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政治史-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状态。1950年2月签订、4月生效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效期 

为30年。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后,苏联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条约名 

存实亡。由于中苏两国已分别同日本结束战争状态,条约中针对日本的 

主要条款也已过时。1979年4月条约期满一年前,中国通知苏联在条约 

期满后不再延长,并建议举行副外长级中苏国家关系谈判。9月谈判开始 


… Page 64…

举行,拟于1980年初举行的第二轮谈判因苏联入侵阿富汗而延期。1982 

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表示愿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 

国注意到这个讲话。在中国建议下,从1982年10月起开始举行两国副 

外长级特使的磋商,讨论消除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障碍问题。 

     从70年代末起,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这一方面是由于70年代 

以来拓展对外关系创造了适宜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 

由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改变了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经济建设方针。 

到80年代初,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对外贸易额大幅度增加;开始引进 

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始吸收和利用外国多种资金,包括货款,外 

国直接投资,建立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或外商独资企业;参与 

国际间的多边经济合作。1980年,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的代表权得到恢复。对外开放成为此后中国对外关系中日益重要的方 

面。 



                       3。西方国家及其相互关系 



      (1)主要西方国家政局变化 

     进入70年代以后,在60年代后期曾席卷许多西方国家的群众性抗 

议浪潮逐渐平息,绝大多数西方国家趋向稳定,但一些国家的政局发生 

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美国。尼克松在其第一届总统任期内,在对外关系方面取得显著成 

就,结束了越南战争,打开了中美关系大门,缓和了东西方关系。他在 

国内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在政策上比较保守,主张减少联邦政府对经 

济的干预,加强总统权力,1972年底他以较大优势再次当选总统。在竞 

选期间发生了其竞选工作人员进入水门大厦内民主党办公室安装窃听设 

备的“水门事件”。尼克松被认为参与掩盖此事。1973年初国会设立特 

别委员会调查该事件,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录音带,遭到拒绝。10月副 

总统阿格纽因曾受贿等问题被判有罪而辞职,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福特继 

任。此后,国会开始弹劾尼克松的程序,他的主要助手被起诉,最高法 

院裁决他应交出录音带,他在国会的支持者日益减少。1974年8月9日 

尼克松被迫辞职,成为第一位辞职的美国总统。福特继任总统,不久纳 

尔逊·洛克菲勒任副总统。这是美国首次出现正副总统都未经民选的情 

况。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严重的总统职位危机。它与美国在越南战争 

中失败都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此后国会对总统权力的制衡有所增强。 

     1976年民主党人卡特当选总统。他未能扭转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 

随着美苏对抗不断加剧,他被指责在对外政策上过于软弱。1980年共和 

党人里根(1911— )当选总统,声称要开拓国家复兴的时代。他上任 

后,美国的对外政策更加强硬,国内政策更趋保守。 

     70年代的西欧政局有以下显著特点: 

     ——残存的独裁政权垮台。1974年葡萄牙青年军官发动政变推翻独 

裁政权,经过两年的动荡,在1976年建立稳定的多党民主制。1975年西 

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去世后,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为国王,推行逐步的 

变革,确立君主立宪制。1974年希腊军人政权被推翻,确立共和制。 

     ——70年代前期各种左翼政党比较活跃,力量有所增长。主要国家 


… Page 65…

保守政党当政、社会党在野的局面发生变化,社会党在一些国家成为主 

要执政党,在一些国家影响有所扩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对现实社会主 

义持批判态度,提出探索西欧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主张在民 

主制度和既定欧洲政治格局的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在民主与社会 

主义之间建立新的关系。此即“欧洲共产主义”。其中某些共产党一度 

对国内政局具有重大影响。70年代后期,左翼政党的影响有所下降,多 

数国家社会党先后下野,北欧国家由社会党长期推行的“福利国家”政 

策面临困境,欧洲共产主义政党影响逐渐削弱。 

     ——恐怖活动急剧增加。70年代西欧恐怖活动大致有三类。一类以 

意大利的“红色旅”、西德的巴德尔…迈因霍夫集团为代表,是60年代 

群众性抗议浪潮中的极左翼,主张用城市游击战反对现存秩序,曾绑架 

并杀害意大利前总理莫罗等,70年代末衰落。一类是以英国的北爱尔兰 

共和军为代表的地区分离主义组织。这两类都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另一 

类以意大利黑手党为代表,从事贩毒、诈骗等活动,具有雄厚经济实力, 

渗透到政界、商界等社会各界。此外,一些阿拉伯激进组织也在西欧从 

事恐怖活动。 

     英国。1970年保守党人希思 (1916— )取代工党的威尔逊(1916 

— )出任首相。他积极主张英国加入欧共体,在国内控制工资、物价 

以缓解经济压力,试图更严格地控制工会。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上涨, 

煤矿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希思拒绝让步。随后在1974年初提前举 

行的大选中,保守党失败。威尔逊再任首相,并与工会达成社会协定。 

70年代中期英国北海石油产量增加,经济有所恢复。1979年保守党赢得 

大选,该党领袖玛格丽特·撒切尔(1925— )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不久西方各国普遍发生经济衰退,撒切尔率先推行强硬的自由经济政 

策,取得成效。 

     法国。蓬皮杜任总统后国内渐趋稳定。1974年蓬皮杜去世。独立共 

和党 (现法国民主联盟)人吉斯卡尔·德斯坦(1926—)当选总统,与 

戴高乐派联合组成政府。社会党人密特朗 (1916— )在共产党支持下 

以微小差距落眩吉斯卡尔·德斯坦自认为是中间力量代表,提出开放的 

中间主义,主张国内左右两翼对话。1981年密特朗当选总统,随后社会 

党获议会多数并吸收共产党共同执政。这是战后初期以来西方主要国家 

共产党首次参加政府。密特朗执政后,推行国有化,加强政府对经济的 

干预。 

     联邦德国。1969年勃兰特组成社会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 

积极推行东方政策,国内稳定。1974年勃兰特因其秘书纪尧姆被发现是 

东德间谍而辞职,社会民主党人施密特(1918—)继任总理,自由民主 

党人根舍(1927—)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施密特政府政策稳键,使西 

德经济平稳,通货膨胀率低,外贸有巨额顺差。1980年西德受世界经济 

衰退影响。1982年两个执政党发生经济政策分歧,自民党退出政府,10 

月议会通过不信任案,施密特政府下台。联盟党人科尔(1930— )出 

任总理,自民党参加政府,根舍仍任原职。 

     意大利。60年代经济发展迅速,1973年发生经济衰退,执政的天民 

党处境困难。意大利共产党是意第二大党和西方最大的共产党,50年代 

陶里亚蒂(1893—1964)任总书记时表现出独立于苏共的倾向,1968年 


… Page 66…

公开反对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70年代倡导欧洲共产主义。1973年意 

共总书记贝林格 (1922—1984)提出在承认西方联盟的基础上与各党派 

实现“历史性妥协”。后来意共在许多地方议会取得多数席位。1976年 

天民党被迫求助于意共在议会中的支持,意共通过在不信任投票中弃权 

使政府得以维持。不久天民党和共产党还就天民党政府执政纲领取得一 

致。1979年意共在选举中支持率有所下降,改变支持天民党政府的政策, 

并于1980年提出“民主替代”,主张组成意共参加的非天民党联合政府。 

1981年天民党因多名部长参加秘密组织共济会而地位受损,被迫让出总 

理职位,以换取中间小党与其联合,阻止意共进入政府。 

     日本。长期执政的自由民主党内部派系繁杂。1972年执政多年的佐 

藤荣作政府下台,田中角荣联合几个派系组成政府。1973年日本受世界 

石油价格上涨影响,通货膨胀严重。1974年田中支撑政治活动的财政来 

源被披露,被迫辞职,后因被指控接受美国洛克希德公司贿赂而被判有 

罪。但田中派仍长期是自民党内最大派系,对政局有重大影响。田中下 

台后,自民党各派反复组合,在较长时间内未出现能长期稳定执政的政 

府,但基本的内外政策大体稳定。 



      (2)严峻的经济形势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西方国家发展迅速。美国在世界经济的比 

重有所下降,但仍是经济力量最强的国家,在西方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增长,日本和联邦德国成为实力仅次于美国 

的西方经济大国。这期间虽有过经济衰退,但时间较短,影响较小,恢 

复较快。到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严重的经 

济衰退,通货膨胀率普遍较高,增长速度显著降低。 

     从60年代末起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 

一,越南战争造成巨额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加剧,尼克松通过紧缩银根 

来控制通货膨胀未见成效,并导致经济衰退,生活费用继续大幅度上涨。 

其二,西欧和日本的发展使美国的经济力量相对下降,并由于美国通货 

膨胀使它们的出口商品价格升高,1971年美国出现20世纪首次外贸逆 

差。其三,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是西方货币体系的中心,美元与 

黄金保持固定比价,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美国有义务接 

受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由于战后美国长期承担 

广泛的国际义务,大量美元外流,到70年代初境外美元总额已远远超过 

美国黄金储备,美国已无力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多次发生美元危机。 

在此形势下,美国国会于1970年8月授权总统采取稳定经济的行动。1971 

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新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为控制通货膨胀, 

冻结物价和工资90天,其后实行物价和工资管制,由政府规定每年的上 

涨幅度;为消除外贸逆差,对进口商品征收附加税;为克服美元危机, 

停止外国用美元兑换黄金。这些政策引起强烈震动。在国内,政府的管 

制措施到1973年1月取消,随后通货膨胀再起,政府再度实行管制,1974 

年最终停止直接行政干预。在国外,西方10国财政部长接连举行会议, 

于1971年底达成协议,决定美元贬值,西德马克和日元升值,美国还宣 

布取消进口附加税。但美元并未恢复稳定,1973年再次贬值。后来西方 

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美元进一步大幅度 


… Page 67…

贬值。 

     石油是当代世界主要能源,60年代其消费量超过煤。西方国家是主 

要石油消费国,海湾和北非国家是主要石油输出国。后者的石油资源长 

期由西方公司控制,油价在70年代初维持在每桶1美元多的低水平。这 

对战后西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 

后,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于10月17日决定削减石油产量,一些国家 

先后对直接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和荷兰实行石油禁运。石油首次成为国际 

政治斗争的武器。不久,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到1974年初超过 

每桶11美元。西方不再能利用廉价进口石油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状 

况急剧恶化,各国普遍发生滞胀,工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大量增加, 

物价持续上涨,多数国家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这次衰退持续近两年。此 

后,西方各国经济回升,但增长速度显著降低,通货膨胀率依然较高。 

     伊朗是当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石油输出国,1978年底发生 

革命。革命初期,石油工人罢工,石油出口量锐减,最终完全停止。尽 

管沙特阿拉伯增加产量,世界石油市场仍供不应求。1979年初沙特阿拉 

伯转而减少产油量,6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标准原油价格,年底市 

场现货价格曾达到每桶45美元,1980年底石油输出国组织确认的最高标 

准原油价格也超过40美元。随着油价大幅度上涨,西方国家从1980年 

起再度发生衰退。这次衰退是在滞胀基础上发生的,虽然生产下降幅度 

不如1973年,持续时间却更长,失业率更高,物价也大幅度上涨。直到 

1983年,西方各国经济才陆续回升。 

     在经济衰退中,各国经济受影响的程度不同,所采取的对策也不同。 

这些使西方各国经济力量对比发生进一步变化,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后来的经济政策都产生重要影响。 



      (3)西方国家的相互关系 

     1971年尼克松宣称西欧和日本是与美国、苏联、中国并列的力量中 

心。这意味着美国已经明确认识到,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的西欧和日本已 

经开始摆脱依赖、从属于美国的境地,美国与其盟国的关系正在发生变 

化。美国依然是超级大国,依然在西方联盟中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