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高中,学制3年,以准备升学为主。自1981年起,第一年不再分科,第
二年起分A(文学哲学)、B(经济社会科学)、C(数学与物理)、D(数学
与自然科学)、E(数学与技术)、F(工业技术)、G(经济技术)、H(信
息学)8类,前5类为普通高中,后3类为技术高中。毕业时,普通中学的
学生参加中学毕业会考,技术高中的学生参加技术高中毕业会考。
职业高中,属于短期高中性质,教学中普通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时间各
半。职业高中招收初中观察阶段学习结束的学生,学制3年,专业划分很细,
大约300种。学生毕业时参加职业能力证书(CAP)考试,职业高中也招收初
… Page 37…
中毕业生,学制2年,专业划分比前者宽,约40多种,学生毕业时参加比前
者就业适应性强的职业学习证书(BEP)考试。两种证书的持有者可担任技术
工人或职员。
高等教育
主要有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短期技术大学3类。
①大学 法国现有大学68所,近90万学生,占高等学校学生总数的90
%。大学的任务是“建立与传播知识,发展科学研究和培养人”(《高等教
育方向指导法》)。学生通过中学毕业会考便获得进入大学的资格。大学教
学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年,学基础课程,学业结束,经年终考试或检
查获得规定学分者授予大学普通教育文凭 (DEUG)。第二阶段2年,学专业
课程。第一个学习结束考试及格者授予学士学位,第二年及格者授予硕士学
位。第三阶段主要进行科学研究。第一年考试及格者授予深入学习文凭
(DEA),第三年通过论文者授予第三阶段博士或工程博士学位。国家的最高
学位为国家博士,需经5~10年或更长时间的准备,并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
就,方能获得。
②高等专科学校 法国人称大学校,分属教育部和其他各部管辖,也有私
立的。这类学校培养工业、商业、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法
国高等学校中一种特殊类型。它的特点是:规模小,招生条件高,师资和设
备比一般大学优越,教学专业性强。著名的有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巴黎高等
师范学校、国立行政学校等。这类学校在80年代初有200多所,学生近5
万多名。大部分学校要求考生高中毕业后先进专门的预备班学习1~2年,再
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合格后方能入学。学制3~5年不等,一般不授予学位,
只颁发本校毕业文凭。
③短期技术大学 法国人称大学技术学院,于1966年开始创建,发展较
快,1981年有66所,学生5。5万名。这类学校通过审查学生学习档案招收
高中毕业生,修业2年,培养高级技术人员。
师范教育
各级学校教师由不同的师范学校培养。幼儿学校和小学教师,由省立师
范学校培养。招收中学毕业会考及格的学生,修业3年,实习和考试合格者
授予毕业文凭,由国家分配工作。中等学校教师主要由综合大学文理科培养。
必须通过中学教师会考才能担任国立中学的高级教师。未通过中学教师会考
者,可以通过中等教育能力证书(CAPES)考试,担任中学一般教师,通过上
述两种考试者,还须进地区培训中心进行一年教育方面的学习和实习。
… Page 38…
4。前联邦德国
(1)文化事业
新闻
1949年建国后,该国的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 全国共有
报纸约1500家,有两家全国性通讯社,即德意志新闻社和德意志电讯社。
德意志新闻社。简称德新社。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国际
性通讯社之一。 1949年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后,由原来美、英、法3
个占领区的通讯社合并而成,同年9月1日起正式发稿。
它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77。4%属于报社,其余属于一些周刊和
专业出版社以及广播电视台。
总社设在汉堡。在前联邦德国的7个州设有分社,在波恩设有联邦分社。
在世界8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重点分社或分社,其中33个分社在西欧、北美
(包括联合国)。 1988年国内有记者、编辑338人。国外派驻记者100人。
国内各州分社直接向当地报纸、广播电台发稿,每日用德、法、西班牙、阿
拉伯4种文字发稿,发稿总量30万字左右。在80多个国家拥有1500家订户,
其中包括60多家通讯社。
该国拥有两家全国性电台和八家州电台,两家全国性电视台。主要报纸
有《法兰克福汇报》、《世界报》、《南德意志报》、《图片报》、《商业
报》、 《西德意志汇报》等。
出版
1948年德国出版商与书商联合会成立。 1949年,举办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首届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 50年代,前联邦德国出版业处于恢复阶段,
年度出书未超过2万种。但由于出版历史悠久,基础坚实,60~70年代,出
版业迅速发展,年度出书从1960年的22542种升至1980年的64761种。是
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的世界第3出版大国。
出版机构。1986年前联邦德国拥有出版社2700家左右,其中大型出版
社80余家,中型出版社80余家,余为小型出版社。出版社主要集中在慕尼
黑、西柏林、汉堡、斯图加特、法兰克福和科隆。主要的大型出版社有:贝
特尔斯曼出版集团公司、霍尔茨布林克出版集团公司、施普林格出版公司、
卡尔。汉泽尔出版公司等。前联邦政府新闻与情报署出版一些发行量大的政府
部门出版物。国防部、经济部、外交部等自行出版与发行其出版物。农林部、
建筑部、财政部等则将其出版物交私营出版。另有一些政府部门的出版物,
部分自己出版,部分交私营出版社出版。政府出版物在所有出版物中,所占
比例甚微。全国性行业组织是德国书业协会,其前身是德国出版商与书商联
合会,1955年改用现名。
发行方式。书刊的发行,主要通过批发商发售给零售商。大型出版社都
有自己的发行部门,将书刊直接供应给书商。全国大型的书刊批发公司是:
内夫。科赫与厄廷格公司、格奥尔格·林根布林克公司、格罗索豪斯。韦格纳
公司、G。乌姆布赖特公司、W。柯纳曼公司、A。维克托。韦林公司。全国有书店
约4000家。最大的书店是:海因里希。胡根杜贝尔书店 (慕尼黑)、博维尔
大学书店 (波恩)。图书俱乐部也是一条重要的发行渠道。全国最大的图书
俱乐部是贝特尔斯曼图书与唱片俱乐部,它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拥有1600
万会员,其中包括本国会员475万,1984—1985年年度营业额19亿马克。
… Page 39…
政策与法规。政府无管理出版的部门,不干预出版业务活动。政府对图
书、期刊、报纸征收7%增值税,音像制品14%。对出口书刊免征增值税。
对进口书刊征收7%进口税。对进口的音像制品征收3~5。4%进口税。 1948
年加入《伯尔尼公约》。 1955年加入《世界版权公约》。 1965年颁布版
权法。 1969年采用国际标准书号,语区号为3。
出版近况。全国性出版物目录是:《德国图书目录》、《德语在版图书
目录》(包括前联邦德国、瑞士、奥地利的德语出版物)。1986年,年度出
书63679种,期刊6893种。最有影响的综合性期刊是:《明镜》、《明星》、
《彩色画报》、《地理》、《资本》。 1986年进口书刊7。79亿马克,主
要进口是奥地利、瑞士、美国、英国。前联邦德国是主要的书刊输出国之一。
出口书刊22。35亿马克(1986),主要出口国是奥地利、瑞士、法国、荷兰。
1986年前联邦德国向中国出口书刊659万马克。
语言文字
德语是前两个德国、奥地利的官方语言,也是瑞士的4种官方语言之一,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支。分布于前两个德国、
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也是瑞士和卢森堡的主要语言之一。此外,法国的阿
尔萨斯、洛林、前苏联和罗马尼亚等国的德国移民区、以及美国的宾夕法尼
亚州等地也有少数人使用德语。使用人口总计约1。1亿。
德语分为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高地德语是共同语,它采用了低地德语
的某些发音规则。通用的书面语以高地德语为准。各方言间的差别很大。高
地德语和低地德语的语言分界线大致从前联邦德国西北部的亚琛起,向东经
莱茵河畔的本拉特、卡塞尔、前民主德国的马格德堡直到奥得河畔的浮斯滕
堡,这条线以南是高地德语,以北是低地德语。
德语的词按语法功能分为10类: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动
词、连词、介词、副词、感叹词。前6类有词形变化,称为可变词类;后4
类无词形变化,称为不变词类。名词有3种性 (阳性、阴性和中性)、4个
格 (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两个数(单数、复数)。在使用中,除
名词本身发生某些变化外,主要依靠名词之前的冠词、代词、形容词和若干
数词的变化来表示名词在句中的性、数、格。动词的变位包括人称、数、时
(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语
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语式(直陈式、命令式、虚拟式)的变化。动
词不定式的词尾大部分为en,少部分为eln、ern,根据其基本形态(不定式、
过去式、第二分词式)变化时词尾的不同和词干元音是否变换,可分弱变化、
强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动词。动词将来完成时在当代德语中已极少使用。
德语句子结构的特点:动词谓语为句子的核心,它要求各格的宾语或介
词宾语和各种补语。在普通陈述句中,主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居句首时,谓语
动词总是居第二位。如果谓语由两部分构成,即由可变部分(时间助动词或
情态助动词)和不变部分 (动词的不定式第二分词)构成,则可变部分居第
二位 (在有些句子中居第一位),而不变部分居句尾,这是德语特有的谓语
“框架结构”。句法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句中动词谓语位于句末,其句子成分
的排列次序是:连词或关系代词一主语和其他句子成分一动词谓语。
德语的词汇量估计为30万~50万。按其来源可以分为3种:①继承词,
指从印欧语和日耳曼语时期流传下来的词语及其派生词与复合词;②借词,
指在历史上从外族语吸收的并已为德语同化了的词;③外来词,指从外族语
… Page 40…
吸收而仍保留原有特点的词。继承词和借词的重音绝大部分在第一个音节
上,外来词的重音或在最后一个音节上,或在倒数第二或第三个音节上。词
汇构成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派生与复合的手段,复合构成在德语构词法中最为
普遍。两个以上的各种词类的词均可复合成一个新词。名词第一个字母都要
大写。
德语采用拉丁字母,有 26个,其中元音 a、o、u、有变音形式
… Page 41…
年2月13日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1973年6月15日联
邦与州教育计划委员会提出了《综合教育计划》。这两个重要的改革方案成
为教育结构改革的依据。《教育结构计划》建议:①把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
初等教育领域、中等教育领域 (包括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高等
教育领域和继续教育领域等,并设初步教育领域(3~4岁儿童为对象)。②
改组基础学校,把义务教育提前到 5岁开始。③全时制义务教育延长到10
年。④受完10年教育的学生授予中等教育第一阶段毕业资格(中学毕业证书
Ⅰ)。⑤改革传统的中学毕业证书考试内容。要求向不同的学生介绍不同重
点的专门知识,扩充教育内容,在学术科中增加专业理论学科,在职业科中
增加普通学科内容。各科毕业生均有可能通过考试获得中学毕业证书Ⅱ,以
便升入不同类型高等学位学习或就业。《综合教育计划》与《教育结构计划》
的设想是一致的,除重申了《教育结构计划》中提出过的改革目标外,更具
体地规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经费预算等。
教育改革的全过程,是沿着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是维持传统的学校系统,
加强各系统之间的“渗透性”,消除传统学制中具有明显等级划分和互相隔
离不相衔接的现象;一是取消学校系统的划分,实行“综合化”,高中以下
设综合学校,高中阶段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在一起 (如试验中的“学
院级”),高等教育领域设综合高等学校。以社会民主党为首的一派主张后
一条路线,以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为首的一派主张前一条路线。
由于两派之间的严重分歧,改革的进程是缓慢的,甚至从70年代中期起有逆
转的趋势。
教育行政
根据历史传统,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行各州文化自治。联邦对学校工
作仅限于一般的监督和调节。联邦没有统一的学校法,在联邦 《基本法》第
七条中,仅就联邦范围教育的某些基本问题(如国家对学校的监督,宗教教
课在公立学校设为正规课等)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