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住宅改变导致了英国人生活习俗的改变。此时的
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人口中的一半居住在居民超过10万人的较大城
市中。到1939年时,300万人拥有自己的住宅,200万人拥有汽车。当然,
房屋、汽车多属于社会上层1/3的富人,而旧汽车和房屋的普遍,有助于让
中间的1/3人口搬到郊区。往来于乡村之间的公共汽车已开始运营,它迅速
地结束了许多村庄的孤立隔离的状态,1914年人们可以每周两次乘公共汽车
到邻近的乡村市镇。是汽车、公共汽车、电车创造了大伦敦,大伯明翰,及
大曼彻斯特等有许多郊区的大都会。仍住在真正与外界隔离的农村居民,绝
不超过人口的10%或15%。由于人口的自然流动活跃,有吸引力的城市郊区
不断形成新的人口稠密区。农村人口流入小城镇,而镇上的居民又从人口稠
密的城镇中心流入较易安顿的半农村式的城市郊区。这一切都促使公路四通
八达,又纵横交错,幸而铁路还较为工整。电影院、工厂、汽车加油站、各
种商店、酒店如雨后春笋。叉路,半独居的别墅大批兴起。并不富有的人们
还是住在公共住宅,房子虽小,但也充满了新式生活的各种设备:无线电、
留声机、电炉、价格低廉的华丽家具。此时,分期付款的方式日渐流行。
最终形成的住宅方式是这样的:一部分人居住在独门独户的小楼或有凉
台的平房里;一部分人则定居于公寓楼中,住户共用一个大门,独门独户的
住宅分别为独立式住宅、半独立式住宅和排房式住宅。独立式住宅有自己的
院子、花园和车房,与邻居相距较远,环境幽静,舒适、方便、自然,价格
也最为昂贵。半独立式住宅与另一所住宅紧密相连,共用一堵墙,中间没有
夹道。但是这种住宅的另一面墙不与别的住宅相连。两所相连的半独立式住
宅,看上去象是一座独立式住宅,但是有两道门,分居两个住户。环境也相
当幽静,但造价比独立式住宅低得多。排房式住宅,是在一条街道上连成一
片的排房,每两所住宅共用一堵墙,中间没有夹道或院落。乡间的住宅一般
比城市的住宅环境幽静、条件舒适,大都有开阔的院子和花园。房间宽敞,
活动余地很大。乡间的贵族住宅,更是富丽堂皇,十分豪华。有的人在乡间
定居,另有一些人在乡间则有自己的别墅,在假日或周末时到乡下来休息或
娱乐。
工作和生活进入了正常轨迹,更多的人将心思放到了饮食、就业、求学、
婚姻、老年等日常问题上。
可以说这也是一个物质的时代,汽车通往各种不同的酒店,电影院,伍
尔屋斯及马克斯伍斯宾塞等连锁百货商店。这些商店是物质主义的殿堂,购
物袋中装满了罐头食品,冰淇淋及巧克力、水果。英国人在餐饮方面有着各
种各样的习俗。首先,喝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17世纪前,英国
人还不知道茶为何物。英王查理二世 (1630—1685)的王妃凯塞琳出生在葡
萄牙,出嫁那年,她通过东印度公司购买了221磅红茶作为陪嫁礼品带到了
英国。她竭力推崇和提倡喝茶。在她的倡导下,喝茶的风气逐渐在宫廷形成,
后来又传到了民间。茶在英国人的一日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除了“下午茶”
已约定俗成,还有“上午茶”、“起床以前茶”。而且喝茶的时间固定。英
国人主要喝奶茶,做法是:先用沸水将茶杯温一下,放入茶和奶,再冲入沸
… Page 18…
水。奶茶冲好后,有的直接喝;有的在奶茶中加糖,鲜柠檬汁等。糖和柠檬
汁等事先就放在旁边的器皿中,各人根据口味自取。但绝不能同时加奶和柠
檬汁。茶用茶匙调拌,之后,茶匙放在自己的小茶碟里,喝茶时,不是用小
茶匙喝,而是直接用茶杯饮用。英国家庭和朋友往来,最喜欢用茶待客,举
办茶会。茶会一般在下午4~5点钟进行,历时一小时,在茶会上,除了茶外,
还备有咖啡等饮料,摆上一些饼干、三明治及小面包之类的食品,客人取用
时,要把食品放在自己的小吃盘上,然后慢慢食用。
英国人的喝酒习俗由来已久。酒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多,但喝的最多的是
啤酒。一般人最爱喝的一种叫苦啤酒。除了苦啤酒,还有淡啤酒,黑啤酒。
还有一种与欧美啤酒相似的叫“拉格”的饮料,酿成后要储放6周半至半年。
英国西部生产的苹果酒,清凉解渴,也是英国人爱喝的一种酒类。另外,杜
松子酒加唐尼克汽水,也是典型的英国饮料。威士忌是英国人喜爱的一种烈
性酒。全国各地有很多酒馆。有些老酒馆颇有历史,并具有特色,为了招徕
更多的顾客,显示自己酒馆的古老与奇特,有的酒馆在自己的招牌上绘有古
代国王女王及女将肖像,贵族纹章,或者给酒馆起一个比较奇特的名字。多
数酒馆还设有“雅座”,称“沙龙酒吧”,比较幽静。还有些比较大的酒馆,
备有飞镖以及类似克朗棋的玩具等。酒馆的开门时间一般是上午11时到下午
3时,下午5时半到夜间11时。
英国的传统食品中鱼一直是最重要的,最有名的鱼制食品是炸鱼加土豆
片。这是一种普遍而相对便宜的食品,是用奶油面糊裹着炸鳕鱼片,加上炸
土豆片,要趁热吃,有时在上面撒点醋。英国人喜欢吃布丁,有甜味、咸味、
辣味的。馅饼也是他们喜欢的食品,最有名的馅饼是康瓦尔馅饼。在一个容
器内放上油酥面,里面填满肉和蔬菜,烘烤而成,青片糊是英式早餐中一度
普遍的组成部分,做法是将燕麦片放在水中或奶中煮,一直煮到所需要的程
度,吃的时候在表面撒上白糖、奶或奶油。
就娱乐而言,很少活动可以比得上电影和电视的,每周大约有40%的人
上电影院,25%的人每周去看两次,花上几个便士,失业的人可以在电影院
中找到温暖与娱乐,小男孩可以梦想在美国的旷野上冒险,对所有忧愁与烦
恼的人而言,迷人的音乐电影片,卓别林生动的喜剧给了他们生活中一种兴
趣。
其它娱乐项目是层出不穷的。受过教育的人仍然上歌剧院与音乐厅,看
芭蕾舞与话剧,逛画廊;爱好体育的人打网球、高尔夫球、板球、橄榄球或
游泳,远足与散步;比较年轻的人则成群结队地开古怪的聚会,拥入夜总会,
喝新发明的鸡尾酒,跳查尔斯腾舞。
赌博是当时人们的另一种嗜好,可以说这一嗜好是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
人好赌的习性,他们不但将此视为一项正当的消遣,而且和一些体育运动结
合起来。
这其中赛马的历史最为悠久。英国一方面公开进行这种主要是为了赌博
的运动,另一方面又要继承早年清教徒的传统,由法律明文规定,赛马不得
占用周末,只能在平常的工作日举行。
英国的跑马场遍布全国。马场举行赛马,每年少则两次,多则六次。每
次“赛会”都要持续三几日。最有名的是在埃普索姆举行的达比大赛。
赌赛马有两种方式。一是赛马场本身在每场比赛前出售马票。马票又分
两种,一是只有马获第一名时才能得奖的,奖额较大,否则即输掉赌本;一
… Page 19…
是只要马在前三名中占有位置,即可保本并略有所得。另一种方式,就是在
赌博公司下注。公司在市区设有门市部,在马场区还派有专人坐庄。庄家站
在高处,被赌客团团围住,接受他们的赌注,并发出下注证明。庄家们有助
手传递信息,他们之间用一种特定的手语沟通信息。
喜欢赌博的人还可以随时去看赛狗。赌客也是按狗的号码购买赌票,狗
获胜则购票人得彩。
还有一种在西方各国都有的赌博游戏,但在英国特别盛行——“宾果”。
参加这种赌博的人每次必须买一个(或几个)纸板,板口横五竖五,共有25
个方格,每格标有号码,号码的排列组合各有不同。“庄家”从口袋中信手
掏出一个号码,向全场报号。凡是纸板上有这个号的人便在格子上放一个棋
子样的标记。庄家继续报号,直到有的人构成五子一连(横、竖、斜均可),
那人便高喊“宾果”,他即是头奖得主。经常参加这种活动的人多半是妇女。
每次所下赌注不大,也发不了财,主要目的是为了消磨时光或会见朋友。
战争使社会发生了一些变革,“一战”动摇了几乎所有各界上层人士的
权威,包括政界、实业界、知识界和社会各界。人们身着便服到英国皇家歌
剧院欣赏歌剧;年轻的哈尼克市的市长身穿褐色哈利斯花呢服装,打着红领
带恭迎玛丽王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社会习尚已成陈迹。
另一变革是妇女的作用在变化。1718年扩大了选举权,有些妇女因此而
受益。 1922年的“婚姻法”允许妇女们可以用和男子提出离婚一样的理由
诉诸离婚。20年代,妇女可以担任律师、陪审员、工厂女工、教师,有的还
成为新闻记者、教授、行政官以及医生。她们以一种新的衣着款式表现其独
立,并将头发剪短。她们从头到脚表现了活动、自由和独立。她们的生活方
式也一样——在公共场合吸烟,喝鸡尾酒,跳贴面舞。
战争也使家庭破碎,而需要重建家庭却非易事,早婚无济于家庭的稳定,
与此同时,性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私生子的出生率在上升,使用避孕药具也
越来越习以为常。
“二战”重又使生活变得质朴,除了面包、烟草和啤酒之外,一切都是
供给的。实用衣服取代了时髦的衣服,人们穿羊毛短袜子或根本不穿袜子,
而不再穿长丝袜子。
排队成了一个随处可见的现象,挤满了人的火车站走廊,公共汽车站前
的长廊,以及无休止的等待,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食物少而工资高,
英国人在娱乐一项花出的钱比以前增加。他们听音乐会,看歌剧、舞台剧等
以及足球赛、板球赛、橄榄球赛,上夜总会、跳舞厅,也成群结队地看电影。
好莱坞的电影最受欢迎,整个一代的英国人都美国化了。
1939年,上教堂的人已不太多了,1945年更少,但信仰上帝的人却不一
定在减少。
5。瑞士——炮火中的“幸运儿”
瑞士是一个炮火中的幸运儿。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它成功地维持了它的
中立国的地位。尽管欧洲许多国家的政治流亡者纷纷逃往瑞士,但这并未妨
碍它与苏联以外的所有国家建立并保持友好关系。经济上,从 19世纪后半
叶,现代瑞士就开始进入和平发展的时期,经济逐步繁荣,人口大大增加,
“一战”以后,虽然那些反复用常声和假声唱着自己的民歌的放牛牧人依然
… Page 20…
存在,干酪仍是其著名的出口农产品,实际上,它早是欧洲最为工业化的国
家之一了;文化上,四种官方语言并存,宗教、教育各自发展。总之,一提
起这个颇为有名的国家,几乎人们都知道,它是一个多山的小国,经济发达,
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极高。
但这个富足的国家中,给人的感觉并非奢华无度,珠光宝气,相反,一
切都是朴素自然,清新优雅,这当然与瑞士人的性格和创业史不无关系。瑞
士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西方颇为有名。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将一个资源贫乏
的国家建成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没有钱便没有瑞士人”,
这是一句流行于西欧的老话,转变到现代已有了新的含义,瑞士人多财善贾,
视钱如命,斤斤计较,锱铢必争,对人对己,均是如此,这可能是这个国家
从无到有、埋头建设的结果,对于个人就总有一种危机感,必须处处克勤克
俭,同时,诚恳务实,不尚浮夸,酷爱清洁,遵守秩序也是他们性格中的主
要方面。
瑞士的衣食住行也体现了瑞士的历史发展和民族性格。
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瑞士,饮食自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他们的烹饪多样,
以法式为主,但要真正找到一家专卖瑞士风味的饭馆却很难。一百多年前的
瑞士还是一个穷国,所谓传统的瑞士风味,追根溯源,只是一些穷苦人家的
美食转化过来的。“热斯蒂”和“方堆”是两道著名的传统乡土菜。“热斯
蒂”是用头一天剩的煮土豆做成,去皮之后切成薄片,煎锅上放些猪油或黄
油,油热后煎土豆片,撒上细盐,直至金黄色,然用再加些猪油或黄油,改
用小火,同时将土豆压成饼状,在锅中加入清水,加盖用微火烧,土豆饼底
面煎出硬皮便可盛入盘中上桌。“方堆”的制作也不复杂,用一只陶质平底
浅边盆,先用一瓣蒜将盆底擦一遍,盆内放入白葡萄酒每客一杯,加热。同
时,将两种奶酪碾成碎末放入热酒中搅动,直到干酪溶于酒中,变成糊状。
然后加水淀粉一匙、“饭后樱桃酒”一小杯、最后放入胡椒面和豆蔻,上桌
的时候,把“方堆”放在酒精灯上保持微开的状态,把硬面包切成长方块放
在一边,吃时,用长叉子叉起面包块,在“方堆”盆中蘸一下,就面包趁热
吃。
在瑞士人的日常饮食中离不开三样东西:干酪、肉肠和巧克力。干酪和
巧克力也是他们出口的主要产品,1919年,巧克力的产量已达38000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