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判断主要分成两大类: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和抽
象形式的间接判断。
直接判断是感知形式的,并不参与复杂的思惟活动。直
接判断可以用词,也可以用一定的动作来表达。例如给受试
者看强弱不同的光刺激,要求受试者口头报告光强光弱的判
断结果,也可以要求受试者按光的强弱不同,而按不同的电
键。在直接判断的过程中,总是改变刺激的序列,要求受试
者给予级量的判定。
例如有频率为100、200、300、400、500赫的声音,要求受
试者判断从最低的声音到最高的声音的数量差异。实验中可以1
代表最低的声音(100赫),以5代表最高的声音。实验并不总是
要求刺激的数目和级量的数目相等。有些实验中可以有7个刺
激,但允许受试者定9种级量,或者相反。
在进行这种判断时,受试者必须进行比较。有时这种比
较是对当前的刺激进行的 (例如两个光同时出现,比较它们
的强弱)。这种判断叫做相对判断。有时,被比较的标准刺激
并不在目前,而是依靠记忆中的标准进行比较,作出判断
普 通 心 理 学
? 031?
(例如不用尺而对长度作出估量),这种判断叫做绝对判断。相
对判断和绝对判断都是感知形式的判断。
实验表明,直接判断中常出现向中倾向,即受试者倾向
于作中等级量的判断,而较少作两极端级量的判断。例如要
求受试者估计手臂移动的宽度(10—70毫米)时。以35毫米
为中间点,超过35毫米时受试者倾向于少估,而小于35毫
米时受试者倾向于多估。
多次进行判断的时候,对同一刺激的判断结果不是每次
都一样,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中间级量的刺激。由于习惯的影
响,受试者时常倾向于作某些级量的判断 (例如百分制中有
些人喜欢用95、90、85等逢五逢十的级量)。
进行直接判断需要一定的时间,受试者对自己的判断是
否正确也会有不同的坚信程度。当差别很细微,判断的困难
程度增加的时候,判断所需要的时间一般都会增加,与此同
时,受试者对判断的信心也会降低。
间接判断反映对象的联系和关系。对象的联系和关系表
现在因果、时间、空间、条件等等方面,其中制约思惟过程
的基本关系是事物的因果关系。现在就以因果关系的判断说
明间接判断的一些特点。
因果关系的掌握首先依赖于人的活动。〃由于人类底活
①
动,就建立了因果观念底基础。〃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
是由叙述过渡到解释。在解释对象的过程中,首先区分出来
的是外在的原因,然后,通过一系列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和
①
恩格斯:《辩证法与自然科学》,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77—78页。
? 032?
普 通 心 理 学
提高,才能从外在的、直接感受的东西中区分出内在的、隐
蔽的原因。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进行一系列儿童关于因果关系判断发
展的实验研究。其中之一是考察儿童对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因的
判断。实验中给儿童一个木线轴、一个回纹针、一根缝衣针。把
每样东西都放到水里,看它们是浮还是沉,然后问儿童浮或沉的
原因。年幼的儿童(5—6岁)是从外因判断的,线轴比较大,因
此他们认为较大的容易浮。年纪较大的儿童(6—8岁)才能判断
轻的能浮,但他们仍不了解同体积的水比同体积能浮的东西重,
因此,未能解决针为什么当针孔未沾水时能浮起来。到最后阶段,
儿童才能从本质上作出物体浮沉的因果判断。
学习在掌握因果关系的判断中起重大的作用。通过学习,
学生从掌握多因一果的关系,逐步学会一因多果,多因多果,
以及因果互换,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的关系的分析。
间接判断的掌握通常经过推理。上述许多人工概念形成
的实验中,实质上要求受试者具有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归
纳过程而形成概念。关于演绎推理的专门研究表明,它的进
行受许多条件的影响。
例如,课题的性质影响演绎推理的正确性。有人分别用
熟悉的文字,不熟悉的专门名词、字母编写命题,对受试者
进行测验,结果表明:用受试者熟悉的文字编成的命题最容
易获得正确的推理。同时,在三段推理中如果逻辑推理与生
活实际矛盾,会导致推理的错误。
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明显地表现在推论过程的逐渐压
缩。随着推理能力的发展,一些牢记了的〃符合于规则〃的
判断被忽略。因此,在三段推理中,大前提常常没有被意识
普 通 心 理 学
? 033?
表17 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和实际推理的对照表
应有的逻辑推理
1.天平一边是杯,另
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推理
cm 。
一、水银体积为32
3
一边 是 砝 码 (45 二、水银+杯= 砝码。
克)。
一名八年级学
生的实际推理
甲、应当求出水银的
重量。
三、水银少加些,就会不等(?) 乙、13.6×32=435.
2.杯+水银= 砝码。 四、已知:水银体积为32
cm 。
五、玻璃杯。相等 (?)
六、需要确定水银的重量。
3
3.因此,杯+水银=
450克。
4.因此,杯重=450 七、水银体积×比重。
克- 水银。
5.因此,需要确定水
银的重量。
八、水银比重为13.6。
九、水银重435.2克。
十、杯+水银=450克。
2克。
丙、因此,杯重为450
克-435.2克=
14.8克。
6.水银的重量未知, 十一、杯重=450克-435.2
但其体积已知。
7.要从水银的体积
和比重求水银的
重量。
8.为此要以比重×
体积。
9.水 银 体 积 为
cm 。
10.水 银 的 比 重 为
13.6。
11.因此,水银重为
13.6× 32=
435.2克。
12.因此,玻璃杯重
32
3
克=14.8克。
为450克-435.
2克=14.8克。
? 034?
普 通 心 理 学
到。压缩了的推理促进了思惟过程进行的速度。这种推理方
式在青年初期和成绩优良的学生的推理中占优势。
举一个实验记录来说明这种压缩的推理过程。
给学生的问题是:〃在天平的一边有一个玻璃杯。另一边是重
450克的砝码。向玻璃杯中加上水银,天平平衡时所加水银的容积
为32立方厘米。求玻璃杯的重量〃。
解决这个问题应有的逻辑步骤和一名六年级学生及一名八
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步骤对照如表17。
从表中可见,六年级学生的推理过程比较缓慢、反复并带有
错误;但八年级学生的推理过程是大大压缩了的,只通过两步,就
得出结论,被压缩了的正是他认为符合于规则的判断。
第五节 解决问题的思惟过程
思惟过程总是体现在一定的活动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活动
中。因此,通过解决问题过程的分析,也可以研究思惟过程。
整个解决问题过程中事实上包括记忆、学习、技能以及情绪、
动机等许多环节。解决问题的研究是教育心理特别是学习心
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思惟心理学主要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
思惟环节。
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惟过程的分析研究,主要应用两
种方法:(一)分析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二)分
析实验室中受试者解决实验者给予的问题的过程。后者经常
包括以动物为对象的比较性实验。此外,结合教育实践,还
积累了相当大量的关于教学生解决问题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资
料。
普 通 心 理 学
? 035?
一 解决问题过程的逻辑分析
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惟活动的逻辑分析,很早就受到
心理学者和逻辑学者的注意。数十年来,不断有人进行这方
面的研究。近年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劳动心理学领域中,也
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要分析解决问题
的不同阶段及其促进条件。在阶段划分上有许多不同的意见,
一般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提出问题,
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问题就是矛盾,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
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科学技术、文化工作等各个领域
中,都存在着矛盾。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是人类社会生活
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之转化为个人思惟任务 (即问题的提
出),跟人对活动的积极态度、认识兴趣和知识水平有关。人
对活动的态度越积极,就越容易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并以之
作为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在我们国家里具体表现为一个
人共产主义觉悟越高、社会责任感越强,就越容易发现他所
从事的实践活动 (生产、学习、科学、文化、教育等等)中
的问题。有求知欲的人能在别人不发生问题的地方,能在一
些熟知的、已有公认解释的事实中提出问题,他们不满足于
对事物的通常解释,要进一步追求现象内部的原因和结果。认
识的兴趣在提出问题中起着重大作用。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
上也取决于已有的知识。毫无疑问,知识不足会刺激人提出
一些他所不了解的问题,然而,知识不足常常也会妨碍问题
的提出。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就不容易看出这方面事物的复
? 036?
普 通 心 理 学
杂性,也就不容易提出问题。
如果说,提出问题是发现矛盾的过程,那么,明确问题
就是分析问题,暴露矛盾,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明确问题
首先就是把不确定的问题改为确定的问题(从只知道有问题,
到知道哪里有问题、有什么问题等等)。明确问题之所在,也
就是抓住问题的核心。实践领域里的任何问题,往往包括许
多局部的、具体的方面。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一系列矛盾。
所以,明确问题时要把问题分解为局部问题,暴露出具体的
矛盾。在一系列矛盾中总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在许多具体问
题中总有一个是关键性问题。明确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找到关
键问题,分出主要矛盾。把已经区分出的问题,根据它们的
性质加以归类,也是明确问题中很重要的一步。把问题归类,
可以使思惟活动更具有指向性,更有选择地再现已有的知识
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明确问题最基本的条件是全面地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
矛盾总是在具体事实上表现出来的。所以,只有当具体事实
的感性材料十分丰富和真实的时候,通过思惟对这些材料进
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才能抓住其中隐蔽的矛盾或问题。明
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
丰富,越容易从大量的事实中分析出问题,从一系列矛盾中
区分出主要矛盾,同时,也越容易把当前的问题归入一定的
类别。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解决问题的
原则、途径和方法。但这经常不是简单地能够立刻找到和确
定下来的,而是先以假设的方式出现的。假设的提出是从对
普 通 心 理 学
? 037?
当前问题的分析出发的,但也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依靠直
观的感性的形象和必要的实际行动。
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在解决当前问题中顺利地运用,与
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关,也与已有的知识跟当前问题的关系有
关。已有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概括,受具体情境所束缚,运用
起来就有困难。例如有些学生在几何课上习惯于用标准图形
(如三角形的顶角总是在上),如果图形变式很大,运用已熟
悉的定理就出现困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之间的类似性较
大,迁移作用就比较容易出现;类似性较小,改组过去经验
的要求也就较高。改组方面的困难常使过去经验不仅不能有
助于当前问题的解决,反而妨碍当前问题的解决。
在任务比较复杂、困难的时候,常常借助具体事物、示
意图表、模型等来解决问题。不过形象材料的提出必须与问
题确切相应,否则,便会增加解决问题的困难,使思惟走向
错误的方向。
在解决问题提出假设的时候,尝试性的实际动作经常是
有用的,必需的。特别在解决一些技术任务的时候,更是如
此。当任务比较困难,不易用言语表述的时候,形象和动作
参与思惟活动的意义,就越显得重要。
当然,在整个分析综合、明确问题以及提出假设的思考
过程中,是离不开言语(包括外部和内部)的表述和重述的。
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是检验假设。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
一是实际行动,即按照假设去具体解决问题。如果实际行动
成功,问题得到解决,就证明了假设的正确,在这里既检验
了假设,又解决了问题。如果实际行动失败,就证明了假设
? 038?
普 通 心 理 学
的错误。另一种是用思惟活动来检验,也就是进行推论。这
种方式常常用在不能立即用实际行动来检验的问题上,例如,
军事指挥员考虑作战计划,就需要先通过思惟活动来检验。
通过检验,如果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问题就得
到解决。相反,如果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就需要寻
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重新提出假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