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行才能灭苦得到解脱。“十二因缘”说实际上是对“四谛”说的进一步说明 

和发挥。 

     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说为后世佛教徒所继承,并有了重要的发展。 


… Page 56…

如后来的小乘佛教以这一学说为基本思想,提出了“三世两重因果”理论, 

即以无明、行两支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外、触、受五支为现在果;爱、 

取、有三支为现在因;生、老死两支为未来果。人在这三世间的因果系列中 

轮回,脱离了这种系列便得到解脱。 

     五蕴说。五蕴即五阴,蕴,意为积聚、类别。五蕴意指五种类别的因素, 

包括色、受、想、行、识。原始佛教认为,众生是由五蕴结合而成的。《杂 

阿含经》(卷二十)说:“恰如支节集合而名为车,如是仅依蕴而有众生之 

名云”。这里以车的部件集合为车来比喻众生是由五蕴的聚合而形成的。 

     原始佛教又将五蕴分成两大类别,一是色,相当于物质因素,包括“四 

大”(地、水、风、火)和由四大构成的感觉器官等;二是受、想、行、识, 

相当于精神因素。这四蕴又合称为“名”。有时为了突出识的精神作用,又 

将识与名色并立。这五种因素各自独立存在,不仅名独立于色,而且名中的 

受、想、行、识也独成一类。五蕴具有变易无常的特点。《杂阿含经》(卷 

一)说:“当观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外,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 

若未来,若现在……彼一切皆无常”。这就是说五蕴在时间 (过去、未来、 

现在)、空间 (内外、远近)和形态(粗细、好丑)上都是变化无常的。原 

始佛教认为,五蕴依因缘关系互相结合,“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 

而得生长”。(《杂阿含经·卷二十》)识以名色为条件,名色以识为条件, 

它们相互联系而发展。 

     原始佛教把构成众生的因素分为名、色,即精神和物质两类,但对它们 

之间的关系说得很模糊。在佛经中,有时强调名与色是平行的,有时又认为 

识起决定作用,“一切依识而生”。不过,原始佛教既然认为名与色互为条 

件而结合,那么不可能说物质是由精神派生的。 

     轮回与涅槃。佛陀宣扬“轮回”思想,认为人(有时亦指众生)处于不 

断的生死轮回之中。轮回的形态有六种,即天、人、阿修罗(魔鬼)、畜生、 

饿鬼、地狱(地狱中有生命的物类)。生死轮回是由于“业”的作用。“业” 

意指人的行为,有善、恶之分。佛陀认为,人死五蕴散,但人生前行为的影 

响(业果)并不消失。它的力量(业力)会重新聚集五蕴形成新的生命转世。 

转世生命的形态由业的善恶所决定。行善业者,死后入天堂或转生为人;行 

恶业者,则入地狱或转生为畜生等。业所造成的生命轮回经三世循环过程。 

现实人生的贫富寿夭,是由前世业的善恶所决定的,而今世业的善恶又决定 

来世的生活状况。如此循环不尽。佛陀的轮回说强调人现实状况是由生前的 

行为所造成的,而不是由神所决定的,这就是带有反对婆罗门教神创说和种 

姓至上的意义。 

     佛陀虽然把生死轮回分为六种好坏有别的形态,但他认为轮回在本质上 

都是痛苦的。人只有摆脱轮回,达到涅槃,才是真正的幸福。 

     涅槃,意译圆寂,灭度等等。它是指一种断灭轮回,摆脱一切欲望、烦 

恼、痛苦的绝对宁静的精神境界。《杂阿含经》(卷十八)说:“贪欲永尽, 

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高 

目标。不过,一般教徒修行还只能达到较涅槃低级的阿罗汉果(也是指一种 

断灭轮回的境界),而只有佛陀才达到了涅槃境界。 

     原始佛教认为,涅槃作为人生归宿的最高境界与现实世界是有本质区别 

的。达到涅槃,不仅摆脱外在客观事物,而且也摆脱了人的主观感受、理智 


… Page 57…

等,在“寂灭”中得到快乐和幸福。而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东西都是变化无常、 

 “皆假非真、乐少苦乐”。可见,原始佛教认为唯有涅槃这种精神境界才是 

唯一真实的存在,这就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 

     无常与无我。“无常”是佛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学说,“无我”则是 

有关灵魂的学说。 

     佛陀认为,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常住不变的 

东西,即所谓:“诸法无常”,“诸行无常”。据《杂阿含经》(卷十)记 

载,佛陀曾用奔流不息的河水来比喻现实世界物质东西的运动变化,“世尊 

告诸比丘,譬如恒河大小暴起,随流聚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维分别, 

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佛陀指出,物质东西(诸色)因其“无 

坚实”即非牢固存在的原因,所以在时间、空间和形态上都是变动不息的。 

汉译《那先比丘经》所载比丘那先的话,也表达了这种思想。那先说,牛奶 

从牛身上挤出后,经过若干时间,就会变成凝乳,由凝乳又变成奶酪,再由 

奶酪变成酪油。凝乳、奶酪、酪油和牛奶并不是同一种东西,但都是从牛奶 

变化而来的。佛陀的“无常”说把事物的存在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 

程,否认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存在,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佛陀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他重视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 

对其原因则分析不够。在他看来,事物是由于其互为因缘即因果联系才得以 

生灭变化的,“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彼”(《中阿含经》卷21)。比 

丘那先也说:“人和事物的持续变化也就是这样,一种产生了,另一种就死 

亡了,(死亡)和再生乃是同时发生的”(汉译《那先比丘经》)。佛陀仅 

从事物外部寻找运动变化原因,而忽视了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矛盾和斗争。此 

外,佛陀虽然肯定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和发展的,但又认为在涅槃中则是 

一切静止、永恒和无变的。这就说明,他们的学说既有辩证法思想,也有形 

而上学的倾向。 

     佛陀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这种理论必然会导致对我 (灵 

魂)或神的否定。他提出“诸法无我”,即对客观世界来说不存在着一个主 

宰者(“法无我”);对主观的人来说也不存在一个起主宰作用的灵魂(“人 

无我”)。《中阿含经》(卷二十)说:“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 

是神……我当无我,当无有,彼一切非我有”。这段话明确否定了神我的存 

在。 

     在神我问题上,印度思想界其他学派的看法大体可归为两类:婆罗门教、 

耆那教、生命派主“常见”说,即认为存在着永恒的精神原理或灵魂,虽然 

他们对灵魂有不同的理解。顺世论主“断见”说,认为人由物质“四大”构 

成,人死一切皆灭。佛陀的“无常”说否定神我的存在,但在这方面并没有 

顺世论那样彻底。因为佛陀仍主张业极轮回,人死后业力能重聚集五蕴,形 

成新的生命转世。他也没有否定自在天 (按,婆罗门教主神)的存在,虽然 

他把自在天贬低为是受自己业力支配的生命体,并没有创业的力量。佛陀的 

 “无常”理论取“断见”说与“常见”说之“中道”,是对这两种对立思想 

妥协的表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静寂在佛教教义中被称为三法印。印即印信, 

意思是合乎这三种学说的就是佛法。只要掌握了它们,就好像有印信一样, 


… Page 58…

可以判断一切。 

     佛陀逝世后约一百年间,他的弟子基本上遵循他所创立的教理和戒律。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佛教内部对教理和戒律的理解上开始发生分歧,逐渐 

形成许多派别。佛教进入所谓“部派佛教”时期。 



      (2)部派佛教的宗教哲学思想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是印度奴隶制鼎盛时期。公元前326年, 

摩诃帕德摩·难陀夺取摩揭陀国王位,统一印度北部地区,建立难陀王朝。 

公元前326年,难陀王朝为其部将旃陀罗笈多 (公元前336—前323年)推 

翻。旃陀罗笈多建立孔雀王朝,进而征服印度中、西部地区,至其孙子阿育 

王时(公元前266—前232年)时,除南部一些地区,印度全境基本统一。 

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当时奴隶人数大大增加。一些农 

庄中已使用较多的奴隶劳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国内许多地区兴建 

了大型水利工程,对外贸易远达希腊、埃及等地。社会分化更加剧烈,以国 

王为首的刹帝利种姓控制着政治、经济大权。吠舍中的上层商人、高利贷者 

在社会上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社会最下层的首陀罗和奴隶,则过着极为悲 

惨的生活。 

     佛教由于得到刹帝利统治阶层的支持,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阿育王时期, 

取得了相当于国教的地位。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内部也发生分裂,形成许 

多部派,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佛教分裂及诸部派的形成。佛陀传教,主要是口头宣讲,基本上没留下 

文字资料。因此在他逝世后,教徒对教理和戒律的理解发生分歧。为了解决 

这方面的问题,佛教僧团组织结集,即召开教徒大会,从比丘 (即和尚)中 

选出有学问的人为上座,在会上背诵经典,得到大众同意后,确定下来。据 

佛教史料,重要的结集有四次:佛陀逝世当年,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 

确定了“经”、“律”两藏。佛陀逝世后约一百至二百年,在毗舍离城举行 

第二次结集。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时,在王舍城举行第三次结集。据南传佛 

教史料,会上编纂《论事》一书(此事北传佛教史料未载)。贵霜帝国迦腻 

色加王 (约公元78—102年)时,佛教僧团举行了第四次结集。 

     佛教的最初分裂是在第二次结集后发生的。南传和北传史料对分裂原因 

的记载有所不同。据南传史料,主要是对戒律的看法不同。当时以毗舍离为 

中心的东方跋耆族的比丘对戒律采取了较自由的行动,并将这些行动归结为 

 “十事”(即十类事),如“住处净”,在同一地方住宿,可以分开举行诵 

戒忏悔仪式;“所习净”,出家前学习的东西在出家后仍可学习;“金银净”, 

可接受施舍的金银等等。在第二次结集时,他们要求重新解释戒律承认“十 

事”为合法。以耶舍为首的西方(以摩吒罗城市为中心,西北及于印度河流 

域)比丘坚持原始佛教的戒律,认为“十事”为非法。于是赞同“十事”的 

比丘,另举行结集。佛教分裂为两派。耶舍一派组成上座部,意为以长老为 

中心的正统派。跋耆一派人数众多,组成大众部,是非正统派。 

     据北传史料,佛教分裂的原因是由于对教理中的阿罗汉的看法不同。阿 

罗汉是佛教徒修行的果位,指经过修行,达到断绝生死轮回的一种境界。未 

土罗地方一个叫大天的比丘对阿罗汉果位提出异议。他认为阿罗汉仍有五种 

局限性:第一,有常人的生理机能,如情欲,大小便等;第二,有“无知” 

之处,对自己的修行果位不明;第三,对接受佛教教义,如“四谛”说,还 


… Page 59…

有犹豫;第四,对自己的修行果位,仍需别人指点;第五,仍有痛苦的感觉。 

他认为,只有佛陀的修行果位才是完美无缺的最高果位。大天的看法遭到佛 

教僧团内长老们的反对,但大多数教徒则支持他。这样,前者组成上座部, 

后者组成大众部。 

     佛教的分裂除以上原因外,实际上还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佛教形成后, 

得到刹帝利和吠舍上层的大力支持。如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 (影坚)王给佛 

陀提供竹园精舍,作为传教场所。另一方面,佛教宣扬脱世出世,对广大下 

层群众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佛教发展迅速,至公元前4世纪时,不仅在 

恒河流域,而且在印度河流域、西北等地也拥有众多信徒。当时印度各地社 

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西北地区比较落后,而恒河流域已有了较为发达 

的商品经济,私有财产被认为是不可侵犯。因此,原始佛教的某些教理和戒 

律,如“四方僧物”(僧团财产共有)、“沙门释子不应蓄金银”等自然难 

以实行。此外,各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不同,佛教的传播不能不受到当 

地的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的影响。这样必然会导致教徒对教理和戒律理解 

上的分歧。 

     佛教最初分裂为上座和大众两部,以后又从这两部分裂为18部或20部。 

南北传史料对部派分裂的部名、时间、地点等的记载差异较大。据南传史料 

 《岛史》,佛陀死后一百至二百年,从大众部和上座部中先后分出16个部派。 

大众部系统分出牛家部 (鸡胤部)、一说部、制多山部、多闻部和说假部。 

上座部系统分出化地部,犊子部、说一切有部、法藏部、饮光部、说转部、 

经量部、法上部、贤胄部、长城部和正量部。据北传史料《异部宗轮论》, 

部派佛教有20部。大众部系统先后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