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时,必须有适当的名词概念作为工具,否则就会造成语言和思想上的混
乱。荀子对概念的分类观念是清楚的。他的“推而共之,共则有共”,“别
而别之,别而有别”观点,说明他已认识到概念中的种属关系。
荀子的名实论着重阐明名实必须相符,同异必须有别,这正是和当时的
“合同异”、“齐是非”、“离坚白”等形而上学的观点针锋相对的。
荀子对于判断、推理也进行了研究,他初步区分了概念,判断和推理的
作用,指出概念的作用就是明实:“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然后再用概
念进行判断的推理:“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辨说也者,不
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期命也者,辨说之用也。” (《荀子·正名》)荀
子在辩论中还很重视用“类”与“故”进行演绎推理。
荀子反对各种诡辩学说,根据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建立了唯物主义的
逻辑学说,对我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他把逻辑思
维的是非和封建政治伦理标准紧密结合起来,而没有把逻辑作为一门独立的
科学去研究,从而限制了他深入探索逻辑思维的法则。所以荀子的逻辑思想
较《墨经》为逊色。
④性恶论及其教育思想。人性论是中国先秦哲学中争论的一个重要问
题。这是中国古代人通过社会实践,企图进一步探索人类本性的有意义的尝
试。孟子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出发提出“性善论”,论证了封建道德仁、义、
礼、智、信是人们本有的天性,证明人们接受封建伦理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荀子则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出发,提出“性恶论”,说明人们接受社会伦理
与教育的必要性。孟子与荀子虽然在人性论上观点迥异,但其目的都是为了
维护封建道德伦理,在政治目标上则是一致的。
荀子认为在人的本性中,不包括像尊君、孝亲、守法、循礼等社会伦理
品质。他认为人性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荀
子·荣辱》);“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
子·性恶》)。人性与礼仪是违背的,因此要用礼义对人性进行改造和节制。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
… Page 83…
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
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性恶》)
因此,要靠教育来改变人的本性,而教育的作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干越
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又说,“蓬在麻中,不扶
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都是在说环境与教育的
重要作用,这里面包含有唯物主义因素。
⑤荀子的社会历史观。荀子在 《王制》等篇章中充分阐述了他的社会历
史观。他认为人所以能统治世界,就是因为有社会组织,有国家。他说:“力
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王
制》)“群”就是社会组织。而组织社会靠用伦理道德确定人的社会地位与
合理安排。他在 《荣辱》篇中说:“先王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
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为了建立并巩固封建社会的新秩序,荀子提出以礼治为主又兼法治的主
张。他说:“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
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王
制》)这种“礼”已不是传统的贵族世袭的“礼”,而明显反映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法制要求。荀子的礼治兼法治的思想继承了宋、尹的学说,又加以发
展,增强了法治成分。荀子把尚贤使能与赏功罚过联系起来,这与法家用赏
罚别贵贱的思想很接近了。
荀子对礼乐的社会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有些辩证的理解。他说:“乐
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斧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先王喜怒皆得其
齐焉。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乱畏之,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
(《荀子·乐论》)。
关于“王道”与“霸道”的关系,荀子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不像孟子那
样故意贬低霸道,美化王道。而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认为霸道虽不如王道,
但能够“霸”天下也不容易,所以他主张“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但是,
他还是主张实行王道政治,以德服人。因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
载舟,水则复舟。”(《荀子·王制》)“王道”通过尚贤使能、节用裕民
等有效的政治措施来争取人民;“霸道”则是以武力服人,但荀子所讲的“霸
道”也包括一些爱民、惠民的作法。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思想体系,但比孟
子更具现实精神。
荀子反对复古,主张承认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他在《王制》中说:“王
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
他虽然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而其学说已与孔子大相径庭。
(2)韩非的法治理论与哲学思想
韩非 (公元前280?—前232年)出身于韩国贵族。为人口吃,但善著
述,是荀卿的学生。司马迁认为他“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
(《史记·老庄申韩传》)其书传到秦国,为秦王欣赏,设法令其赴秦。入
秦后,为同学李斯陷害,入狱自杀。其思想主张反映在《韩非子》中。
①法、术、势结合的法治思想。在韩非之前,法家有几个不同的学派。
李悝、商鞅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政治制度与法令信誉是治国工具;申不
害则提出国君还要有“术”,即驾驶群臣的方法;慎到又提出重“势”的原
则。所谓“势”就是统治权力。韩非总结了他们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以法治
… Page 84…
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观点。他看到申不害只讲“术”不重“法”
的弊病,指出:“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他也看到商鞅
只讲“法”不讲“术”的弊病,指出公孙鞅之治秦,虽有法以致富强,“然
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结果是“战胜则大臣尊,益
地则私封立”。因此,韩非指出:“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以上见《定法》)
至于“势”,则指政权的权威性,它是实行“法”、“术”的基础。慎
到说:“飞龙乘云,螣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尧为匹夫
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韩非子·难势》)这都说明“势”
的作用。所以韩非子得出结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所谓“抱
法处势则治”就是“势”和“法”相结合,才能实行好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
法家的这种治国思想,既不同于道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也不同于
儒家的“尊法先王”,抱残守缺,而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不断革新
的观点,这是很可贵的。革新与法治,法、术、势相结合,这是法家政治思
想的精髓。
②进步的社会历史观。韩非反对“是古非今”的复古主义,而提出一种
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他叙述历史发展的情况时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
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
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
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
之时,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韩
非子·五蠹》)这种论述尽管有其不科学之处,但承认历史进化与变革的脉
络却是很清楚的。所以他接着说:“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
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
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有力地嘲讽了儒家的复古主义思想。并且指
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种思想体现出
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
法家把人际关系看成纯粹的利害关系,君臣之间,雇佣之间都是利益相
交。“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在《六反》中说:“君不仁,臣不忠,则可
以霸矣。”这与儒家的观点显然是不同的。他在《备内》篇中说:“舆人成
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
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在《外储
说左上》中又论述了雇佣关系:
夫卖佣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钱易者,非爱庸
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
尽功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
这是说,雇农用力耕种,不是由于对主人有什么恩爱,而是由于能多得报酬;
主人对雇农的待遇较好,也不是由于他们爱护雇农,而是希望雇农把田耕种
得好些。这种以利害相交解释人际关系的观点与儒家显然是不同的。
③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自然观。在哲学上,韩非继承了道家的变化思想
与荀卿的唯物观点,认为“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
(《解老》)肯定具体事物是不断变化的,“道”、“理”也要随之而变化。
这就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理论根据。
a。自然宇宙观
… Page 85…
韩非改造和发挥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作《解老》、《喻老》,吸
取其精髓,提出积极的自然宇宙观。韩非在其著作中,客观、唯物地讲清了
“道”与“理”的规律。他一方面认为天地、日月、星辰、四时、季节都是
道的体现,充塞宇宙;一方面又指出“道”不同于宇宙万物,所谓“道不同
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而是宇宙运行的一种规律。他在《扬权》中说:
“夫道者,弘大而无形;德者,核理而普至。至于群生,斟酌用之,万物皆
盛,而不与其宁。”在韩非看来,“道”为本源,所以弘大无形;“德”为
事物的性质,所以核理普至。“德”是“道”的体现。群生万物依据“道”
而生成变化,而“道”却不干预它们的生成。
韩非提出“理”的概念,是对哲学史的重要贡献。他说:“理者,成物
之文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而道尽。”
这是说,事物各有其存在之理。“道”也就在其中了。所以说,道是“万理
之所稽”。 (《解老》)这里包含有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无神论思想
韩非发展了中国先秦社会的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并且从认识论及社
会原因上论证了鬼神的虚妄。他说:
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圣人在上则民少欲,民少欲则血
气治,而举动理则少祸害。夫内无痤疽瘅痔之害,而外无刑罚法诛
之祸者,其轻恬鬼也甚。故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 《韩非子·解老》
在这里他指出人有病有祸则畏鬼,内无病痛外无祸患就看轻了鬼,说明对鬼
的迷信实际上是一种由客观压力形成的心理错觉。他和荀子一样,反对“营
巫祝”、“信讥祥”,把迷信鬼神看成国家灭亡的一种征兆。而认为一个人
的功名成就全在利用客观条件进行努力: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
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
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因技能则不急
而自疾,得势位则不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
行毋穷之令,故曰明主。
—— 《韩非子·功名》
由于韩非子不信神鬼,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观,所以他认为:人要
获得知识,就要充分发挥生理感官的作用,并且对感觉得来的东西用“心”
进行理性的思考。他说:“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
之声,智识乱则不能审得失之地。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耳不能别清
浊之声则谓之聋,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夜之险,聋则
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 (《韩非子·解老》)这段
话清楚地说明了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他又提出用“参
伍”的方法对事物分类排队,比较研究,以求得正确的认识。
c。辩证法观念
韩非子的认识论中含有辩证法的观念。在其著作中,两次提到“矛盾”
的故事,反映出客观事物的两难处境。他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儒家的忠孝观,
揭示出其中的弊端。在《五蠹》中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