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业革命家的典型。 



① 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 卷,第497 页。 


… Page 54…

       小说是在条件恶劣的监狱中仅花费4个月时间赶写出来的,来不及进行 

  精心艺术加工,为应付审查还需故布惊险和疑阵,但在明暗结合的情节结构 

  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方面,仍表现了作者的高度艺术技巧和匠心。 

       小说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和轰动。列宁认为它是“能教导人,引 

                                      ① 

  导人,鼓舞人”的“真正的文学”,并说他和哥哥都是在它的鼓舞和影响下 

  开始投身革命的。 



        (3)杜勃罗留波夫 

       在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影响下,19世纪50年代,俄国还出现 

  了一位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他就是才华出众、英年早逝的尼古 

  拉·亚历山大罗维奇·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杜勃罗留波夫生于下 

  诺夫哥罗德(今高尔基市)的一个牧师家庭,1853年入彼得堡中央师范学院 

  学历史哲学,大学期间受赫尔岑、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著作的影响, 

  形成了革命民主主义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并开始写作抨击专制制度的政治讽 

  刺诗和文学论文。1857年大学毕业后他即参加《现代人》杂志的编辑工作, 

  主持评论栏和讽刺栏,对专制制度和自由主义报刊进行有力的揭露和嘲笑。 

  因工作紧张,不幸年仅25岁便患严重肺病去世。 

       杜勃罗留波夫生活在俄国农奴制改革运动空前高涨的19世纪50年代。 

  他的全部社会政治活动和文学批评活动,都指向反对沙皇专制农奴制和促进 

  人民革命事业这一中心目标。他在短短几年内,便写出了数十篇高质量的美 

  学和哲学论文,坚持和发展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开创的现实主义战 

  斗传统和唯物主义美学原则。其突出贡献是强调以“现实的批评”作为文艺 

  批评的基本原则,并以作品本身“所提供给我们的东西为根据”来分析作品 

  中所反映的生活现象,解释作家创作的客观现实意义和表达自己对社会政治 

  问题的见解。他的最著名的文学论文,是评论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和 

  屠格涅夫作品的下列三篇文章: 

        《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1859)根据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 

  夫和冈察洛夫作品中所描写的贵族“多余人”形象,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产 

  生“多余人”的社会条件及“多余人”的寄生性质和蜕化过程,指出只有跟 

  奥勃洛莫夫性格作斗争,才能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1860)以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本《大 

  雷雨》中的女主人公卡杰琳娜追求个人自由幸福的生活悲剧为基点,指出卡 

  杰琳娜所生活的那个野蛮停滞、冷酷虚伪的小市镇,正是“黑暗王国”—— 

  沙俄专制社会的缩影,而对它“发出激烈挑战”和“誓死抗议”的卡杰琳娜 

  则是这个“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标志着俄国人民已开始觉醒和起来进 

  行斗争。 

        《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1860)是对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前夜》 

  的精采评论,也可视作是杜勃罗留波夫文学论文的代表作。文章在批判贵族 

  自由主义者消极无为和阐述平民知识份子种种“新人”特征的基础上,指出 

  俄国已处在革命的“前夜”,而且必然要出现“俄国的英沙罗夫”。他不是 

  反异族奴役的保加利亚英雄,而是反沙皇专制农奴制的俄国的新型革命家。 

  文章获得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们的一致赞扬,但却引起了屠格涅夫及贵族资产 



① 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2 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860 页。 


… Page 55…

阶级自由派作家的一片抗议。结果导致《现代人》杂志公开决裂。 

     杜勃罗留波夫的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说理透彻,热情澎湃。曾被 

人跟车尔尼雪夫斯基并誉为两个社会主义的莱辛。 


… Page 56…

                                 7。裴多菲和安徒生 



        (1)裴多菲 

       19世纪匈牙利的著名革命诗人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曾被鲁迅 

                                                                         ① 

  先生盛誉为是用自己的行动和鲜血来实践“为爱而歌,为国而死”的英勇战 

  士。他生于一个农村屠户家庭,没有读完中学就独自出外谋生,当过兵,做 

  过演员,流浪过很多地方,自幼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分熟悉劳动人民的生活 

  和苦难。1844年他来到首都佩斯担任《佩斯时装报》的助理编辑,1846年组 

  成匈牙利第一个作家团体“十人协会”,还团结进步作家创办了文艺刊物《生 

  活场景》,高举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旗帜,积极开展反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封建统治的斗争。1848年,当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时,他便率领首都佩斯的激进青年,于3月15日发动了旨在推翻哈 

  布斯堡王朝封建统治的起义,不幸翌年 7月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仅26 

  岁。 

       裴多菲于1842年开始写诗。早期作品如《谷子成熟了》(1844)、《树 

  上的樱桃千万颗》 (1844)等带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已成了在匈牙利各 

  地广泛流传的民歌。讽刺长诗《农村的大锤》(1844)用辛辣的语言讥笑了 

  旧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和浪漫主义史诗中的夸张矫揉风格,表现了对贵族地 

  主的轻蔑和憎恨,曾推动过匈牙利民族诗歌的发展。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英 

  雄叙事长诗《亚诺什勇士》(旧译《勇敢的约翰》,1844)通过主人公—— 

  贫穷的青年牧羊人亚诺什,为追求幸福的生活和爱情,历尽贫困、黑暗、大 

  海、巨人国和寓言洋的严峻考验,终于到达仙人国,并找到爱人伊露斯卡的 

  故事,表现了诗人向往美好世界的热烈愿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对劳动 

                                                                      ① 

  人民的高度歌颂。被鲁迅先生赞誉为是“匈牙利的一部杰作”。 

       1846年后,诗人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诗歌创作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从主要表现个人的反抗、追求,转向主要表现阶级和民族的革命抗争。1846 

  和1847年所写的诗歌如《匈牙利贵族》、《镣铐》、《我梦见流血的日子》、 

   《以人民的名义》、《致十九世纪诗人》、《自由与爱情》等,都洋溢着渴 

  望战斗的革命热情和对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的赞颂,有的还直接号召奴隶们 

  起来粉碎枷锁,打倒专制制度。那首脍炙人口的著名短诗 《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更集中表现了 

  诗人“为国而死”的革命决心和19世纪匈牙利革命志士们的共同心声。1848 

  年革命起义时期,诗人一手持枪,一手握笔,在紧张的战斗间隙,更写出了 

  如《民族之歌》、《大海沸腾了》、《自由颂》、《把国王吊上绞架》和长 

  诗《使徒》等激励人民跟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到底的革命诗篇。其中,《民族 

  之歌》曾于起义爆发的清晨,作为革命檄文,在佩斯的民族博物馆由诗人当 

  众朗诵。代表作长诗《使徒》描写一个因谋杀国王而最后被处死的革命家锡 

  尔维斯特的崇高形象。他的献身精神及其所经历的种种艰苦斗争生活,更不 

  仅表现了诗人对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信心和对专制暴政的无比憎恨,同时也 

  使作品成了匈牙利人民为自由解放而誓死斗争的光辉史诗。到 1849年,当革 

  命起义遭奥地利军队残酷镇压濒临失败时,诗人仍在《老旗手》、《投入神 



①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 卷,第98 页。 

① 鲁迅:《致孙用》(1931 年11 月13 日),《鲁迅书信集》,第290 页。 


… Page 57…

圣的战斗》等诗作中鼓励战士们誓死战斗。 

     除诗歌外,裴多菲也写过小说和戏剧。他追求的尽管是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斗争中尽管也难免有时陷入“淡淡的哀愁”,但他誓死反封建、反民 

族压迫的革命斗争精神,他对反对统治阶级的深刻憎恨,他对革命斗争的热 

情号召和积极投入等等,却使他高踞于世界革命作家的光辉行列,并永远活 

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2)安徒生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是19世纪第一个赢得世界声 

誉的丹麦童话作家。他生于贫苦的鞋匠家庭,从小饱受贫困折磨,童年时期 

便开始在店铺里当学徒。1819年他来到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小配角,因聪明 

好学,得到剧院导演资助,于1822年就读于斯莱厄尔瑟的一所文法学校,1829 

年又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文学。以后,即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他于1827年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写过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但以童 

话最为成功。他一生共发表了168篇童话和故事。许多童话,如 《卖火柴的 

小女孩》、《看门人的儿子》、《榆树下的梦》、《依卜和小克丽斯特》等, 

真实地描绘了穷苦劳动人民的贫困、不幸和死亡,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尖锐 

矛盾,具有很高的现实性和人民性。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一个穷 

女孩风雪之夜流落在黑暗的街头,苦苦等待顾客来购买她手中的火柴以作衣 

食。这时,富裕人家正在欢度除夕,而她在饥寒交迫中却只能靠点燃几根火 

柴取暖。火柴的微光不能给她带来温暖,但却给她带来了种种丰衣足食的幻 

象,而这幻象,每当她向它接近时,又都消逝了。结果,她在对老祖母的忆 

念中,活活冻死街头。这种把浪漫主义幻想溶入现实主义画象中的写法,正 

集中体现了安徒生的童话风格。它既使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具有震撼人心的艺 

术效果,又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在描绘穷苦人民悲惨 

生活的同时,许多童话,如《皇帝的新衣》、《夜莺》、《豌豆上的公主》 

等,则辛辣地讽刺和揭露了皇帝的昏庸残暴,朝臣的阿谀贪婪及贵族的愚蠢 

无知。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衣》写一个穷奢极欲的皇帝每天都要换一套新衣 

服,结果被两个裁缝捉弄得赤身露体地去参加游行典礼,还自得其乐地炫耀 

自己穿上了世界上最好的“新衣”。对此,朝臣们也全都阿谀地表示赞美, 

只有一个天真的孩子说出了实话。这种夸张的讽刺手法,也同样集中体现了 

安徒生的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一体的童话风格。它突出地揭露了统治阶 

级的昏庸和无耻,同时也鲜明地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品格。此外,有些童话, 

如《白雪公主》、《园丁和主人》等,还表现了作者坚信“真善美终将取得 

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不过,囿于丹麦资本主 

义发展的迟缓和作者本人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意识,他虽深刻憎恨统治者的 

邪恶,但又不能追求坚忍刚毅的革命斗争;虽满怀同情劳动人民的生活苦难, 

又因找不到摆脱苦难的出路而时常流露出消极感伤情绪。如《丑小鸭》写一 

只小鸭因容貌丑陋而受尽凌辱和折磨,长大后变成了一只人人夸赞的美丽的 

天鹅。它受欺凌时总是默默无声,逆来顺受,变成天鹅后也并不展翅高飞, 

而只是驯良地站在那儿供人观赏。这便突出表现了作者赞美的那种无争无 

求、不卑不亢、善良温驯的基督教消极精神。有的作品如《钟声》,更幻想 

穷人和富人的下一代能在上帝的感召下携手合作。 

     安徒生是把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的世界驰名作家。他的童话 


… Page 58…

既体现了丹麦文学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精神,又跟朴素清新的民间文学有 

着血肉联系。他的许多童话始终脍炙人口,直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 

人和儿童所传诵。我国也早在1919年便有了他的童话中译本。 


… Page 59…

                四、欧洲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和无产阶级文学 



            1。前期唯美主义、萌芽期象征主义文学的源流和特征 



       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加剧和文艺商品化现象的滥觞, 

  一些颇有才智但又深受孔德实证论、叔本华唯意志论和柏格森直觉论影响的 

  作家,从否定现状到怀疑科学和唯物思想,再进而对蓬勃发展的现实主义文 

  学也产生厌弃。他们转而推崇古希腊“希腊化时期”以来欧洲不断出现的唯 

  美倾向和“纯艺术”追求,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强调真与美只存 

  在于事物的“深层”和“彼岸”,从而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影响深 

  远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潮,而在此思潮指导下,则出现了不断发展的唯美主义 

  文学和跨越世纪的象征主义文学。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早在19世纪30—40年代,欧美便出现了唯美主义 

  和象征主义的文学主张。法国诗人泰奥菲尔·戈蒂耶(1811—1872)在《〈阿 

  贝杜斯〉序言》(1832)和《<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