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用,但他在京城是一个新客,缺乏当地大军对他争夺帝位的支持。阿难
答是个虔诚的穆斯林,这同样有损于他,当时元皇室中佛教徒居多,这使阿
难答明显处于不利的政治地位。②
另一派的不利方面是在铁穆耳汗去世时没有一个帝位候选人在京城。海
山还在西蒙古,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他的封地怀州。但是,这兄弟俩人比阿难
答更有理由继承帝位,因为他们毕竟是真金的孙子。此外,俩人有作为帝位
候选人的足够资历。海山是内亚之战中的英雄并且依然指挥着帝国最强大的
军队。在另一方面,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有好儒的名声,在汉人中颇得
③
人心。但是,没有哈剌哈孙的支持,他们不可能夺得帝位;哈剌哈孙不仅控
制着中枢机构,还在铁穆耳患病以后掌握着帝国卫军。作为右丞相,他能用
暗中拖延的办法拒绝副署卜鲁罕皇后发出的诏旨,并且拒不让卜鲁罕一派使
用所有的印信和动用国库款项;同时,他派出使者催促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
达尽快赶回京城。①
爱育黎拔力八达赶到大都后,于4月4日率领哈剌哈孙交给他的军队突
袭宫廷,杀死阿忽台,囚禁了宗王阿难答和皇后卜鲁罕。反对势力就这样被
消灭了,但是两兄弟间面临困难的选择。虽然爱育黎拔力八达因为控制了京
城而居于有利地位,但海山不仅是年长者,还握有超过弟弟实力的军事力量。
在他们的母亲答己(死于1322年)仲裁之下,兄弟二人达成协议,爱育黎拔
力八达取消宫廷政变后的摄政举动。作为回报,海山在即位后封他的弟弟为
② 关于1307 年的帝位继承危机,见'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元代后期政治发展面面观》,第12—17
页;'852'萧功秦: 《论元代皇位继承问题》,第26—30 页。
③ '653' 《元史》,卷22,第477—479 页;卷24,第535-536 页;卷114,第2873—2874 页。
① 关于阿难答和他的家族,见'304'松田孝一: 《从安西王看元朝的分封制度》。
② '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23—328 页。亦见'873'温玉成: 《元安西王与宗教》。
③ '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13—15 页。
① '612'刘敏中: 《中庵集》,卷15,12a—b。
… Page 342…
皇太子。海山随即带领3万士兵从蒙古本土赶来,1307年6月21日他在上
②
都的即位是以忽邻勒台的方式举行的。 但是,很清楚,1307年的继承危机
没有就此解决。此外,是在京城的以哈剌哈孙为首的大都官员的支持及海山
本人控制的强大军队使他夺取了帝位。忽邻勒台不过是海山一派在以武力夺
取帝位的事变后为取得必要的合法权威举行的一次仪式而已。
② '852'萧功秦: 《论元代皇位继承问题》,第28—30 页。
… Page 343…
行政机制的变异
仅在位三年半的海山汗的政治作风方面与他的前任截然相反。一方面,
铁穆耳汗尽力保持忽必烈的统治模式。另一方面,海山则对这种模式不大尊
崇。1310年,汉人监察御史张养浩 (1270—1329年)在上书中尖锐地指出,
皇帝的每一项政策都与忽必烈时不同,他质问是否皇帝要否定忽必烈时期的
政府模式,建立自己的政府模式。③
①
从海山早年的经历可以部分理解他的政治倾向。虽然他和爱育黎拔力八
达一样曾师从于儒者李孟(1265—1321年),但是时间很短,他受儒家文化
的影响显然很少。他成年后即成为部署在草原上的元军的最高统帅,并且总
是军务缠身。海山显现的是标准游牧骑士的鲁莽和朴实,对他的曾祖父费尽
心机建立起来的官僚统治和政府管理机制感到不耐烦。出于对大都现设机构
的不信任,虽然哈剌哈孙在新帝即位中贡献颇大,海山在即位后仅两个月就
②
把哈剌哈孙调到漠北任新建的岭北行省的右丞相。此后,海山依靠的主要是
他从漠北带来的侍从和将领。
漠视现存制度导致了海山滥授贵族及官吏官职,以致资格不符的冗员充
斥官府。显然是为了赢取对其权威的支持,海山在1307年和1308年就加封
了19个王号,其中14个是“一字王”。在这14个一字王中,只有两个是大
汗的儿子,这就完全打破了忽必烈时期的不成文法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
③
只有大汗的儿子才能被封为一字王。海山还更无节制地滥授爵号和随意任用
高级官员。正如张养浩所言,甚至演员、屠夫、佛教僧侣和道士都被授予中
书省臣的名号,工匠被授予国公和丞相的名号。这一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它
可以从现存史料中得到证明。④
除了滥授官职和爵号外,造成海山朝冗官增加和管理机制败坏的另一个
举措是近侍为牟取私利不通过政府的正常途径,擅自颁布有关人事、财政及
司法的诏令。此处所说的近侍,显然是指那些接近海山和皇太后答己的内廷
①
官员和担当官廷侍卫的怯薛成员。在海山即位后的两个月里,“内降旨”给
官的有880余人,得官者300人。尽管中书省不断提出异议,这种做法还是
持续不断,因为这些内旨若非出于皇帝本人的意愿,亦是得到皇太后答己的
同意,她经常干预政府事务。②
官僚机构的迅速扩大在高层已经明显地显露出来。据1307年的报告,中
③
书宰臣已达14人,御史大夫4人。 一年之后,枢密院在上书中指出忽必烈
④
时期枢密院长官只有6人,而现在已增至32人。为节省支付迅速膨胀的官
① '653' 《元史》,卷22,第477—478 页。
② '653' 《元史》,卷136,第3294 页。
③ '352'野口周一:《元武宗朝的王号授与:关于的一个考察》;'762'李则芬:《元史新讲》,
第3 卷,第349—351 页。
④ '603'张养浩:《归田类稿》,卷2,10a—b。'653' 《元史》,卷22,第481、484、501 页;卷23,第
524 页。
① 关于怯薛的影响,见'195'萧启庆: 《元代的军事制度》,第41 页。
② '653' 《元史》,卷22,第485、487、492、497 页;卷23,第509、516 页。
③ '653' 《元史》,卷22,第481 页。
④ '653' 《元史》,卷22,第501 页。
… Page 344…
员队伍的开支,海山于1307年颁诏按照铁穆耳汗于前一年确定的官员员数裁
减官员。但是,这一诏令显然没有得到实际效果,两年后海山本人也承认“员
冗如故”。⑤
官僚机构的膨胀自然大大增加了政府的开支。海山本人的花费更加剧了
财政紧张局面,在赐赉方面他甚至比铁穆耳汗还慷慨。海山按照铁穆耳时的
定例向参加他即位大典的诸王和官员颁发赏赐,但是由于储蓄告罄,到当年
⑥
秋季应赐的350万锭钞只赐出170万锭。此外,为在大都、上都和五台山圣
⑦
地修建佛寺,为政府官员建宅,为购买珠宝,亦有巨额的花费。更大的花费
是在旺兀察都(今河北省张北县白城子)新建中都,以使皇帝在每年的两都
巡幸时有一个舒适的中间停住地点。①
由于从前任者继承的府藏不足,加上无节制的花费,海山在他即位初年
就遇到了财政困难。在他即位后仅四个月,中书省汇报的政府财政状况是这
样的:常赋岁钞400万锭,入京城供中央政府日常开支的实际只有280万锭。
但是,从皇帝即位以来,已经支出420万锭,应求而未支的还有100万锭。②
③
1307年的政府开支共计纸钞1000万锭,粮300万石。面临如此严重的财政
亏空,海山用挖掘货币储备的方法来为应付开销。至1310年秋季,借用钞本
④ ⑤
10603100锭。此外,还预售盐引,以弥补财政亏空。在现有财源全耗尽之
后,海山政府所面临的财政问题已达危机程度。
⑤ '653' 《元史》,卷22,第504 页;卷23,第527 页。
⑥ '653' 《元史》,卷22,第481、486 页。
⑦ '63' 《元史》,卷22,第486、488、489、496、497、504、509 页;卷23,第517 页。
① 关于中都的兴建,见'653' 《元史》,卷22,第493、495、498 页。亦见'550'箭内亘:《蒙古史研究》,
第640—643 页;'373'伯希和:《〈马可·波罗游记〉注释》,第1 卷,第322 页;札奇斯钦:《元代中都
考》, 《边疆研究所年报》,第18 期 (1987 年),第31—41 页。
② '653' 《元史》,卷22,第488 页。
③ '653' 《元史》,卷23,第510 页。
④ '653' 《元史》,卷23,第516 页。
⑤ '653' 《元史》,卷22,第491、495 页。
… Page 345…
“新政”
海山汗对严重的财政危机的反应,不是根据他的下属官员的不断建议采
取缩减开支和裁减冗官的政策,而是做了一个鲁莽的尝试:重建尚书省以增
⑥
加税收。为增加税收而设立尚书省在忽必烈时期有过两次,是在色目理财大
臣阿合马和桑哥的领导之下,但是都因为采取高度剥削政策引起普遍怨恨而
被撤销。
海山即位后不久就接受了老侍从、宣政院使脱虎脱(畏兀儿人,死于1311
①
年)建立尚书省的建议,但是御史台坚决反对。由于政府财政状况进一步恶
化,乐实(死于1311年)和保八 (死于1311年)催促海山重建尚书省以推
动财政改革,并终于在1309年9月重建了尚书省。②
虽然中书省还应处理政府的主要事务,而尚书省只应负责与财政改革有
关的各项政策;但是新建的尚书省很快就剥夺了中书省理财、用人和司法等
最重要的权力,并被赋予更大范围的决定权。所有的行中书省都改名为行尚
书省,尚书省的触角通过它们直达全国各地。尚书省的主要官员是左丞相脱
虎脱,平章三宝奴和乐实,右丞保八。脱虎脱和三宝奴二人都是海山的老侍
③ ④
从。 乐实是忽必烈朝的官员,曾因贪污而被撤职。保八在此之前的经历不
详,估计是因为他有理财经验而被委以重任。
海山“新政”的中心是货币改革。新发行的至大银钞被用来取代原有的
中统钞和至元钞。纸钞的兑换额是新钞与至元钞以一当五,而1287年发行的
至元钞比1260年发行的中统钞已经贬值了5倍:这是半个世纪中通货膨胀的
一个生动标志。为强化新钞的价值,金、银禁止使用,并且在元朝第一次铸
造了两种铜币,称为“大元通宝”和“至大通宝”。这次货币改革是为了解
决通货膨胀并且弥补日益增大的预算赤字。1310年发行的纸钞总量是145万
锭,等于旧中统钞3630万锭,为前三年任何一年印行纸钞量的7倍,是元廷
此前印行纸钞最多一年的1302年印钞量的3。5倍。①
为增加税收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国家垄断的盐引的出售价格比铁穆耳朝
②
末年增加了35%。解除了产酒的禁令,并专设了酒课提举司负责征收酒税。
铁穆耳朝取消的欠税,也重新理算。江南民户每年收粮超过5万石的,亦要
向官府增交粮税2%。
为了更有效地征收赋税,征税者根据其征收的赋税超过1307年赋税限额
⑥ 关于尚书省的历史,见'15'青山公亮: 《元朝尚书省考》。
① '653' 《元史》,卷22,第488—489 页。
② '653' 《元史》,卷23,第513 页。
③ 关于脱虎脱,见'687'柯绍忞:《新元史》,卷199,11b—13a。关于三宝奴,见'610'程钜夫:《雪楼集》,
卷2,11b—12a。
④ '653' 《元史》,卷15,第319 页;卷17,第366 页。对虞集所撰乐实碑文的摘要,见'676'钱大昕:《潜
研堂金石文跋尾》,卷16,29a—b。
① 关于币制改革,见'653' 《元史》,卷23,第515—520 页;卷93,第2370—2371 页;'441'舒尔曼:《元
代经济结构: 〈元史〉卷93—94 译注》,第139—140 页;'127'傅海波:《蒙古统治下中国的货币和经济:
元代经济史研究》,第57—59 页;'477'南希·S。斯坦哈特:《元代中国的货币流通》,第68—69 页。
② '653' 《元史》,卷23,第520 页。亦见'296'前田直典: 《元代纸币的价值变动》,第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