养人才。 

     ③论教育原则和方法。傅玄认为教育要以“知人”为前提。“知人”就 

是要了解教育对象;只有了解了教育对象,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 

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认为,做到“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知 

人之难,莫难于辨真伪”,因为有的学生表里不一,“辱而言高;贪而言廉; 


… Page 75…

  贼而言仁;诈而言信;淫而言贞”。由于“知人”很难,傅玄提出“参三法”, 

  用以“知人”。首先“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即 

  对人的言、行,不要轻信,要认真思考,察其根由;其次是观察人做事,要 

  讲究实际效益;第三是观察人的行动,要看他的一贯表现。傅玄认为:“参 

  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傅玄目睹了统治阶级内部“纵欲”、“不知足” 

  的现象,以及所造成的严重成果,小者使个人身败名裂,大者使社会动乱不 

  堪。所以他主张对青年子弟进行“无欲”、“知足”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 

  如果能做到“无欲”和“知足”,那么一方面可以完善他自己的道德修养, 

  趋福避祸;另一方面又能搞好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他说:“无欲 

  则无求,无求者所以成其俭也。不知足则物莫能盈其欲矣。莫能盈其欲,则 

  虽有天下,所求无己,听欲无极矣,海内之物不益,万民之力有尽,纵无己 

  之求,以灭不益之物;逞无极之欲,而役有尽之力,此殷士之所以倒戈于牧 

  野,秦民之所以不期而周叛”,因此,“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 

  莫大于不知足”。 

       傅玄重视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他认为经济是教育的基础,民富才能“从 

  教”,民贫“而不行非者寡矣”,就会“相聚而犯上”。因此,必须注意发 

  展经济。另外他又提出,发展教育要精选学生,数量上也要限制,不能影响 

  农业生产。具体的办法是“计天下文武之官足以副贰者使学,其余皆归之于 

  农”。傅玄这种有计划的实施教学的思想,在一千七百年前就能提出,是很 

  可贵的。 

       傅玄说“五经则四海”,认为儒学经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可见 

  他的教育主张仍是“儒学”教育。在当时玄学之风盛行的情况下,其思想并 

  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全部采纳。随着晋初短暂的繁荣消逝后,他的主张也随 

         ① 

  之消逝 。 

        (3)范缜及其教育思想 

       范缜(约公元450—515年),字子真,南朝齐梁间南乡舞阴 (今河南 

  省浙川县)人。他家境贫困,生活朴素,十八岁到沛国(今安徽省宿迁县境 

  内)名儒刘瓛处求学。他勤奋学习,博通古书,尤精三礼。“性直质,好危 

  言高论”,卓尔不群,为师所倚重。范缜曾做过几任地方官,都很清约。梁 

  武帝时,官至中书郎,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又任国子博士。范缜著有文 

  集十卷,现多已失传,留存的只有《神灭论》和《答曹思文难神灭论》。 

       当时佛教盛行,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范缜目睹“浮屠害政,桑门蠹 

  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夫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 

  怜穷匿者何?良由厚我之情深,济物之意浅。……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 

  嗣续。……至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所以 

  奸宄弗胜,颂声尚拥”,他感叹“其流莫己,其病无垠”,于是展开坚决的 



① 以上引文均见《晋书·傅玄传》、《傅子》。 


… Page 76…

  反佛斗争。38岁时,范缜投奔到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做门客。范缜“盛称无佛”, 

  多次和笃信佛教的萧子良作辩论。萧子良问他,如果他不信因果,为什么会 

  有富贵贫贱?范缜说这就像树开花一样,随风飘落,有的落在茵席之上,有 

  的落在溷厕之中,落的地方好坏虽不一样,但因果究竟又在哪里呢?萧子良 

  辩不过他,就召集僧人、学士来和他辩,但谁都驳不倒他。萧子良见驳不倒 

  范缜,就派王融对他威逼利诱,范缜对此嗤之以鼻,表现出他坚持真理的精 

  神。 

       梁武帝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定佛教为国教。不久武帝萧衍对范缜 

                                                                       ① 

  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围攻,说神灭论是“违经、背亲、言语可息”,企图迫 

  使范缜放弃真理。然而范缜坚持真理,用自问自答的形式,于公元507年发 

  表了著名的《神灭论》,全文共30余条,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 

       在《神灭论》中,范缜将佛教“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基础“灵 

  魂不灭”论彻底驳倒。范缜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质”与“用”的统一体;“用” 

  由“质”而生,离开“质”,就无所谓“用”。他提出“形神相即”的观点,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就是说,形 

  体和精神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他进一步指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 

  之用,是以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这就是说,人的肉 

  体是产生精神的实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形体具有的一种功能,是第二性 

  的。作用和实体有着从属的关系,作用是实体的表现,是依附实体而存在的; 

  实体是表现作用的。他又用一个比喻说明形体和精神的关系。他说:“神之 

  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即精神对实体,犹利和刃的 

  关系,形体对于作用,犹刃和利一样,没有刀刃就没有锋利,形体死了,精 

  神作用也就不存在了。范缜的“形质神用”的学说,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形神 

  之间依存和区别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他的一大贡献。 

       另外,范缜认为万物虽各有形质,但并非所有物质都有精神活动,只有 

  活人的形体才有精神作用。范缜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知”(知觉、感觉) 

  和“虑”(思维、判断)两个部分,它们虽不同,但同是人的精神活动,因 

  此可以说“知即是虑”。它们都是以一定的生理器官为基础的。“知”是以 

  体、目、耳为基础,“虑”则以心(那时还不知思考是用脑)为基础的。他 

  说:“心病则思乖”,可见人的精神活动是建立在人体器官这种物质之上的。 

  要是人死了,没有了“知”和“觉”,那精神活动就不存在了。这样,就淋 

  漓尽致地驳倒了佛教的“灵魂不灭”的思想,推翻了精神离开肉体而独存的 

  唯心主义哲学。 

        《神灭论》揭穿了佛学的欺骗,发表后,统治阶级大为震动。梁武帝发 

  动王公大臣、学士僧人六十多人写了七十五篇文章妄图驳倒范缜,但范缜始 

  终没有退却。 



① 《敕答臣下神灭论》。 


… Page 77…

       针对有神论者提出的“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 

  地”,如果形神俱灭,那么谁去配天,谁去配地的问题,范缜回答说:如果 

  人皆圣贤,就不再需要教育了。他认为,“教之所设,实在黔首”,一般人 

   “常贵生而贱死”。如果对他们的教育“死而有灵”,那他们就会长“畏敬 

  之心”,如果对他们的教育“死而无知”,则他们会生“慢易之意”。因此, 

  圣贤便要使“声教昭于上,风俗淳于下”。所以他说:“宇宙郊社,皆圣人 

  之教迹,彝伦之道,不可得而废耳。”有神论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欺妄为教”, 

  不能够“达孝子之心,厉偷薄之意”。范缜针锋相对地说,“伤风败俗,导 

  人非道”才算是欺,如果可以“安民治土,移风易俗”,又怎么算作欺呢? 

  所以范缜在教育问题上是完全拥护儒家理论的,肯定“郊丘明堂,乃是儒家 

  之渊府”。范缜的维护真理的精神,打击了佛教和统治阶级的崇佛政策。 

       范缜的唯物主义思想,超过了前人的所有成就,但是也不可能是完全彻 

  底的。他认为人的贵贱贫富是由偶然因素所决定的,人的聪明才智差异是由 

  天赋形质的不同而形成的。在教育问题上,范缜认为民众“贵生而贱死”, 

  需要圣人用“神道设教”来施教。他假借神道这一点,则是和他的唯物主义 

  无神论思想相矛盾的。这些都是其思想不彻底的一面。但他在我国唯物主义 

                                                             ① 

  思想史和文化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则是无可非议的 。 

        (4)颜之推及其教育思想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生于公元531年,卒年约在开皇十余年间。 

  他一生历经四朝,初在梁朝做官,奉命校书,后奔齐主持文林馆,相继做过 

  中书舍人和黄门侍郎。齐亡后,入北周为御史上士,直至隋开皇中,太子召 

  他为学士。颜之推著述甚丰,但现存仅《颜氏家训》20篇,《还冤志》3卷。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颜氏家训》各篇中。 

       颜之推是一个儒家,但也深受玄学、道学、佛学的影响。他年轻时就读 

  老、庄之书,因不好虚谈,就读儒学。他也受玄学的影响,好饮酒,不修边 

  幅,多放纵。他的著作《颜氏家训》被评为“王言盖代”。他认为“文章者 

  原出于五经”,即经为文章之源,因此学习“五经”要在教学上占主导地位。 

  同时他极力推崇儒家的礼教,认为“礼为教本”。不过总的看来,颜之推是 

  一个融合各家学说的教育家。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是那个动乱时代的产物。他鉴于当时许多士大夫见 

  诛或取祸的教训,就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如何立身、治家、处世的 

  经验,训诫他的弟子,以免后辈重蹈复辙。他在《颜氏家训》的第一篇中说: 

   “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颜之推的教育 

  思想,不单是理论,而且是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很大 

  的实际意义。 

       ①人分三等和及早教育的观点。颜之推推崇孔子“人分三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