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宗教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宗教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及民事权利,禁止宗教教职人员参与政治活动,神职人员没有选举权;教士 

作为职业人员不得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不得在公开场合或宗教集会上批评 


… Page 21…

国家法律或政府当局;教士不得随便传教;禁止一切天主教出版以及同天主 

教会有关的党派;②政府有权确定各宗教团体教职人员的最大限额;有权决 

定宗教活动场所的开放与关闭;宗教组织兴建新教堂须事先申请;国家把对 

教会的骚扰合法化,对独身制及宗教誓愿提出质疑,禁止教堂之外及政府控 

制之外的一切宗教活动;③宗教组织没有法人资格,不得占有土地等不动产。 

宪法规定,“教会不得占有、经营和承袭不动产”;天主教会及其他宗教团 

体均无法人资格;国内法视定,教会不能拥有地产,教室归政府所有。为了 

国家的利益没收教会所有的财产;④学校非教派化;公立学校不得教授宗教 

课;禁止神父及教士教学:不承认修院学历。1924—28年卡列斯执政期间, 

天主教会成立“保卫宗教自由全国联盟”,组织抗议活动。该组织的抗议活 

动导致三项新法律的颁布,其中第二项法律迫使墨西哥主教团在神父们的参 

与下于1926年7月31日该法律生效前终止一切教会活动。面对政府的迫害, 

墨西哥天主教会进行武装反抗,并于1928年成立公教进行会以保持教会的活 

动。在1926—1929年期间,有78名神父被杀。政府同教会于1929年达成临 

时协议并由教皇庇护十一世修订,其中包括禁止做弥撒,但政府和教会双方 

对修改都不满意。1932年9月29日教皇发表通谕《苦难生命的焦虑》呼吁 

墨西哥教士及天主教徒通过祈祷维护天主教会的权益。为此,政府第三次驱 

逐圣座驻墨西哥代表。1934—1940年卡德拉斯总统执政期间,继续执行没收 

教会财产的政策,而且在所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及性 

知识教育,修院也被关闭。1937年4月,教皇在致墨西哥教徒信中要他们和 

平地组织,扩大公教进行会的组织及活动并保持信仰。修院被关闭后,教皇 

在美国主教团的支持下,决定于1937年9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蒙特组玛设立 

全国教皇修院为墨西哥培养教士。1940年阿维拉将军上台(1940—1944年), 

终止了对教会的迫害政策。 

    在上个世纪,天主教一直是巴西的官方宗教。1890年巴西联邦成立时实 

行的政教分离原则在1934年的宪法中被推翻,直到1946年又恢复了政教分 

离的原则。在此期间,天主教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天主教主教区从1900年的 

19个增加到1950年的114个;天主教的宗教教育得到加强,发展较快,1939 

年在里约热内卢成立了天主教大学。 

     1930年以后,阿根廷多次发生军事政变,天主教会在此期间不断发展。 

1931年成立了阿根廷天主教行动党,创立了新主教区。1934年在首都布宜诺 

斯艾利斯举行国际圣体大会。同年11月在此召开了国际天主教大会例会,会 

议主持者是帕切利枢机主教 (即后来的教皇庇护十二世)。他支持以总主教 

科佩略为首的阿根廷主教会的活动。1943年军事政变后,拉米雷斯担任临时 

总统,他取消了言论与集会的自由,颁布法令将宗教作为所有国立学校的必 

修课。 

    在1933年以前,天主教一直是秘鲁的官方宗教。1933年秘鲁宪法宣布, 

秘鲁不再是法定的天主教国家。宪法规定:为了尊重本国大多数公民的感情, 

国家保护罗马公教。其它宗教享有进行各自宗教崇拜的自由;国家同天主教 

会的关系由议会通过的、行政权力决定的协定约束;行使总主教或主教职权 

的人,必须生而为秘鲁人,或者在接受任命前作为秘鲁公民至少有三年时间, 

并在职期间继续在秘鲁居住。宪法明确规定的总统职责包括:向罗马教廷提 

出总主教和主教的候选人名单,保证本国天主教会接受教皇的训令;有权任 

命神父及其他神职人员。1941年颁布的公共教育法规定,秘鲁的一切教育机 


… Page 22…

构,包括公立的和私立的以及刑事机关设立的教育机构,都必须进行有关天 

主教知识的义务教育。宗教教育由国家天主教教育局负责监督管理。 

     乌拉圭自1917年起独裁与自由政体相互更替。1934年天主教圣体大会 

在乌拉圭举行,1935年宪法修正案保证宗教信仰自由和堕胎自由,政府的宗 

教政策使得教会学校得以较快发展。秘鲁于1917年在首都利马设立一座天主 

教大学,1942年9月30日被授予“宗座大学”的称号。 

     哥伦比亚天主教会在1948年时有1072个堂区,2263座教堂,1642名神 

父,约1000万名天主教徒,占人口的97%左右。 



     (2)亚非及澳洲的天主教 

     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在20世纪初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22年宗座派 

驻华代表;中国天主教会中华籍教士与洋教士之间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中 

国教会管理权逐渐转交华籍教士;法国对中国教会的保教权被废止;长期以 

来痛苦的礼仪之争有了令人欣慰的结局。1924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华全国主教 

会议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39年12月8日,圣座就中国天主教徒持 

守中国礼仪事发布新指令。然而抗日战争严重地制约了中国天主教会的发 

展。1941年12月,有一名主教、一名宗座监牧、55名神父、70名修士及9 

名修女遭屠杀。然而信徒人数仍不断增长,1941年底增长到3128157人。1941 

年12月日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中国天主教会来说是个转折点。在此之前, 

活跃于中国教会的传教士中有五分之三来自海外,其中85%属于交战双方中 

的一方。因而,中国天主教会发展的重任落在了中国教士的身上。尽管有战 

争的影响,圣座仍着手建立中国天主教会的圣统制。1942年初,中国天主教 

会有88个宗座代牧区,39个宗座监牧区。这39个宗座监牧区逐步被升格为 

宗座代牧区并交由中国籍教士负责。到1946年,中国籍主教级教士已达28 

名,其中21人是主教,5005名神父中有2008名是中国籍,此外还有1262 

名修士和6138名修女。 

     第一名日本籍主教是由教皇庇护十一世于1927年10月30日在罗马祝圣 

的。自1932年起,日本天主教会中关于教会由日本人自己治理的呼声越来越 

高涨。1936年,圣座向教会日本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5月25日,教皇庇护 

十一世批准了传信部的有关指示,日本教徒不仅被允许参加爱国的纯民俗的 

仪式活动,而且有此义务。然而圣座这一态度上的改变并未能阻止随后数年 

里天主教会及其他基督教会中掀起强大的排外的日本民族主义运动。1939年 

3月25日的“宗教组织法”毋庸置疑地表明,政府希望彻底控制教会团体而 

不再承认外国人是日本宗教社团的代表。罗马圣座被迫让日本的外籍主教辞 

职。日本籍主教掌管教会治理权后制定日本教会的宪章并于1941年5月获得 

政府的承认。这一宪章受到罗马方面的严厉斥责。然而当时的传信部部长比 

昂蒂(1933—1960年在职)对此表示支持,并希望其他国家的传教会仿效。 

    韩国自1927年起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教士,但后来天主教会的韩国化受到 

日本侵略的阻碍,因为日本占领者希望由日本人领导韩国教会。 

    在南亚,印度天主教会也在寻求脱离殖民色彩,力图实现本土化。 

     1934年11月18日至12月6日在越南召开的河内会议改变了法属印度 

支那天主教会的发展进程。会议议程包括推行《天主教会法典》、跟上时代 

发展、向外传教守则、本地与外来教士关系的改善、学习使用当地语言和了 

解当地文化、教士服饰民族化以及为本地教士接管教会领导权做准备等。第 


… Page 23…

一位越南主教于1933年6月接受教皇庇护十一世的祝圣,这是越南教会本地 

化的第一步。法国殖民当局虽然为这种进程制造种种障碍,但越南教会的本 

地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菲律宾素有“亚洲唯一的天主教国家”之称,早在1905年它就有了自己 

的第一位主教,1943年有了第一位总主教,然而它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也面 

临着脱离西班牙殖民教会主宰而实现本土化的问题。 

    非洲天主教会的本地化进程开始得较晚,1928年在贝宁祝圣了第一位非 

洲籍神父,而到了1939年10月29日,才有两名非洲人接受教皇庇护十一世 

的主教祝圣礼。 

    埃塞俄比亚在塞拉西皇帝 (于1930年11月2日登基)统治期间,天主 

教各修会以各种方式再次进入埃塞俄比亚,并曾经一度赢得了一定的地位。 

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并于1936年5月占领首都 

亚的斯亚贝巴,塞拉西被迫流亡英国。随后,意大利把埃塞俄比亚、厄立特 

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合并为“意属东非帝国”,天主教被确立为帝国的官方宗 

教,非意大利籍的传教士被驱逐出境。1941年,意大利占领军向埃塞俄比亚 

抵抗部队和盟军投降,塞拉西于同年5月5日返回埃塞俄比亚继续执政,天 

主教会的特权随之被取缔。 

    本世纪初,大洋洲天主教会的发展是令人注目的。1929年在澳大利亚举 

行了一次国际圣体大会。1937年9月4日至12日在悉尼召开的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天主教会第四届理事会年会讨论了《天主教会法典》的贯彻及更加统 

一规范的牧养传教方法等问题,然而天主教仍不是澳大利亚的主要宗教,1947 

年澳大利亚天主教徒只占人口的 21%。新西兰天主教在国内的影响不是很 

大,天主教徒在1926年占人口的12。9%,在新西兰基督教会中列第三位。 


… Page 24…

                              三、基督教新教 



                      1。欧美的基督教新教神学思潮 



     (1)自由主义神学 

     自由主义神学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初,是对西方影响最大的 

神学思潮。作为现代基督教的一种神学思潮,它主张基督教的形式以及对教 

义的阐释应该适应历史与科学的发展,适应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氛围,基督教 

神学教义应按照现代科学世界观对基督教的启示重新解释,极力调和宗教思 

想与现代知识的矛盾。它相信理性和经验的权威,认为一切信仰都应接受理 

性和经验的检验,当然也包括宗教信仰。它强调上帝的内在性,认为上帝寓 

于现实之中,而不是高于现实世界的超然物,因而宣称通过社会福音,“上 

帝之国”可以在地上实现。欧洲自由主义神学的主要代表是德国新教神学家 

里奇尔和哈纳克 (1851—193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自由主义神学在 

欧洲逐渐走向衰落,让位于“危机神学”。然而它在美国得以继续发展,因 

为美国没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危机的打击。它在美国的发展受到美国流行 

的实用主义思潮的极大影响,强调现实经验,因而被称为“现实主义自由派 

神学”,代表人物之一是富司迪 (1878—1969)。富司迪于两次世界大战期 

间是纽约协和神学院实用神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完人模范》、《服务的意 

义》和《理解圣经指南》等。 

     美国自由主义神学的主要成员大部分集中在芝加哥大学神学院,因而又 

被称为“芝加哥学派”,其代表人物包括马修斯(1863—1949)和麦金托什 

 (1877—1948)。麦金托什是最著名的经验主义自由派神学家。他出生于加 

拿大,1916年至1932年担任耶鲁大学教授,1920年至1938年担任耶鲁大学 

研究生院宗教系主任,1933年至1942年担任耶鲁大学神学院神学与宗教哲 

学教授。著作颇丰,主要有《交战世界中的上帝》、《神学作为一种经验科 

学》、《基督教的合理性》、《宗教实在论》、《社会宗教》和《关于上帝 

的沉思》等。四五十年代,自由主义神学由于受到新正统神学和保守主义神 

学的夹击,同时又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走向衰 

落。 



     (2)保守主义神学又称基要主义神学,它与自由主义神学相对立 

     该派神学强调《圣经》的绝对权威性和可信性,强调信徒个人的重生, 

认为只有通过个人道德生活的纯洁和对上帝的虔诚信仰,通过对基督的信 

赖,才能获得最后的救赎。该派最著名的代表是格雷沙姆·马琴(1881— 

1937),他被自由主义神学家指责为基要主义者,他的著作《基督由圣母所 

生》捍卫了保守主义神学的主要教义。1910—1915年间,以托里(1856— 

1928)为首的一部分美国极端保守派神学家陆续编写出版了12本由一些论文 

组成的小册子,系统地阐述了保守主义的神学思想。小册子中的论文由英美 

一些持有归正派、前千僖年派及圣洁派神学观点的保守人士编写,主要在圣 

经权威与真实性、基督论及福音主义等方面批驳自由主义观点,维护保守派 

基督教。这些小册子发行量很大,主要向美国中下层基督教徒免费散发,因 

此基要主义神学很快在美国社会掀起了“信仰复兴”运动。这些小册子总称 

为《基本要道》,因而保守主义神学在美国又称基要主义神学。该派神学在 


… Page 25…

美国基督教新教福音派教会中影响很大。 



     (3)新正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