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密);依靠修持实义于自相续现前殊胜的断证功德??(现前断证);以布施、爱
语、同行、共事四摄事摄受具善缘的弟子??(圆满四摄)。

如《功德藏》云:“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
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果丰富,四摄鲜花奇争艳;善缘弟子如
蜂集。”尤其是:宣说密宗金刚乘之甚深窍诀要点的上师,必须具足诸续部宝典
中所讲的(下列条件):获得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成熟相续;没有违犯灌顶时
所受持的誓言和其他戒律??净持律仪;烦恼和分别念微弱??相续调柔;精通一切
密宗金刚乘基、道、果的一切续部意义??精通显密;面见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圆
满??念修圆满;现量证悟实相意义??解脱相续;心相续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
断除了今生世间的贪执??琐事鲜少;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精进修持;现见
轮回的痛苦,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并且也劝勉他人??厌世劝他;以各种各样善巧
方便调伏摄受弟子??摄受弟子;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具有传承的加持??具有加
持。应当依止这样一位上师。如《功德藏》云:“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
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
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除此以外,应当舍弃的上师法相是这样的:虽然自相续中无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
却自以为‘我乃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者贵族子弟等,已胜过其他人,并且现在我
的传承也是那样的’。这种如同婆罗门的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而非佛教中
所说的具相上师);或者虽然具有少许闻思修的功德,但不是以追求来世的清净
心而修持,而是担心自己在某处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是为了今生的目的,
称为如“木磨”之上师。

他们不能调伏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也是和凡夫人无有差别,无有少许特殊的
功德。但是其他一些愚笨的人对他生起信心,未经观察便将其置于高高的位置,
(他)获得名闻利养后,自己的相续已改变了,自相续充满了我慢,见不到圣者
的功德,称为如“井蛙”之上师。据说从前,有一只老青蛙长期居住在一井底。
(一天)一只来自大海的青蛙到它面前,井蛙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海蛙回
答:“我从大海来。”“你的海有多大呢?”“大海非常大。”“那么,有我的
井的四分之一大吗?”“不止。”“那么,有没有一半大呢?”“不止。”“那
么,有此井这么大吗?”“不止不止。”“不可能有那么大吧?那么,我们一起
去看看吧。”于是,两只青蛙一同前去,见到大海时,井蛙(吓得)昏倒了,头
顶裂开而死。

未曾依止过智者上师,也没有精进修学经续,孤陋寡闻;相续中烦恼粗重,无有
正知正念,违犯戒律破誓言;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而行为却如大成就者一样,
所做所为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心粗重,断除了慈悲心的吊绳,这便是所谓的
“如疯狂向导”之上师,将弟子引入邪道。尤其是无有少许功德胜过自己、远离
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师,乃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不知道打开(弟子)取舍
之双眼。如《功德藏》云:“犹如梵志护门阀,顾虑失毁自地位,闻思非为来世
果,犹如木磨之导师,虽与凡夫性不违,愚者起信置高位。获得利养心傲慢,犹
如井蛙之上师,孤陋寡闻破律誓,心劣行为高如天,折断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师
增罪恶。尤无胜己之功德,依无悲心名声师,如依盲主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
处。”邬金莲师也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上师是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如果不善加观察,遇到邪
知识,将毁坏信士一生的善资粮,并且将失坏已得的暇满人身。譬如,一棵树下
有只盘绕的毒蛇,(某人)以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被毒蛇害死。如《功德
藏》云:“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
欺。”

因此,善加观察并且无误辨别后,应当依止一位具足前面所讲的那些功德的上师,
并且恒时不离(上师)为真佛之想。这样圆满一切功德的上师乃是十方诸佛大悲
与智慧的身相,仅仅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显现补特迦罗的形象。如《功德藏》云:
“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大悲智慧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之根即无上。”
如此殊胜的上师,为了引导所化众生,他暂时的行为好象与所有的普通人相同。
但是,从了义上来讲,其已安住于佛的密意中,所以是与一切世人的行为相违的。
上师的一切所做所为都是为了随顺所化众生相续具有密意的行为,所以他又超胜
于一切凡夫。他善巧遣除弟子的怀疑,并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忧劳,如独子
之母一般。如《功德藏》云:“不了义随一切众,了义相违诸众生,具密意故胜
有情,善遣疑忍忧邪行。”

如此具有一切德相之上师,犹如大船,能救度众生脱离轮回大海;犹如商主,能
无误开示解脱遍知的圣道;犹如甘露雨,能息灭业和烦恼炽燃的烈火;犹如日月,
能遣除甚深的无明黑暗,现出正法的光明;犹如大地,能容忍弟子的一切邪行和
忧心劳身,并且广泛容纳一切见行;犹如劫波树(如意树),是利乐今生和来世
一切功德的来源;犹如妙瓶,成为不可思议诸乘宗派一切意愿的宝库;犹如如意
宝,乃是随心所欲四种事业(息增怀诛)大海的源泉;慈如父母,对无边无际的
一切众生无有亲疏、爱憎,平等慈爱;悲如河流,对无边无际的众生生起广大悲
心,尤其是对无依怙的痛苦众生,更是迫切悲愍;喜如山王,不为嫉妒心所转变,
不被实执之风所动;舍如雨云,自相续不为贪嗔所扰乱。

如《功德藏》云:“解脱有海如大舟,无迷胜道真商主,灭业惑火甘露雨,遣无
明暗等日月,囊括诸乘如大地,利乐源如劫波树,圆具法库如妙瓶,上师胜过如
意宝,平等爱众即父母,悲心广切等河流,无变喜心如山王,无乱舍心如雨云。”
如此上师的大悲心和加持等方面与诸佛相同,结上善缘则即生成佛,结上恶缘则
断轮回之根,如颂云:“如是上师等诸佛,害彼亦入安乐道,何人正信依止师,
降下一切功德雨。”

(二)依止上师:中间依止上师的方法,如《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对自己
生起病人想。”等有许多类似的喻义说法,如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须依止善巧
的名医;行于恐怖路途的旅客,须依止勇敢的护送者;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
恐怖危害时,须依止解救危难的朋友;去海中宝洲取宝的商人,须依止商主;想
到达河对岸的船客,须依止舵手。同样,要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必须依止具有
救护力的上师善知识,如《功德藏》云:“如病依医客依护,怖畏依友商依主,
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当依师。”

(弟子依止上师应具有的条件)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精进
大铠;出现暂时的违缘不会改变誓言??智慧极坚;宁舍弃身体性命也去成办(上
师吩咐)??承侍上师;听从上师所说的任何言教,不顾惜自己??依教奉行。这样
的人仅仅以对上师的敬信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云:“精进大铠慧极坚,
不惜生命做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已,仅以敬信得解脱。”

(密乘弟子应具备的条件)将上师看作真佛??具大信心;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
的密意??具大智慧;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广闻博学;慈爱那些痛苦
无有依怙的众生??具大悲心;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敬护净戒;身
语意寂静调柔??三门调柔;内心能容纳上师和道友的一切行为??宽宏大量;所拥
有的一切都供养上师??慷慨大方;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恶分别念??具有净相;
如果造了恶业立即想到:诸圣者知晓我的恶行,并一定会羞辱我的??具惭愧心。
应当具足(以上条件)来依止上师。

《功德藏》云:“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此外
弟子的所作所为应时时刻刻随顺上师的心意,不要做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无论上
师如何呵责制裁,即不嗔怒也不怨恨,犹如驯良之马;因上师的指派而来来去去,
也不生起厌烦,犹如船筏;能够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坏之事,犹如桥梁;能
够忍受一切艰难、困苦、寒冷、炎热,犹如铁匠的铁砧;听从上师的一切言教,
犹如奴仆;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笤帚;舍弃骄慢,恭敬诸众,犹如断角的
牦牛。这些是《华严经》等佛经中所说的依止上师的方法。如《功德藏》云:
“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受贤劣,犹如
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扫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
师法。”

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上等为修行供养:通过苦行及精进的方式而修持上师所
传的一切正法;中等是身语承侍:自己的身语意精心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
等财物供养:以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方式令上师欢喜。如《功德藏》云:“若有
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有时上师的行为显现不一定如理如法,无论是怎样的行为,应当了知都是善巧方
便的行为,唯一观清净心。

从前,大智者那诺巴已得大成就后,有一次本尊告诉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
圣者谛洛巴,你应前往印度东方。”那诺巴尊者立即起程奔赴东方。但是不知道
谛洛巴上师到底住在哪里,问当地的人们,都说不认识,他又问:“那么在此地
还有没有谁叫谛洛巴呢?” 他们回答:“有个以行乞为生的谛洛巴,人们称他
乞丐谛洛巴。”那洛巴尊者心想:大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于
是又问:“乞丐谛洛巴住在哪里呢?”他们告诉他:“就是那边正冒出烟的破损
围墙内。”他前去(拜见)。谛洛巴正坐在那里,面前放着一个装满了死鱼活鱼
混杂的木盆,(从中)取出的每一条鱼都放在火上烤,然后享用,接着弹一响指。
那诺巴(上前)顶礼请求摄受。谛洛巴说:“你说什么,我是个乞丐呀。”那诺
巴又再三诚挚请求,谛洛巴才摄受了他。这样的行为并非是谛洛巴因饥饿未得到
食物而杀鱼,而是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之处的恶业众生,他具有超度它们的能
力,为使它们与他结上缘而享用鱼肉,之后将其神识引到清净刹土。

同样,萨哈变为弓箭手的形象、夏瓦热变为猎人的形象等,印度圣地多数成就
自在者显现劣种等极其低劣的形象。所以,对于(上师的)任何行为也不能生起
邪见,应当唯一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云:“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多数自在
者,显现劣种恶行相,恶劣之中极恶劣。”

如果将那些形象看作是邪行,观其过失的话,则如颂云:“长处于佛亦见过。”
虽然是佛,但是也会有人见其过失。往昔,世尊的兄弟善星比丘,于二十四年中
作世尊的侍者。精通十二藏并能背诵(不看经文)传讲,但是,他看世尊的一切
行为都是欺诳的,他想:除了有没有一寻光的差别外,我们俩是一样的。生起了
这样的邪分别念(并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
见,知法我胜莫为仆。”说完就离开(世尊)了。当时阿难作世尊的侍者,他请
问世尊:“善星比丘将来转生何处?”世尊回答:“善星比丘现在只有七天的寿
命,死后将转为花园中一饿鬼。”阿难到善星比丘面前告诉他世尊说的那些话,
善星比丘想:有时他的妄语也可能是真的,所以这七天中我应谨慎行事,过了七
天我再羞辱他。 于是七天中未进食。到第七天的早晨,(因为已)口干舌燥,
于是他喝了一口水,(没想到)水未消化而死去了。死后,转生为花园中一具有
九种丑相的饿鬼。

因此,若看到圣者上师的行为有过失,则应当自己呵责自己,并且想:这是我自
己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没有一点过失或罪业,应对上师更加生
起信心和清净心。如《功德藏》云:“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
精通十二藏,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己。”

此外,假如上师圣者表面好象对自己特别憎恨,(我们)也不应生起嗔恨心,而
应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呵斥我。即上师观察到以呵责方
式调伏(我)的时机已成熟,于是才这样调伏。应当在上师心情平静时,到上师
面前作忏悔等。如《功德藏》云:“假如上师现愤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
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平时自己在上师身边时也是同样,上师从座上站起时,自己不能还坐在座位上,
应立刻站起;上师安坐时应(向上师)问安,再观察时机,供养适合上师心意的
用品等。上师行走的时候,随行也是一样,如果走在上师前面,则后背对着上师,
所以不应走在上师前面;如果走在上师后面,则会踩压着上师脚印,所以也不应
走(在上师后面);如果走在上师的右侧,则处于首席之位,所以更不应走在上
师右侧。因此,应当在上师左侧稍后的位置恭敬随行。若因路途有怖畏,请求上
师开许后走在前面也不相违;上师的坐垫和乘骑(车辆)等也是一样,不应踩踏
上师的座垫、乘坐上师的车辆等,也不应猛力开(关)上师的门或用力敲门,应
轻缓开关。在上师面前时,应断除身体的弄姿作态,表情的喜笑颜开或阴险愤怒
等,也应舍弃说妄语、未经观察的胡言乱语、戏耍玩笑等滑稽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