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文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道点中国文学-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们的直觉认识能力。通过“小知”而获得的关于“物”的知识,是通过“大知”
把握“道”的最大障碍。因此,以直觉方法“体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摒弃传
统认识原则和传统知识的过程。

    《庄子》给人们指出了一条从现实生活的困顿中获得自由和解脱的道路。这
种对自由的祁向和对现实的超越,是庄周思想的精华,他给在现实生活中痛苦挣
扎的人们开辟了一片逍遥的精神家园,使人们的心灵有慰藉、养息、安顿之所。
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相比,庄子的精神是超然的、出世的,这两种人文精神在
历史发展中相互补充、各有所成,共同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文学成就最高的,其总体风格为“汪洋恣
肆”,其文章常常是突兀而起,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完全随着作者自己的意识
所及任意跳荡起落。句式或顺或倒,或长或短,辞汇丰富,描写细致极有独创性。

    《庄子》散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丰富的想象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郭象在
《〈庄子〉序》中说:“观其书,超然自以为已当,经昆仑,涉太虚,而游恍惚
之庭矣。”庄子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应归因于他思想的自由、个体精神的解放和对
世界的独特认识。鲲鹏可谓大也,可是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哪怕是一小粒尘埃
却可从其中窥出世间大道,万事万物只是形体层面的差别,但是其理其道是一样
的,所以庄子的文思就可以在差别巨大的物象之间自由驰骋。

    《庄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说明异常抽象的哲学
道理。《道德经》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天地的
大道、事物的本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是表达出来后,就不是原来的道和
本质了。因此道家有“言不尽意”的理论思想。同时有许多哲学命题按照常规话
语本来就很难表达出来,所以,《庄子》中很大篇幅都是用各种神话、寓言来隐
喻抽象的哲学道理,比如说《逍遥游》中的“无用之为大用”的道理: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
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
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所害。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通过一个故事和一株“毫无所用”的大椿树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
用之用”的道理阐发得淋漓尽致。

    总之,《庄子》在许多方面深刻影响了后世,最主要的是浪漫主义的文学气
质,让后世许多大家争相效仿之,比如李白、苏轼等。《庄子》铺张扬厉的写法
对汉赋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此外,在《庄子》中首次出现了“小说”这个词,
它里面丰富的语言和神话故事也成为后世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

    /* 13 */第一部分御风而行———列子

    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
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任,顺
性则所之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然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
大归同于老庄,属辞引类,特与庄子相似。

    ———张湛《列子序》

    北宋才子苏东坡在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曾有一千古名句:“我欲
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借以表达他渴望超脱尘世的情怀,其
此番灵感却源于战国时另一学者:“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的列子。

    列子名叫列御寇,郑国人,应属道家的一位代表人物。《吕氏春秋》有“子
列子贵虚”认定列子是郑国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列子是郑国人,由
于他崇尚黄老之学,一生追求清静无为,在郑国市井中居住40余年竟不为人所知。
后世被奉为道教的仙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封为“冲虚真人”,《
列子》也被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时封为“致虚观妙真君”。但是《列子》
的身世常为人们所怀疑,虽然在《庄子》中曾经提到列子,但是《列子》这一书
名,在先秦诸子时代并没有为人们所提及。到汉代刘向整理朝廷的藏书时才首次
提及,并且整理成八篇。但是后来人研究时,说刘向编校的原书也失传了,现在
的《列子》是魏晋时代的张湛所作的伪书。但是不管《列子》是否伪书,它的文
学价值和艺术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钱钟书就曾分析过:“使《
列子》累张湛所伪撰,不足以贬《列子》,只足以尊张湛。魏晋唯阮籍《大人先
生传》与刘伶《酒德颂》,小有庄生风致,外此无闻焉尔。能赝作《列子》者,
其手笔驾曹、徐而超嵇、陆,论文于建安、义熙之间,得不以斯人为巨擘哉?”

    列子以关尹子、壶丘子、林老商等人为师,而这3 个人,都是承老子之学,
所以列子继承黄老的学说,这是无疑的。《吕氏春秋。不二》中说:“子列子贵
虚”,就是主张虚静无为,一切要顺应自然。他还说:“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
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困潦倒而面有饥色,郑国的执政者
子阳要馈赠他粮食,而他拒绝了。他的弟子严恢问他:“有闻道者为富乎?”列
子答道:“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主张人们应该摆脱人世间富贵、名利等
的影响,要淡泊名利、清静修为。

    《列子》散文的想像力极为丰富,构思奇特新颖。例如其中有“偃师造人”
一节,描写了偃师用木头等材料造成的人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
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颌其颐,则歌合律;摔其手,则舞应节。
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
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
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
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
会复如初见。

    如此想像,纵使是今天的人工智能也是望尘莫及呀!当然这也不是凭空瞎想,
传说三国魏时有能工巧匠可以制造出木头人“击鼓吹箫”,而蜀国丞相诸葛亮制
造出木牛流马帮助军队运送粮草的故事更为人们所熟知。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战国策》、《国语》对人物的刻画是比较成功的,而诸
子散文中《列子》在人物的塑造方面也较为突出。通过调动多种手法,《列子》
成功地展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愚公移山”被毛主席大加赞赏,成为
“老三篇”之一,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成为中华民族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精神
的象征,这个形象就是在《列子。汤问》中塑造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
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
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
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
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
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
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
焉。

    文中直接描写愚公的有“年且九十”(快要到九十岁了),其他主要通过对
比、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形象逐渐丰富起来。首先开篇描写愚公所面临的自然环
境,“方七百里,高万仞”,来暗示愚公所要完成的任务之艰;然后写运土之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还写愚公受到的质疑,首先是其妻“以你现在的力量,
连魁丘这样的小山都撼动不了,能拿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还有智叟“以你这么
高的年龄和虚弱的体力,连山上的树木都毁不了,拿那些土石怎么办呢”?然而
愚公没有为这些困难和压力所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心,“我的子子孙孙无穷
无尽,而山又不会增高,还害怕移不平它”?这样通过直接间接相结合的描写,
充分显现出愚公面对自然困境,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 14 */第一部分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其于文也,峭而深,奇而破的,能以战国终者也。

    ———王世贞《合刻管子韩非子序》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
敢横失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韩非子。说难》

    汉代史学大家班固有言,诸子“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
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春秋战国,诸子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四处游说,著书立说,以求得统治者的信
任,“以其道易天下”。然而在战国晚期却有一位公子饱受造化之苦,虽满腹经
纶却天生口吃,无法像别人那样四处游说诸侯。上天总还是眷顾苍生,让他有如
椽巨笔,长于著述,终留下《韩非子》。

    自不待言,此人即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韩非本是韩国贵族,与
后来成为秦国丞相的李斯一起师从于荀子。当时韩国已经是国力衰竭,面临西方
的强敌秦国,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提出富国强兵、修明法制的主张,不被采纳,
退而著书10万余言。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了他的《五蠹》、《孤愤》
等篇后十分钦佩,立即发兵攻打韩国,逼韩王以使节的名义将韩非派往秦国。他
的同学李斯因为嫉妒他的才学,怕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所以同姚贾一起向秦
王嬴政进谗言,将韩非打入囚中,又派人送毒酒给他,逼其在狱中饮鸩自尽。

    韩非首先继承了其师荀子的“性恶论”思想。韩非身为韩国贵族,处于权力
斗争的中心,对官场特别是宫廷的丑恶看得入木三分,所见所闻尽是些邀功取宠、
弑君篡位之举,尤其是在社会极为动荡的情况下,人性中负面的因素极度膨胀,
这是他极力主张人性恶的重要经验因素。既然人和人类在本性上是恶的,那么所
谓道德、伦理、信用、亲情、个人尊严、社会公正等等美好的内容自然都是不成
立的,在韩非笔下都成为笔伐的对象。被儒家顶礼膜拜的尧舜等先贤在他看来都
是自私自利的,“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只是贪图享乐而已;妻子和儿
女把“同床”和“在旁”的“父兄”都视为“奸”;《制分》篇中说:“民者,
好利禄而恶刑罚”只懂得趋利避害;《内储说上七术》中说:臣下“犹兽鹿也,
唯荐草而就”。而对于这等只知趋利避害的动物,韩非认为只有一个办法控制,
那就是赏罚,他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八经》)

    他主张不要因循守旧、墨守旧法,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
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的变化来制定具体
的政策。韩非还提出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
子。物权》)的君主中央集权的理论。《韩非子》中宣扬最多的还要算是法、术、
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他将以前法家的精华加以整合,吸收了商鞅的“法”,申
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从而成为集大成者。

    《韩非子》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犀利峻峭,鞭辟入里,说理无所顾忌。
例如前面所述他对人性恶的阐述,他还说君臣之间根本不是彼此信任、你仁我忠
的关系,而是“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完全成为尔虞我
诈的关系。在《说难》篇中,他剖析了身为人主的种种可怕的心理,认为游说最
难的就是去揣摩人主的心理,所以告诫那些游说之士不要犯上怒。这样直接露骨
的论述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韩非子》的另一个特点是论证严谨,丝丝入扣。例如《五蠹》,先提出上
古、中古和近古历史发展的事实,说明“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
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继而转入本题:“今有美尧、
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在作了这些充分的论证之
后,即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后文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赏莫如厚而信”、“罚莫如重而必”
等著名论点,也都是使用同样的论证方法得出的。

    还应该提出的是,《韩非子》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在战国后期,
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阐释自己的政治观点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墨子》、《孟
子》中都有数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