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运自在,此即是善逝如来之相。佛陀遍观从普通有情直至十地金刚喻定之间的大菩萨有情,无余而现,则称其为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丙三、摄义
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如来功德无量,难以言表。出有坏如来具足无欺真实智慧殊胜功德。
若用世俗名言量去衡量,如是佛陀不可思议智慧身,一切时空中,是永恒坚固不可毁坏的金刚之性,是任运利乐无尽的宝藏。若用胜义量去衡量,佛陀不可思议智慧身,远离常与无常一切戏论。正因为真实义中超越一切戏论,善逝密义周遍永恒,任运难思。此即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宝性论》中云:〃无为任运成,非他缘能证,智慧势和具,二利具足佛。〃此中道理以事势理成立,否则无法成立。在以事势理论观察佛陀无量功德之后,欲想生起信心,可详见于具德龙树所著《中观根本颂》。
佛陀了达一切所知法,自性本空。无量时间与无边空间,自性不成,能于一刹那和一微尘之中无余容纳。一切时空所有相法,显现无时平等。远离四边智慧之身与一切诸佛大等无二此即了义皈依。
以此加持力,自现中佛陀三身事业何时亦无间断。对此功德定要了知,并于相续生起坚固信心。《中观根本颂》中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若能如实了知此义,则是真正随念法身佛是一切随念之王。
向佛陀作一次祈祷、一次礼拜,供养一朵鲜花,或以恭敬心念诵一句圣号,或以迷乱心偶然瞥见墙上所画佛像……此等皆已深植善根,于未来际恒无有尽。《妙法莲华经》中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经中云:〃若以一华,散虚空中,供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贤愚经》中说,在舍卫国,有一豪富长者,生了一位相貌端严的男孩。出生之际,天雨众华,积满整个府宅。遂为男孩取名叫华天。后来,他出家修行,得证阿罗汉果位。阿难尊者祈问佛陀:〃华天比丘有何福德,而得如是瑞兆圣果?〃佛告诉阿难道:〃过去在毗婆尸佛利益有情时,有一位贫穷之人,偶然碰到许多出家人。他心生欢喜,跑向草地泽边,采集簇簇野花绿草,回来后向大众僧伽空中抛献……这位贫穷之人,就是现在的华天比丘。阿难,若以鲜花芳草供养三宝,其人于九十一劫,身体端正,意有所需,如念而至。〃
佛陀三世平等之智,究竟圆满,不离无欺。犹如勾招法咒力猛厉,或遭蛇咬七步而亡,或上钩之鱼随手牵来……此皆喻示佛陀永恒无变智慧,任运自在,功德圆满无迁。永明延寿禅师云:〃或称扬佛德,赞叹大乘,胜极无边,殊因最大。赞一偈,有超劫成佛之功。颂一言,获舌相妙音之报。〃
上述所说,并非黄叶止啼,方便权说。对于无欺因果本性,若通过正理引生定解,则能远离踌躇与疑惑,巩固并坚定信念。如是面对功德圆满的如来,当景仰以羡,昼夜六时殷勤忆念观想……《大智度论》中云:〃如来成道时,有十种微笑而观世间,有小因大果,小缘大报。如来佛道,赞一一偈,一称南无佛,烧一捻香,必得作佛。何况闻知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而行因缘,业亦不失,以是故笑……〃
佛陀圣号,是无量福德无尽的源泉。若有耳闻,偶发信心,实为稀有。从法性、缘起、愿力、三摩地和不可思议善根力中,凝聚出现佛之圣号,是一切利乐的根本基源。人世间能满所愿的如意宝、如意树、妙宝和甘露等,诚为难得,而听闻或诵念佛陀圣号更为稀有难得。那些如意宝等珍宝无法开显解脱之道,然而依靠佛之圣号能决定引入并成办菩提之果。在如来圣号不可思议的加持下,圣号能赐予圆满安乐这充分显示了诸法谛实力、缘起不可思议之力真实不虚。
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如意宝等稀世珍宝都是微尘聚合之法。并且,修习咒术有所成就之人,口中持咒不断,虽然不见自体,但与祈祷如意宝一样,都能圆满所愿。同理,依自性本空之力,缘起无欺而现若能对此生起信解理念,并予修习,则定会获得利益。经中云:〃每日若于有情众,恒河沙数大劫内,天衣饮食作布施,此皆施予一居士,较彼无量功德生。以此类推供凡僧,预流一来与不来,罗汉缘觉次第供。十方尘数缘觉众,每日虔敬作供养,恒河沙数大劫内,天衣饮食皆奉施,若人闻佛之圣号,或能描绘佛圣像,或见泥塑之佛像,较供彼等更殊胜。见佛身像诚合掌,虔心称颂一句赞,或作供奉何必言。何人持诵佛圣号,具信恭敬不弃舍,而于十刹遍珠宝,每日供养诸佛尊,恒河沙数大劫内,此之善根岂能比。若能唯持佛圣号,今生后世堪获得,无量利益佛曾宣。佛陀如此赞叹法,念诵修习何须言〃……此般名号功德,广见于经典中。
乙二、(随念法宝之功德)分二:丙一、略说;丙二、广述。
丙一、略说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法,梵语为〃达摩〃。是能持或住持之义。从不同方面理解,在世亲菩萨所著《论义正理释》中有〃法者所知道……〃等十种分类。例如,所知之法,能持自体;十善法之道,能持众善,不堕恶趣;远离轮回涅槃二边,能持无二本性等……
正法者,谓:即是全部所知法中之圣法。〃正〃或〃圣〃,申示法中尊胜,极其稀有。〃法〃是因之道谛、果之灭谛。与之相应之教法,总体而言就是教理与证法,此则称其为正法。
善说梵行一句,申明佛陀说法方面功德。佛陀依于断证圆满之理,以文词句义无谬演示正理,令所化众生依言解义,离妄证真,此即称为善说。《瑜伽师地论》中称颂佛说法:〃一、文句圆满;二、于圆满义句中能善现等觉义,称为善说。〃梵行是指佛所说正法,有情闻而修习,能引生戒定慧,断尽烦恼,是趣入无上涅槃的殊胜行径。
如是正法,初次听闻,遂生信心,此即初善;中以思慧,循经解义,确信解脱安乐之道,法喜充满,此即中善;最后,于修行中产生真实智慧,彻底远离轮回,此即后善。或者,以戒、定、慧三学,次第匹配初善、中善、后善,亦有此类解释方法。无著菩萨所著的《大乘庄严经论》中云:〃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者。随时善为初中后善。如其次第,闻思修时为信因故,为喜因故,为觉因故。为觉因者,定心观察此法道理得如实智故。义正及语巧能开四梵行者,义正谓善义及妙义,与世谛第一义谛相应故。语巧谓易受及易解由文显义现故。由此故能开示四种梵行。〃
所谓义妙,即是无误如实宣说世俗谛与胜义谛之理,引发利益与安乐。佛所宣说正法,并非如同外道有关论述〃牛胃即鸦嘴〃的论典,毫无意义;亦并非如同论说〃树叶知多少、腹虫知多少〃的论典,无甚意义。而是于所宣义理,圆满无倒,能令听闻阅览之人惑断智生,获得利益与安乐。此则称其为〃义妙〃。
佛之教法,词汇言句并非异语他言,说法方式并非不适时宜。那些外道论典,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佛陀垂法示人,并非如此。佛以大悲心,于所化有情,随类适机,相应讲法。佛陀法语,言句易解、示义鲜明、语畅易记,此即是文巧。
佛宣演〃无常、苦、空、无我〃之法,与外道不相混杂,迥然不同。宛若〃狮吼独音,百兽无声。〃其功德纯正无染,此即纯一。世亲菩萨的《论义正理释》中云:〃改造烦恼诸怨敌,救度恶趣世间者,具备改造救护德,此等论典外道无。〃
佛所宣法,非仅对治如贪心单一方面的烦恼,或只医治一病消除一种痛苦这些都是支分方便,而是断尽三界所有烦恼的对治法。此即称其为圆满。《宝性论》中云:〃何者与具义相关,遣除三界诸烦恼,宣示寂灭之功德,此皆佛说非他云。〃
清净一句,是从法界本然清净而言的。法界自性,是本来清净之性,无有垢染。而且,观待于能境智慧,亦相应法界,远离颠倒戏论。
鲜白一句,是从遣除垢障方面而言的。法界自性本来清净,若于此未知未证,则会忽然出现所有垢障习气。如果以本性无误衡量的正道加以清理,实相本性就会如实现前,远离垢染,此则称其为鲜白。
从体相方面而言,佛所宣法,具备梵行四德。〃梵〃属于涅槃范畴,〃行〃从属于〃道〃。所以,纯一、圆满、清净、鲜白就是梵行四德。《大乘庄严经论》中云:〃四梵行者,一者独、二者满、三者清、四者白。不共他相应者,是独义,由此行不共外道同行故。具断三界惑者是满义,由此行具断三界烦恼故。自性者是清义,由此行是无漏自性净故。无垢者是白义,由此行在漏尽身种类得无垢净故。以说法义成就。〃
如是三善、二妙、梵行四德,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义正及语巧,能开四梵行。不共他相应,具断三界惑,自性及无垢,是行为四种。〃
丙二、(广述)分二:丁一、所取殊胜;丁二、究竟依托。
丁一分二:戊一、略说;戊二、广述。
戊一、略说
佛、薄伽梵,善说法律。
以无垢智现见一切所知,佛、薄伽梵是量士夫。佛陀所宣正法,远离所有过失,圆满一切功德即称其为善说法律。外道宗派,痴心所覆,其理论观点自相矛盾,并于有情损害无益,因此,外道学说并非善说。
戊二、(广述)分二:己一、远离过失;己二、具备功德。
己一、远离过失
正得,无病,时无间断。
善说法律即是正得或真实见。于诸法实相,无误而见。仿若明眼之人现见色法。佛将此义如实宣说。依靠正法,所化有情能无颠倒,趣入圣道,真正现见实相本义,证得圣果,达于涅槃,
所谓无病,〃病〃是烦恼名称之一。佛说正法,能将烦恼习气彻底断除于无漏法自性中,本然不存漏法与烦恼诸病。犹如杲日,本无黑暗。那些世间论述一般技能方面的论典,其所有理论观点都与轮回漏法毫无矛盾,并与之相应产生。然而,佛之正法超越外道理论,无与伦比。
有人会以为,佛法既已远离诸患,具备功德,若依靠它,是否会出现其功德有时不能救度有情的机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世间上的如意宝、妙瓶等稀有珍宝,带给人的仅是暂时的利益。而佛法并非如此。因为,于所断的烦恼和随眠,已然彻底断除,不复更生于圣道果所获功德恒时无损,此即称其为时无间断或恒无有尽。
己二、具备功德
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
佛之正法,其目的就是把苦与集涵摄的所断全部断除,而将无漏安乐之极善,安立于有情相续之中。除此佛法之外,于所知法范围中,能极善安立解脱安乐的能力,别无所见。如何极善安立呢?应当通过闻思修行,趣入并安立,逐渐将有情从三界轮回中,提升到无漏法界,获证菩提之果。也就是说,将具有三乘菩提种姓的众生,使其获得各自菩提涅槃之果;将暂时无种姓有情善加引导,使其获得人天安乐……
从无始以来,有情漂泊在茫茫无际的轮回苦海中现在若尚未值遇佛法,不能修行,则仍会饱受无边痛苦的折磨。犹如落陷深渊,毫无自在。若已然值遇正法,则恰如茫茫海面,碰到航船通过依止善知识,就会从轮回的海洋中,获得解脱,永无逆转。《大乘起信论》中云:〃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于一切所知范围内,一经遇见或一经晓知正法,定会获得利益。而且,在所有利益中,最为殊胜。此即称其为见者不空或见者有益。要知道,轮回本身就是痛苦的自性,其对治法唯有佛之正法。依靠佛法去修习,最初即能使烦恼减薄,自然而然生起胜解信犹若昏愦之人忽然心明眼亮,不禁自我感慨道:真是太稀奇了!佛之正法真是正确无比!……内心深处油然生起坚固定解。
然而,那些迷痴愚钝之人,眼见正法,却如身到宝洲,空手而返;或是熟视无睹,擦肩而过;或是不闻不问,懵懂无知;或是玩味文句,不察本义;或是说食数宝,体不躬行……如此等等,人生枉然而过。《宝积经》中云:〃佛言,若不修行得菩提者,音声言说亦应证得无上菩提。作如是言:'我当作佛,我当作佛。'以此语故,无边众生,应成正觉。故知行在言前,道非心外。〃又经云,〃佛言,学我法者,惟证乃知。〃
佛之正法深广无边,非凡无比。如日中天,众萤坠伏岂是凡夫心识所缘之境?而是现见本然实相的圣者们,依各自所证的智慧,自觉自明了证二无我之理。此即是智者各别内证。但是,于正法真正圆满成就的惟然佛陀一人,所宣正法,究竟圆满……如上而言,在一切所知法范围内,能够称得上真实所取,利益无边的只有佛之正法。
丁二(究竟依托)分二:戊一、略说;戊二、广说。
戊一、略说
法律善显。
有人对于佛法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佛法虽然深邃广大,但有的观点讲五蕴等法实有,有的观点说无有,有的有无皆谈,有的有无皆无……真是众说不一,令学人困惑不解,心中难免滋生〃佛法是否是真实可靠的皈依处?〃……
量士夫出有坏如来,擅能洞察了知有情根器与意乐。犹如初获如意宝,先经粗糙之布打磨,再经细柔之布揉擦,后由清水洗拭佛宣说二谛法门,是从不同层次示以浅、深、甚深和究竟之法门的。圣天菩萨云:〃诸初业有情,转趣于胜义,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中观四百论》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