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宗教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宗教史-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基本要道》,因而保守主义神学在美国又称基要主义神学。该派神学在 


… Page 25…

美国基督教新教福音派教会中影响很大。 



     (3)新正统神学 

    该派神学也是受现代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神学思潮,它介于自由主义和保 

守主义神学之间,曾盛行于本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期间。由于它生逢世界 

性经济大萧条和世界大战的危机,所以又被称为“危机神学”或“辩证神学”。 

该派神学主张用《圣经》和基督教正统神学的传统规范来阐释教义,但它又 

继承了自由主义神学的现实主义内容,因而又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神学”。 

它既反对保守主义神学拘泥于《圣经》词句的观点,也反对自由主义神学对 

 《圣经》的批判性研究,而坚持肯定《圣经》的统一性、权威性和基督教信 

仰的唯一性,用基督教的正统信仰来解释现代社会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该派的创始人是瑞士加尔文宗神学家卡尔·巴特 (1886—1968)。他出 

生于瑞士的巴塞尔,曾在伯尔尼、柏林、符腾堡和马尔堡等大学学习,深受 

自由主义神学的影响。后来曾在戈廷根、敏斯特和波恩教授神学。1933年希 

特勒上台后,他因反对德国纳粹而于1935年被驱逐出德国而回到巴塞尔,直 

到1962年退休。他的代表作《注释》(1919年)对欧洲基督教神 

学影响极大,此书也奠定了新正统神学的基础。该派神学的另一著名代表是 

布鲁内尔 (1889—1966),他认为启示神学是唯一的神学,反对把神学人文 

主义化和自由主义化,他的代表作是《基督教和文化》。新正统神学传入美 

国后曾一度取得基督教神学的统治地位,其代表人物有尼布尔(1894—1970) 

和保罗·蒂利希 (1886—1965)。尼布尔的代表作《道德的个人和不道德的 

社会》,批评了自由主义神学,同时又对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了抨击。 

蒂利希的代表作《系统神学》受到存在主义的较大影响,他既坚持马丁·路 

德的传统教义,又主张结合时代阐释神学。 



                          2。欧美的基督教新教 



     (1)欧洲的新教 

    北欧国家如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和冰岛等,都是以新教为主要宗教 

的国家。新教路德宗是这些国家的官方教会。芬兰1923年的《宗教自由法》 

规定,芬兰路德福音教会的最高权力归芬兰政府,芬兰教会作为民族教会在 

芬兰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1919年,英国国教会成立教会大会,作为国教会的最高行政机构,下设 

坎特怕雷大主教区立法会议和约克大主教区立法会议。在1922年至1935年 

间,英国圣公宗的圣品相继得到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府和另外几个正教会有 

条件的承认。1942年,英国教会联合会成立。 

    瑞士的新教以归正宗为主,瑞士新教教会联合会成立于1920年。法国新 

教以加尔文字和路德宗为主,卫理公会、公理会和两个归正派教会于 1938 

年联合组成法国归正会,是法国最大的新教教会。 

    德国福音教会是德国最大的新教教会,它是由路德宗教会和加尔文宗教 

会联合组成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德国人的精神随之崩溃, 

对一切都失去了信赖,包括对教会,因而大批人离开新教教会。巴特的“危 

机神学”即是这种危机和失落的反映,但又加剧了这种情绪。希特勒上台后 

试图把国家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用于宗教方面,组成德国国家基督教会。他通 


… Page 26…

过立法手段使德国28个州的新教教会一体化。1933年7月在德国新教教会 

丑名昭著的选举会议上,德国国家基督教会派获胜,从此以后,大部分德国 

新教教会成为国家教会,为纳粹德国效劳,而基督教青年组织被并入希特勒 

的纳粹青年运动。希特勒还干涉教会事务,任命缪勒为新改组的德国福音教 

会的帝国主教。 

     一些不愿意参加国家教会的新教教会和神学家组成新的教会,如涅姆勒 

领导的一部分牧师以及受著名神学家巴特和他的神学影响的一些神学家。这 

些人联合组成“忏悔社团”,后来发展为“忏悔教会”。其领导人于1934 

年5月在巴门召开第一届会议并发表神学声明,声称只有自己是德国福音教 

会的真正代表。声明包括六条“福音真理”,抨击了关于教会作为国家机构 

的一个部门应该担负国家的职责的观点。它指出了存在于德国教会和社会中 

根深蒂固的错误:把个人的信念寄托在现实生命上而不是寄托在上帝的恩宠 

之上;从历史、理性和欲望中寻求上帝的真言而不是通过作为上帝真言的耶 

稣基督,除了《圣经》再没有其他的启示。因而挑起了关于真假教会的争论。 

帝国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打击“忏悔教会”,包括解除巴特的波恩大学神学教 

授职务并把他驱逐回他的老家巴塞尔、逮捕涅姆勒以及禁止神学教育等。然 

而,“忏悔教会”在欧洲其他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西班牙最大的新教福音派联合组织“西班牙福音教会”采纳加尔文宗荷 

尔维特信纲,采用长老制教政体制。它于1919年同西班牙政府签定“合作协 

议”,范围涉及教产税收、职业传教、宗教教育等有关福音教会同政府之间 

关系,共13条。 

    捷克斯洛伐克胡斯派教会是捷克斯洛伐克除了天主教会以外的最大教 

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天主教会一部分神父和教友要求在礼 

仪中采用民族语言、神父准许结婚以及平信徒更大限度地参与教会管理活 

动。罗马教廷对此置之不理,导致捷克斯洛代克天主教会内部出现“脱离罗 

马”运动,一批教士和教友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组成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天主 

教会(其中有些人加入了捷克弟兄福音教会)。1927年改称捷克斯洛伐克胡 

斯教会,1935年再次恢复使徒承袭传统,采用圣统制。在接受了胡斯派的观 

点后,它仍保留着天主教的许多特点,认为自己属于革新天主教派而不是新 

教教派。1918年,捷克信义宗和归正宗教会合并而成立了捷克弟兄福音教 

会。 



     (2)北美的新教 

     美国的新教派别数目众多。第一大教派是浸礼派,主要分为南北两派, 

共有十多个组织,其中最大的组织是南浸会。1917年,因为在内部章程问题 

上发生争执,一部分浸礼派教会成立了美国全国浸礼派大会,是美国黑人浸 

礼派教会组织。1932年,22个独立的保守浸礼派教会退出北方浸礼派协会, 

组成纯正浸礼派教会总协会,神学观点很保守,相信基督复临。卫斯理宗是 

美国新教中的第二大教派。1939年,美以美会和监理分会及美普会联合成立 

卫理公会。信义宗是美国新教中的第三大教派。1918年,一些信义宗教会成 

立了“信义宗联合会”。长老宗和圣公会也是美国主要的新教教派。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在受到文化危机困扰的美国,一些新教保守派团体联合起来向 

新教现代派和危及基要派的“基本要道”(如物种进化和对《圣经》中有关 

上帝造物以及人类的理解)的文化变革宣战。在各新教教会中,基要派向自 


… Page 27…

由派发起进攻,争夺教会领导权,他们的理由是自由派歪曲传统教义神学以 

迎合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尽管基要派同自由派之争波及到美国几乎所有的新 

教主流派教会,但最为激烈的争论发生在北方浸礼派和北方长老派之间。基 

要派认为,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驱使德国发动了战争,而这 

种观点现在又在危及着美国基督教文明的基础。他们试图阻止在学校里教授 

进化论。20年代中期,南方的几个州通过了有关立法,禁止在学校里教授有 

关人体器官进化的知识。这一争论在1925年田纳西州达顿的斯科普案中发展 

到顶点。曾三度竞选总统并担任反进化论组织全国主席的布莱安(1860— 

1925)同持不可知论观点的律师戴罗进行辩论。布莱安遭到新闻舆论的嘲笑 

并在结案后不久死去,导致美国反进化论运动的日益衰退。在新教主流派教 

会和主流文化中逐渐失去影响的基要派在30年代进行了改组,40年代又分 

化为两个派别:福音派和严格意义上的基要派。福音派虽在神学上仍是保守 

的,但较以前更趋向于温和派;而严格意义上的基要派则比以前更加保守偏 

激。1941年,以麦克因泰为首的基要派组成美国基督教会联合会,同联邦教 

会联合会对抗。1942年,一些福音派教会联合组成美国全国福音派协会。基 

要派重视传教和福音,因而它的影响力在30年代以后得到了体现。 

    在欧洲基督教合一运动的推动下,加拿大的新教教派也开始考虑合一问 

题。其中五个主要的新教教派圣公宗、浸礼宗、长老宗、公理宗和卫斯理宗 

教会认真讨论了这个问题。但圣公宗和浸礼宗教会退出协商,于是在 1925 

年,三分之二的长老派教会和公理派教会、卫斯理派教会在多伦多合并成立 

加拿大联合教会,成为加拿大最大的新教教派组织。而拒绝参加联合教会的 

一些长老派教会也在1925年组成了加拿大长老会。1944年,六个宗派的领 

袖在多伦多成立了加拿大教会联合会。 

     1926年,澳大利亚基督教会在墨尔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宣教会议,成立 

了澳大利亚全国宣教理事会。新西兰新教中的最大教派是圣公宗,20世纪初 

占新西兰人口的40%左右,而当地的土著民族毛利族人中,1926年有三分之 

一的人是圣公会的信徒,长老宗是新西兰第二大新教教派,1926年信徒人数 

占总人口的23。5%。卫斯理宗是新西兰的第三大新教教派,1926年该派成员 

占新西兰人口的8。9%。1941年,新西兰基督教全国协会成立。 



     (3)道德重整运动 

    道德重整运动是20世纪前半叶由美国信义宗牧师布克曼(1878—1961) 

发起的基督教跨教派的信仰复兴运动。布克曼于1922年辞去在美国哈特福德 

神学院的教学工作,发起一场世界性的福音复兴运动。他提出,基督徒要在 

上帝的指导下,按照“四大道德标准”,通过改造自己的人格来改造世界。 

四大道德标准就是绝对诚实、绝对纯洁、绝对无私和绝对的爱,因而称为道 

德复兴运动。该运动首先于1922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发起并获得支持,一些信 

徒按照这些原则自发组织一些小组,被称为“牛津团契”。该运动很快发展 

到美、英、荷兰、南非等60多个国家,吸引了一大批成员。1938年,该运 

动在瑞士英特雷肯召开第一届世界大会,改名为道德重整运动。它在美国纽 

约和芝加哥、瑞士、日本等地设有总部。该运动持强烈的反对共产主义的立 

场,因反对希特勒和纳粹不力而受到谴责。 



                      3。亚非拉地区的基督教新教 


… Page 28…

     第三世界国家的基督教新教随着西方军事殖民和文化入侵而传入和发 

展。20世纪前半叶,在反对西方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下,这些地区的基 

督教本色化运动蓬勃发展。西方新教传教协会也改变了策略,鼓励传教地区 

本色化和教会合一运动的发展。在国际基督教宣教协会的支持下,一些第三 

世界国家的基督教全国协会相继成立,有印度(1922)、中国(1922)、日 

本 (1923)、朝鲜(1924)、刚果(1924)等。 

    在拉美国家中,巴西的新教势力最大,组织也最完善,教徒人数约占拉 

美新教人数的一半。1934年,巴西新教教会成立了巴西福音派联合会,其前 

身是巴西合作委员会,长老会人士阿玛尔德(1893—1962)担任第一届秘书 

长。 

     墨西哥新教受美国新教的影响很大,九个最早进入墨西哥的新教差会于 

1917年共同签署“礼让条约”,在墨西哥确定各自的传教范围,以避免传教 

活动中的冲突。1930年,自治的墨西哥卫理公会成立。墨西哥第一大新教教 

派是长老会,全国长老会在1935年至1960年间,成员数量增长了八倍。 

    基督教新教最早于1899年传入菲律宾,1929年菲基督教长老会同公理 

会联合组成“联合福音教会”。浸礼会传入菲律宾后于1935年成立了“菲律 

宾浸礼宗大会”。基督门徒会同联合兄弟会于1943年合并为福音教会。 

     1923年,日本全国基督教协会成立。1939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颁布宗 

教团体法,强制推行教派联合政策,日本基督教新教各派联合组成日本基督 

教联合教会。 

     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基督教新教大规模传入中国也是伴随着西方 

列强的武装殖民和文化侵略而来的,在西方殖民后盾的支持下在中国享有各 

种特权,无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传统,加上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进步的知识 

分子视宗教为民主和科学的敌人,因而在中国上层知识界和下层群众中普遍 

存在着仇视基督教的情绪。1922年3月在上海成立的“非基督教学生同盟”, 

就是20世纪20年代初起源于知识界的“非基督教运动”的主要组织之一。 

该运动把反对基督教视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殖民列强的一部分。在中国基督 

教界,起源于19世界下半叶的反对西方教会控制、争取中国教会独立自主的 

教会本色化运动也有了新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