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也是他们出口的主要产品,1919年,巧克力的产量已达38000吨。
传统的民族服饰在盛大的节日中才会出现,平时穿着还是以保守著称,
在衣服的选择方面大多以暗淡素雅为主。
两战之间,瑞士的航空业发展,“瑞航”是西方的大航空公司,创办于
30年代,其它各种交通也都十分方便。
瑞士社会有十分丰富的大众娱乐文体活动。首先,瑞士人大都喜爱阅读
并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例如报纸1939年就有400家,而那时的人口不足
600万,各种大小博物馆,艺术馆也有几百处,平均每万人就有一个“馆”,
确属罕见。各种文艺活动也是色彩纷呈,首先绘画艺术方面,两次大战之间
兴起的各种流派,象几何抽象艺术等,在瑞士的绘画及雕塑方面均有积极的
响应者,1916年出现的否定一切的“达达主义”,瑞士便是其发祥地与大本
营。瑞士有悠久的戏剧传统,在法瑞地区莱蒙湖北岸的韦维市,从16世纪以
来,每隔25年,举行一次“葡萄种植节”,实际上是数千人参加的街头大演
出。1908年,成立于洛桑乡间的“约拉剧团”也经常巡回演出民间传统戏。
音乐在瑞士更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各地都有音乐组织,每个农村亦有音
… Page 21…
乐活动,年轻人或参加教堂的混声圣诗班,或组织铜管乐队和变嗓山歌歌咏
队;爵士乐队从30年代传入了瑞士,立即受到普遍的欢迎,伯尔尼甚至成立
了一所专门培训爵士乐手的学校。
瑞士的业余消遣大多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远足、爬
山、滑雪、划船、旅游等均离不开多山、多水、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瑞士
被认为是滑雪的故乡,也的确是一项群众性的运动项目,雪坡附近的村镇居
民尤其训练有素。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七旬老妪,一穿上滑雪板在雪地上
却能疾走如飞,这并非传奇,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此外,溜冰,发
源于苏格兰的“冰上溜石运动”也是很受欢迎的冰雪运动。远足,更是极为
流行,它分为两种,一是徒步登山,二是长途步行。从事这种运动可以早出
晚归,当天往返,也可以背上背包,顺着山野一路,半月十天再返家,有人
喜欢结伴而行,有人喜欢单枪匹马。
做为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水上运动更是多种多样:游泳、温泉、驾驶
船舶、滑水、帆板、垂钓等等各式各样。其它富有瑞士气息的还有射击、旅
游、野餐、野外宿营等等。
瑞士各市还有被称为“卡西诺”的赌场,但政府禁止狂赌,规定每次赌
注不得超过5或10法朗。真正的“大赌家”往往越过边境到法国、意大利境
内的赌场去赌。一般交往时打的牌,最流行的不是桥牌,而是一种叫“亚斯”
的瑞士所特有的牌戏。它使用32或36张扑克牌,大牌有分。玩者可以成副
出牌,目的是捕捉有分的大牌。“亚斯”易学易玩,最先兴起在瑞士的军营
中,“一战”以后逐渐流行于民间。人们常组织每周一聚的牌会,有时也赌
钱,但多半是把每次赢的钱积攒起来,到了一定数目,成员们便用它出去旅
游一次或饱餐一顿。
除了饮酒、服饰、娱乐等外,最富有瑞士生活气息的,还是各地区的传
统节日活动,有这样几个原因使瑞士在风俗习惯和传统活动方面比它的邻国
拥有更为丰富的历史遗产。首先在地理环境上,瑞士被两条山脉和复杂的地
形分割成许多语言上、宗教上乃至政治上互不相同的小区域,每个地方都形
成自己的习俗。其次,直到“一战”左右,瑞士各地仍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气
息。最后,瑞士百多年来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切都是传统习俗得
以保留和延续的条件。
瑞士地处高纬,冬季寒冷,黑夜漫长。所以在此期间的节日活动以张灯
点火,高声喧闹为其特色。
圣诞节前的日内瓦有一爱国节日——“登城节”,是为了纪念日内瓦人
民不畏强暴,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节日。日内瓦市在历史上曾一度属于法国境
内萨伏伊公爵,后来独立,但公爵野心不死,于1602年12月再度来犯,11
日到12日夜间,法军企图强行登上城墙,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涌现出许多
可歌可泣的人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鲁瓦约姆妈妈,攻城的当夜她在准备第二
天的饭菜,突然听到警报声,发现法军士兵已在城墙上露头,她一时找不到
合适的武器,就端起炉上烧开的肉汤勇敢地奔向城墙,向敌人头上泼去。为
纪念日内瓦保卫战的胜利,每年12月11日被定为“登城节”,举行盛大的
庆祝活动,节日之前,日内瓦便披上了盛装,而且各种商店都开始出售用巧
克力制作的大大小小的“鲁瓦约姆妈妈锅”,而且饭店中还专门供应一种“鲁
瓦约姆妈妈汤”,正式的庆祝活动一般在离12月11日最近的一个星期日举
行。夜幕降临,活动的高潮就要开始,成千上万的人涌上街头,看化装游行。
… Page 22…
游行的队伍穿着古装在多纳河两岸的街道上走过。游行中,队伍要停下数次,
听一个骑马的古装传令官向他们宣读进犯者已被击退的公告。最后,游行队
伍来到日内瓦最大最古老的教堂——圣皮埃尔大教堂前的广场,点起篝火,
载歌载舞,庆祝活动在《登城节之歌》中宣告结束。
在东北部的一些社区内,在圣诞节前一周的星期四傍晚,有孩子们的游
行,被称为“喧闹夜”。孩子们手持大甜菜头挖空制成的“灯笼”,穿行主
要街道,最后到村镇的中心广场集合,齐唱颂歌。然后走回学校吃面包香肠,
大人们到当地的酒店或咖啡馆闲坐,村镇委员会则召开会议,讨论年度预算。
其它节日除圣诞节之外,还有新年、摇铃节、追逐圣尼古拉,以及各地
形式各异的狂欢节。
冬季过后,瑞士最大的城市苏黎世,从14世纪起便有一个习俗:在温暖
的季节里,每天下午6时大教堂敲一次钟,宣布工作日已经结束。后来,春
天第一次敲钟那天,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被人们称为“钟声送冬
天。”
在瑞士的政治生活中还保持着一种古老的民主传统——“露天议会”,
也是主要的传统习俗之一。这种大会是在每年4月末或5月初的星期天召开,
凡是年满20岁的州内公民都可前来参加,以举手方式选举本州议员,决定本
州的大问题和立法事项。在1928—1945年间仍保持这一传统的州为奥布瓦尔
登、尼瓦尔登、格拉鲁斯、阿彭策尔,乌里实行到1929年。每到开会这一天,
广场上总是人山人海,男子到会者还按照古风,佩带腰刀短剑。遇到有争议
的事项,人人都可以发言,每次开会历时很长,热闹非凡。
夏季和秋季更是各种节日活动繁多的季节。8月1日是瑞士的国庆日。
国庆这天,联邦当局并不大事庆祝,只由联邦主席通过电台或电视台发表一
篇纪念演说而已,庆祝活动均由各地方、各社区自由安排。东北部沙夫豪森
市的庆祝活动很是与众不同,著名的莱茵河夏季正逢水盛,河道宽达150米。
它的上游从东到西在市区诺伊豪森忽然一落20米,形成一道瀑布,极为壮
丽。从20年代起,每年8月1日晚,瀑布均由泛光灯照明,夜间观景,恰似
银河从天而泻,再加上天空的焰火,吸引无数人远道前来一饱眼福。
东部的圣加仑市每隔3年在暑假开始前庆祝一次少年节。作为这里特有
的风情,全市大多数人都积极参加,这在古代是学校纪念教皇格里高利一世
的活动,始于15世纪,1824年改为少年儿童的节日,从那时起又经历了一
些变化。象在“一战”前,学生们为了准备服兵役,从中学起即已开始接受
军训。所以那时他们参加节日活动,都穿着军训的制服,战后的庆祝则是色
彩缤纷,轻松活泼,每次有8000多少年儿童参加盛大集会,这对于瑞士来说
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集会提供的食品是圣加仑的特产和象征——一种明火炙
香肠,每次要消耗数万根。
除了少年节之外,瑞士还要举行少年枪法比赛,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末,
来自全国的12—16岁的4000多男少年在苏黎世举行射击比赛,从星期六到
星期一进行三天,位于苏黎士市区西南方的射击场附近就变成了一个大游乐
园,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一活动开始于17世纪,那时所有少年男子都要在夏
季接受射击训练,最后的考核也就是一次大型的比赛。后来这种强制性训练
和考核变为自愿参加,从 1920年起,这一活动都是由苏黎世步枪手协会主办
的。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所以各地的传统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尤其是葡
… Page 23…
萄的收摘。纳沙特尔、卢加诺等地均有规模盛大的葡萄节。而莱蒙湖北岸的
维韦,葡萄节要每隔25年才庆祝一次。首都伯尔尼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
期一还要举行葱头节。老城区火车站与联邦广场之间的十来条街道,这一天
都变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周围的农民会设下成百上千的摊点,出售自己生产
的成辫葱头,还有其它蔬菜、水果、干果等。这一风习始于15世纪,原本集
市时间长达14天,后来逐渐缩短为1天,葱头节不仅仅是一个集市活动,在
临时集市上还会有各种娱乐活动。
… Page 24…
三、亚洲的生活习俗
1。中国——由旧到新的民国时代
1918年—1945年正值中国的中华民国时期。整个民国时代,中国社会依
然保持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同时,这又是一个典型的从旧到新的
过渡时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化,从以一家一
户为单位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到商品市场经济的过渡,
从传统的家族血缘为主的宗法关系到由“法治”所保障的自由、独立的人际
关系的变革,以及从迷信到科学,从专制到民主,从封闭到开放,从地域性
联系到世界性联系的一系列变化,这些方面多多少少在生活习俗方面都有体
现。既然是一个过渡时期,它也正充分体现着新旧交替、古今并存、中西混
融以及新不象新、旧不像旧这样一种纷乱复杂的状况。而生活习俗本身就是
一种复杂、琐碎的社会现象,加之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要想取得
丰富、典型的材料,借以说明这段时间中国民俗的万一,都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本文主要选取了北京、上海等比较能代表中国历史发展状况主体的地
方,从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进行考查。而对于其中少数民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来看,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大的缺憾。
1911年辛亥革命后,由于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文化的相互冲突、交替,西
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复杂、多变的时
期。社会文化的变化使人们的衣冠服饰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呈现出
一派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景象。
前清时期,男子均剃发梳辫,一袭袍褂。帝制被推翻后,民国政府发出
《剪辫通令》,280多年的辫发陋习终于废除。1912年,北洋政府仿照西方
各国服饰,颁布了《服制条例》,规定了男女礼服的式样。男子礼服分大礼
服、常礼服两种,其中除常礼服的一种为中国的长衫、马褂外,其余均采用
西式礼服式样。但西式礼服并不切合中国国情,所以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
主要是长衫、马褂。
学生装的流行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有关。这种服装实际也是一
种西装,只是形制比较简便,一般不用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
用钮绾紧,所以也无需用领带、领结等作为装饰,衣服的正面下方,左右各
缀一只暗袋,左侧胸前还缀有一只明袋。穿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和庄
重的感觉,因此,这种服装得到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的偏爱。
“中山装”是孙中山改造英国式猎装而制定的,与学生装有些类似。20
年代末,国民政府重新颁布了《服制条例》,常服仍为长衫、马褂;礼服则
为中山装。还规定,夏季用白色,春、秋、冬季用黑色。于是,穿中山装的
人日渐增多。
西方文化对中国服饰影响的突出表现是西装的流行。尤其是上海社会上
穿西装的男子极多,其中有学生、教师、公司洋行和大机关的办事员等。同
时各类新式的时装公司也蓬勃兴起。
服装的变化也引起了鞋、帽的变化。当时的圆顶宽檐礼帽、鸭舌帽、白
帆布圆形阔边遮阳帽以及丝袜、皮鞋等,就是为与服装配套而流行的。
民国初年,妇女服装一般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式,随着海外贸易日渐发
展,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外国衣料及各种外国服装源源输入,传统的
… Page 25…
服饰开始有所变化并日趋华丽,出现了不少奇异服装。经过一个时期的演变,
从20年代开始,社会流行起一种既融合我国传统服饰特点,又吸收了西方服
装优点的服式——旗袍。20年代初,旗袍刚开始普及时,其样式与清代旗装
没有多大差别,但不久,就有了明显的改变,如减短长度、收紧腰身、缩小
袖口等。此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