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程度;令人既觉恐怖又感到深沉的哀痛。我们在此必须真切地反省一个问题:历史上这些使人感到无限哀痛的人间悲剧;究竟给了人类什么教训呢?这些悲剧给我们的一个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救世主到奴隶主;只有一线之差;从真理使者到悲剧的铸造者;不过半步之遥而已。
注:…
'注'1 「其结果就是没有结果”并非矛盾句(两个「结果”有不同的指谓);整句话在此略等于说「最终还是没有确实的答案”。
'注'2 可参考拙着《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香港1981;台湾1982)。
'注'3 其为语害;是就认知性(旨在求真)的语境而言的。按这里所说的「语害”;并不恰等于语文书籍上所说的「语病”。譬如香港人常把「以及”误说成「与及”;把「话”误说成「说话”;那是语病;但不算语害(并非有害于确当思考)。又如累赘的言语不一定是语害;但常被视为语病〔谈语病的人须小心不要流于吹毛求疵。吹毛求疵者挑剔累赘的言语时;宜注意「累赘的言语”一词也是(若要吹毛求疵的话)累赘的;可用「赘语”二字代替〕。概言之;语害属于思考方法的讨论范围;语病则属于语法、修辞等语文科目的讨论范围。
'注'4 此分析架构着重应用上的实效性;其核心概念(「语意暧昧”、「空废命题”。。。。。。等)由约略的说明来引介之后;主要通过实例来阐释。这些概念当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讨(任何概念都可以作进步的探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内行人有意略去的枝节;半吊子却喜欢在此做文章;表示「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对内行来说;这谁不知道呢?(应依目的旨趣来作权衡;像今天的科学哲学;便特须如此。)要讨论总可以一直
讨论下去;重要的是按文章性质以定分际;因应主旨以定详略。如此方能恰到好处。恰到好处最考功夫。有大量「哲学论文”光在枝节问题上纠缠;废辞连篇;破绽连绵;无非冒充专门;实则对于一般读者毫无价值;在内行人看来却又贻笑大方;一看就知是外行充内行。这种上不在天、下不在田的半吊子「研究”;所能给出的结论每每只是滥调一句;例如(或犹如)宣称「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可作进一步的商榷哲学问题有哪一个是「不”可作进一步商榷的呢?(附笔考虑「经典教本科学哲学”之重要性。)
'注'5 或「共相”。按:下边提到的唯实论;与M.Dummett 所描构的realism/anti-realism 此一对立之中的realism;不可混为一谈。又:「在某用法下”(见下文)这个附加条件;每适用于拙作有关语理分析的论述;视为不言自明而无须特别列出。
'注'6 在一般的逻辑书里;「否定”属于后设(元)语言;「非”则属于对像语言。但这种差异不必在此细究。
'注'7 《辞海·哲学分册》(上海;1980)第81 页。
'注'8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977 年版)第498 页。
'注'9 见《政治常识手册》(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编写)(北京;1980)第108 页。
'注'10同上。
'注'11实际上该定义可看作对「+”这个概念的分析;而非净是说「加就是加”。但此等细节可略而不谈;因本例之目的只在显示符号术语容易被利用来制造烟幕。
'注'12叶维廉:《无言独化:道家美学论要》;载于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之《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980 年);第46 页。
'注'13见台湾《鹅湖月刊》上一系列题为《国画之精神内涵》的文章:1983 年九月号第16-17 页;1984 年一月号第45 页。
'注'14同上:1984 年七月号第53 页;同年四月号第47 页。
'注'15同上:1984 年五月号第54 页。
'注'16「》”通常意涵方向性。但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方向;该文没有言明;也没有表明。按:术语即专门用语。须分辨术语之正用与诈用。以暧昧的术语来蒙混;便属诈用。本文所造的「术语迷彩”一词(「迷彩”原为军事术语);其正用乃在于指谓和形容术语之诈用。
'注'17假如有一天科学昌明使人的寿命大大延长;二百岁也叫「年轻”;那是另一回事。这里只考虑「年轻”一词现今的用法或指涉范围。
'注'18下文可视为对「语意虚浮”这个概念的一种大略的展释。
'注'19此处单就「反革命”一词作为描述性词语而加以评论。
'注'20这当然只是修辞上一种讽刺的言说方式。较死板地说;在「实践。; 。标准”这两个分句中的「是”字须改为「被用做”。
'注'21颇有某种「欧陆哲学腔”。见《鹅湖月刊》1977 年五月号;第5152页;六月号;第54 页十月号;第56 页。有的说法若不注明出处;读者恐怕就会怀疑究竟有没有这个(如此不可信;或荒谬;或语无伦次的)说法。为免注文繁琐;拙文通常只特别注明这类说法的出处。
'注'22「真”与「真确”在此用做同义语。另外;没有必要细分时;「语句(句子)”、「述句(陈述)”、「命题”、「断言”等名词在拙文里每可交替使用。又:设使某种简约的写法通过整体脉络去了解即不会引生误会;并无损于表述主要论点;在此情况下;拙文往往采取该简约的写法;而不采取「虽较精确但既繁琐又无必要”的写法。
附笔:以「对/不对”为二值;可减少对于多值逻辑的之「知识论需求”。按:式中之J 为Rosser & Turquette 之「J 函数”。
'注'23重言句即拙着《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之中所说的分析地真的语句。有些句子在某一解释下为重言句;在另一解释下则非重言句。有的人由此推论不能区分重言句与非重言句;但这推论不能成立;因为上述情况只表示某些句子有歧义(或曰有两种/多种解释);而并不表示不能区分重言句与非重言句。若令「蜘蛛”的界定包括「有八足”这个条件;那么「蜘蛛有八足”就是重言句;倘若其界定不包括(不涵蕴)此条件;则该语句就不是重言句。以下当我说「S 是重言句”时;常可了解为「S在有关的语境之中用做重言句”。这么一来;就本文的目的而言;我们的讨论便不必牵涉到哲学上关于「分析/综合”这个区分的缠讼论争(Carnap、Quine、Strawson、Grice、Putnam、Katz 等众多哲学家都介入了此论争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句子或句式在某一解释下为重言句而在另一解释下不是重言句;这种情况在最严格的学科里有时也会出现。在数学中;若由定积分来界定面积A;那么就是重言句。但如果以几何方法(cf 兼含量度论的物理几何)独立地界定了面积A;那么上式就有可能解释为非重言句了。'注'24「必然性”在此意谓「逻辑必然性”。(题外话:逻辑可能可能无异于经验可能。)「有必然性”有时意谓「必然地真或必然地假”;有时则
仅仅意谓「必然地真”;视语境而定。又;本文藉着实例对比而非藉着定义去阐明「对经验事物有(无)所描述”。
'注'25有些哲学家(例如S.Kripke)认为有例外。在某种模态逻辑之中;由这令人感到困惑。Kripke 企图以「固定指涉词”的概念去解决此问题;所引出的结论之一就是认为某些经验语句如果真则必然真。
'注'26是否所有纯数学定理均为重言句;本文无须就此作一论断。
'注'27当重言句只用做「提点语”(reminder)而非冒充事实陈述时;「没有信息内容”也不能算作弊病(可参考例如笔者在其他场合所讲的「九一主义”)。此外;在逻辑和哲学里;重言句常用来表述对概念或命题之分析的结果;而非当做事实陈述提出来;在此情况下;「没有信息内容”当然也不能算作弊病。注意这样的重言句通常都不是像「1+1=2”那样简单的;特别是在数学和数理逻辑较深的部分;要看出某个重言句为重言句;往往不是易事。用「高等逻辑”里的一个例子来说〔基本采用J.W.Robbin;MathematicalLogic(N.Y.:1969)ch.4 的符号约定〕:比如要了解表示ax1(w)之基始递归性〕为重言句;须先了解亦为重言句;但要了解(R2)为重言句;则又须进一步知道其他有关的重言句。。。。。。
'注'28本句亦为重言句;但非空废命题。按:不排除可将本文里某些用做例子的重言句或空废命题解释为非重言句或非空废命题的可能性。
'注'29或者。
'注'30《辞海˙哲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年版)第59 页。
'注'31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北京;1981 年版);第599 页。
'注'32见注'注'30。
'注'33如接受反例的逻辑可能性;则不算本文所批的「强定成空”。
'注'34《明报》1980 年1 月29 日:《集思录》。本例亦可视为犯了下文所论的「概念扭曲”的语害。按:各类语害非俱互相排斥;换言之;同一个说法是可能犯多于一种语害的。
'注'35类似的按语亦适用于另外的两类语害。
'注'36此乃广义的「概念”;可看作「意义”的同义或近义语。
'注'37这里所说的「类”;指自然类或近乎此之类。集合论里的集合则不限于自然类。又:本例旨在阐明「概念混淆”;不考虑比如双头人的问题。按:可藉模态逻辑「可能世界”的概念去设想本节提及的信息内容。
'注'38在学习算术的语境中;不妨设定D 可以如此解释。
'注'39「这个‘法’是什么意义上的‘法’?”一类的问题;不关本例旨趣。
'注'40参考注'注'37第一句。另按:前文中的语句Q 当涉及没有西湖的可能世界时;可采取罗素2nd;ry Occurrence 的概念来诠释。
'注'41概念混淆往往能令所作的陈述在一定程度上「可逃避否证”;但不一定「无可否证”。不过概念扭曲则可以使得所作的陈述无可否证。
'注'42本文所界定的封闭系统;不等于逻辑、物理学上所讲的封闭系统。
'注'43Cf.B.Russell;The l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London:1976);p.14.
'注'44不能把神旨说与科学的基本定律相提并论;后者并非马后炮;亦无探究到此止步”的蒙昧性。
'注'45下面提到的「封闭系统”;意指这种仿佛无所不包的封闭系统。
'注'46人们所谓的「绝对真理”;大抵是指(他们所以为的)某种既有必然性又有信息内容且有根本重要性的普遍命题(或其所指)。
'注'47「集体神经衰弱”等词语在此仅用来作一般性的描绘;而非严格的术语。另按:本文取「否证”(证伪)的广义;指「印证其为假”;即disconfirm;而不限于falsify。如此可避免把Popper、Kuhn、Lakatos等人的分歧牵扯进来。又结语「论封闭系统”之着眼点;在语言的描述层面;对于「认知”、「求真”而言;此乃语言之最根本重要的一面。
附笔(1)可用「use-analyticity”、「situational analyticity”等概念对「A/S”(分析/综合)的问题给以妥善的处理。(2)须辨别「A/S”的「方法学应用”与「知识论应用”乃至「诠释学应用”的不同。(3)可区别分析语句的相对性与分析命题的绝对性之差异。(4)奎因的Indeterminacy Thesis(I.T)所涉及的不确定性不等于本文所论的概念滑转。按:除非I.T.确定为假;否则;若非I.T.概念滑转;则如果I.T.不是分析的而是可验证的;则I.T.不是可验证的。(5)哲道注:思考方法学可作为「功底”来发挥潜效;而不必囿于以「援引公式”的形态来被应用。
原载于《明报月刊》1988 年十一月及十二月号
=
思辩与宗教
《从血路之旅到天国之旅》前奏
李天命
学生在大学所能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如何思考。。。。。。
I.M.Copi
引言:来龙去脉
我比较倾向于有神论。不过:(一)我所设想的「神”的概念与基督教正统教条所说的「神”的概念不同;(二)我不认为基督教教条中的有神论能通过理性的途径、即基于客观的理据而被证明企图由理性的途径去证明这种有神论;我看那是徒劳无功的在下面提到的一场关于有神无神的辩论中;我就是在上述的思想背景下进行对辩的1987 年9 月30 日;基督教学园传道会(一个国际性的基督徒组织;在全球150 个国家或地区有分会)的韩那先生(Michael Horner;加拿大学园传道会的「国际巡回讲师”)与笔者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内进行了一场关于「有神论是否比无神论合理”的公开辩论(以下称之为「九月辩论”)。九月辩论的主办机构为学园传道会;笔者只是「受邀应战”而已辩论的录音内容由学园传道会整理之后在1987 年十二月号的《明报月刊》上发表当时笔者不在香港;只在事后才知道学园传道会发表了辩论记录借此机会对学园传道会的热诚表示由衷的感谢。
辩论记录登出后;《明报月刊》的主编先生嘱笔者回应他收到的一篇批评九月辩论的文章:杨东川先生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见《明报月刊》1988 年三月号;以下简称为《鱼乐》)本文第Ⅰ部分就是对《鱼乐》的批驳然而;对《鱼乐》提出批驳;那只是本文的写作缘起;而非本文的主要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展示思考方法的具体运用;并由此引到对「思辩之道”作一探讨(见本文第Ⅱ部分)
第Ⅰ部分:批评与批驳
《鱼乐》有不少语意暧昧的说法;下文会以哲学上所谓「同情的了解”去考察其各种可能的解释;且尽可能设想出最有利于《鱼乐》的解释;然后再论证那些说法在各种解释下都站不住即使在最有利的解释下仍站不住。这种辩破的方式;是最强有力的辩破方式;也许会使得不惯于严格思考的人感到不耐烦;唯有看作「要求思考得精密锐利”的代价。
一、不够公平?
在刊登出来的辩论记录中;「佐佐木小次郎”与「宫本武藏”误记为「佐再木小次郎”与「公管武状”此非《明报月刊》之误;原来的辩论发言亦无此误;可向保存现场录音带的学园传道会求证《鱼乐》质问:「把这两名名满天下的剑客改名。。。。。。简直是唐突武人;冒犯侠客;如非记录之误;该不该扣分?以示公平‘决斗’?”我的回答是:该扣分;如非记录之误。
以上只是对《鱼乐》所提出的一个次要的质疑作出了回应。《鱼乐》就评分公平与否所提出的主要质疑是:「该场辩论;既非比赛;又非像‘选美’特别聘定专家学者来评分;乃以八百名可能‘情绪化’了的现场观众;‘即兴’似地打分数;据以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