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神,就出现了心烦。湿郁食滞,阻滞气机,就出现了腹满。上扰清
阳,就出现了头眩。脾虚,水谷不别,湿邪不能够从小便排泄出去,就
出现了小便难。湿郁食滞以后,同样的道理,阻遏气机,或者迫使脾之
本色外露,或者迫使胆汁外溢,那当然就可以出现黄疸。但是这个黄
疸,是由于湿郁食滞所造成的,所以把它叫做谷疸,我们讲义上那个,
病字旁底下一个单纯孤单(瘅)和这个疸字是相通的,所以把它叫做谷
疸就是因为饮食停滞,阻遏气机,所造成的这种黄疸叫做谷疸。谷疸放
在这里,它也是和湿热发黄相鉴别的。这种饮食停滞是由于中阳不足,
运化无力所造成的,所以它也属于阴黄。在治疗上,也应当用温中的方
法、化食导滞的方法和袪湿的方法来治疗,温中、化食、导滞、袪湿。
这样的话,关于阳明病的发黄证我们就谈完了。
我们主要所学的是湿热发黄的证治,后面提到了寒湿发黄这种阴黄和谷
疸发黄的这种阴黄放在这里,是和阳明湿热发黄相鉴别的。
下面看阳明的血热证。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这是阳明经脉血分有
热,阳明气分有热的话,热迫津液外越就可以出现渴而能饮。我们在讲
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的时候,提到〃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而烦,欲
饮水数升者〃,那里气分有热的,伤津耗液特别明显,热迫津越,有大汗
出,所以他口渴而能饮,可是现在热在血分,热在阴分,热一旦入血
分,一旦入阴分,这热邪就是内收内敛,它伤津就不重了,所以他仅仅
是口干燥,并不想喝水,〃但欲漱水不欲咽〃,仅仅是口干燥,更何况热
在阴分,热在血分,热蒸阴分的津液,他甚至是根本就一点也不想喝
水。由于热在血分,热迫血妄行,就可能会出现鼻衄,为什么出现鼻衄
呢?因为阳明经起于鼻子的两旁,所以阳明经热,迫血妄行的话,可能
也会出现鼻衄。227条,〃脉浮,发热〃,是邪在表,〃口干,鼻燥〃是邪在
阳明经,把〃脉浮和发热〃与〃口干和鼻燥〃联合起来看,这是邪在阳明经
表,这是邪在阳明经脉,邪在阳明经表同样可以有脉浮,同样可以有发
热,这就是我们以前曾经提到过的那个葛根汤的适应证之一。
阳明经表受邪,〃能食〃提示阳明之腑没有燥结,这是阳明经脉有热,热
迫血妄行,那就可能出现鼻衄。
太阳有表邪,可以通过鼻衄而作解,阳明有热,它不是鼻衄作解,而是
热迫血妄行的一个症状表现,这点我们应当区别。太阳有表邪,出现鼻
衄,这很有可能是自衄作解的一种变化,随着衄血,头痛身痛减轻了,
发烧退了,然后这个衄血随之解除,而阳明经有热出现的鼻衄是热迫血
妄行的一种病理表现,它不是自衄作解。
216条的热入血室证,我们放到少阳病篇最后那个附热入血室证的时候一
块讨论。237条的阳明蓄血证,我们已经在阳明实证里头讨论过了。
257条,是一个自学的条文,这个条文本身并不太重要。还有条也是个自
学的条文,这样的话,关于阳明辩证的这部分内容我们就谈完了。
下面我们看阳明病的辩证论治的辩证。
看阳明病的辩证,辨中风、辨中寒。〃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
食,名中寒。〃太阳是主表的,所以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是以有汗和无汗
来区分,阳明胃是主里的,阳明胃也有受纳腐熟水谷的作用,所以阳明
中风和阳明中寒是以能食和不能食来分。
所谓中风和伤寒,后世医家认为这里的中风是阳邪伤阳明,这里的伤寒
是中阳不足,寒邪伤中焦。当然阳邪伤于中焦的话,那是有热,有热则
消谷善饥,所以他能食,就把它叫做中风;中阳不足,受纳腐熟无权,
寒邪伤中焦,他不能食,就把它叫做中寒。不过今天在临床上,阳明中
风,阳明中寒在临床辩证的时候,这两个名词已经不怎么用了,所以临
床意义并不是太多,我们读过这一条也就可以了。
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这是中阳不运,受纳无权的表
现;〃小便不利〃这是中阳不足,清浊不分的表现,能够分清浊,浊者归
大肠,清者归膀胱,小便就畅通,现在小便不利就是尿少,这是清浊不
分的表现;〃手足濈然汗出〃,这个濈然汗出,不是热迫津液外越,而是
中阳不足,阳不摄阴。中阳不足,阳不摄阴,可以见到手足汗出如流水
不断。阳明胃热盛,逼迫津液外越,也可以见到手足汗出如流水不断,
这两者在临床症状上就汗出是,手足汗出来说,怎么鉴别?手足汗出是
热汗,我们就那是阳明燥热盛,手脚出汗是出冷汗的,那我们说这是中
阳不足,阳不摄阴,出冷汗的你摸上去汗都是凉的,出热汗的你摸上去
手是热的。〃此欲固瘕'jia3'〃,固瘕'jia3'是个证候名称,我们讲义上
的注释,固瘕'jia3'是因胃中虚冷,水谷不消而结积的病患,其特征为
大便初硬后溏,所以大便初硬后溏就叫固瘕'jia3',而现在小便不利,
手脚出冷汗,还有不能食,这是将要做固瘕'jia3'的前驱症状,〃必大便
初硬后溏〃。大便初硬后溏的病机我们以前谈到过,因为中阳不足,水湿
不运,大便本应当是稀溏的,中阳不足,水湿不运,清浊不分,那大便
肯定是稀溏的。可是呢,中阳不足,运化无力,湿浊在肠道停滞过久,
初头从阳明燥化,因此它是初头硬,所以初硬后溏正是中阳不足的一种
表现。张仲景进一步解释,出现大便初硬后溏的这种病机是〃所以然者,
以胃中虚冷,水谷不别故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胃中虚寒,然
后水谷不运,水谷不别,这就造成了这种大便初硬后溏的现象。
197条大家自己学,226条,也属于自学的条文,因为我们作为一个本科
的同学应当留一些条文让大家自己看。
243条是一个一级重点,所谓一级重点就是我们要求背诵的112条原文之
一,〃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也。〃阳明是主受纳水谷的,〃食谷欲呕〃,当然属于阳明,它属于阳明的
什么证候呢?属于阳明胃家虚寒,受纳无权,可是我们以前曾经谈到
过〃随吃随吐谓之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谓之寒〃,为什么说〃随吃随
吃谓之热〃啊?因为火性急,凡是有火热的证候,症状都比较急迫。你看
那个火热的下利,里急,突然有便意的时候,不管你是在上课还是在听
课,赶快就放下手头的任何活动,必须去卫生间,这是里急的一种表
现,这就是火呀,火性急嘛。所以如果是胃热的呕吐,常常是随吃随
吐,谓之热。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早晨吃的油饼晚上吐一口来,还
是那个早晨吃的油饼,并没有向下消化;晚上吃的包子,第二天早晨吐
出一口来,还是那个包子,当然是嚼碎的包子,还没有消化,这就属于
胃寒。
可是现在,是食谷欲呕,那你说是寒还是热啊,那是不是随吃随吐的胃
热的表现啊?应当注意,这是食谷想吐而没有吐出来,这是胃家虚寒,
受纳无权的表现,所以用吴茱萸汤来温胃降逆止呕。
吴茱萸汤这张方子是温胃降逆止呕的很好的一张方子,它的药物组成是
吴、姜、大、人。我们学校就有一位同学叫吴江,我给一个班同学上课
的时候,我说吴姜大人,全班哄堂大笑,我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
他们说,老师,我们这一笑就把这方子给记住了,我们班就有一个同学
叫吴江,吴是吴茱萸,姜是生姜,不过我们那个同学是江河的江,大是
大枣,人是人参,吴茱萸和生姜正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的一对药,大枣
和人参是补中气的,它是治疗胃寒,受纳无权,食谷欲呕的一张很好的
方子。〃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因为它毕竟是食谷欲呕啊,没有准儿
是那个随吃随吐胃之热呢,所以给他用完汤药后,有时候怕辩证不准
确,结果他吃完吴茱萸汤以后,症状反而加重了,这说明你辨证没有太
准确,他也有可能是上焦有热,所以用上吴茱萸汤这样温热的药,他反
而症状加重了。
所以对于食谷欲呕这个症状,它不是典型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
寒,也不是典型的随吃随吐谓之热胃热,所以你判断的时候,应当综合
全身的证候,综合脉象,综合舌苔来辨证准确。所以这一条,为什么要
和胃热相鉴别呢,就是因为它有食谷欲呕的这个表现,也可能是上焦有
热。
关于吴茱萸汤,我们在少阴病篇还会提到,在厥阴病篇也会提到,到时
候我们会和阳明病篇的243条联系起来学习。
下面看第四节的第二部分内容,辨虚证和实证,〃夫实则谵语,虚则郑
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这里是讲
实证容易见到谵语,或者说,谵语多见于实证。而郑声呢,多见于虚
证。〃郑声者,重语也〃是他的自注句,郑重(chong)郑重(chong),
我们今天念郑重(zhong)郑重(zhong)意思是一样的,所以郑声,是
指的这个人语言重复,声音低微,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这是一个正气
虚衰、心神失养的一种表现,所以郑声属于虚证。〃直视,谵语,喘满者
死,下利者亦死〃,直视是肝肾阴精被伤,目精失养的表现。我们在前面
已经提到过这个症状,肝肾阴精被伤,目精失养的表现。谵语是阳明燥
热内盛,喘满是肺气上脱,这样一个证候。
直视是肝肾阴精被伤,喘满是肺气上脱,又有谵语这样一个邪气盛,正
衰邪实,所以预后不良。如果出现了下利,这是中气衰败,当然预后不
良,所以说〃下利者亦死〃。这一条告诉我们应当记住的是郑声见于虚
证,谵语见于实证。
下面看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
和者不死。〃这里所说的谵语有的注家认为是个虚证,看原文的释义,阳
明病属里热实证,证见谵语多由邪热炽盛扰乱心神所致,本条谵语则属
于虚证,由于汗为心之液,必得阳气蒸腾施化而始出,故发汗过多,阴
液走泄,阳气外亡,导致心气散乱,神明无主,故发谵语,所以这是谵
语属虚证的表现,对于这样的虚证,预后怎么样呢,所谓脉短是上不及
寸,下不达关,这是真阴耗伤,脉道不能充盈的表现,所以预后不良。
〃脉自和〃提示了病情仍有生机,所以预后还好,当然对于这条呢,注家
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是正衰邪实,认为这个谵语也属于实
证。这两种不同的意见,我们讲义上都提到了,供大家参考。
后面三条原文,201,245,246都属于自学的原文,大家结合讲义上的注
释看一看就可以了。
我们讲义阳明病篇的最后一条,196条,〃阳明病,法多汗〃,这句话我在
前面曾经重复过多少次,我们在这里才遇到,阳明病,理应当多出汗,
因为阳明病主要是里热里实的证候,阳明里热里实逼迫津液外越,当然
就是多汗的了,所以阳明里热里实证,以多汗为主要特征,〃反无汗,其
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为什么阳明热证、阳明实证反而没
有汗呢?这是因为津液已伤,化源不足,汗出无源,所以才导致没有
汗。
出汗本身是为了散热,现在没有汗,热就散不出去,热郁在肌肤,就出
现了〃如虫行皮中状〃,实际上就是皮下有蚁走感,蚂蚁的蚁,这是由于
热郁肌肤所造成的一种异常感觉,遇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没有汗,你
千万不要再发汗,你应当用养阴、生津、清热的方法来治疗。这给我们
提供了在临床上遇到皮肤有蚁走感的时候,我们看一看他是不是阴虚,
是不是有热郁肌肤而不得外达。
阳明病是应当多汗的,阳明无汗见于什么证候呢?
一个是阳明无汗,见于寒邪闭于阳明经表,还记得吗?〃葛根浮长主阳
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所以对于阳
明病来说,阳明经表被寒邪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可以是无汗的。
阳明无汗,可以见于阳明的湿热发黄证,那是湿热互结,热不得外越,
是阳明病,但是湿热互结,热不得外越,可以无汗,有的可以见到但头
汗出,有的呢,连头上也没有汗。
阳明无汗的第三个症状就是热盛伤津,汗出无源,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
196条,热盛伤津,汗出无源,所以热郁于肌肤见到身上痒,或者说身如
虫行皮中状。
这是阳明无汗的三种情况,我们在临床应当注意,这样的话,阳明病篇
的内容我们就谈完了,我们学习阳明病,主要学它热证和实证。热证热
在上焦的,我们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热在中焦的,我们用白虎汤来辛
寒折热,或者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兼以益气生津;热在下焦的,和
水相结,又伴有下焦阴伤的,我们用猪苓汤来清热利水育阴。
当阳明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而出现阳明腑实证的时候,如果
阳明腑实证是以热盛为主的,我们用调胃承气汤;阳明腑实证以腑气不
通为主的,我们用小承气汤;阳明腑实证热也盛,腑气也不通的,我们
就用大承气汤。当阳明胃热盛而脾阴虚,脾不能把津液还入胃肠道,出
现了小便数多,大便硬结,我们把它叫做脾约证,治疗用麻子仁丸滋津
润燥,润下。如果是在一个外感病的病程中,在治疗的过程中伤了人体
的津液,津枯便结,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全身的毒热症状,只是大便到
肛门,想解而解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用蜜煎方来导便,来通便,也可
以用猪胆汁来灌肠。当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的时候,我们把
它叫做阳明蓄血证,这也属于阳明实证的范畴,它的临床特征是,其人
喜忘,屎虽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