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回石油权益。1951年3月议会在民族阵线推动下宣布石油工业国有
化。英国立即派军舰进入波斯湾,遭到伊朗各界强烈抗议。此后,民族
阵线领袖摩萨台 (1880—1967)出任首相,国王巴列维(1919—1980)
签署石油法案,政府接管英国控制的石油公司;美国要求英伊重开谈判,
遭伊朗拒绝;英、美对伊朗实行经济封锁,禁运伊朗石油产品,冻结伊
朗在英国银行的存款;摩萨台表现出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倾向。1953年
8月19日美国支持伊朗亲美势力发动政变,摩萨台被捕,巴列维国王的
权力逐渐巩固。次年8月新政府同英、美等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将石油
资源交国际财团开采,石油国有化运动失败。这是中东产油国同西方国
家在石油问题上的第一次斗争。
西亚北非位于欧、亚、非交通要冲,拥有丰富石油资源,正处在民
族独立和社会变革的浪潮中,阿以关系持续紧张。该地区因此成为当代
世界政治的焦点之一。战后原殖民国家竭力维持既得利益,美国逐渐取
而代之,苏联后来也积极介入。这些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
5。朝 鲜 战 争
朝鲜长期是日本殖民地。二战后期主要同盟国家承诺战后朝鲜独
立。日本投降前后,苏军和美军分别进入朝鲜北方和南方,以三八线为
分界线,但美苏未就如何实现朝鲜独立和统一达成一致。1946年2月,
北方成立共产党领导的临时政权,南方组成美国占领当局的咨询机构“民
主议院”。1947年11月联合国组成美国主张的“朝鲜临时委员会”,以
监督朝鲜选举,组建全国政府。苏联抵制该委员会。北方建议首先召开
南北各政党、团体联席会议,反对南方单独选举。1948年5月南方举行
选举,8月15日成立大韩民国,李承晚(1875—1965)任总统。8月北
方举行选举,9月9日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1912—
1994)任首相。此后,苏、美军队先后撤离。北方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其
他社会改革。南方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协定”。中国革命胜利后,东
亚形势发生变化。朝鲜半岛局势日趋紧张。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随即决定美军进入朝鲜半岛
和台湾海峡。联合国安理会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通过谴责北方的决议,
… Page 26…
授权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参战。除美国外,英、法等15国先后派军队
参加“联合国军”。中国反对美军进入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并中止解
放台湾的准备工作,以应付朝鲜战局可能出现的变化。苏联反对美国军
事干涉,后来向中国和朝鲜提供大量武器装备 (包括有偿提供、以中苏
共同负担的名义折价有偿提供和无偿赠送),并曾秘密派遣空军人员参
战,但避免公开直接介入朝鲜战争。
战争初期,北方军队越过三八线,占领南方大部分地区。9月15日
美军在北方军队后方登陆,迫使其后撤。月底美军越过三八线,10月19
日占领平壤,并推进到中国边境附近。同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要求
并在苏联赞同下入朝参战。到1951年1月初,中朝军队扭转战局,再次
越过三八线,占领汉城。6月战线开始稳定在三八线附近。7月10日交
战各方开始谈判。经过两年时断时续的战斗和谈判,1953年7月27日主
要交战方签订停战协定,规定以三八线附近的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
线;建立非军事区;设立军事停战委员会。1954年有关各方参加的日内
瓦会议未就朝鲜统一和外国军队撤出问题达成协议。1958年中国人民志
愿军全部撤出朝鲜。美国则坚持在韩国驻扎大量军队。
朝鲜战争是战后初期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也是战后美国首次在国
外大规模直接使用军事力量。美国和中国都先后投入100多万军队。战
争没有改变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但以联合国名义参战的世界头号强国
美国不得不接受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新中国的安全进一步巩固,中国
革命胜利后出现的东亚政治格局趋于相对稳定。停战以后,韩国长期处
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朝鲜后来分别同中国和苏联签订包含安全内容的
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朝鲜半岛成为两个阵营尖锐对峙的前沿。
… Page 27…
三、对峙与对话 (50—60年代)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他担任苏联和苏共主要领导人近30
年,领导苏联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战后世界政治和世界社会
主义运动有广泛、深刻的影响。他的去世标志着苏联历史上一个时期的
结束。他去世前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任期结束,共和党提名的战时欧
洲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 (1890—1969)就任总统。斯大林和杜鲁门
分别领导苏联和美国在战后走向冷战。他们的继任者面对的则是既定的
世界政治格局。
1。苏联内外政策的演变
(1)国内政局变化
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 (1902—1988)继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
晓夫(1894—1971)主持苏共中央工作。3个多月后,负责安全事务的部
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贝利亚 (1899—1953)被逮捕,随后被处死刑,主要
罪名是企图把内务部置于政府和党之上,用诬告、暗算和各种陷害办法
对付忠诚的党和国家干部。贝利亚从30年代末起长期担任内务部长,直
接参与二战前的肃反运动和战后的多次政治清洗,以“人民敌人”等罪
名逮捕、处死、流放大批无辜者。逮捕和审判贝利亚,是苏联国内政治
气氛发生变化的开端。
同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这标志着他成为斯大林
之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长期从事地方党的工作,战前和战后
曾担任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和莫斯科市党的第一书记。他就任最高领导人
后,开始对国内外政策进行一系列调整。在经济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促
进农业发展。在政治方面,主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制;全面改
组原来只听命于斯大林和贝利亚的内务部,将其分为内务部和国家安全
委员会,并置于苏共各级组织的领导和监督下;1954年成立调查斯大林
时期滥用职权情况的特别委员会,对30年代以来的一些案件进行复查,
一些遭受政治迫害的人被恢复名誉。在对外政策方面,恢复同美国的政
治对话,促使紧张的东西方关系有所和缓;积极推动签订拖延多年的奥
地利国家条约;1955年5月他正式访问南斯拉夫,公开承认苏联在处理
苏南关系中犯了严重错误,两国关系恢复正常。莫洛托夫(1890—1986)
和马林科夫等苏共领导人对赫鲁晓夫推行的变革持有异议。1955年2月
布尔加宁 (1895—1975)取代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改
任副主席。1956年6月,在30年代曾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总理)、自
战前以来一直主持外交工作的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莫洛托夫不再兼任外
交部长。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1956年2月苏共举行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提出一系列关于
国际问题的新观点。25日他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报告揭露了斯大林“个人专权”、践踏法制和集体领导原则、“滥用职
权”、对干部和群众“使用大规模恐怖手段”等严重错误;提出恢复集
体领导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苏联国内外引起
极大震动。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助于苏共和世界社会主义
… Page 28…
运动摆脱教条主义的影响。但报告把问题主要归咎于斯大林的个人品
质,没有从体制上深入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苏共二十大后进行了大规模平反工作。近800万人被释放,约600
万被处死或迫害致死的人被恢复名誉,大批集中营被解散,大多数被迫
迁移的少数民族返回原居住地。国内政治气氛发生显著变化。
1957年6月,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人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对
赫鲁晓夫的内外政策提出严厉指责,主席团多数委员要求赫鲁晓夫立即
下台。在应赫鲁晓夫要求召开的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得到绝大多数中
央委员的支持。他指责莫洛托夫等人曾积极参与政治清洗,反对苏共现
行路线和消除个人崇拜后果的方针。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人被解除苏
共和政府领导职务。10月,在二次大战中曾担任副最高统帅的国防部长
朱可夫 (1896—1974)被撤职。他在6月事件中坚决支持赫鲁晓夫,后
来被认为在军队中培植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削弱苏共对军队的领导。1958
年3月,在6月事件中支持过莫洛托夫的布尔加宁被解除部长会议主席
职务,由赫鲁晓夫继任。赫鲁晓夫同时担任苏共和苏联政府的最高职务。
此后,赫鲁晓夫在1961年宣称社会主义在苏联已获得最终胜利,并
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他在经济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主张限
制各级领导人的任期,按生产原则改组地方党委,引起许多干部不满;
在大力发展战略核力量的同时,不顾军队高级将领反对,大量削减常规
军事力量;在同美国对峙和全面竞争的同时,积极改善与美国和其他西
方国家的关系,并促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到60年代初,中苏两党两
国关系全面恶化。1962年苏联贸然把导弹运进古巴,又在美国的压力下
将其撤出。到1964年,赫鲁晓夫的威信下降,领导地位动摇。
1964年 10月赫鲁晓夫被撤销苏共和政府领导职务。勃列日涅夫
(1906—1982)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柯西金(1904—1980)继任部
长会议主席。此后几年,苏联国内政策趋向平稳,政局相对稳定。
(2)经济改革与发展
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对长期被忽视的农业进行改革和调整。他认为
农业的根本问题是违背物质刺激原则,从 1953年9月起采取多种措施提
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中包括: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义
务交售制;改变农业计划体制,放宽国家对农业生产的管理;鼓励农民
发展私人副业;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荒地,
增加谷物播种面积;从 1958年起将国营机器拖拉机站的设备出售给集体
农庄,大幅度增加农业机械拥有量;以及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肉类
产量等。这些措施增加了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加快了农业发展速度,
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但有些措施不切实际,
要求过高,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勃列日涅夫执政后,继续提高农产品价
格,固定收购指标,增加农业投资,进一步放宽对私人副业的限制,组
建农工综合体,使农业生产继续有所发展。但农业落后问题始终未能根
本解决。从60年代初起,农业年平均增长率下降。
在工业方面推行的改革主要是下放企业管理权限。苏联工业长期由
国家集中统一管理。赫鲁晓夫执政后陆续将一些企业由中央下放到加盟
共和国管理。从1957年起进一步将中央和加盟共和国管理的体制改为经
… Page 29…
济行政区管理的体制,即:将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
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在该地区的企业,同时撤销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
共和国的部。这项改革没有改变用行政办法管理企业的模式。中央集中
统一管理被削弱后,地方主义滋长,许多企业被迫改变原有的生产协作
关系。赫鲁晓夫不得不在60年代初大量合并经济行政区,设立相当于原
有各部的全国性委员会,提高集中管理的程度。下放管理权限的改革遂
告失败。1962年经济学家利别尔曼 (1897—1983)建议减少对企业的行
政控制,扩大企业权限,把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的标准。该建议得到赫鲁
晓夫赞同,并在一些企业试行。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柯西金主持下,
决定撤销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重建中央各工业部,同时减少中央下达
的计划指标数量,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加强对企业的经济刺激。这
项改革在保持国家集中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把经济管理办法和行政管理
办法结合起来。新经济体制从1966年试行,到1975年全面实行,有助
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苏联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产品产量大幅
度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同美国的经济差距有所缩小。1957年苏联
率先发射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率先实现载人空间飞行,显示了苏联强
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但苏联经济在总体上仍是粗放经营,主要依靠资
金和资源的投入维持增长,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处于优先地位,管
理权限仍过于集中,经济体制仍缺乏灵活性,综合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
美国。
(3)对外政策新趋向
赫鲁晓夫执政后,随着冷战格局基本形成,苏联对外政策表现出新
的趋向。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及其以后提出一系列关于国际问题的新
观点,表明了苏联政策的走向。他认为:在帝国主义条件下战争不可避
免的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