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签订协定,法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是法国为继续殖民统治而建立的
法兰西联邦和印度支那联邦内的自由国家,越南同意法军在越南北部驻
扎5年。 12月法国毁约向河内等地进攻,越军撤往乡村坚持抵抗。法
国同时在老挝扶植原国王复位,爱国力量退往东部开展武装斗争。柬埔
寨仍由法国赞同的西哈努克 (1922—)为国王。1949年法国扶植越南阮
氏王朝末帝保大在南方复位,并先后同意印支三国在法兰西联邦内独
立。 1950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得到中、苏等国承认,保大政权得到美、
英等国承认。 1954年初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战役胜利,改变了越南
北方的战场形势,法国主战派政府被迫下台。7月21日在有关各方参加
的日内瓦会议上达成协议:法军撤出印度支那;越南南北方以北纬17°
为临时军事分界线,两年内通过自由选举实现统一;老挝通过选举建立
统一政府,并为抗法爱国力量划定集结地;柬埔寨抗法力量就地复员。
此后,美国迅速取代法国的地位,介入印支各国国内政治冲突。1955年
10月美国支持吴庭艳(1901—1963)在越南南方废黜保大上台执政,并
拒绝举行全国统一选举。此后,越南北方和南方的分裂长期化。北方在
… Page 22…
越共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美国支持老挝政府的右翼
势力不履行日内瓦会议的协议,举行排斥原抗战人员的选举。以老挝人
民党为主组成的爱国战线开始同右翼势力进行长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柬埔寨大选后,西哈努克放弃王位出任首相,不顾美国等国的压力奉行
和平中立的政策。
印度尼西亚原为荷兰殖民地。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加诺 (1901—
1970)在共产党支持下发动八月革命,宣布印尼独立。9月英军帮助荷兰
恢复殖民统治。1946年荷兰承认印尼政府在部分地区行使“事实上的主
权”,但必须同荷占区各邦组成联邦并参加荷兰—印尼联盟。1947年7
月荷兰向印尼政府控制区发动进攻。在美国等国以联合国名义调停下,
印尼被迫接受更为不利的协定。1948年印尼共决定建立民族统一阵线,
实行土地改革,遭到美、荷支持的印尼政府右翼势力残酷镇压,此即“茉
莉芬事件”。荷兰乘机再次发动进攻,占领印尼临时首都日惹。印尼共
及民族主义者开展游击战争,控制了广大乡村。1949年5月荷兰与印尼
停战。11月有关各方达成“圆桌会议协定”,规定印尼共和国和15个荷
兰扶植的邦组成联邦,并参加荷兰—印尼联盟;西伊里安继续由荷兰占
领。12月印尼联邦共和国成立,苏加诺任总统。荷兰殖民统治结束。 1950
年8月15日印尼解散各邦,成立统一的印尼共和国。1953年民族党在印
尼共支持下组阁,奉行不结盟政策,先后取消荷兰—印尼联盟,废除圆
桌会议协定。1962年印尼发起解放西伊里安的斗争,荷兰被迫于 1963
年5月将西伊里安移交给印尼。
菲律宾原被美国占领,1935年实行自治,美国允诺10年后准其独
立。日占时期,共产党为主的人民抗日军进行广泛的抵抗。1945年美国
重新统治菲律宾并解散民抗军。在菲律宾人民要求下,美国同意菲按时
独立。1946年7月4日菲律宾共和国成立。此后,美国在菲长期驻扎军
队,设置军事基地,享有经济特权。
缅甸原为英国殖民地。日占时期,昂山 (1915—1947)领导的自由
同盟和缅甸共产党开展抗日斗争。1945年英国恢复总督统治,允诺3年
后给予自治领地位,但掸邦等少数民族地区仍由总督统治。自由联盟和
缅共要求完全独立,并在1946年9月发起全国罢工。英国被迫邀请昂山
参加总督属下的行政委员会。缅共因主张继续采取激进方式进行斗争被
开除出自由联盟。 1947年初英国同意缅甸独立,但未确定日期。4月
昂山经选举出任临时政府总理后,英国拒绝移交政权。7月19日昂山被
谋杀,激起缅甸全国愤慨,自由联盟领导人吴努 (1907—1995)接任总
理。9月缅甸制宪会议通过宪法,规定缅甸是英联邦以外的多民族主权国
家。10月英国承认缅甸独立。1948年1月4日缅甸联邦正式成立。此后,
缅甸逐步取消英国享有的特权。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原为英国殖民地。1945年英国恢复殖民统治。次
年初英国建议成立由英国委任总督的马来亚联邦,遭到马来民族统一机
构 (简称巫统)和各界人士反对。经过谈判,英国同意成立马来亚联合
邦,英国高级专员拥有最高权力,设立苏丹会议,新加坡仍为直辖殖民
地。1948年2月马来亚联合邦成立。巫统和华人、印度人团体组成联盟,
继续开展争取独立的合法斗争。曾组织抗日斗争的马来亚共产党因反对
成立联合邦被宣布为非法,在乡村开展武装斗争。 1955年英国同意马
… Page 23…
来亚在英联邦范围内独立。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正式独立,巫统领导
人东古·拉赫曼任总理。1959年6月新加坡成为英联邦内的自治邦。1963
年9月16日马来亚、新加坡、沙捞越和沙巴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8
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领
导人李光耀 (1923—)长期担任总理。
东南亚以及南亚是战后最早摆脱殖民统治的地区。它们的独立强烈
冲击了殖民体系,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的面貌。面对势不可挡的民族独
立潮流,英法两个殖民大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英国对殖民地的独立要
求采取较灵活的政策。在对抗加剧时,它一方面压制左翼力量,一方面
对主张用和平方式逐步实现独立的民族主义势力作出一定妥协,力图对
不同党派、民族和地区分而治之。英帝国解体后,英国通过英联邦维系
了同绝大多数原殖民地的关系。法国为维持殖民帝国先后进行了两次规
模较大的战争,既损害了自身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损害了同一些原
殖民地的关系。美国对非殖民化持较积极的态度,但从50年代初起以冷
战的观点看待民族独立运动。它取代了原殖民大国在东南亚的地位,使
这一地区各国不同程度地卷入冷战。
(2)印度独立运动与印巴分立
印度原为英国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随英国参加二次大战。 1942
年3月英国提出,战后建立印度联邦,给予自治领地位,但战时仍由英
国控制。印度主要政党均不赞成该方案。甘地(1869—1948)和尼赫鲁
(1889—1964)领导的国民大会党要求立即独立,真纳(1876—1948)
领导的穆斯林联盟要求在穆斯林聚居地区建立巴基斯坦国家。8月国大党
发起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全国性不合作运动,遭到殖民当局镇压,甘地
和尼赫鲁等人被捕。
战后初期,印度人民反英情绪高涨。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均主张采
取非暴力方式争取独立。各地游行示威、罢工、农民运动不断,多次与
殖民当局发生冲突。1946年2月孟买的印度水兵发动反英起义,使英国
艾德礼政府认识到必须做出重大让步。5月英国公布新方案,提出在印度
建立包括各行省和土邦的联邦,享有自治领地位;地方广泛自治;立即
选举制宪议会,成立临时政府。方案没有满足穆斯林关于建立独立国家
的要求。制宪议会选举后,穆斯林联盟举行抗议示威,穆斯林和印度教
徒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此后半年间,反英斗争、教派冲突、反对土邦
王公的斗争、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和减少地租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印度共
产党在一些地区还建立了政权。印度局势趋于紧张。
1947年3月原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蒙巴顿(1900—1979)就任印度
总督。经过与多方商谈,他提出把移交政权日期从1948年6月提前到1947
年8月15日,并制订“印度独立方案”,即“蒙巴顿方案”。内容包括:
按宗教原则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数百个土邦在移交政权后
享有独立地位,自行决定加入哪一个自治领或保持独立。这一方案得到
英国议会批准,并获得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赞同。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独立,由分处南亚次大陆两边的东、西巴
基斯坦两部分组成,真纳任总督。1956年3月改自治领为共和国。
8月15日印度独立,尼赫鲁任总理。此后不久,为印度独立作出重
… Page 24…
大贡献的甘地遇刺身亡。1950年1月26日成立印度共和国。
印巴分立过程中,上千万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被迫离开原居住地,迁
徙到印度或巴基斯坦。同时,教派冲突不断,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克什米尔土邦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土邦王公信奉印度教,但人口
中穆斯林占3/4以上。印巴分立后,王公控制的土邦议会主张加入印度,
穆斯林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并发动反对王公的起义。印巴卷入在克什米尔
的军事冲突。1949年在联合国干预下停火,并划定停火线,印度控制面
积占3/5、人口占3/4的地区,其余由巴方控制。但印度一直反对举行联
合国决议要求的公民投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长期悬而未决。1965年9
月印巴再次为克什米尔问题发生军事冲突。
原为英国殖民地的南亚岛国锡兰于1948年独立,1972年5月改称斯
里兰卡。
(3)西亚北非形势
西亚北非多数国家以阿拉伯民族为主,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二
战前主要是英、法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二战前的独立国家有阿富汗、
伊朗、伊拉克、阿曼、沙特阿拉伯、也门、土耳其和埃及。叙利亚、黎
巴嫩、约旦和利比亚在战时和战后初期先后独立。上述各国除土耳其、
叙利亚和黎巴嫩外均为君主政体。英国在西亚的殖民地和保护地塞浦路
斯、科威特、南部也门、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在70年代初以前先后独
立。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和保护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 (部分
地区为西班牙保护地)在战后开展声势浩大的独立运动,在50年代后期
到60年代初先后独立。
巴勒斯坦问题是战后中东最重要的问题。巴勒斯坦从1922年起被英
国委任统治。自19世纪末起,犹太复国运动兴起,流散到世界各地千余
年的大批犹太人在英国支持下迁入巴勒斯坦地区,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
发生冲突。二战以后,美国支持犹太复国运动,主张继续将犹太人迁入
该地,并与英国提出分省自治计划,遭到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反对。犹太
人希望建立独立的犹太人国家,阿拉伯人要求建立巴勒斯但阿拉伯国
家。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结束委任统治;
此后建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两个独立国家;70余万犹太人拥有占巴勒斯
坦总面积57%的土地,130余万阿拉伯人拥有43%的土地;圣城耶路撒
①
冷 由联合国管理。犹太人支持这一分治方案,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各阿
拉伯国家均反对该方案。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更趋激
烈。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委任统治。同日,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
复国运动领袖本一古里安(1886—1973)任总理。次日,埃及、约旦、
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地区,与
以色列发生战争。7月以后以军扭转颓势,逐步取得优势。1949年停战
后,以色列控制巴勒斯坦土地的4/5,超过联合国决议规定的面积;其余
土地中,约旦河西岸地区由约旦控制,加沙地带由埃及控制;耶路撒冷
新城区由以色列占领,旧城区由约旦控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国家未建
①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圣地。
… Page 25…
立,上百万阿拉伯人流离失所,成为难民。此后,以色列同巴勒斯坦阿
拉伯人和阿拉伯各国长期对峙,多次发生战争。
埃及原由法鲁克王朝统治。英、法两国共同管理境内的苏伊士运河,
英国还依据1936年英埃条约在埃及大量驻军。战后,埃及人民强烈要求
废除该条约,英军被迫撤到苏伊士运河区。法鲁克王朝的腐败和埃及在
巴勒斯坦战争中失利也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951年10月温和民族主义的
华夫脱党政府废除英埃条约。英国不理会这一决定,向运河区增派军队,
激起埃及人民抗议浪潮。1952年初国王解散华夫脱党政府,新政府宣布
全国戒严,逮捕大批爱国人士。7月23日青年军官纳赛尔(1918—1970)
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国王。1953年6月正式废除君
主政体,成立共和国。新政权没收王室土地,限制地主土地和地租数额,
取消社会等级。埃及革命在阿拉伯国家和非洲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伊朗是重要石油生产国,石油开采权由英国控制。战后伊朗人民要
求收回石油权益。1951年3月议会在民族阵线推动下宣布石油工业国有
化。英国立即派军舰进入波斯湾,遭到伊朗各界强烈抗议。此后,民族
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