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舅幔碢UFA。及时补充这种物质,就会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第五,药物治疗也是必要的。应用三环抗抑郁药剂,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等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剂量以每日75—100mg为常用量,并配合舒肝利气解郁的中草药,疗效更为理想。
第六,科学家发现,在浓雾弥漫,阴雨连绵的日子里,因光照不足,造成人体松果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过多,而导致人的情绪抑郁。为此,患有抑郁症的人应该接受光照治疗,到室外多接受日光,或在室内接受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在内的模拟日光的照射,颇有益于抑郁症的治疗。
“你指东,我偏往西”——谈逆反心理
30年代上海艺华影业公司老板严春堂很欣赏北京女艺人白光的演技,请她到上海主演电影《红豆生南国》,但是他担心刁钻的上海佬不买白光的账,影响影片的上座率,就决定召开一次规模较大的记者招待会,把上海大小报刊的“娱记”们都邀请出席。不料,白光却没有按时到场。记者们等了两个多小时,白光才姗姗而来。她一到场便假装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扭头想走。这时严老板连忙向她介绍说:“他们都是新闻界的朋友……”白光听了“啊”的一声,不屑一顾地娇滴滴地说:“我不想见新闻记者!”说罢,转身就走。记者们对她的言行十分恼火,相约在报刊上口诛笔伐。
第二天,大小报刊把白光骂了个狗血喷头,弄得上海到处议论白光,使得很多人对白光发生兴趣,纷纷买票看《红豆生南国》这部影片。
人们看到影片中的白光并不象“娱记”们宣传的那样,由此,这位北京艺人名声大振,借助于“反宣传”红遍了上海滩,成为影坛大腕。这种通过反宣传而获得正效应的现象,就是因为白光巧妙地调动了人们的逆反心理。另据报载,英国许多大城市的大街上出现了身穿囚服的青年人。一个叫布鲁迪的电脑公司职员,买了五套囚服,准备一年四季都穿这种服装。为了突出穿这种服装的效果,他还剃了个大光头。在他的诱导下有很多人也拜倒在囚服之下。这也是一种逆反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所谓的逆反心理,就是在某种条件下,一种事物却使人产生反向感觉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的产生往往与“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有关。《吕氏春秋·博志》指出:“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按着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走向其反面。人们平时阅读的全是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一旦听说有的小说受到批判或查禁,有的人就想方设法要看个究竟。同样,英国青年不象过去那样,认为穿囚服是一种惩罚,一种耻辱,相反却觉得穿名牌服装,显示不出自己的个性,而囚服面料结实,设计简单,没有太多的讲究,穿起来既方便又舒服。这种心理从积极角度看,是一种求异思维,是为好奇心理或标新立异心理所驱使的,更是探求科学真理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但从消极角度看,则是一种对既定的、现实的事物的一种反叛心理的反映。它的实质是对既定的、现实的事物的怀疑、厌倦,尽管这种怀疑、厌倦是错误的,但仍坚持求索他所关注的与此逆反的事物。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逆反心理,都是心理情绪化的反映。一般地讲,待得情绪稳定之后,会自动地分辨出正确与错误、是与非,如家长批评犯错误的孩子,当时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接受批评,但事后或长大以后会明白家长批评得对,从而克服逆反心理;又如美国70年代的“垮掉的一代”曾以全裸为荣,招摇过市,毫无羞涩之感。可是当这伙青年成熟之后,就主动告别了全裸,归入正常人的行列。这也是物极必反的必然。
那么,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逆反心理的行为,该如何调整其心态呢?
第一,认识事物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客观地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做到对任何事物都能冷静地分析其利弊、优劣,决不能情绪化地对待,更不能出于好奇或标新立异而我行我素。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对社会具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公认的正确的事物,应积极地支持、扶植,不应站在对立面的立足点上 以自己的情绪化行为来寻求刺激,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涉及社会的,如美国“垮掉一代”的全裸行为,英国青年的以穿囚服赶时髦;有涉及单位的,如每周的政治学习走过场,以聊天当作学习;有涉及家庭的,如夫妻间因不信任而总是盘问对方,导致一旦盘问就反感丛生,又如,家长批评孩子,引起孩子反感而达不到教育效果,等等。尽管这些逆反心理的表现都是属于对某种行为厌烦、反感的情绪化反映,但是在调整这种逆反心理时,要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从具体的问题的表现出发,因势利导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使对方认识到逆反心理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注意辨识它的积极因素,不要一触及逆反心理就暴跳如雷,将孩子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潜力毁灭在萌芽之中。
第三,在进行思想疏导时,要注意工作方法,不要一揽子地讲大道理,更不要实行高压政策,让对方越听越反感,这反而助长了逆反心理。应该通过具体的个案分析帮助其认识问题的利弊,特别是要遵循对方的思路进行开导。这样,在平等的思想交流中,就容易与对方达到思想共识,达到思想疏导的目的。
宁伤君子,不伤“小人”——谈“小人”心理
俗语中的“宁伤君子,不伤‘小人’”,着实道出了“小人”的厉害。意见不和,“伤”了“君子”,不会有后患,而“伤”了“小人”,则是后患无穷。这里所说的“小人”,是指那些道德欠缺、行为卑劣的人。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对“小人”深恶痛绝,称其为“难养也”,意为“难以相处”。并为“小人”勾画了“小人常戚戚”、“小人喻于利”的丑恶嘴脸。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将“小人”喻为“萧艾”,乃臭草是也。可见“小人”早就成了过街的老鼠,然而,时至今日,“小人”的故事仍然层出不穷。日前有位朋友讲了一个他深受“小人”之害的故事。他有个部下起初与他关系不错,后来这个部下想攀着他的大腿往上爬。可是他认为这个人的德才条件不足,暗示他不必想入非非。不料,这个部下见提拔无望,就在领导或群众面前,制造子虚乌有的舆论,极力贬低我的这位朋友,致使这位兢兢业业大半生的朋友心脏病突发,差点一命呜呼。
其实在世界文学名著里也不难寻觅这种“小人”的身影,且不说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里的马赛水手丹斯特被几个萧艾之徒所陷害的故事,单看莎翁笔下的伊阿古的形象,就够典型的了。伊阿古嫉恨奥塞罗没有提升他,就怀恨在心,寻衅报复。但他并不自己出面,而是怂恿一个向苔丝德梦娜求过婚的纨侉青年罗德利哥,去向苔丝德梦娜的父亲勃拉班修告密,说苔丝德梦娜要与奥塞罗私自结婚。她的父亲勃然大怒,立刻向元老院控告奥塞罗。后来在元老们的劝说下,勃拉班修谅解了奥塞罗,但伊阿古见一计未成,又施一计,挑拨奥塞罗和他的副将凯西奥的关系,污蔑凯西奥与苔丝德梦娜私通。失去理智的奥塞罗竟然听信了伊阿古的谗言,掐死了苔丝德梦娜,并让伊阿古处死了凯西奥。像伊阿古这种阴险恶毒、品德恶劣的“小人”,自古以来就是良知鞭挞的对象,按说早就该寿终正寝了!然而时至今日,几乎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部门都这样的“小人”在招摇过市,由他们制造了种种事端。遗憾的是,令人讨厌的“小人”却仍有活动的市场。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小人”的心理品质是偏狭、阴暗、嫉妒、自私、权欲等诸种恶性心理的综合,但其本质是“喻于利”,外在表现是“常戚戚”。这样的人,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容不得别人比他强,不是通过竞赛来超过他人,而是搞阴谋诡计陷害他人;这样的人,自私自利,利欲熏心,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不惜拨弄是非,颠倒黑白;这样的人阴险恶毒,权欲贪心,“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他们无权时,善于厚着脸皮制造舆论,抓住人际的利害关系和时机来挑拨离间,还不惜两面三刀,吹吹拍拍,对意欲所用的人投其所好,尤其善于投领导之所好,因此有的领导为他们的恶性心理缺乏警惕,使其有机可趁,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一旦大权在握,便打击报复,排斥异己,顺己者昌,逆己者亡,对比他强的人,置之死地而后快。然而“小人”作为一种恶性心理品质,其表现程度也有深浅之分,并非所有的“小人”都是不可救药的,有的还是可以排除其心理障碍,改邪归正的。
“小人”心理是一种道德欠缺性的恶性心理,这种恶性心理的发作,往往是“喻于利”的,即与其私利有关。因此要摒弃这种心理障碍,从当事者的主观讲,必须加强思想修养,提升道德水准,使得思想的觉悟性或良心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不因个人的私欲、私利而干出违背良心的勾当。同时要认识到“小人”心理,既害人又误己,拨弄是非、陷害他人的结果会像伊阿古那样暴露无遗,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从客观讲,“小人”主要靠“常戚戚”,即拨弄是非来达到其罪恶目的的,很少触及法律的禁区。因此“小人”的行为往往被忽视,只有当其造成一定恶果时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为了防患于未然,要及时识破、揭露“小人”的阴谋诡计,对其进行严格的思想教育,使其进行反省,认识危害,弃旧图新;还要在组织程序上予以限制。“小人”在不“得志”时,往往不敢恣意妄为,一旦得到领导的信任或掌管了一定的权力之后,就会恶意膨胀,为所欲为,所以对“小人”一定要把好“楼梯口”,绝对不能提拔,否则就会后患无穷,贻害事业或他人。
没处去买后悔药——谈悔恨心理
人们在办错事时,总是后悔不迭,恨自己办事不牢靠,总想得到一种“后悔药”,补偿一下悔恨的心理。这种心理,大到身陷铁窗的罪犯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悔恨,小到办错一件私事的悔恨,可以说悔恨的事是经常遇到的。前几年有台话剧,表现的是“文革”之初,有个热血青年,出于对“红太阳”的热爱,与家庭划清界限,大义灭亲,事后追悔莫及的故事。当时他认为自己的行动是最革命的,而在拨乱反正之后只好以深深的忏悔来蔚藉悔恨的心灵。
从小事看,有位朋友托本单位的熟人代买了台价格不菲的组装电脑。一年后才发现主板、光驱和软驱都是旧货。问之代买者却矢口否认,因为他不懂电脑硬件的标识,别人又不便出面作证而把关系搞僵,只得悔恨自己不该太信任了这个代买者。考察这两种悔恨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晕轮效应作用的结果。所谓晕轮效应,又叫成见心理,是指对人或事物的核心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印象后,就掩盖了对其他品性或特点的知觉。核心特征起到晕轮作用,引起人们对个体事物的了解不够深刻,停留于表面现象,受感知的表面性和选择性的干扰,尤其受情感因素的影响,使人的认识不能深入、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这就使得认识偏离正常的轨迹而形成认识的盲点或偏差。前面提到的“大义灭亲”的话剧,是由于在那个年代政治狂热构成了核心特征,这种特征的晕轮效应掩盖了对其本质的认识,从而使得单纯、热情的青年形成了认识的盲点或偏离,一时的冲动作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那个代买电脑的故事,也是晕轮效应的结果。那位朋友托的是本单位的熟人代买的电脑,熟人的晕轮效应就使得他忽略了换件的警惕,而那个换件者也是抓住了本单位熟人的核心特征,利用晕轮效应掩盖了自己的不道德行径。悔恨心理则是认识到晕轮效应后的心理情绪,在事情过后,省悟到晕轮效应导致认识本质的偏离和盲点的一叶障目,在心理上引起的一种力图补偿而不可得的心理状态。
那么,该怎样走出这种悔恨的心理误区呢?首先,“解铃还得系铃人”,既然悔恨心理是由于晕轮效应造成的,那么就应在认识人或事物时有意识地克服晕轮效应的消极影响。据心理学家分析,晕轮效应有三种特性,一是掩饰性,即以时效性的核心特征掩饰了其他特征,或说是以此局部掩饰了彼局部,使人得不到整体的认识;二是散漫性,即认识不能深入、彻底,以浮光掠影的情感印象替代了对人或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三是定势性,即头脑里的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影响对人或事物的认知与评价。为此,在处理人或事物的关系时,一定冷静分析,全面、客观地认识其利与弊。既要看到人或事物的优长,也要警惕“人心惟危”的乘虚而入;既要感知人或事物的表面性,也要注意思索其本质;既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情感印象,也要综合分析各种现象来纠正认知偏差。在认识人或事物时能作到这些就会避免或减少令人悔恨的事情发生,也就无须为买不到后悔药而苦恼了。
其次,当差错或失误出现后,应该认识到“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道理。针对差错的性质和程度,采取补救措施,力争将损失减少到最小最小。这样,即使有些损失,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平复悔恨心理,达到一定的心理平衡。
再次,要坚信世间找不到后悔药,正如泼在地上的水无法收回一样,对失误的悔恨是无济于事的。无休止的悔恨,只能是对自己的痛苦的精神折磨,决不会因为你残酷地折磨自己,就能使失误的事情圆满复归。客观的态度是,振作精神,开拓进取,以惨痛的教训作为学费来为自己“充电”,以新的业绩来补弥以前的损失和精神的创伤。
杞人何必忧天——谈焦虑心理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