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本草述钩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27-本草述钩元-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火化 

卷十三石草部
马勃
内容:五六月中。湿地及腐木上卒然而发。紫褐虚浮。弹之尘出。大如斗者。重不过钱 
秋采之。 
味辛气平。其质轻虚。上焦肺经药也。清肺散血热解毒。治时疫大头痛。及喉痹咽疼。 
(去膜。 
得。马勃一 
吐涎血即 
为末。沙 
〔论〕马勃本于腐化之气。当五六月火土极盛时。百物化生之气已极。即腐化之气。亦 
乘斯 
之 
〔修治〕以生布张开。将马勃于上摩擦。下以盘承取。末用。 

卷十三石草部
卷柏
内容:一名豹足。一名求股。一名万岁。一名长生不死草。出常山山谷。关陕沂兖亦有之 
生石上。春分宿根再发。高三五寸。细叶似侧柏。屈藏如鸡足。根紫赤多须。六七月采 
阴干。 
气味辛平。本经主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症瘕血闭绝子。(此阴不得阳之配所致。 
非 
痿 
卷柏 
每 
〔论〕卷柏一名交时。言春分始发。时值阴离于阳。能与阳相交合。故主五脏至阴之地 
为邪 
瘕血 

卷十四
谷部
内容:〔五谷总论〕经言五谷为养。以麻麦稻黍豆。配肝心脾肺肾。是五谷固养生所资。而非 
治 
尝 
肾 
自肾而外。二说互异。且以五脏之病言所宜食。又曰。肝病宜麻。心病宜麦。脾病宜粳米。 
肺病宜黄黍。肾病宜大豆。此说固为足据 
味甘。在谷曰粳米。心苦缓。急食酸以收 
之。色黄味咸。在谷曰大豆。肺苦气上逆 
急食辛以润之。色黑味辛。在谷曰黄黍。 
气味。与五脏合而和者以为养。然五脏各司一 
养。而还取相剂以救偏。养生者又宜悉于斯义耳 

卷十四谷部
胡麻
内容:本经胡麻一名巨胜。即今油麻。亦曰脂麻。(俗作芝麻)古者中国只有大麻。其实为 。 
汉 
物 
味甘气平。入足太阴兼入足厥阴少阴经。性与茯苓相宜。(隐居)润养五脏。疗虚羸伤 
中。补 
新。士良)逐风 
麻木谷而治风。( 
一味九蒸九曝。加茅 
膝当归地黄续断桑寄生 
治似中风口眼 斜。半身不遂。服久 
亦能休粮。用巨胜白蜜。等分合服。患 
x白油麻x 
取油。以白者为胜。故名。 
味甘。生者。性寒而治疾。炒者。性热而发病。蒸者。性温而补人。生主客热因痰饮成 
癖 
〔论〕胡麻种于四月。斩获于夏末。以火土始终。而油润脂溢乃尔。是真于至阳之会。 
宣 
耐寒暑。)其黑者。色通于肾。赋天一之专气。尤能以润五 
于治风。归功益血。其用与他味不同。盖人身水谷所化之精 
而后入于脉。其和 
麻脂润。已能从 
征于色乎。盖其 
为要药。义不出 
x麻油x 
炒熟。乘热压出油。谓之生油。但可点照。须再煎炼。乃为熟油。可食。不中点 
)入药。以乌麻油为上。白麻者次之。(濒湖) 
味甘。微寒。生主天行热 。肠内结热。下三焦热毒瓦斯。通大小肠。治蛔心痛。产妇胞 
衣 
生于麻。麻 
若煎 
则出火星。 
痛消肿之功。(又)麻 
毒。麻油一碗灌之。入血余一味熬 
油煎葱黑色。趁热。通手旋涂自消。痈 
碗。分五次。一日服尽。使毒瓦斯不内攻。预解痘 
内。柳枝搅稠如蜜。每服二三蚬壳。大人二合。 
扁鹊油剂法。直指用麻油童便各半盏。遇时行暄 
麻油半两。好蜜一两。同煎数十沸。温服即下。 
〔论〕麻油之最能解毒者。即为其始终于火土之时。却宣金水之化气而脂润。正以对夫 
结热 
生者。多食发冷疾。脾胃虚寒作泻者。不宜食。熬熟。治饮食甚美。但须逐日熬用。经 
宿则 
x麻枯饼x 
此榨出油麻渣也。乌须法。麻枯八两。盐花三两。 
以铁盖。盐泥泥之。 赤取细末。日日揩牙三次。揩毕 

卷十四谷部
大麻
内容:一名火麻。亦曰黄麻。麻品凡五。黄络苎 白也。黄叶五歧。络叶无歧。苎叶圆 
茎皆 
剥皮作麻。其 白而有棱。轻虚。可作烛心。(濒湖)早春种者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 
春种为秋 
x麻仁x 
味甘气平。性滑利下行。走而不守。入足太阴手阳明经。补中益气。复血脉。通关 
润五脏。去风。久服肥健不老。下气逐水气。专利大肠风热结燥。治血痢。利小便。除 
疗消渴便涩。香港脚肿渴。利女子经脉。(诸本草)汗多胃热便难。三者皆因燥热而亡津液。 
燥者润之。故脾约丸用麻仁润足太阴之燥及通肠也。(海藏)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 
之甘以缓脾润燥。(无己)麻仁粥治风水。腹大腰脐重痛不可转动。用冬麻子半斤。研碎。 
水 
老人 
可 
一 
升 
曝 
同 
者 
气吸吸。口燥热淋。用大麻仁五 
数斗。小便赤涩。用秋麻子仁一升 
汁煮绿豆。空心食极效。 
小豆一升煮熟。食 
日二。 
〔论〕麻仁润燥。本经首谓其补中益气。是属何义。尔雅翼云。麦黄种 (有子曰 。 
无子 
化液 
正其 
血药而有 
故于大肠 
者。且其所 
也。)夫大 
燥金本风木 
阳而宣至阴 
热。不可想 
化。何以为 
此从阳化阴 
正属肾肝 
事。妇人 
〔修治〕极难去壳。取帛包置沸汤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着水。次日日中 
曝干 

卷十四谷部
小麦
内容:大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之气。故为五谷贵。地暖处亦可春种。至夏 
而四气不足。故有毒。(颂)麦性恶湿。久潦即多不熟。(濒湖) 
味甘。气微寒。入手少阴太阳经。新麦性热。陈麦平和。(濒湖) 
主养心气。止虚汗。心病宜食之。除客热烦渴咽燥。(作汤不许皮坼。坼则性温。不能 
消热 
烦止 
x白面x 
气味甘温。性壅热。(不能消热止烦)有微毒。(吞汉椒。食萝卜。能解。)小动风气。 
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主治养气补不足。久食实肤体。浓肠胃。水调服。治中暑。及止 
鼻衄吐血。(诸本草)方书治痰饮喘吐利舌衄头痛心痛胃脘痛。东南卑湿。春雨多。麦受湿 
气 
窖 
令人 
补虚 
寒以 
凉。皆 
入药尤良 
代清阳之寒 
〔麦面总论〕二麦发生于降收之候。值夏气蕃盛而即告成。是其育质受气。从少阴而归 
至阴 
一 
之粗。而 
非其应 
之失守而 
参之中暑一治可见。特西北产者滋益。而东南者阶厉耳。 
凡人脾胃有湿热。及小儿食积疳胀。皆不宜服。夏月疟痢人。更忌之。(仲淳) 
x浮麦x 
取水淘浮起者。焙用。 
味甘咸。气寒。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治妇人劳热。按浮麦全得寒性。故 
能止汗 
x麦麸x 
与浮麦性同。而止汗之功次之。治行痹盗汗。和面作饼。(即曲也)消谷止痢。手足风 
湿走气作痛。用酽醋拌麸皮。炒热。袋盛熨之。互易。至汗出良。寒湿香港脚。治同。产后虚 
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二钱。日二服。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肠烂沾渍 
或小儿暑月出痘疮。溃烂不能着席卧者。并用夹褥盛麸缝合藉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 
x麦粉x 
面洗筋后澄出者。俗名小粉。 
味甘。气凉。醋熬成膏。消一切痈肿汤火伤。乌龙膏。治一切痈肿发背。无名肿毒。初 
发热 
摊纸上 
尽而脱 
x大麦x 
气味咸温。微寒。主消渴。除热。宽胸下气。平胃化谷食。疗胀满止泻。不动风 
燥热 
糊。令 
〔论〕大小麦虽种获同时。而小麦却后于大麦。是则大麦之不动风气。与无燥热。胜于 
小麦 
而能 
当少 
x荞麦x 
味甘酸平。气微寒。降气宽肠。炼五脏滓秽。磨积滞。疗白浊白带。脾积泄泻。治痢疾 
。用面二钱。沙糖水调。炒服。绞肠痧痛。炒焦荞面。热水冲服。食之难消。其有沉积在肠 
胃者。反藉之消去。(颖)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 
作饮。连食三四次即愈。此可征其炼积滞之功。咳嗽上气。荞麦粉四两。茶末二钱。生蜜二 
两。 
鸡 
以 
〔论〕荞麦始终得金气之全。金合于火以生化。故叶绿而茎赤。(凡物之生莫不资于风 
木之 
霜者 
之疾 
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濒湖) 

卷十四谷部

内容:即 也。粘者为糯。不粘者为粳。六七月收者为早粳。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 
晚粳。北方气寒。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滇岭之 
粳。性热。又惟彼土宜之。一种占谷。闽人始从占城国得之。宋时分给诸道为种。故今各处 
皆有。高低俱可种。其熟最早。六七月收。品类亦多。有赤白二色。与粳大同小异。入药解 
热。以晚粳为良。 
气味甘平。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主治温中 
益气 
之则 
仲 
桃 
〔论〕粳乃谷稻之总名。有早中晚三收。惟迟粳乘火土之气以生长。而斩获于仲秋之后。 
其 
胃 
气之旺以告成。宜于充食。为养生首赖。如早粳。金未进气。而土气亦不浓。(乘木火之气 
以生长。而斩获于季夏之半。是火气全而土气亦司令也。)即晚粳。土气将退。而火气更失 
时。以之剂量治病则可耳。(诸粳属立夏前种者。穗长而秧茂。迟之立夏后。则大不及。可 
知凡物之生。必藉木火之气。而晚粳为火气失时也。) 
x淅二泔x 
洗米沉汁也。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故名。 
气味甘寒。主治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吐血不止。陈红米泔水温服一钟。日三次。 
衄血 

卷十四谷部

内容:(即糯稻)糯。粘稻也。粳。不粘稻也。本草所谓稻。乃专属糯。粳之粘者为糯。稷 
之粘 
x糯米x 
味甘。性温。主治温中益气。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方书 
喘头风蛊毒痔。脾病宜食糯。(孙真人)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故脾肺虚寒者宜 
之。(濒湖)冷泻者。炒食即止。老人溲数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温肺暖脾可知。 
痘证用之。亦取此义。(又)下痢噤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为 
末 
入 
秘 
糯 
黄川芎各五钱。水一升。煎八合。分服。 
〔论〕糯米之用。温肺暖脾。但熟食粘滞壅气。炒食止泄健脾。至酿酒则热。熬饴热甚。 
又 
糯性粘滞难化。小儿病患最忌。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者。食之最能发病成 
积 
x糯米泔x 
气味甘凉。益气止烦渴。(任意饮之即定。余详一卷水部。) 

卷十四谷部

内容:稷之粘者。与稷一类二种。今俗通呼为黍子。不复呼稷矣。 
黍米气味甘温。主益气补中。(别录)黍者。暑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性最粘滞。 
其气 
〔论〕黍即稷之粘者。其苗似粟而低小。其粒如粟而光滑。有赤白黄黑数种。苗色亦然。 
俱 
其粘滞与糯同性。 
而别录云益气补 

卷十四谷部
大豆
内容:角曰荚。叶曰藿。茎曰萁。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及作豉充食 
。黄者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乌豆。紧小者为雄。入药尤良。 
x黑大豆x 
味甘气平。(平即兼凉)肾之谷也。炒食热。煮食寒。作豉冷。造酱及生黄卷则平。 
器)主治调中下气。通关脉。疗伤中淋露。散五脏结积内寒。冲酒。治阴毒腹痛。逐水胀 
煮食。治温毒水肿。下热气肿。同桑柴灰煮食。下水鼓腹胀。除胃热痹。同甘草煮汤饮。 
一 
及产后头风。又治下痢脐痛。下气。活血。能解诸毒。牛胆贮之。止消渴。入盐煮。常时食 
之 
香港脚 
治水消 
其验乃 
子土茯苓银花 
血热觉有余血 
直视。或手足 
五升沃之。经 
捶破。同沃之。产 
经丸。治左瘫右痪。 
注脚膝。行履艰难。及 
生黑豆一斤。以斑蝥二十一枚 
脐二两。乳香研一两。没药一 
温酒下。不拘时。风毒攻心。 
水肿。大豆一斗。清水一斗。煮 
当从小便出。阴毒伤寒危笃者。黑豆炒 
冲心。烦闷不识人。以大豆一升。水三 
豆花粉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黑 
炙甘草一钱。水一盏。煎汁。时时饮之 
〔论〕豆有五色。各治五脏。故黑色者为肾之谷。第其味甘。甘属脾。以色之黑者入肾。 
而 
还用益脾。正以脾肾互为化原也乎。(脾肾合乃为水土合德以立地。水土合德。故黑豆每与 
地 
皆 
成 
始 
皆有阴气。必脾肾之阴合于肺之阴。而阴气乃得致于阳以行其化。 
之气归于肾之气。而阴气乃得裕诸阳以敦其化。肾为气原也。兹谷 
盖有合焉者矣。惟阴气能化阳邪。故除胃中热痹。及一切热毒瓦斯 
化。故五脏结积内寒。及阴毒腹痛。胥能化之。惟本三阴进气而 
于三阴。使阴气之得致于阳者。更归于阴。故首主调中。中即中 
则血和。血和则关脉通。夫气调而血和者。阴得于阳之化也。故可以 
阳又得于阴之化也。故可以疗风。治水则如冲酒逐水胀。煮食疗温 
腹胀 
且 
水有 
于脾 
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死。服浓朴者。犯之动气。(濒湖) 
x大豆黄卷x 
壬癸日。以井花水浸黑大豆。候芽长五寸。取皮。阴干用。 
气味甘平。治湿痹筋挛膝痛。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大豆作黄卷。比之区萌而达 
者。 
膜之气也 
形。从治 
酥半两。 
炒。等分 
先灸风 

卷十四谷部
赤小豆
内容:待老收采。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及淡红色者。及三青二黄时。 
收之仅可供食。不疗疾。近用赤黑相间之草实为赤小豆。谬甚。 
气味甘酸平。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主治下水肿。 
通 
脓 
散 
鹤膝 
和鲤 
入苎 
乳脉不 
气。以袋 
水之用药 
皆湿气 
入腹则杀 
亦验。又 
治先血后便。是行水化。即以达血滞也。入红豆丸。辅丁香胡椒砂仁。治 
是虚寒补阳。亦借此味之化也。难产。日久气乏。赤小豆一升。水九升。 
明胶(或用阿胶)一两。同煎少时。一服五合。三四服即产。胞衣不下。用赤 
女二七枚。东流水吞服之。按妊娠诸经。轮月养胎。独手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