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宗教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宗教史-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智学的主张发生冲突,遂退出神智学会而独立,1928年创刊《何谓佛教》。 

    在30年代,这两个佛教团体积极展开活动。1936年,在伦敦召开了世 

界信仰会议,铃木大拙、马拉拉塞克拉和拉达克里希南等会聚一堂,介绍了 

东方宗教。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了这两个组织的活动,但仍有铃木大拙用英 

文写的禅论著作流行。1943年佛教协会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附近建立本部,出 

版《中道》刊物,还发行铃木大拙的著作。1945年,中国、日本、泰国、缅 

甸、斯里兰卡的僧人聚会伦敦,达成了世界佛教徒协议,以伦敦佛教协会名 

义发表了《佛教十二原则》,以16种文字流行。它的基本精神为1950年在 

仰光成立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采用。 



     (3)佛教在法国 

    法国佛学研究侧重于大乘佛教,这与20世纪初帝俄的佛教研究是一致 

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山陀尔·乔马于1933年被日本东京的真言宗尊为菩萨, 

成为佛教徒中享有如此殊荣的第一西方人。他在布达佩斯创立雅利安弥勒教 

团的分部,直至70年代初。法国佛教学界著名人物列维从印度去日本游学, 

曾任日法会馆会长。他的研究方法也是遵循法国佛教学研究的传统,以梵典 

为依据,参校汉、藏资料。1928年从日本归国,途经尼泊尔,搜集了一批尚 

无汉译本的梵、藏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有世亲《唯识三十颂》的安慧释。列 

维校勘出版了这批资料,为大乘佛教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补充了以往的资 

料,也引起了人们对藏文佛典的重视。 

     列维的欧洲学生中成就卓然的是比利时人普山(1869—1937),他是著 

名的梵文学者和佛教学者,他不满足于对大乘佛教哲学的那种肤浅理解,便 

从梵、藏、汉文原典的整理和研究上下功夫。普山在 《印度文库》中还发表 

了调伏天著的《正理一滴论释》的藏译校订本,从1923年到1931年,他以 

藏文本为底本,参照玄奘和真谛译本,用功8年,完成了《俱舍论》的法文 

翻译;其中又依据汉、梵文等资料,详加注释。随后又完成了汉译本 《成唯 

识论》的法译工作;并给梵、藏文资料作了注释。普山在译介北传佛教方面 

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时期,普山的主要佛学著作《佛教教理及哲学》于1930年出版。这 

一部著作在前一时期两部主要著作基础上反映了著者本人学术思想的发展, 

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欧洲佛学研究的深化过程。但普山是天主教徒,在著作 

中流露出对东方文化的某种轻视。他认为佛教并不是以理性为本质的宗教, 

他的研究是从更高的哲学立场出发。他的这一态度,受到俄国人谢尔巴茨基 


… Page 57…

的驳斥。谢尔巴茨基在《佛教的涅■概念》(1927年)一书附录中收入普山 

的《中观论释》部分英译,意在用作批判对象。但谢尔巴茨基往往采用新康 

德主义的观点考察佛教,在评价哲学上,也难免有所偏颇。1927年谢尔巴茨 

基、以及稍后的沙耶尔和山口益,对《中观论释》作了英、德、日文的翻译 

和订正。这对推动中观学派后期思想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在藏传佛教研究中比较突出的是拉露,他于1939年著有《敦煌所藏十万 

颂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的藏文写本》。 

     法国有佛教信仰流行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事。最早的佛教组织—— 

佛教友谊会,是美国出生的康斯坦·龙兹伯里小姐在中国到巴黎传法的太虚 

影响下于1929年建立的,后改名巴黎佛教会。此会与锡兰及法国殖民统治下 

的印度支那各国佛教徒关系较深,也是巴黎瞑想修行者的中心,具有较强的 

上座部特点。与英国的佛教团体成员多出身于中产阶级不同,它的领导人都 

来自上层显贵,如索尔波纳等。1939年出版《佛教思想》季刊。它在与欧洲 

的佛教团体联谊的同时,还定期举办佛事、展览佛教艺术等,是目前法国佛 

教徒的统一组织和活动中心。 



     (4)佛教在意大利 

     意大利在前一阶段佛教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佛教进行研究。1923年 

C·弗米奇发表了《为佛教辩护》,1926年被译为法文和西班牙文。弗米奇 

的佛教论文颇多,值得注意的还有《佛教的科学精神》。1925年L·苏阿里 

出版了《觉悟者—佛陀》,1928年译为德文,1933年译为法文,1935年他 

又写成《乔达摩佛陀》。一般说来,这个时期的意大利学者对佛教的研究, 

仅限于巴利文南传佛教的范围,作传论事,都受当时资料的制约。在20世纪 

开辟意大利佛学研究新领域的是著名学者C·图齐教授。从20年代到30年 

代初的10年中,他写过29部著作,涉足的范围包括中观、唯识和因明。他 

曾8次到中国西藏,从那里带走大量佛教文献。 



     (5)佛教在美国 

     美国人对佛教已经发生兴趣。自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至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佛学研究一度消沉。但战后随着佛教的迅速发展,佛学研究也进入 

高潮。 

     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主要与亚洲移民及其后裔带来的信仰习俗有 

关。这时期佛教已明显进入美国社会。随着日本移民涌入美国本土,西本愿 

寺和其他教派 (日莲宗、真言宗、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等)派出大批传教 

人员并建立众多的寺院,成立美国佛教会。此后,佛教虽屡遭波折,最终在 

西海岸各大城市取得立足点,并向东部许多大城市发展。在洛杉矶、芝加哥、 

纽约等地建立佛寺,发展教徒。1900年只有佛教徒几千人,到第二次世界大 

战前,发展到18000人。佛教由美国北向加拿大,南向巴西、阿根廷等地传 

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日美处于战争状态,日本的传教活动被勒令 

停止,日本佛教僧侣被关入集中营,直到1945年才获准恢复其宗教自由。佛 

教在美国虽一度受到挫折,但在战后即恢复并有较大规模的发展。 

     在美国,日本佛教传入最早、流行最广、势力最盛。这一时期美国的日 

本佛教宗派净土真宗,作为最早传入美国的佛教宗派于1899年创立了“北美 

佛教协会”,1942年后改名为“美国佛教会”。到1931年已成为美国实力 


… Page 58…

最雄厚的佛教宗派,建立起32座寺庙及一些别院。 

     日本禅宗自1883年传入美国以来,影响极广。禅宗的分支之一临济禅在 

美国的开山祖师宗演,于1897年推荐自己的得意弟子铃木大拙到美国伊利诺 

伊州担任杂志编辑。在 1920—1930年期间,铃木大拙与美国学者卡鲁斯合 

作,用英文写出很多介绍佛教禅宗的著作。1928年,宗演委派其在家弟子佐 

佐指月(1882—1946)在美国教授禅宗。佐佐指月于1930年在纽约建立了“美 

国佛教协会”,1945年改名“美国第一禅堂”。宗演的另一位高徒千崎如幻 

于1929年在洛杉矶创立一禅中心。1932年,池田顺教在加州首府沙克拉曼 

托建立了美国日莲宗总部,并在阿拉斯加、西雅图、俄勒冈、盐湖城、圣荷 

西、加德纳、芝加哥和加拿大的多伦多等地设立了分寺。 



     (6)国际佛教组织与主要活动 

    这时期的摩诃菩提会继续按其宗旨,在世界各国复兴、传播佛教,发掘 

和保护佛教遗迹,编纂佛典,印刷佛教经藏和研究佛学,在国内外宣传佛教, 

建立分支,致力于复兴印度和其它国家的佛教,使“摩诃菩提会”的活动成 

为一个广泛的佛教复兴运动。1920年在加尔各答建造了法芥子寺,该寺成为 

永久总部。又在各地购买土地,建立精舍、学校、图书馆和诊所等,以及从 

事巴利文藏经的翻译、整理和出版事业。1933年创办摩诃菩提学院,1936 

年又成立了摩诃菩提会青年联盟,发行《摩诃菩提与统一世界杂志》。参加 

菩提会的人有很多是知名印度学学者或佛教专家,因此它被看做知识阶层的 

组织。达摩波罗逝世后,该组织仍在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受战争 

影响,活动一度骤减。战后重新得到恢复。 

     巴利圣典会在这一阶段仍致力巴利语和巴利语佛教研究;刊行和翻译巴 

利语佛典和部分梵语、混合梵语佛经;编订出版巴利语字典、巴利文法和佛 

学辞典等。1922年,戴维斯逝世,夫人卡罗琳继任会长,学术活动一如既往, 

出版了举世闻名的《巴利语——英语字典》。1942年劳斯任第三任会长,时 

值二次大战期间,会务工作受到冲击,几乎停顿。1882—1927年间,圣典会 

发行会刊《巴利语圣典学会杂志》23期。 


… Page 59…

                     十、美洲及大洋洲的伊斯兰教 



                         1。美国黑人穆斯林运动 



     伊斯兰教传入美国已经时间较长,但真正扎下根是在20世纪初,它已成 

为美国发展最快的宗教之一,其信仰者由各种族的人所组成。 

     20年代,许多中东的穆斯林移居美国,尤其是在中西部,他们在那里充 

当沿街叫卖的小贩,或是在该地区日益兴旺的工厂当工人。1934年,他们在 

衣阿华州建立了清真寺。但是,真正对美国伊斯兰教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是 

30年代美国黑人穆斯林运动。这次运动美国黑人以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为目 

的,他们以伊斯兰教为旗帜,改信了伊斯兰教。 

     1930年,黑人运动领袖瓦利·丁·法尔德来到底特律市,宣传伊斯兰教 

义,重新开展黑人运动。他自称是来自阿拉伯城麦加的传教师,专为美国黑 

人而来。他宣称美国黑人的祖先是穆斯林,属于古老的沙巴兹族,是“安拉” 

的选民,以后迷失在北美的荒野上,现已被发现。黑人应通过认识自己的根 

源,返祖寻根,自强不息,皈信伊斯兰教,去赢得安拉的喜悦,摆脱“白色 

恶魔”(即白人)的控制。他著有《伊斯兰民族的秘密仪式》和《以数学阐 

述迷途知返的伊斯兰民族的意义》,作为传教依据。他在底特律建造礼拜寺, 

创办伊斯兰大学,3年之内皈依伊斯兰教的下层黑人达8000之众,逐渐形成 

严密的组织。法尔德进行传教最得力的助手伊利贾·穆罕默德于1932年在芝 

加哥建造了第二个礼拜寺,传播法尔德的宗教思想和主张。 

     1934年6月,法尔德失踪。以后该组织分裂。伊利贾·穆罕默德(1897 

—1975年)将该组织的活动中心迁到芝加哥,正式创立“伊斯兰民族”组织, 

后又名“美国穆斯林传教会”。这是一个半宗教性的民族主义组织,其总部 

称“芝加哥圣殿”。伊利贾宣称法尔德为安拉的代理人,而自己是受安拉派 

遣的使者,号召黑人改信自己的宗教——伊斯兰教,建立黑人自己的穆斯林 

自治国家。但是,该会在实践上又避免涉及政治,认为既是宗教首脑又是政 

治首脑的真主安拉本身将建立新的世界和“黑人国家的新伊斯兰教”。 

     该组织的教务大权由伊利贾掌管,其下设2名高级队长,一男一女,分 

别管理该组织的男女穆斯林。凡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接受该组织的教义、教 

规,履行入会仪式后均可参加它的活动。他采取许多有力措施,使该组织由 

原来的地区性活动迅速扩展为全国各地的黑人群众运动。自此,黑人穆斯林 

组织有时又被称为“黑人穆斯林运动”。其传教对象主要是城市下层黑人, 

大都是从南方农业区迁来的,文化程度很低。该组织以各地礼拜寺为基层组 

织,各寺教长由伊利贾委任,拥有成员最多的是纽约第7礼拜寺和洛杉矶第 

28礼拜寺。 

     在宗教思想上,该组织在早期以伊利贾所著的《至高智慧书》为经典, 

宣称法尔德为“马赫迪”(即救世主),伊利贾为“安拉的使者”;宣传“黑 

人至上”,人类的始祖是黑人;安拉是黑人的最高主宰者,美国黑人是“安 

拉的选民”,尤为尊贵。尤其是什叶派的观点在美国黑人穆斯林中比较流行。 

     “伊斯兰民族”的信奉者,又称为“黑色穆斯林”或“毕拉利安斯”。 

他们反对用“穆斯林”来称呼历史上就信仰伊斯兰教的当地黑人穆斯林。但 

这些人本身又被逊尼派穆斯林视为异教徒。1975年,伊利贾去世后,其子华 

莱士继任。 


… Page 60…

     此外,美国穆斯林还成立了一些伊斯兰教组织。1919年,伊斯兰教协会 

在密执安州的高地公园成立。1922年于布鲁克林成立了美国穆罕默德信徒协 

会,次年又在这里成立了青年穆斯林协会。1930年,阿拉伯旗帜会在昆西成 

立。 



                    2。其他美洲国家的穆斯林及其组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中东等地的穆斯林来到美洲的美国、加拿大、 

圭亚那、巴西、阿根廷等国,使伊斯兰教在美洲大陆得到发展。 

     圭亚那:1936年,印度孟买大毛拉舍姆斯丁·尼扎姆丁创立了全国性穆 

斯林组织——圭亚那伊斯兰联合总会。该会的宗旨是:领导全国穆斯林,严 

格履行伊斯兰教义务;照顾穆斯林需求,维护穆斯林的合法权益。主要活动 

包括营办伊斯兰教学校、穆斯林孤儿院,积极开展宣教活动。 

     加拿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英军中的穆斯林军人在加拿大服役期 

满后,留居当地。最早移民来的穆斯林主要是黎巴嫩人,他们于1938年建成 

了第一座清真寺。 

     巴西:1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