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经济史-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五,对外经济扩张的发展。在战时,美国除了通过对外贸易从中获利 

135亿美元以外,还通过资本输出攫取垄断利润。战时,美国资本输出也有 

一定的增长,1945年资本输出额为170亿美元,较1938年的115亿美元增 

加了55亿美元,即增长了34%。并从资本输出中获利约40亿美元。因此,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由于美国利用资本输出剥削亚非 

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所以,亚非拉各国人民强烈地反对美国 

的对外经济扩张和政治军事侵略政策。 

     总之,美国在战争中国民经济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在二战中未受到 

重大破坏。而且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经济地位却有进一步的提高。 

1948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所占比重为 

53。4%。1946年,美国的对外贸易额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总额中占22%。 

战后,美国的资本输出也大幅度增长,它变成了最大的国际剥削者。美国不 

仅残酷地剥削亚非美洲的人民,而且加强对外经济扩张和政治军事侵略。 

      (4)美国的经济思想 

     世界现代后期,在美国社会中出现了一些经济思想学派,主要的学派有: 

制度学派、福利经济学派、比较经济学派等。而凯恩斯主义对美国的经济和 

罗斯福“新政”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谓“凯恩斯革命”,在美国曾风靡 

一时,被作为促进经济高涨的国策。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就是以凯恩斯 

主义为依托的。这里,重点介绍美国的制度学派、比较经济学派的经济思想。 

     ①制度学派 

     制度学派,又称“制度主义”,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 

它的活动时期是从凡勃伦发表第一篇著作(1900年)至凯恩斯发表著作《就 

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36年)为止。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制 

度学派在美国获得了较广泛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制度学派又继承 

原有制度学派的衣钵、打着新制度学派的旗号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成为有 

影响的经济学流派之一。 

     制度学派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产生 

与发展起来的一个资产阶级流派。它的经济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是否认客观经济规律。即制度主义者不承认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二是批判资本主义,但不揭露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而用庸俗进化论的理论和方法来阐明社会制度和经济现象。三是强调从整体 

观点出发,研究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经济制度、经济变动等问题。四是承 

认阶级经济利益不和谐,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提倡民主改革,促进社会制度 

演变。五是在研究经济方法上,主张采用归纳法,反对采取演绎法及科学抽 

象推理法。同时,主张实行公平分配。 

     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凡勃伦、康芒斯、米契尔等人,每一个制度 

主义者都有自己经济理论和特点。托尔斯坦·贝·凡勃伦(1857—1929)是 

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美国的威斯康辛州边区农场的挪威移民家庭。 


… Page 99…

青年时代,先后在加里顿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就读,并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 

博士学位。1918年在华盛顿粮食局任职,后担任《日规》杂志编辑,1929 

年去世。凡勃伦的主要著作有:《有闲阶级论》(1899年)、《企业论》(1904 

年)、《论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1919年)、《工程师和价格制度》 

 (1921年)、《遥领所有制》(1923年)等。他的基本理论在于制度和文化 

的心理因素分析,因此,他被制度主义者誉为社会心理学派。他不仅批判正 

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而且也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缺点。同时,主张社会制 

度改革。这些被称为“凡勃伦传统”。 

    在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中,还有康芒斯和米契尔等人。但他们的理论和 

创始人不同。凡勃伦通过心理剖析传统思想和制度,提出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和方法。康芒斯则采用规劝方法,要求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社会制度改革。至 

于米契尔,则运用统计知识和资料来检证和促进归纳法的研究,因此,他在 

制度学派中被称之为经验统计派。20世纪30年代以后至战后初期,制度学 

派的代表人物如贝利、米恩斯、艾尔斯等经济学家,都继承凡勃伦传统,发 

展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理论。1932年,贝利与米恩斯合著的《现代公司和私 

有财产》,1944年艾尔斯发表的《经济进步理论》等著作,都有力地推动凡 

勃伦的旧制度经济学说向现代制度经济学说发展。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 

初,在西方经济学界中出现了新制度学派,它是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一 

个重要流派。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等人。 

    ②比较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衰、社会主义经济兴起等社会经济、 

政治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创 

立了比较经济学。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在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苏俄。两种对立的经济制度的出现,为人们进行比较经济学研究提 

供了客观条件。1920年,新奥地利学派米塞斯发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 

核算》,对两种社会制度进行比较尝试。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绩。而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却爆发了经济 

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为了解真相,开始创立比较经济学, 

开展两种制度下的比较经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较经济研究获得了 

重大的进展,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比较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是指从宏观出发,运用比较方法,研究世界领域内不同国家 

间的经济制度、经济类型、经济现象、经济理论等方面差别的一门经济学科。 

通过比较研究,探索或阐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 

和共同规律。比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下列几个基本内容:一是经济制度 

比较。主要将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决策、计划 

和经济体制的比较,通过两国或多国的经济制度比较,了解各国经济制度的 

特点,二是经济政策比较。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比较是 

比较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自3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的经济政策比 

较,主要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手段、理 

论进行比较,而且也对不同制度下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关系等方面进行比 

较。通过比较了解各国经济政策的目标、手段和作用。从而为本国政府制定 

经济政策提供依据。三是经济增长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比较也是比较 

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经济增长比较研究主要对不同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 

下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作用和经济结构等方面进行比 


… Page 100…

较。并采取比较经济分析法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比较经济分析。 

     世界现代后期,比较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芒斯、庇古、洛克斯、 

霍特和熊彼特等人。 

     约翰·罗杰斯·康芒斯(1629—1945)是美国制度学派的主要人物,他 

是进行经济制度比较的先导者,他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出版商家庭,毕 

业于奥柏林大学,当过工人、大学教员。他的主要著作有《制度经济学》(1934 

年)等。他在书中对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等不同社会制度进行 

比较,并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这本书成为比较经济学的重要著作。 

     庇古 (1877—1959)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 

1937年,他发表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一书。他以《福利经济学》 

 (1920年)一书的原理,对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资源配置方式进行了比较, 

这样,就从方法论角度推动了比较经济学的问世。 

     洛克斯和霍特是美国的经济学家,也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济学教 

授。1938年,他们合著出版了《比较经济制度》一书。该书对当时世界上存 

在的四种社会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进行了比较,从而推动了西方比较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制度研究的发展。 

     约瑟夫·阿罗依斯·熊彼特(1883—1950)是西方比较经济学的重要代 

表人物,也是比较经济制度学的开拓者。他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省的一个 

纺织厂主家庭。1901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经济及法律,获博士学位。从1919 

—1925年,先后任奥地利财政部长、维也纳彼得曼银行总经理、德国波恩大 

学经济学教授。1932年入美国藉,担任哈佛大学教授。他的代表作有:《经 

济发展理论》(1912年)、《经济周期》(1939年)、《资本主义、社会主 

义和民主主义》 (1942年)。他在1942年发表的著作中,提出了“资本主 

义能存在下去吗?”和“社会主义能行得通吗?”这两个新理论问题,并对 

两种制度进行对比。他认为“资本主义将毁灭,社会主义是行得通的”。但 

他赞颂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 


… Page 101…

                         六、非洲、大洋洲经济 



                               1。非洲经济 



      (1)非洲经济概况 

    在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中,非洲与其他洲相比,是一块比较落后的大陆。 

同时,非洲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些非洲国家还存在原始公社社 

会的氏族部落和奴隶制度的残余,民族资本经济尚处于萌芽状态;一些经济 

较发达的地区,如南非、北非等地,资本主义的企业有一些发展。由于社会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国的民族解放斗争运动的发展也不平衡。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非洲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英、法、美、日、意等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了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加强对非洲各国经济的掠夺和殖民地的奴役与统治,从而加深了非洲各国人 

民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埃 

及、叙利亚、摩洛哥等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运动的蓬勃发展。在两次世界大 

战之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加强对非洲的争夺,并通过政治手段、资本输出和 

商品输出等途径,攫取非洲的农矿产品和原料,把非洲变成自己的农业附庸。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各国又加强对所属非洲殖民地的经济剥削和 

政治统治,旨在控制非洲各国的经济命脉,同时,强使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 

国家实行单一农作物制,使非洲国家成为帝国主义的原料基地和农业附庸。 

帝国主义国家还将战争的损失和经济危机的损失,转嫁给非洲各国人民。所 

有这一切,都使非洲各国经济日益殖民化。 

    ①帝国主义加强对非洲的经济掠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入侵 

非洲,加紧对非洲进行经济掠夺。其对非洲的掠夺、奴役、剥削措施,主要 

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扩大对非洲的资本输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主义通过扩 

大资本输出控制非洲各国的经济命脉。1938年,帝国主义各国在非洲投资总 

额为40亿美元,其中英国居首位,占50%,其次是法国、比利时、意大利、 

葡萄牙、美国、德国、日本等。外国资本投资的方向,大都集中在铁路、运 

输、采矿、石油、制造、外贸、银行、种植园等领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投 

资一般沿两个方面发展: 

     一方面是向北非投资。这个时期,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 

等国是外国资本投资的重要场所。英、法是北非殖民地投资的主要国家。1939 

年,法国在北非的投资为40亿金法郎以上。外国垄断资本通过投资使北非成 

为其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从中获取巨利。 

     另一方面是向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投资,即向东非、西非、南非、中非 

等地区投资。1936年,帝国主义国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殖民地投资总额为 

12。2亿英镑。其中英属殖民地的投资占77%,比属殖民地占12%,法属殖民 

地占6%,葡属殖民地占5%。但帝国主义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投资地区、部门、 

行业各有侧重。这时,外国资本在非洲投资具有下列特点: 

     一是投资形式多样化。这个时期,外国资本在非洲的投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私人资本投资。主要是通过建立银行,依靠组织垄断公司来开展投资 

活动。例如,英国通过建立南非标准银行、麦加利银行、英属非洲银行来控 

制非洲经济,法国通过西非公司、西非商业公司、龙尼莱佛公司控制法属西 


… Page 102…

非殖民地经济,比利时依靠华比、布鲁塞尔、阿姆班、康美尼爱尔四大财团 

来控制比属非洲殖民地经济,美国通过银行、贸易、建筑等30家公司控制了 

利比里亚的农业、运输、采矿业等经济部门。另一种是提供贷款。这是指由 

宗主国政府向殖民地提供有关“发展基金”、“贷款”、“拨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