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凯旋。也有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古印度人崇拜火,把火看成是光
明、温暖和幸福的象征,因此把灯火也看得十分神圣,灯节由此产生。
灯节之夜,较为富裕的人家,都在家中各处装饰彩灯、灯笼和花烛,看
上去色彩缤纷、富丽堂皇。至于贫苦人家也有自己独特的燃灯方法,他们用
泥土做成小小的油灯盏,放上油类和灯芯,然后点燃,数盏油灯交相辉映,
… Page 50…
灯光闪闪,别有一种古朴之感。灯节的高潮是燃放焰火。节日期间,四面八
方的印度教徒都要到女财神拉克希米庙朝拜。庙内祭司赐给信徒们“圣水”,
信徒们接在手中,当即饮下或撒在头上,以期未来诸事如意,财运亨通。
德喜合拉节是庆祝罗摩胜利的又一重大节日,所以又名“胜利节”,整
个节日期间,都在舞台上表演罗摩的生平故事。印度教徒对这一节日更为重
视。节日的最后一天是焚烧三个纸做的假人,分别为十车王、迈可特纳和恭
婆迦罗那。这一天尤为热闹,小孩、大人都会赶去观看。
保护节是印度教的另一个大的节日,又名手镯节。节日前,大小商店都
开始出售过节时手上戴的手镯——“拉凯”:形状各异,色彩缤纷。节日这
一天,姐妹们很是兴奋,大家都早早地起来,端着盘子,上面放着纸包着的
“拉凯”,然后再放些糖果,准备先请兄弟们吃。姐妹用纱丽的一角将头发
完全盖住,只留面孔,来到兄弟面前坐下,兄弟微笑着向她伸出右手。这时,
姐妹先给他的前额上点吉祥痣,然后给他手腕上绑“拉凯”,绑拉凯时,姐
妹对兄弟进行良好的祝愿:愿你幸福、平安、发财;兄弟也向姐妹发誓:为
了保护你的荣誉和尊严,即使赴汤蹈火,流尽最后一滴血,也在所不惜。这
一习俗同样来源于一些历史故事或传说,其中之一是这样的,当格尔纳沃迪
王国受到敌人的大举侵犯时,女王给护马拥国王寄去了“拉凯”,与他结为
兄妹关系,请求援助。由于“拉凯”的作用,护马拥国王率军队前来支援,
但为时已晚,格尔纳沃迪女王已英勇就义。护马拥悲痛万分,决心为女王报
仇,将入侵敌人彻底歼灭。所以,流传下了送“拉凯”的习俗。有些女子因
为没有亲生兄弟,若她们想找一个或几个兄弟的话,也采用这种方式彼此结
成兄妹,成为亲戚关系。
印度还由于宗教而产生了对牛的崇拜。牛在印度教中被视为最神圣的动
物,享有极为优越的地位,不能随意宰杀。相传,牛是破坏神湿婆的坐骑,
湿婆骑着一头白牛,手执一个三股叉,可降服一切妖魔鬼怪。在印度牛既代
表繁殖,又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来源。所以,不仅湿婆庙中有牛塑像,就
连公共汽车司机坐位的左前方也挂有牛像。在繁华的闹市,有到处游荡的牛
群,有的牛竟进入百货商店;有的横卧于马路,行人和汽车只有绕行。人们
对牛粪也非常珍爱,只要见有牛粪,便直接用手抓起,放入容器,带回家中。
每天清晨,妇女们便到处寻找牛粪,并把它做成饼状,贴在墙上或晾在
地上,干了以后使用。
严格的种姓制度,妇女的悲惨地位以及由宗教等因素而产生的诸多习
俗,的确严重地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变,早在19世纪
下半期,梵社、祈祷社、圣社、德干教育社等的活动就在为进行社会和宗教
改革、提高民众地位而努力;到了20世纪上半期,标志着印度新时代的文化
复兴充满了生气。
进入20世纪之后,在全国普遍觉醒的背景下,改革的精神渗透到印度社
会的各阶层,印度人的思想和风俗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妇女的地
位变化最为显著,妇女不但开始走出了她们的闺阁,接受教育,而且积极关
心社会和政治问题,为她们自己争取公民的权利。
政府和改革家们试图以立法的途径改变早婚的状况。1901年,巴罗达的
盖克瓦尔批准了《防止童婚法》,该邦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限为女孩12岁,男
孩16岁。1925年6月,政府开始对婚姻改革问题进行调查。1930年通过了
《童婚法》。寡妇再嫁运动由许多著名的社会改革家提倡,取得了一些进步,
… Page 51…
并且,各地均为改善寡妇命运做努力。
妇女本身也在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改善自己的命运。1923年,拥有许多分
会的印度妇女协会在马德拉斯筹办了一个“儿童之家”。1924年,节制生育
同盟在孟买成立。1924年12月在贝尔高姆召开的印度国民会议,六千名代
表中有一千名是妇女。与此同时,穆斯林妇女也受到改革精神的影响。1919
年,全印穆斯林妇女会议召开时,宣布反对一夫多妻制。1926年以来,全印
妇女会议在每次年会上都提出妇女的合法要求,呼吁给妇女更多受教育的权
利,废弃种种社会恶习。
随着妇女教育的普及,还训练了一些印度女服务员为穷人、病人以及不
幸者服务,同时,妇女的参政意识高涨。印度妇女代表参加了伦敦圆桌会议,
1935年《印度政府法》给妇女们比原来多得多的政治权利。
此外,一个更突出的特点是,所谓“贱民阶级”的境况逐渐改变,尤其
是圣雄甘地所发起的“哈里真”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Page 52…
四、北美洲的生活习俗
1。美国——新生活的开始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以1929年为分水岭。20年代的恢复与繁荣
和30年代的萧条与恢复同样对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应当说
这是一段极为特殊的年代,它的经济、心理和社会状况,还不足以做为对美
国人的生活习俗做系统分析的前提;美国的国家历史虽短,但作为一个多种
移民形成的民族大熔炉,仅就生活习俗的形成和发展而言,是有其复杂性和
独特背景的,这是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难以全面反映的。但这一时期因经
济和社会思想两方面的变革造成的原有生活习俗、道德风尚的改变,以及新
的生活习俗道德风尚形成对以后的美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1919~1929年这十年间,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当时经济学家称
之为“新经济时代”。这个时期的生产、物价、工资似乎达到一种平衡和高
度稳定的状态;它使美国人民的生活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直到
1929年秋天,美国人民一直幸福地沐浴在繁荣的金色光芒之中。
在经济生活中,科学管理、技术革命以及新工业的兴起,是促进经济发
展,改变人民生活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几种新工业不仅成为推动其
它经济部门的生气勃勃的经济力量,而且成为那些1929年形成并在“二战”
以后充分发展的生活习俗和社会意识革命的主要动力。这几种新工业是:汽
车业、电力、电机和电器,无线电工业、航空工业和电影业。
尽管经济的繁荣给美国人带来了无穷的自信与骄傲,但“一战”毕竟给
所有的参战国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接踵而来的要求恢复“正常状态”的
形势造成了美国人十年的普遍怀疑、偏狭和保守,人们对于外来意识形态,
对于红色恐怖的惧怕心理,造成一种普遍的孤立主义情绪,其间明显的价值
观是追求物质利益,讲究舒适享受,实行地方主义。
在这样的经济和社会心理背景下,生活习俗呈现如下方面:
(1)日益舒适和便利的衣食住行
经济繁荣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自然是衣食住行的日益舒适与
便利。
首先饮食方面水准提高。直至20世纪最初十年,只有住在南部和西南部
温和地带的人在冬天才有蔬菜和水果可吃,以致许多人患有维他命缺乏症。
而从20年代开始因货运通畅,加之冷冻设备的普及,1931年,冰箱的销量
超过一百万台,所以各地都可以吃到新鲜蔬菜和水果,零售商亦出售新鲜的
奶油、牛油与各种高品质的罐头食品,一日三餐吃面类、马铃薯的情况已成
为过去。
饮食的充足,使许多人逐渐发现了保健食品的意义;人们开始普遍懂得
了营养学和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组成“均衡饮食”的概
念。“营养学家”(是“饮食”和“医生”这两个词的结合),这个名称在
1905年通过美国进入了英语;到1925年左右,“家政学”开始使用时,这
门学科已成为一些公立中学的必修课,内容包括对各种食物营养价值的比
较。
总之,生活的富裕使美国人的“每日菜单”呈现多样性,营养、保健成
… Page 53…
为一种时尚。
有特色的传统食品也随之发展得更为普遍。汉堡包,19世纪50年代由
德国移民带入美国。经过百余年的演变成为典型的美国食品。汉堡包在 20
世纪美国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饭店菜单和野餐中随处可见,而且表
现在由此而出现的所谓的快餐店中。
爆米花也是美国的一大特色食品,20世纪以来,通常在特许的电影院、
球场、马戏场、娱乐场、流动游艺场等地出售,当场爆好并加奶油和盐,现
买现吃。有的还在爆米花上涂上奶油或糖浆和花生仁或杏仁一起制成小吃出
售,家庭中也可以制作,有时还拌大蒜、洋葱,或干酪等调味,作为小吃或
开胃食品。
早在1852年,匈牙利政治家弗朗西斯·帕尔斯在美国游历时,曾这样感
叹,人们的服装毫无个性,表现不出不同的社会等级,而在东欧,外国人立
刻可以从不同的衣着看出一个古老国家的各种不同的职业和习惯。
美国的“衣着民主”是其服饰上的一大特色,20世纪的美国人可能是穿
着最讲究,穿着最相似的工业民族,缝纫机的大量使用以及生产的批量化,
是造成这一特色的物质原因。
美国的“民族服装”当首推蓝色牛仔裤,又称“紧士裤”。粗蓝斜纹布
工装裤,坚固呢工装裤或利瓦伊裤,由利瓦伊·斯特劳斯公司19世纪中叶首
创于美国。原本是该公司作为耐穿的工作服而设计的,因此,紧士裤的缝口
处及其他受力点均用小的铜铆钉加固。这种经久耐穿的工作服很快便为美国
工人普遍穿用,并逐渐流行到世界各地,此外,紧士裤也特指美国“西部”
牛仔穿的一种标准服装。
由于汽车工业的发达和分期付款的实行,1929年,平均每两个家庭拥有
一辆车,“以车代步”的时代到来了。
因行动方便,人的居住环境也发生变化,都市在迅速发展成长的时候,
其四周也随着发展。在市郊大量建筑都铎王朝式的房子,同时附有车库。此
时理想的住宅是建筑在市郊有五、六个房间的砖造或灰泥房子。至于一般住
宅则多为木料造成,住宅内也力求方便,如电器、暖气、厨房、厕所等多数
家庭均已具备。
(2)大众娱乐
与过去相比在美国没有哪一个时代能象20年代那样,给大众娱乐提供如
此广阔的天地。
美国社会的一般群众,在此期间已能享有相当程度的休闲活动,工人在
20年代每周的工时已是五天半,白领阶级的工作时间已是每周五天,通常每
年还有固定的带薪休假日。
与19世纪大众娱乐的纯朴性相比,此时的娱乐则与科学技术、大众传播
媒介紧密相联,直接地成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电影和电视成为最重要也是最先进的两项群众娱乐工具。
电影、电视的先导是无线电工业和广播事业的发展。1919年,通用电气
公司和威斯汀公司组成美国无线电公司,并开始小批量生产无线电零件。无
线电很快使美国人着迷。到 1939年,无线电工业生产出近一千一百万台收音
机。1940年的普查表明,80%的美国家庭拥有收音机。
1922年,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台在匹兹堡建立,名为KDKA广播电台。11
… Page 54…
月2日首次做商业性广播,当时主要节目是报道两位总统候选人哈定和柯克
斯的竞选结果,焦急的人们可以从公共场所的扩音器中听到最新的消息,KDKA
广播电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20年,纽约市的WEAF电台在8月28日首次
播放广告。1941年,全美已有近600家商业性的无线电台。人们除了听新闻
和广告之外,欣赏的主要是滑稽剧、体育比赛报导和改编后的神秘故事。
如果说无线电事业的发展还只是呈现一种平缓状态,那么电影,尤其是
电视对大众的影响则是剧烈而空前的。
电影不仅是充当轻松、愉快的角色,也在以一种艺术形式反映社会问题。
在两次大战之间,就有了不少典型的重要影片问世。其中《西线无战事》取
材埃里克·玛丽亚雷马克的影响很大的小说;查理·卓别林在 《摩登时代》
中滑稽地模仿装配线生产。
总之,看电影已成为廉价的日常娱乐。1922年产生了有声电影,1927
年彩色电影诞生之后,电影就开始进一步改变群众娱乐的范围。
1939年4月30日下午,数万名贵宾拥挤在纽约市夫拉幸广场,观看盛
况空前的世界博览会的开幕式。博览会的主题是“明日的世界”,其中大都
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