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宗教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宗教史-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满后,留居当地。最早移民来的穆斯林主要是黎巴嫩人,他们于1938年建成 

了第一座清真寺。 

     巴西:10世纪以来,被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卖到巴西的黑人奴隶中就有 

不少穆斯林,然而他们仅留下了一些历史的遗迹。从19世纪末开始,中东的 

黎巴嫩、叙利亚和巴基斯坦等地的穆斯林把巴西作为其外移的重要去处。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穆斯林移民主要居住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大城市, 

从事简单的小手工业,后来逐步渗入商业、服务业和各种自由职业。 



                         3。大洋洲伊斯兰教的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历史时期,由于外来移民 

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大洋洲也有所发展。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都有少量的穆斯林移民的到来。1926年,斐济穆 

斯林创立了斐济穆斯林同盟,这是一个全国性协调组织,其宗旨是满足穆斯 

林的宗教需求,协调各地区伊斯兰教组织的工作。 


… Page 61…

                          十一、欧洲的伊斯兰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原有的穆斯林聚居区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 

—黑塞哥维那和阿尔巴尼亚一带继续得到发展,同时大批土耳其穆斯林后裔 

留居在保加利亚东北部、罗马尼亚多布罗加地区、匈牙利等曾受奥斯曼土耳 

其帝国入侵的地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通过多种途径 

移民他国,主要是回到土耳其。留在原地的穆斯林,有的已经改变了信仰。 

此外,北非、中东的穆斯林通过移民来到了欧洲,他们多分布在英国、法国、 

德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原来的宗主国之中。 



                           1。前苏联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苏联的第二大宗教。苏联传统信仰伊斯兰教的有30多个民 

族,多分布在中亚的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土库曼和哈萨克,此外 

在外高加索和乌拉尔地区也有大批穆斯林居住。 

     十月革命后,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苏联穆斯林发生了诸多变化。20年代 

到30年代中期,苏维埃政权在政治上基本上解决了伊斯兰教的问题。在宣布 

东方穆斯林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逐步在穆斯林地区实行了政教分离和宗 

教同教育分离的“两分离”法令,废除了伊斯兰教与封建剥削合一的制度, 

剥夺了作为地主阶级组成部分的高级僧侣的特权。这使少数上层僧侣对苏维 

埃政权十分仇视。他们煽动许多伊斯兰教神职人员在国内战争期间参与推翻 

苏维埃政权的巴斯马奇叛乱,在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期进行抵制和破坏。但是, 

由于得不到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支持,最终都归于失败,不得不被迫接受苏维 

埃政权的改造。 

     苏维埃政府为了保证穆斯林的宗教信仰自由,将全苏联伊斯兰教划为4 

个辖区: 

     ①苏联欧洲部分与西伯利亚的逊尼派穆斯林宗教管理局,领导机构设在 

巴什基尔共和国的乌法; 

     ②中亚与哈萨克的逊尼派穆斯林宗教管理局,领导机构设在塔什干; 

     ③北高加索与达格斯坦的逊尼派穆斯林宗教管理局,领导机构在达格斯 

坦的布伊纳克斯克; 

     ④外高加索及全苏的什叶派穆斯林宗教管理局,其领导机构设于巴库。 

     1941年,卫国战争开始,绝大多数神职人员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当 

时4个伊斯兰教区的教务中心均发表声明,忠于苏维埃政权,谴责德国法西 

斯的侵略,并号召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族支援前线。这期间开放的清真 

寺约有1200座。在斯大林逝世前,清真寺数目一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 



                       2。其他欧洲国家的伊斯兰教 



     法国:进入20世纪后,阿尔及利亚等前法属北非、黑非洲等地的穆斯林 

涌入。1921年,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穆斯林战士,由巴黎 

市和法国内政部提供资助,建立了巴黎大清真寺。该寺能容纳千人进行礼拜。 

以后,巴黎大清真寺管辖巴黎、里昂、马赛等城市中由政府或外国投资修建 

的几乎所有的清真寺。1922年,旅居巴黎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 


… Page 62…

尼日利亚等国的穆斯林发起创建了“巴黎伊斯兰中心”。中心包括清真寺、 

伊斯兰学院、伊斯兰图书馆和接待厅,其宗旨是在巴黎社会上开展伊斯兰活 

动,宣传发扬伊斯兰精神,教育穆斯林履行教法规定的宗教功课,提高他们 

的宗教思想和知识水准,为当地穆斯林举办各种宗教仪式和社会公益事业, 

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后曾多次重建。1936年,法国在巴黎建立了“伊斯 

兰行政高等研究中心”,1973年改名“当代穆斯林世界研究所”,成为世界 

重要的伊斯兰学术研究机构之一。 

     德国:德国的穆斯林主要来自土耳其、摩洛哥、突尼斯等国。1926年, 

巴基斯坦的阿赫默迪亚教派在柏林建立了一座清真寺。1924年,第一个德国 

穆斯林社团在柏林——沙尔——罗腾堡地区建立。1932年,穆斯林移民在柏 

林成立“世界穆斯林大会德国分会”的民间组织。 

     希腊:希腊的穆斯林主要是奥斯曼土耳其占领期间的土耳其人及其后 

裔。1923年,约40万居住在希腊的土耳其穆斯林被遣返回土耳其,但仍有 

许多人留在当地。1932年,伊斯坦布尔的穆斯林领袖谢赫·穆斯塔法·艾凡 

迪在色雷斯地区发起创建希腊色雷斯伊斯兰联合组织。其宗旨是维护希腊穆 

斯林统一,普及伊斯兰教,遵照圣训行事。这个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被迫停止活动,战后又恢复活动。鼎盛时期曾拥有5000会员。该组织一直为 

穆斯林免受歧视,普及、推广伊斯兰文化而努力,因而在土耳其族穆斯林中 

享有很高的威信。 

     阿尔巴尼亚:在1946年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前,阿尔巴尼亚是一个穆斯 

林国家,全国250万人口中2/3是穆斯林。该国的伊斯兰教是随奥斯曼土耳 

其帝国的入侵而传入的。征服者一方面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另一方面加紧对 

基督教徒的迫害。阿尔巴尼亚的法律和习俗都深深根植于伊斯兰教原理。伊 

斯兰教法说明官 (即穆夫提)管理全国的清真寺和伊斯兰教育,并对国家的 

立法有着巨大的影响。教法说明官还领导一个伊斯兰教议会。阿尔巴尼亚的 

穆斯林社会一直和奥斯曼帝国时期一样保持着宗教组织秩序。 


… Page 63…

                         十二、中国的伊斯兰教 



     自清末民初以来,受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教育救国”、“科技救国”思 

想的影响,一批穆斯林学者、经师如王宽、阿卜杜勒·卡迪尔等提倡改革宗 

教教育,实行“经书两通”、“阿汉兼通”,采用现代教育方式创办了伊斯 

兰教新式学校,促进了中国穆斯林寺院经堂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化。这些伊 

斯兰教新式学校著名的有成达师范 (1925年由马松亭、唐柯三在济南创办, 

后迁北平)、上海伊斯兰回文师范学校 (1928)、四川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 

 (1928)、云南明德中学(1930)和杭州穆兴中学等。20世纪30年代以后, 

在全国各地回族穆斯林分布较多的地方,兴办的各类普通小学达四五百所, 

普通中学和师范专科学校也有二三十所。同时在旧式经堂教育中课程设置也 

在逐步改变,普遍增设汉语文、常识等课。在新疆地区,经堂教育由小型分 

散的私塾形式,发展到专门的宗教学校 (麦德莱赛),在教学形式、讲授内 

容和管理方式上,颇具该地区的民族特色。 

     与此同时,中国穆斯林开始派遣留学生到埃及的艾资哈尔大学及土耳其 

等伊斯兰国家留学,从1930年至1945年,埃及艾资哈尔大学接收中国穆斯 

林留学生,上海伊斯兰师范、昆明明德中学、成达师范及新疆先后派出六届 

40余名穆斯林学子。许多人学成归来,成为国内知名的穆斯林学者。 

    在这一时期,中国穆斯林建立的伊斯兰社会团体和学术文化机构日渐增 

多,广泛开展了学术活动。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为学术团体, 

如“清真学社”(1917年北平)、“中国回教学会”(1925年上海);第二 

类为文化团体,如“中国回教文化协会”(1934年上海)、“中国回教俱进 

会”;第三类为宗教团体,如“中国伊斯兰布道会”(1933年太原)、“中 

国回教公会”;第四类为教育团体,如“青海回教教育促进会”(1922年西 

宁)、“常德回教教育辅助会”(1920年湖南常德);第五类为青年团体, 

如“中国回教青年学会”等。参加这些团体的除回族穆斯林外,还有少数维 

吾尔、东乡族穆斯林。他们出版发行书刊,举办现代教育,改革经堂教育, 

翻译、出版伊斯兰教经籍,向中近东伊斯兰教国家派遣留学生,促进同外国 

穆斯林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了国内穆斯林的团结与交流。 

    30—40年代,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政策,并挑拨各 

民族之间的关系,以至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几起侮辱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严重 

事件。1931年,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主编的《新亚细亚》杂志登载了诽谤伊斯 

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和穆斯林风俗习惯的文章;1932年,由国民党要员直接 

主持的《南华文艺》与“北新书局”,先后出版了侮辱穆斯林的文字;1936 

年,《全民报》、《时言报》、《世界晚报》和《公民报》等刊载了侮辱穆 

斯林妇女及伊斯兰教长的文章《哈密出美女》;1947年,《北平新报》诋毁 

伊斯兰教“敬猪为亲”等等。这些事件极大地伤害了穆斯林的宗教感情和民 

族感情,引起了各地穆斯林的强烈愤慨,许多伊斯兰教界领袖及社会名人, 

以当时北平、上海的穆斯林社团为后盾,团结各族广大穆斯林为反对民族压 

迫,维护穆斯林的正当权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回族青年马骏、郭隆真、刘清扬与周恩来等 

一起领导了天津的斗争。在北京、上海等地,许多穆斯林参加了这一革命活 

动。济南的回民在马云亭阿訇的带领下砸毁反动派的喉舌《昌言报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次革命斗争中,穆斯林都起了积极、不可磨灭的 


… Page 64…

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穆斯林纷纷加入了抗敌救国的行列。在 1937 

年“七·七事变”中,北平回族穆斯林即组织了“北平回民抗敌守土后援会”, 

积极展开对抗日将士的后勤支援。当年冬,时子周、王静斋等在河南郑州发 

起成立“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次年在武汉改名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 

并在大后方各省、市 (县)设立分、支会,高举“兴教建国”的旗帜,为反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分裂阴谋,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贡献力量。庞士 

谦、马天英等分别组织了“中国留埃学生朝觐团”和“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 

向世界揭露日寇的暴行,介绍中国穆斯林的抗战情况。各解放区也成立了抗 

日救亡团体,如在冀鲁边区,1940年初,王连芳等人筹备成立了“回民抗日 

救国总会”,革命圣地延安也成立了“延安回民救国协会”,有效地团结了 

回族穆斯林群众同日本侵略者、回奸进行斗争。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 

等穆斯林抗日组织成为各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力量。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振兴民族和伊斯兰文化,许多穆斯林知识分子 

还在各地创办了许多刊物。继《醒回篇》之后,1925年,云南创刊了《清真 

月报》。此后,《伊光》(1927年天津)、《震宗报》(1927年北京)、《月 

华》 (1928年北京)、《清真铎报》(1929年昆明)、《穆士林》(1930 

年香港)、《突厥》(1934年南京)、《回教青年》(1936年南京)、《伊 

理月刊》(1936年汉口)、《回教大众》(1938年武汉)、《中国回教救国 

协会会刊》(1939年重庆)、《回教论坛》(1939年重庆)、《绿旗》(1939 

年上海租界)、《回教文化》(1941年重庆)等先后出版发行。这一时期, 

穆斯林刊物多达数十种。其中《月华》出版到1948年,经时20年,《清真 

铎报》亦坚持时间甚长。这两个刊物影响甚大。 

    伊斯兰文化学术活动很盛,先后抽译、选译和全译出版了《古兰经》及 

其他典籍的汉语译本和维吾尔文译本。1919年,马魁麟、杨德元《宝命真经》 

选译本刊行;1927年,李铁铮汉语通译本《可兰经》刊行;1931年,姬觉弥 

译《汉译古兰经》刊行;1932—1946年,王静斋译《古兰经译解》甲、乙、 

丙三种译本先后刊行;1942年,李廷相译《天经译解》刊行;次年,刘锦标 

译《可兰经汉译附传》刊行。大批宗教义理方面的著作刊印出版,教史研究 

兴起。1927年,非穆斯林学者阿垣发表了《回回教入中国史略》,1935年出 

版了金吉堂著《中国回教史研究》,以后《中国回教史鉴》、《中国回教史》、 

 《中国回教小史》、《中国回教史纲要参考资料》等先后刊印。为便于穆斯 

林购置经书刊物,一些地方建立了经书流通机构,如 1928年上海创办的中国 

回教经书局。这些形成了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