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回忆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萧克回忆录-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粮问题还是没有从

根本上解决。之所以如此,是脱离生产的人太多。要从根本上解决,除
精兵简政外,还要从严重缺粮的山区调出一部分部队,聂荣臻同志对此问题
很敏感,当时就把第6 团调到北岳去了。6 团是老团,有红军基础,战斗力
也强,就

因为缺粮,在“减轻平西人民负担”的意图下调走的。

后来我们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一面负担(指只负担

八路军)的山区,脱离生产的人员不能超过根据地总人口

的10%;两面负担(指既要负担八路军,又要负担日伪

军)的平原区,不能超过根据地总人口的30%。经过多年


实践,我认为这是科学的。以后我到晋察冀军区工作,虽

不直接管经济,但喜欢过问这方面的情况,军区领导和地方政府也高兴
我过问,并让我担任边区审计委员会主任,为边区增产节约做些工作。

平西军民经过3 年多的艰苦奋斗,平西终于成为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
地,并以平西为依托,又逐步建立了张家口以南,包括蔚县、涿鹿、宣化、
万全、怀安、阳原等县的察南根据地,西部与北岳区及雁北连成一片,为日
后解放察哈尔全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坚持冀东,在“三位一体”任务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冀东不仅战略地位
重要,更由于党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很好。早在我党初创时期,李大钊就
在这里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玉田县一带曾举行过武装暴
动;1934 年迁安也发生过抗日武装起义;特别是1938 年的冀东大暴动,是
我党多年来领导的武装斗争中,工、农、兵结合得很好的一次,起义军遍及
整个冀东,有时截断京奉铁路,声势浩大,震惊中外。暴动虽然失败了,但
党的基础还在,一部分暴动武装还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由于抗日战争进入相
持阶段,总部决定不以挺进军主力东进冀东,但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却是上下
的共识。

我对坚持冀东还有一层情感上的原因。我在青年时代就知道李大钊是中
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与陈独秀齐名,时称“南陈
北李”,对他十分崇敬和钦佩。二期北伐进军河南时,我们与奉系军阀张作
霖的部队打仗。我从一张宣传画报上,看到李大钊被张作霖绞死的消息,真
是义愤填膺,当时就怀着为革命领袖报仇的心情积极参加打奉系军阀的战
斗。时隔多年,党派我开辟冀热察地区的革命斗争,而李大钊是冀东人,我
想,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对于我既是解军阀残害革命领袖的旧恨,更有继承
先烈遗志,完成其未竟的事业之意。

我们把来平西整训的大批干部和部队,先后派回冀东,大力加强这一地
区的领导和斗争力量。1939 年的七、八、九月,我们以一年前暴动失败后隐
蔽起来的武装力量为基础,利用“青纱帐”的时机发展游击战争,各县的小
武装建立起来,原八路军留下的三个小支队很快发展到1000 人,县、区、村
政权和党群组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为了充分依靠冀东党组织和
人民坚持发展冀东根据地,我们将冀东抗日联军和八路军留在冀东的部队,
统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13 支队,李运昌任司令,李楚离任政治委员,包森任
副司令。

说起李运昌任司令,还有一段故事。那年五、六月间,平西区党委召开
会议,李运昌经敌占区的唐山、北平到平西来参加会,我是在这次会议上第
一次见到他的。当时他穿了件布长袍,戴顶礼帽,像个商人。正是这副打扮,
使他安然出入于日伪统治的北平城。我很佩服他的机智勇敢和丰富的对敌斗
争经验,特别是秘密工作经验。后来决定由他任冀东武装部队的司令。有位
长征过来的同志对我说:“他没有当过兵,怎么能任司令?”我已经知道李
运昌的经历,他是黄埔四期毕业生,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是冀东大起义
的领导人之一,有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及其它革命工作的经验。我就向那位
同志解释,但他不相信。我又说:“他这次从游击区来开会,是经北平来的。
你敢不敢穿起布袍子,到北平城里去办点事情?”

他听后,愕然了,连说:“不行,不行!北平现在是日本鬼子占的地方,
特务、暗探不少,我去不了。”我又根据游击区的特点,说明李运昌的斗争


经验是十分可贵的,那位同志终于心悦诚服,没有意见了。

到9 月初,冀东部队发展到4000 多人,在冀东北部逐步建立了很多小块
的游击根据地。随后,平西主力一部开赴平北、热河西部,在长城内外开展
游击战争,与冀东密切配合,遥相呼应。1940 年3 月,中共北方局对冀东提
出了“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明确规定:冀东当前的任务是巩固已有的
游击根据地,创建新的更多的小块根据地,注意向现有的区域间隙发展,力
求连成大片区域。没有开辟的山区应力求开辟,使山区和平原联系配合。

6 月下旬,冀东部队分三路转到热河、滦东和路南发展。此时,从平西
东返冀东的12 团和党政干部数十人,在鸦鸿桥、三女河、任各庄打了几个好
仗,使冀东的东西两块根据地基本连起来了。

1940 年7 月25 日,根据北方分局和晋察冀军区的指示,决定撤销挺进
军第13 支队的番号,成立冀东军分区。军分区和先已成立的冀东区党分委都
由李运昌、李楚离负责,统一全地区党政军的领导。

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冀东各小块根据地已发展到2700 个村庄,人口120
万。1941 年五、六月间,在粉碎敌1 个师团零两个旅团的大“扫荡”后,利
用“青纱帐”期间,冀东抗日游击队又有了较大发展。在长城内根据地比较
巩固的情况下,为贯彻向东北方向发展的预定方针,于9 月组织3000 余人打
出长城,进入热河,创建了雾灵山与军都山之间的大块游击区。由于长城外
是山区、人烟稀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过去没有党的组织,工作比长城内
困难得多。但经艰苦工作,终于在长城外站住了脚,并成立了晋察冀的“东
北工作委员会”,负责收集东北地区的情报,在伪满建立点线关系,争取伪
方人员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寇从冀东抽调兵力,执行其南进计划,同时,
调大批伪满军和伪治安军进驻冀东,宣称要把冀东变为日本管辖的“模范
区”,让“中国人执政”、“中国军队统治”。根据这一情况和形势的需要,
我决定将主力从热南回师,自11 月中旬起进行了一个80 天的“打治安军战
役”,歼敌5 个团,击溃两个团和1 个集团军司令部,缴获了大批武器,冀
东人民武装得到了大的补充,敌酋冈村宁次曾惊呼:“对冀东八路军要重新
认识!”

1942 年六、七月间,冀东分区又发起“复仇战役”,歼敌3000 人,此
时,越过长城的部队,一部向热南深入,进至平泉、叶柏寿、宁城之间;一
部深入到伪满统治的兴城、绥中(辽西),这是中国在抗战时期最早打回东
北去的部队。

发展平北,是“三位一体”任务中最为艰苦的。平北与冀东、平西不同,
这里原来没有党的组织,主要是依靠外地派干部去工作。平北的名称,是我
到平西后叫起来的,当时我们把冀热察地区分为三大块,冀东和平西二块,
命名仍旧。二块之间的一块,因处于北平市区之北,跨长城内外广大地区,
便称之平北,言简意明。

这个地区是敌人经营已久的占领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在平
绥路东段和平古(古北口)路沿线,加强军事力量,在张家口,建了伪蒙疆
自治政府和伪蒙疆派遣司令部。挺进军在平北开辟游击战争,即可以同平西、
冀东的游击战争互相配合,又可同大青山的游击战争相呼应。这里是坚持长
期抗战和将来反攻的重要阵地。

平北游击战争早在1938 年6 月就开始了。八路军第4 纵队挺进冀东时,


曾留下政治部主任伍晋南率领的一支武装,在昌平、密云、滦平一带游击,
对平北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民情、地理等情况作了调查和了解,并
一度建立了昌(平)滦(平)怀(柔)联合县政府和各种抗日组织。但由于
敌我力量悬殊,不久我军即被迫撤出。1939 年“青纱帐”时节,挺进军第34
大队又向平北发展,首先进入十三陵地区开辟根据地。但没有站住脚。

这两次行动使我们认识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人增强了后方的统
治,要开辟平北,必须正确地执行党的各项政策,以及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
战术。我们认为,平北地处伪满和伪蒙境内,紧靠伪华北统治中心北平及日
军的重要战略基地张家口、承德,这是开辟平北工作的不利条件。但是,另
一方面,由于这里是伪满、伪蒙疆、伪华北这3 个伪政府统治区的结合部,
我有隙可乘;敌人残酷的奴役,激发了各族人民的仇恨,抗日情绪高涨;此
外,又有平西和冀东人民的斗争相呼应,这是开辟平北的有利条件。我们吸
收江西在土地革命游击战争初期的经验,采取波浪式发展的方式,先发展若
干个小点,由点到面,党政军民一齐上。

1940 年1 月,派钟辉琨率20 多名党政干部和一个连,进到昌平、延庆
之间后五村一带,同原有的一支小游击队会合,很快建立了包括5 个区的昌
(平)延(庆)县政府。此后,继续向怀柔、延庆、赤城、龙关之间的广大
地区发展。经过4 个月的努力,基本站住脚。四、五月间又派第10 团去丰(宁)、
滦(平)、密(云)之间,他们和区党委派去的地方干部密切配合,开展地
方工作和游击战争,也很快站稳了脚。这样,平北的南部十三陵和西部大海
陀及潮白河东部地区就都站稳了。不久,建立了以苏梅为书记的中共平北工
委和以张致祥为专员的平北专署,以及由段苏权任政治部主任的平北军分
区,形成了这个地区党政军民的一元化领导。这样由点到面互相连接,就扩
大为一块小战略区。

这年六、七月间,又派7 团进入平北,想把东西两大片联起来。但7 团
没有分散作战,不大适应那里的游击环境,这个团是正规团,目标大,很快
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加上根据地新建,物资供应上也发生困难。他们没站住,
不得不撤回平西。这主要是我在思想上只看到平北前段发展较顺利,有急于
求成的情绪。在战术上,一次派出兵力大多,敌人在华北我游击战争的发展
时期已有教训,所以很快警惕,不让我站稳,这是我们在发展中的一个挫折,
也是我军事指导上的一个失策。

7 团退回来并没有影响平北发展的大局。到1941 年,平北主力部队已发
展到2000 多人;在240 个村庄中,发展了2250 名党员,并建立了民兵及工
农青妇等群众组织,从初创的几个小块游击区发展为大块的平北游击根据
地。虽然自1941 年10 月至次年七八月,敌人反复进行残酷的大“扫荡”,
但游击战活动没有中断,根据地还是坚持并基本上巩固了。

在平北地区开辟根据地,是十分困难的。我们采取了独具特色的斗争方
式:第一,党政军民组织的一元化。先派工作团去开展新区工作,工作团有
党、政、军、民和各个方面的人才,统一领导,统一行动,既能打游击,又
能开展地方工作。

第二,先隐蔽发展,再公开。过去军事上一般是先造声势,先声夺人。
但我们力量弱小,刚进入敌占区,如果声势大,则惊动敌人,促其警惕,以
强力对我,这样就不容易发展了。孙子在2500 年前就说过:“毋要正正之旗,
毋击堂堂之阵”;何况我们小的游击武装呢?初进敌占区,采取隐蔽发展之


策,包括熟悉地形、民情、敌情等,站住脚跟,力量慢慢扩大,能对付敌人
进攻再公开。即便公开,领导者个人也不公开;有专员公署,却无公署衙门。
专员既是该地区的行政中心,又是游击队员。

第三,采取逐渐增兵的方法。旧军事典籍上是忌讳这种做法的,但敌后
抗日游击战争不同,特别是进入敌人统治严密的区域,先派出工作团和小部
队,站住脚后,再增加兵力,就像滚雪球一样,力量一点点滚大,敌人就无
可奈何了。

第四,组织形式适应斗争环境。虽有军分区、县大队等称谓,但不用统
一编制,内部组织及人数都要按敌情、地形来规定。小名义可以有大内容;
大名义干的内容也不一定都大。干部常穿便衣,不仅作领导和指挥员,有时
还当侦察员和执行通信任务。

以上这些,都是从斗争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其中有不少与过去的
军事学说不相符,如不造声势,逐渐增兵等,我们都大胆采用了。因为“兵
无常势”,“水无常形”,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审势和审机。

冀热察地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941 年,平西、平北、冀东这三个地区
真正是“三位一体”了,在敌后比较深远的地方形成了三大块互相邻近、人
口达320 万的根据地。1940 年冀中十分区划给挺进军指挥后,北平各郊区共
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联系更紧密了。展开地图一看,就显出一个大的近
似椭圆的形势。北平这个千年古都,完全在我八路军包围之中。东为冀东,
西为平西,南为大清河解放区,北为平北抗日根据地。北平的老百姓也能看
出大局,我城工部的干部说:“老百姓说北平被八路军包围了,这里的老百
姓于日寇长期的统治下,对中华民族的希望更殷切了。”根据地的干部知道
这个情况,斗争信心更坚定了。

挺进军为什么有这个成就?我看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正确地执行了中央
统一战线和根据地各项方针政策。没有统一战线的政策就不能号召和团结众
多的群众站在我们党周围,更不能团结那些地方的抗日武装、争取“绿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