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政治史-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整对外政策,开创了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从1970年10月中国同加拿大建立外交关系起,出现了中国与其他 

国家建交的高潮。 

     中美关系的变化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尼克松就任美国总 

统前后,认识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希望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使美国在与苏 

联对话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并尽早结束越南战争。中国也愿意改变中 

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抗御苏联威胁的需要,排除阻碍中国积极参 

与世界事务的障碍。1969年美国通过多种渠道表示愿意同中国对话,并 

采取若干有助于缓和关系的措施。1970年尼克松表示希望访问中国,毛 

泽东对此表示欢迎。随后,两国通过第三国就如何打破僵局进行秘密接 

触。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被称为“乒乓外交”。同 

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1923—  )秘密访华,与周 

恩来商定尼克松将访华。7月16日中美同时发表有关公告,轰动世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与毛泽东会见,与周恩来进行会谈,双方 

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公报列举了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不同观点; 

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表示 

对中国关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不提出异议,并 

确认从台湾全部撤出美国武装力量的最终目标。这次访问未导致两国建 

交,但关系正常化进程已经开始。此后,中美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加。1973 

年两国互设联络处,它们事实上是常设外交代表机构。中美关系的改善 

使世界政治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美国率先同中国接触,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1972年7月田中角荣 

 (1918—1993)就任日本首相,改变对华关系的被动局面成为当务之急。 

9月田中访问中国,中日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两国间的不正常状 

态,建立外交关系。同年中英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中国与联邦德国 

建交。1966年时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不足50个,到1975年已达100 

多个。所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均断绝与台湾的官方关系。这表明中华人 

民共和国已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彻底摆脱了被孤立的处境,在世 

界上有了更广阔的活动场地。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 

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将台湾当局代表驱逐出联合国。中国 

还开始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职责。此后,中国在各国际组织中的代 

表权陆续恢复。 

     早在60年代中期,随着中苏关系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毛泽东提 

出两个中间地带的理论。其含义是:美苏之间有辽阔的中间地带;亚、 

非、拉国家是第一中间地带,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二 

中间地带;中间地带的发展将产生独立于美苏并能与其抗衡的强大国际 

政治力量;这为建立世界范围的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1974年初毛泽东 


… Page 61…

进一步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认为:美苏是第一世界,欧洲、日 

本等工业化国家是第二世界,其他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属于第三世界。他主张,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同第二 

世界国家联合,共同反对苏联和美国的霸权主义,并多次表示中国不称 

霸。他同时认为,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苏联是最危险的战争策源 

地,因而他不把苏美两国同等看待。他提出如下战略构想:连接“一条 

线”,即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 

线;团结“一大片”,即这条线以外的国家;目的是抗衡苏联。这意味 

着美国也包括在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之内。上述理论和构想反 

映了中国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即在70年代的美苏争夺中,苏联取攻势, 

美国取守势;反映了中国对70年代国际政治关系走向的基本估计;也反 

映了中国对自身安全的关注。按照上述构想,中国在70年代积极发展同 

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同苏联和与其结盟或往来密切的国家关 

系较疏远,对缓和东西方关系和军备控制谈判不持积极态度。 



      (2)70年代国内进程 

     1969年中共九大以后,中国国内秩序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各级国 

家行政机关和中共各级组织的职能陆续恢复。中国还拟召开新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在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基础上全面恢复国家权力机关。 

在筹备过程中,林彪等人企图巩固既得地位并谋取更大权力,遭到毛泽 

东严厉批评,遂准备用阴谋手段夺取最高权力。1971年9月林彪之子为 

首的一批人策划谋害毛泽东未能得逞,林彪于12日夜乘飞机逃往国外, 

飞经蒙古温都尔汗附近时在油尽迫降中机毁人亡。以林彪为首的、在“文 

化大革命”中获取许多权力的集团就此覆亡。这次事件在客观上表明了 

 “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林彪事件后,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并 

在1975年初重申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一批曾遭打击和迫害的领导人先后 

恢复工作。1973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 (1904—            )重新担任副 

总理,并在周恩来病重后于1975年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他着手整顿 

许多方面的工作,使形势明显好转。然而,整顿各方面的工作不可避免 

地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这是毛泽东不能容忍的。1975年 

底毛泽东改变支持邓小平的态度,发动批判邓小平的运动,使全国再度 

发生混乱,江青等人推波助澜,企图谋取更大的权力。1976年1月周恩 

来去世。4月发生悼念周恩来、反对江青等人的群众抗议活动。中共中央 

政治局和毛泽东认为这是“反革命事件”,随即撤销邓小平的一切职务, 

决定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总理。7月年迈的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朱德 (1886—1976)去世。9月9日毛泽东去世。10月6日,华国锋在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1897—1986)等人支持下对 

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实行隔离审查,华国锋随即就任中共中央主席。 

 “文化大革命”至此结束。 

      “文化大革命”历时十年,在全国范围内造成灾难性的后果。1949 

年以来建立的秩序以及中国共产党本身都遭到严重破坏;正常的经济发 

展被迫中断,经济蒙受巨大损失;教育、科技、文化等都受到严重忽视 

和破坏。 


… Page 62…

     1976年底以后,江青集团的帮派体系受到清查,“文化大革命”中 

的部分冤假错案开始平反,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教育、科技、文化工作 

逐步恢复正常。1977年7月邓小平的职务得到恢复。后来原中共中央副 

主席陈云(1905—1995)复职。然而,华国锋主张不改变毛泽东作出的 

决策,在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上对“文化大革命”持肯定态度,使消 

除其后果的工作受到拖延。1978年在政界和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表明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根据实践的实际效果、而不是毛泽 

东的态度来评价“文化大革命”等历史问题以及中共和国家的方针、政 

策。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这次讨论。会议确定解放 

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把工作 

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加强民主和法制,对权力过分集中的 

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次会议是一次重要的转折,标志着中共恢复 

和发展了 1956年八大确定的政治路线,开始确立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 

针。 

     此后几年间,全国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过去长期盛行的个人崇拜和 

教条主义中解脱出来;“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和以前的诸多历史 

遗留问题得到复查和解决,为包括刘少奇在内的一大批人恢复了名誉; 

对经济进行调整,纠正了经济工作中的某些问题,初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在农村,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改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在南方沿海地 

区开始试办经济特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得到加强,制定和实施 

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开始改变,实际存在的干部 

领导职务终身制开始废除。 

     1980年华国锋先后辞去总理、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等职务。 

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赵紫阳担 

任总理。 

     1982年中共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自1976年底开始的 

历史性转变已经实现。邓小平在会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是总结了自1956年以来的长期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3)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的对外关系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中国继续奉行毛泽东、周恩来在世时制定 

的对外政策,进一步拓展对外关系,与许多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往来 

不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继续支持它们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 

民族经济,参与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对于西欧国家,继续 

发展双边关系,支持它们进一步争取联合自强和独立自主。对于东欧国 

家,继续保持同罗马尼亚的关系;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访问中国、中共 

和南共联盟恢复关系后,两国关系进一步密切;70年代初以来与阿尔巴 

尼亚在对外政策方针上的分歧不断加深,两国关系在70年代后期恶化; 

与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国从70年代末起多次参加 

联合国范围内举行的裁军会议,要求停止军备竞赛,主张两个超级大国 

率先裁军。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在世界政治中更加成为一支不容 

忽视的力量。 

     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有以下重大事件。 


… Page 63…

     中美建交。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就国际问题进行持续的对话和磋商。 

由于未能就台湾问题达成一致,两国多年未实现关系正常化。美国提出 

中美建交后保持在台湾的官方代表机构,要求中国承诺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这是中国不能接受的。卡特政府上台后,中美经过谈判于1978年12 

月16日发表联合公报,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美国 

表示:承认中国关于台湾问题的立场;与台湾断绝官方关系;从台湾和 

台湾海峡撤出军事力量,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979年初邓小平应卡 

特邀请正式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然而,美国国会在 

1979年3月通过《与台湾关系法》,规定由非政府性的“美国在台湾协 

会”处理美台关系,并力图使其带有官方性质;表示关注台湾的安全与 

前途;确定继续向台湾提供武器。这使台湾问题仍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 

障碍。1981年里根政府表示将提高售台武器性能。中美经过艰难的谈判 

于1982年8月17日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承诺售台武器性能和数量将不 

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售台武器,并将最后 

解决该问题。公报为消除中美关系的障碍迈出重要一步,是两国关系继 

续发展的基础。 

     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建交后不久就提出缔结两国和平友好 

条约的问题。中国根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坚持条约应有“反霸权”条 

款。经过长期谈判,两国于1978年8月签订和平友好条约,规定双方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声 

明两国不在亚太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 

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但条约不影响双方同第三国的关系。两国还同意 

搁置有争议的东海大陆架上钓鱼群岛归属的问题。此后,两国关系全面 

发展。1982年春发生日本文部省在审定历史教科书时篡改日本侵华历史 

的事件,中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 

     中越边境冲突。中越曾长期保持友好关系,中国曾对越南抗法、抗 

美战争给予巨大支持。1975年越南全国解放后,两国关系发生变化。越 

南提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归属问题;提出在北部湾海域划界,主张 

将边界线划在靠近中国海南岛的海域;在解决两国陆地边界问题时也提 

出领土要求。越南歧视和迫害在越华侨,从1977年起驱赶大批华侨离境。 

越南推行“印度支那联邦”计划,在控制老挝的同时还企图控制柬埔寨。 

1978年11月苏越缔结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后,越南在12 

月底全面入侵柬埔寨,推翻柬合法政府。越南还不断在中越边境地区制 

造流血事件,把中国视为新的敌人。在上述情况下,1979年2月17日中 

国军队发起自卫还击作战,进入越南境内摧毁其在边境地区设立的针对 

中国的各种军事设施。3月16日中国军队全部撤回中国境内。从4月到 

年底,中越进行了两轮副外长级谈判,毫无成果。此后,两国关系紧张, 

边境冲突持续不断。 

     中苏谈判。中苏边界谈判长期毫无进展,1978年7月以后处于休会 

状态。1950年2月签订、4月生效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效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