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回忆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萧克回忆录-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根据中央赋予的任务和当面的敌情,晋察冀和晋绥军区确定采取三个作
战步骤:第一步,以晋察冀军区的部分兵力配合晋绥军区部队组织晋北战役,
夺取同蒲路北段诸城,割断太原、大同之敌的联系,主力则置于冀东地区,
打击东线敌人。第二步,集中晋察冀、晋绥两区主力会攻大同,同时阻击敌
第12 战区傅作义部的东进,并以一部兵力在平绥路东段阻击北平之敌的西
进。第三步,视情况发展进行平汉战役,夺取平汉路北段,并相机攻占石家
庄。保定等城,然后,再夺取正太路和太原。

在这个战略意图下,晋察冀军区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平绥线,保卫张家口。
这时,由晋绥军区组织的晋北战役已经结束,我军攻克和收复了崞县、五台、
原平、定襄等10 座城镇,给阎锡山部以重大打击,控制了同蒲路忻县以北地
段,使大同之敌陷于孤立,实现了夺取“三路四城”战略计划的第一个作战
步骤,并已开始进行第二个作战步骤。但攻打大同却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大同是平绥、同蒲两铁路的交会点,因其地理环境的险要,历史上就是
兵家的必争之地。国民党军在原来的方正而坚固的旧式城墙基础上,加修了
适应现代战争的完备防御体系,使这座古城成为易守难攻的坚城。当时敌人
在大同及其外围的兵力,有阎锡山的暂编第38 师,马占山的东北挺进军两个
骑兵师及其他武装,约近2 万人。我军参战部队虽有30 个团,但是由晋绥和
晋察冀两个战略区的部队刚刚会合,又缺乏攻城经验,一开始就形成了拉锯
战。到9 月初,打了一个多月,才扫清大同的外围据点。大同久攻不下,东
西两面都成胶着状态,形势对我们很不利。我在这年的六七月间,随军调处
小组返张家口时,看到军区正在部署打大同,当时并未感到有什么问题;八
九月之间从承德回来,大同已打了20 多天,没有打下,就感到不大好,但也
没有引起重视,觉得能打下来最好,打不下来也没有多大关系;现在又过去
10 多天了,仍没有打下,我军陷入被动,我才开始感到打大同有问题。这时
国民党军开始大举进攻,装备和兵力都居优势,我们应该“避其锐气”,争
取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而现在却攻打坚城,与敌人挤消耗,使自己陷于被动。
聂荣臻对打大同也有看法,我回张家口后,就听他讲了几次,说攻又攻不动,
撤又不好撤,大同这一仗不该打。但夺取“三路四城”是中央定的方针,我
们也不好临时改变前线指挥员的决心。

大同的战况越来越不利。9 月7 日,傅作义部3 个师进至集宁城下,企
图经集宁南援大同。本来,我军经两天一夜激战,已将敌人的3 个师打得支
离破碎,但由于我军没有组织连续进攻,傅作义部主力101 师来增援。这时,
我军本应先消灭集宁城下已被打乱之敌,再打援兵;但前线指挥员却令主力
转兵西进,先歼来援之敌。各部因临时变更部署,地形、道路又不熟悉,未
能统一协调行动,既不能歼灭城下残敌,又不能消灭援敌,敌军得以重新调
整,在空军的配合下,攻入城内、集宁失守。集宁既失守,大同更不宜再攻
了。9 月16 日,我军遂从大同撤围。原来预定的西攻方针,未能达到目的。

当我军主力集中大同、集宁方向作战时,敌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指
挥第13 军、93 军及53 军共7 个师开始进攻热河。从8 月21 日起,敌三个
军分别由天义(今宁城)、凌源、山海关、锦州向承德、青龙、建昌进攻。8


月28 日进占承德。接着,敌第11 战区孙连仲也集中主力14 个师,连同其他
部队共10 万余人,向我冀东解放区发动进攻。至9 月21 日,我迁安、乐亭、
丰润、遵化、平谷等15 座县城先后被敌占领,冀东主力部队及地方武装一部
分只得就地转入游击战争。

国民党在占领集宁、承德和冀东各县城后,北平行辕以“彻底摧毁匪热、
察、绥根据地,收复张垣(即张家口),打通平绥路巩固华北”为目的,集
中第11、12 战区的主力对张家口实行东西夹击。

在集宁失守、大同撤兵,敌主力进攻平绥线情况下,对于张家口这一解
放区人口最多、政治影响很大且有些现代工业的城市,应该采取什么方针?
是坚守,还是放弃?晋察冀中央局和军区领导在大同撤围的那天开会讨论。
大家分析了战略态势及敌我力量的对比,认为部队经过连续作战,损耗较大,
需要补充、整顿,当前的态势不利于我坚守张家口。

记得中央局开会,在决定放弃张家口时,聂荣臻提议举手表决,我首先
举手。之所以如此,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一方面我认为敌3 个主力军,全
部美械化来进攻,我必须避强;只有避强,才能集中兵力去击弱,另一方面
也是对聂荣臻领导的支持。1944 年9 月晋察冀边区曾召开过一次高级干部会
议,某些同志受延安“审干”运动的影响,在会上对边区的主要领导人聂荣
臻进行了不适当的批评,使他的领导威信受了影响。在高干会开了不久,前
方有位高级干部到延安,他说前方的同志认为聂不能回边区了。我当时就感
到是高于会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对当时和以后工作是不利的。我们离开
延安前,刘少奇曾对我们说,边区高干会在聂不在场的情况下对他进行批评
是不好的。后来毛泽东也同我说过,聂在晋察冀的工作是百分之七十、百分
之三十的问题,不该上到“路线”上去。尽管这样说了,但高于会所造成的
影响还在。

举手表决通过后,中央局向中央军委建议,在敌人进攻张家口时,能守
则守,不能守就主动撤离,以争取今后战局的主动。9 月18 日,中央军委复
电同意我们的建议,认为“依南口至张家口之地形及群众条件,我事前进行
充分准备,各个歼敌,打破此次进攻之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指出,应
“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个别地方为主,使主力行动自如,主动地
寻找好打之敌作战。如届时敌数路密集,不利于我,可以临时决定不打”。
军委还指示我们,对张家口的机关与物资应秘密进行疏散,准备于必要时放
弃之。

我们对保卫张家口进行了具体部署。估计敌人的主攻方向将是平绥路东
段,可能以康庄、怀柔地区的两个军西进;集宁之敌则可能在东线敌人占领
怀来后沿平绥路东进,与西进之敌相呼应。因此,决定以歼灭由康庄、怀柔
西犯之敌为主。

为保卫张家口,组成了野战军前指,由我和罗瑞卿指挥。我们的部署是:
以第2 纵队主力及地方武装一部在怀来、延庆地区正面抗击敌人;以第1 纵
队和第2、第3 纵队各一个旅,隐蔽集结在怀来以南地区的山沟里,待机出
击。另由军区直接指挥第4 纵队和地方武装一部会同晋绥军区4 个旅,位于
张家口以西之柴沟堡,阳高地区,抗击大同、集宁方向东进之敌。

大的布局定了,主要是注意东面敌人的主攻方向。我在东面采取攻势防
御的方针,以2 纵队于战前进至怀来,选择地形,基本上构成了战役防御体
系。


9 月29 日,敌第16 军及第53 军1 个师,共4 个师1 个炮兵团,分两个
梯队,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沿平绥路向怀来地区发动进攻。我军官兵沉
着应战,凭借野战工事,抗击优势装备的敌人, 10 月2 日,敌人进到东、
西花园等地。10 月3 日拂晓敌又增加两个师,向我怀来东面火烧营地带,展
开了全线猛攻。

这天,敌人出动飞机一百多架次,炸弹、炮弹向我阵地倾泻下来,真是
“万炮齐轰”。我军官兵以短促火力向敌急袭,用集束手榴弹和汽油瓶打敌
坦克,以小分队对进至我阵地前沿之敌行反冲锋、反突击,甚至插入敌群,
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从拂晓到黄昏,打退了敌人三次大的进攻,制止了敌人
陆空联合攻击,迫使敌人又退回到东、西花园等地。

我们摸到了敌人一个作战习惯,不轻易打夜战。敌人进至我正面预设阵
地之前,在受我阻击不能再前进时,就会退回到进攻出发地,我则乘其安营
未定,战后饥疲交加时,从侧后夜袭其驻地,即“击其情归”之意。当晚,
我们按预案执行。执行夜袭任务的是第1 纵队,他们预先在我正面的右侧后
10 里处待机。黄昏后,即向敌左侧的突出嘟东花园和旧村突袭,约一个钟头,
歼灭敌一个团和一个营,完全恢复了火烧营阵地。这次胜利,是在我预谋中
取得的。

敌人从正面进攻怀来受阻,蒋介石派参谋总长陈诚和北平行辕副主任陈
继承亲自到南口,部署从侧面迂回怀来。10 月7 日,傅作义第94 军两个师,
从怀来东南20 公里的马跑泉、横岭城向我侧背迂口。我们觉察敌人的企图,
决定由杨得志、苏振华率第1 纵队和第2、3、4 纵队的两个旅另一个团,在
马跑泉地区设伏。8 日傍晚,进入我伏击阵地,我军迅速切断了敌人的退路。
担任突击任务的各部队居高临下,发起冲击,经4 小时战斗,全歼敌军一个
团和三个炮兵连约1600 余人。

敌人又分别经镇边城和横岭城迂回怀来,我先后在南石岭,镇边城东南
的两次阻击战中歼敌1600 余人,两战共歼敌3000 余人,敌人从侧翼迂回怀
来的企图也失败了。

我军主力在平绥路东段打了三个胜仗,歼敌6000 人,将敌阻止于怀来以
东地区。与此同时,野战军一部和各军区独立旅在平汉路北段发起大规模破
击战,5 天时间攻克保定南北之定兴、徐水、容城、望都4 座县城,歼敌8000
余人,控制铁路120 余公里,有力地策应了野战军主力在平绥路东段的作战。

正当平绥、平汉路前线不断告捷,而傅作义部乘我张家口西北方向兵力
空虚,以主力第35 军、暂编第3 军及骑兵团,于10 月7 日由集宁经张北袭
占张家口。这时候,我们在平绥路西部的军事形势处于很不利地位,就按中
央局预定的方案,放弃张家口。

张家口的得而复失,在当时不仅使美蒋反动派得意忘形,喧嚣一时,而
且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震惊,就是在我们自己的同志中也众说纷坛。对张家
口保卫战的认识,我认为应与内战爆发后北线(晋察冀、晋绥地区)的战略
计划联系起来看。战争的胜负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看谁能掌握主动
权。在张家口为中心的平绥线战局处于不利情况下,主动放弃张家口,缩短
战线使军事战略开始从被动转到主动。

平绥线之战进行了两个多月,虽然打了几个大仗,也未能巩固,原因是
多方面的,大致有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党当时对日本投降后形势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和平民主新


阶段”的提出,特别是停战协议生效后,有些同志滋长了和平麻痹思想,在
战争爆发之前,边区部队复员转业约10 余万人。占军区全部军队约一半。战
争一来,兵员不充实,有的兵工厂停产甚至炮弹也停产了,这些都削弱了部
队的战斗力。

第二,我们对中央北线战略计划的指示,即军委关于“三路四城”的指
示与认识,要重新考虑。从当时内战的大势来看,战争初期,国民党在美帝
国主义的帮助下,不仅在全国军事上,还有经济财政舆论上等等,都处于优
势。就是在各战略区(含晋察冀区)也大致如此。在各种形势下,要晋察冀
军区攻占“三路四城”这个只能在战略进攻时才能采取的计划,是不适当的。
按照这个计划,就要夺取大同,控制平绥线,保卫张家口,这样,势必形成
东西两面作战,不能不分散兵力。后来的战争实践也证明,由于战线太长,
各路迎敌(含我方进攻),虽然消灭了不少敌人,但没有大量歼灭敌人,
自己却消耗不少。

第三,在夺取“三路”与攻取“四城”这两个不同的军事范畴来说,先
后行动顺序要恰当。我们是先攻城(大同)后取路的。假如我们不先攻城,
而是先打路,结果可能不同。因为铁路点多线长。敌人分散,便于我们歼灭;
打路,对敌人的运输交通破坏也大,可能影响他们的战略部署,先攻城,尤
其首先打大同,就要攻坚,把自己的力量消耗了。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到,
大同为晋北重镇,兵多城坚,军资充裕,当时我军既缺乏攻坚作战的经验,
也缺乏重武器和攻坚器材,显然这是个失着。聂荣臻这段话,是正确的军事
总结。再如集宁作战的前线指挥上,也有问题。我们在敌军增援的情况下,
未能对已被打乱之敌组织连续攻击,却在部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临时改变
计划,转兵西进,打来援之敌,致使部队失去了在集宁城下歼灭溃败之敌的
良机。在张家口保卫战中,我军在平绥和平汉路北段给敌人以有力打击,但
未乘机扩张战果。而对敌人从集宁经尚义、张北迂回张家口的进攻路线又估
计不足,使敌乘隙而入。

第四,战前地方与军队有些矛盾和隔阂,未得到解决和消除。如当时军
队与地方双方都有抱怨情绪,这样就使得老根据地的优越条件未能在战争中
充分发挥。后来中央局安国会议将改进军队与地方关系,作为一个突出问题,
并明确指出,军民关系解决得不好,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胜利。通过开展认真
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使矛盾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前述诸点,互相关联。由于“三路四城”的方针,使晋察冀、晋绥两个
军区对大同都急于攻下而后快,确是失着。即便执行“三路四城”方针,在
顺序上也应先打路后攻城(在解放战争初期不要攻坚)。集宁前线指挥的失
误,更加重了这种不利的形势。至于战前领导上思想的缺陷,中央局和军区
有责任。但上面的指导,影响不小。


第二十章安国会议前后

我军撤出张家口后,相继向南转移。 10 月底,敌人在占领了平绥铁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