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波罗的大菩提会在德国成立分会,又重新激起了信徒的热情,组织出版了
叫做《大菩提论说》的刊物。此前不久,英国巴利圣典协会在德国成立分会,
也推动了佛教信仰的流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佛教活动全部停止,一些
佛教徒或死于前线,或流散四方。在斯里兰卡的德国和尚当作“敌国侨民”
被拘留起来,遣送到澳大利亚。
1903年,德国人安东·顾也斯(1878—1957年)离开巴黎在缅甸仰光受
戒出家,成为第一位德国比丘三界智高僧。他出家不久,来到斯里兰卡南部
的波尔加斯杜瓦小岛的“岛寮寺院”,在这里精读巴利佛法并习修持。这所
寺院后来成为德国佛教徒朝圣之所和德国佛教僧伽中心。1906年,他出版了
《佛陀圣言》一书,在西方影响极大。一些德国人随他出家。1909年三界智
在布雷斯劳创立出版社,并发行《佛教世界——德国佛学月刊》,由塞顿杜
克·伯恩医生担任编辑。同年他还创办了“德国巴利文学会”,目的是建立
一座西方佛教精舍寺院。1911年,他感到在欧洲建立寺院的时机尚未成熟,
就又率徒回“岛寮”修行,先后又有十余名德国人在此受戒出家。
战争结束后,德国的佛教团体重新开展活动,先后建立了好几个佛教中
心。1913年,卡尔·塞登斯首先在柏林建立了德国佛教传道会,陆续出版了
《佛教徒》、《佛教新报》、《佛陀世界镜报》等。
达尔克和格林的佛教团体,对佛教无我说有不同的解释,形成对立两派。
达尔克自称新佛教,对于“无我”,坚持上座部的见解;格林则认为,以往
人们对于佛陀言教理解错误,佛陀本人从未否认永恒的灵魂,“无我说”应
该从迥然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任何我们可以用称名描述的都不是“我”,“我”
存在于理性能了知的范围之外。他认为自己发现了佛教的原初教义,称之为
“老佛教”。达尔克于1912年写出成名作《佛教世界观》,1918年创办《新
佛教学报》。格林于1915年出版了他的著作《佛陀的教义,理性的宗教》一
书。
(2)佛教在英国
英国对佛教研究的理论出发点是基督教中心说。这与它在东方的殖民主
义统治是分不开的。1875年,英驻锡兰总督秘书奇尔德斯完成《巴利语词
典》,由此开展了对巴利语佛典的研究。1881年,李斯·戴维斯创立巴利圣
典学会,出版了校订过的巴利原典与部分英译、法译、德译等多种译本(翻
译出版巴利语三藏),这为欧洲的佛学研究打开了大门。这个学会的会刊刊
载有关佛学的研究论文。这个时期出版了相当一批有关巴利文佛教和语言的
学术论著,形成研究上座系的学派。
这一时期,一些梵文经典的问世,又提高了学者对大乘佛教的兴趣。自
1891年鲍尔斯在中国新疆库车发现了桦树皮抄本佛经以后的几十年,西方一
些学者以探险家身份在中亚和中国新疆掀起了掠劫文物的高潮,其中英国人
… Page 57…
斯坦因劫夺最多。斯坦因曾3次到中国新疆和中亚“考察”,掠夺了敦煌千
佛洞所藏大批梵文、龟兹文、于阗文、回鹘文和栗特文的佛教经典,这些文
献在西方展出后,震动了欧洲的学术界,引起了对佛教考古学、佛教语言学
和文献学的兴趣。他们考察报告和展示的文献,也刺激了英国对大乘佛教的
研究。对于中国佛教文献,西方学者最注意的是古代僧人西行的游记。1884
年,S·比尔出版《大唐西域记》英译本,再版时又增收入《法显传》和惠生
的《使西域记》,1888年,又翻译出版了《慈恩法师传》。英国学者对这些
珍贵材料进行了艰苦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托玛斯·沃特斯在本世纪初发表的
《大唐西域记考证》。19世纪末来中国的传教士约瑟夫·埃德金斯,进一步
考察了中国的宗教状况,1877年著《中国的宗教》,1881年著《中国的佛教》
和《北传佛教中的涅槃》,1885年著《中国佛教介绍》,这些书籍向英语国
家传播了中国佛教的信息。有关中国佛教研究的还有艾特尔1871年著的《佛
教三讲》和《佛教》,S·比尔的《佛教三藏》和1882年出版的《中国的佛
教文献》等。
19世纪末,佛教开始被引入英国社会生活实际,对佛教文学和考古的研
究也推动了佛教信仰的宣传。1880年,英国诗人阿诺尔德爵士所写的8卷本
散文诗集《亚洲之光》;1897年,卡洛斯著《佛陀的福音》,这些书籍用优
美通俗易懂的散文和诗歌描绘了佛陀的生平和思想,深受一些群众的欢迎,
对佛教的宣传起了推动作用。著名的佛教神智学会在伦敦也展开了活动。拉
沃茨基所著《密教》与《沉默的声音》两书,对英国宗教思想有相当影响;
神智学会还用英语出版了其它一些介绍佛教人物和典籍的小册子。据认为,
神智主义在维多利亚朝时期,使英国关于科学与宗教的信条发生了松动,因
为它要求以佛教伦理为准则,把道德观念建立在理性主义的科学基础上,他
们的活动在英国产生了反响。
20世纪初,英国始有佛教徒,第一个比丘是阿兰·贝纳。1890年,阿兰·贝
纳18岁时拜读了《亚洲之光》而皈依佛教,并开始研读佛经。1898年,他
漂洋过海,向斯里兰卡求法,后又去缅甸组织赴英传法使团,1902年,落发
为僧,法名阿难陀弥勒,成为“欧洲第一位出家人”。1903年,他在仰光建
立了国际佛教协会,发行《佛教》刊物。1907年为欢迎缅甸来的传法使团,
在伦敦成立了大不列颠爱尔兰佛教协会,由李斯·戴维斯担任会长。1908年,
他带领一批佛教徒回到伦敦传法,他们身着僧衣,严守过午不食、手不捉金
钱等戒律。其率领的布道团在英国传教遭到失败,半年后重回缅甸。此外,
1905年,英国人杰克逊出版了宣传佛教的小册子《给西方人一个宗教》,1906
年,他开始在海德公园经常讲道,并与潘恩合作在伦敦开设了一家佛教书店。
1907年11月他与戴维斯教授、罗斯特、潘恩等人,在伦敦共同筹建了英国
佛教协会,即爱尔兰佛教协会前身。这个由杰克逊等人在伦敦最早组织的英
国佛教协会,公推李斯·戴维斯为会长。1908年,改名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
佛教会,伦敦总部设有佛殿、禅堂、僧房等,还附有新式佛教图书馆,并在
利物浦、伯明翰、曼彻斯特、牛津、剑桥和布莱登等地建立分会,出版季刊
《佛教评论》和发行宣教品。该会以加强巴利文、梵文的佛学研究为宗旨,
参加这个会的主要是一些对佛教有兴趣的知识分子和一部分白人信徒。1907
—1922年是该会的鼎盛时期。这个会由于只重视佛教知识的研究,缺乏与日
常生活的联系,加上创建人相继去世,不久即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阿难陀弥勒曾回到伦敦,力图复兴沉寂已久
… Page 58…
的佛教协会活动,但成果不大。
(3)佛教在法国和意大利
法国佛学研究侧重于大乘佛教。开辟这一领域并关注佛教的梵语文献的
主要有塞纳尔特。埃米尔·塞纳尔特(1847—1928年)被奉为法国东方学泰
斗。1882年,出版了他的《佛陀传说论》一书,读书主要依据梵文大乘经典,
大胆假设,认为有关佛陀生平的传说无非是以太阳神话为基础的杜撰。此书
遭到欧洲学者的严厉批评,认为佛传故事固然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历史,但全
盘否定也令人难以接受。塞纳尔特的考证方法,明显地反映了法国人文科学
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倾向。他在比较语言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是释读阿育
王碑铭。其成果发表于1881—1886年间,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此外,他还参
校巴利文,出版了梵本《大事》。
塞纳尔特之后,法国佛教学界人才辈出,列维 (1863—1935年)1894
年任法兰西学院梵文教授,以后从印度去日本游学,1913年受聘为彼得堡大
学教授,曾任日法会馆会长。他的研究方法也是遵循法国佛教学研究的传统,
以梵典为中心,参校汉、藏资料。他还校勘了《大庄严经论》的梵本,1907
年将其译为法文;他又将安慧的《中边分别论释疏》梵本,交日本人山口益
校勘发表;1918年,他与俄国学者谢尔巴茨基合作,审校出版《俱舍论》第
一卷界品,后将称友的《俱舍论释》委托获原在日本刊出;他还与高楠顺次
郎等编纂佛教辞书《法宝义林》,已出版6卷。
列维的欧洲学生中成就卓然的是比利时人普山(1869—1937年),他是
著名的梵文学者和佛教学者,他不满足于对大乘佛教哲学的那种肤浅理解,
便从梵、藏、汉文原典的整理和研究上下功夫。1903—1913年间,先后刊行
了月称的《中观论释》梵本,于1912年刊行了月称的《入中观论》藏译本,
这些研究成果均收于俄国出版的《佛教文库》;在1907—1917年间,普山又
完成了《入中观论》的法文翻译。普山在《印度文库》中还发表了调伏天著
的《正理一滴论释》的藏译校订本,1912年出版了他的《唯识二十论》藏译
的校订本及法译本。这对瑜伽唯识学和逻辑学的研究也是一种促进。他著有
《世亲和世友》一书,被认为是西方研究《俱舍论》方法论的范本。此外,
普山的主要佛学著作还有两部:《佛学研究及资料》(1898年)、《佛教理
史论》(1909年)。这两部著作反映了著者本人学术思想的发展,某种程度
上也显示了欧洲佛学研究的深化过程。但普山是天主教徒,在著作中流露出
对东方文化的某种轻视。他认为佛教并不是以理性为本质的宗教,他的研究
是从哲学立场出发的。
从19世纪开始,意大利与欧洲其它国家一样,进入研究时代。1878年C·普
尼出版了《佛陀、孔子与老子》一书,后又以论文形式发表于1916年的《东
方研究杂志》上,题为《佛教对中国道教古代经典的解释》。这是意大利人
企图全面了解中国三教思想的表现。1896年G·德·洛仑佐出版了《印度和
古代佛教》。该书颇有影响,以后又增订重版。1907年K·E·纽曼则出版《中
阿含经中佛陀的言说教导》,不久,他又以意大利文翻译出版了巴利文《中
部》。至此,意大利对佛教开始了专门的探讨。
早在1898年,P·E·帕沃里尼即出版了《佛教》,1908年出版了意大
利语的包括《法句经》和《本事经》在内的《佛教伦理经典》,1903年,A·科
斯塔完成《佛陀及其教义》。
… Page 59…
2。佛教美国的影响
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原没有佛教。美国人对佛教发生兴趣,大约始
于19世纪50年代后。美国对佛教的研究开始较晚,而且受欧洲大陆学者的
影响。1875年,在美国纽约成立神智学会。该学会是半学术研究、半普及信
仰的团体。神智学原指基于某种神秘见证的有关神与世界的思想,神智学会
即专门从事这一思想的运动,中心在于阐发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泛神论和转世
学说。它的创始人奥尔考特是美国的退伍陆军上校,任第一届主席。神智学
会出版各种论文及介绍东方精神的书刊,并多次举办演讲会,引起了人们对
佛教的兴趣。1881年,李斯·戴维斯博士访美,对美国学术界开展佛教研究
起了开拓作用。1891年,哈佛大学编纂出版《东方丛书》,主持人C·R·兰
曼是梵文和印度学学者,到印度搜集过一些梵文经典,回国后整理出版。他
的《梵文读本》是攻佛教文献学者的入门书。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召开了
一次世界宗教大会,美国的一批自由派知识分子不顾基督教传教团的反对,
邀请了其它宗教的一些领袖参加,其中包括佛教界的代表。斯里兰卡大菩提
会的达摩波罗上座,代表上座部佛教在会上发表了两次演说,一是《世界受
惠于佛陀》,一是《佛教与基督教》。一位研究哲学和比较宗教学的C·T·斯
特劳斯由此创建了美国的大菩提会。就在这同一次宗教会议上,日本镰仓圆
觉寺的主持释宗演,发表了关于禅的演说,由铃木大拙译为英文,给与会的
美国人以很深的印象。这次会议是美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这次宗教
会议后,美国学术界开始注意对佛教的研究。华伦翻译了几部佛经,巴庇特
译注了《法句经》,卡洛斯写作了 《佛陀的教说》,华特发表《禅道》,特
别是铃木大拙有关禅宗一系列的传译、讲演和著作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美国比西欧各国更加显著一些,这主要与亚
洲移民及其后裔带来的信仰习俗有关。佛教明显进入美国社会,是 19世纪最
后25年。那期间,有大批华人和日本人移居美国。美国政府在1882年严格
控制移民中的华人数,1892年通过排华法案,1902年则下令禁止华人移民,
但这些歧视和排华政策并不能杜绝美国社会对华人的需要,反而强化了华人
在民族文化上的凝聚力。20世纪初,美国已经有了华人佛寺,开始形成佛教
社会,而且主要限于华侨范围。其中,夏威夷成了汉语大乘佛教传进美国的
桥头堡。
日本佛教对美国影响极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