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本草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3-本草纲目- 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髭发不生,疖疮疤上不生髭发∶先以竹刀刮损,以莴苣子拗猢狲姜末,频擦之。(《摘 
玄方》)。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水苦
内容:(宋《图经》) 
【校正】自外类移入此。 
【释名】谢婆菜(《图经》)、半边山。 
【集解】颂曰∶水苦 生宜州溪涧侧。叶似苦 ,浓而光泽。根似白术而软。二、八、 
九月采其根食之。 
x根x 
【气味】微苦、辛,寒,无毒。 
【主治】风热上壅,咽喉肿痛,及项上风 ,以酒磨服(苏颂)。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翻白草
内容:(《救荒》) 
【释名】鸡腿根(《救荒》)、天藕(《野菜谱》)。 
时珍曰∶翻白,以叶之形名;鸡腿、天藕,以根之味名也。楚人谓之湖鸡腿,淮人谓之 
天藕。 
【集解】周定王曰∶翻白草高七、八寸。叶硬而浓,有锯齿,背白,似地榆而细长。开 
黄花。根如指大,长三寸许,皮赤肉白,两头尖峭。生食、煮熟皆宜。 
时珍曰∶鸡腿儿生近泽田地,高不盈尺。春生弱茎,一茎三叶,尖长而浓,有皱纹锯齿 
,面青背白。四月开小黄花。结子如胡荽子,中有细子。其根状如小白术头,剥去赤皮,其 
内白色如鸡肉,食之有粉。小儿生食之,荒年人掘以和饭食。 
x根x 
【气味】甘、微苦,平,无毒。 
【主治】吐血下血崩中,疟疾痈疮(时珍)。 
【附方】新七。 
崩中下血∶用湖鸡腿根一两捣碎,酒二盏,煎一盏服。(《濒湖集简 
方》)。 
吐血不止∶翻白草,每用五七科 咀,水二钟,煎一钟 
,空心服。 
疟疾寒热∶翻白草根五七个,煎酒服之。 
无名肿毒∶方同上。 
丁毒初起,不拘已成、未成∶用翻白草十科,酒煎服,出汗即愈。 
浑身疥癞∶端午日午时采翻白草,每用一握,煎水洗之。 
疮溃烂∶端午日午时采翻白草,洗收。每用一握,煎汤盆盛,围住熏洗,效。(刘松 
石《保寿堂方》)。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仙人杖草
内容:(《拾遗》)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仙人杖生剑南平泽。叶似苦苣,丛生。陈子昂《观玉篇·序》云∶予 
从补阙乔公北征,夏四月次于张掖。河洲草木无他异者,惟有仙人杖往往丛生。予家世代服 
食者,昔常饵之。因为乔公言其功,同族王仲烈甘心食之。人或谓乔公曰∶此白棘也。公乃 
讥予。因作《观玉篇》焉。 
颂曰∶仙人杖有三物同名∶一种是菜类,一种是枯死竹笋之色黑者,枸杞一名仙人杖是 
也。此仙人杖乃作菜茹者,白棘木类,何因相似?或曰∶乔公所谓白棘乃枸棘,是枸杞之有 
针者。《本经》枸棘无白棘之名,又其味苦,此菜味甘。乃知草木之类,多而难识,使人惑 
疑似之言,以真为伪,宜乎子昂论著之详也。 
时珍曰∶别有仙人草,生阶除间,高二、三寸。又有仙人掌草,生于石壁上。皆与此名 
同物异,不可不审。并见石草类。 
【气味】甘,小温,无毒。 
【主治】作茹食,去痰癖,除风冷(大明)。久服 
长生,坚筋骨,令人不老(藏器)。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蒲公英
内容:(《唐本草》)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耩耨草(音构糯)、金簪草(《纲目》)、黄花地丁。 
时珍曰∶名义未详。孙思邈《千金方》作凫公英,苏颂《图经》作仆公罂,《庚辛玉册 
》作鹁鸪英。俗呼蒲公丁,又呼黄花地丁。淮人谓之白鼓钉,蜀人谓之耳瘢草,关中谓之狗 
乳草。按∶《土宿本草》云∶金簪草一名地丁,花如金簪头,独脚如丁,故以名之。 
【集解】保升曰∶蒲公英草生平泽田园中。茎、叶似苦苣,断之有白汁。堪生啖。花如 
单菊而大。四月、五月采之。 
颂曰∶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叶如苦苣,有细刺。中心抽一茎,茎端出一花,色黄如金 
钱。俗讹为仆公罂是也。 
宗 曰∶即今地丁也。四时常有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即生。所以庭院间皆有 
者,因风而来。 
时珍曰∶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茎、叶 
、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庚辛玉册》云∶地丁叶似小莴苣,花似大旋 , 
一茎耸上三、四寸,断之有白汁。二月采花,三月采根。可制汞,伏三黄。有紫花者,名大 
丁草,出太行、王屋诸山。陈州亦有,名烧金草。能 朱砂。一种相类而无花者,名地胆草, 
亦可伏三黄、砒霜。 
x苗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及封之,立消(恭)。 
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震亨)。掺牙,乌须发,壮筋骨(时 
珍)。 
白汁∶涂恶刺、狐尿刺疮,即愈(颂)。 
【发明】杲曰∶蒲公英苦寒,足少阴肾经君药也,本经必用之。 
震亨曰∶此草属土,开黄花,味甘。解食毒,散滞气,可入阳明、太阴经。化热毒,消 
肿核,有奇功。同忍冬藤煎汤。入少酒佐服,治乳痈,服罢欲睡,是其功也。睡觉微汗,病 
即安矣。颂曰∶治恶刺方,出孙思邈《千金方》。其序云∶邈以贞观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 
左手中指背触着庭木,至晓遂患痛不可忍。经十日,痛日深,疮日高硕,色如熟小豆色。常 
闻长者论有此方,遂用治之。手下则愈,痛亦除,疮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复如故。杨炎《南 
行方》亦着其效云。 
时珍曰∶萨谦斋《瑞竹堂方》,有擦牙乌须发还少丹,甚言此草之功,盖取其能通肾也 
。故东垣李氏言其为少阴本经必用之药,而着本草者不知此义。 
【附方】新五。 
还少丹,昔日越王曾遇异人得此方,极能固齿牙,壮筋骨,生肾水。凡年未及八十者, 
服之须发返黑,齿落更生。年少服之,至老不衰。得遇此者,宿有仙缘,当珍重之,不可轻 
泄∶用蒲公英一斤(一名耩耨草,又名蒲公罂,生平泽中,三、四月甚有之,秋后亦有放花 
者,连根带叶取一斤洗净,勿令见天日),晾干,入斗子。解盐一两,香附子五钱,二味为 
细末,入蒲公草内淹一宿,分为二十团,用皮纸三、四层裹扎定,用六一泥(即蚯蚓粪)如 
法固济,入灶内焙干,乃以武火 通红为度,冷定取出,去泥为末。早晚擦牙漱之,吐、咽 
任便,久久方效。(《瑞竹堂方》)。 
乳痈红肿∶蒲公英一两,忍冬藤二两。捣烂,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服。睡觉病即去矣。 
(《积德堂方》)。 
疳疮疔毒∶蒲公英捣烂覆之,即黄花地丁也。别更捣汁,和酒煎服,取汗。(唐氏方)。 
多年恶疮∶蒲公英捣烂贴。(《救急方》)。 
蛇螫肿痛∶方同上。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黄瓜菜
内容:(《食物》) 
【释名】黄花菜。 
时珍曰∶其花黄,其气如瓜,故名。 
【集解】颖曰∶黄瓜菜野生田泽。形似油菜,但味少苦。取为羹茹 
,甚香美。 
时珍曰∶此菜二月生苗,田野遍有,小科如荠。三、四、五月开黄花,花与茎、叶并 
同地丁,但差小耳。一科数花,结细子,不似地丁之花成絮也。野人茹之,亦采以饲鹅儿。 
【气味】甘、微苦,微寒,无毒。 
【主治】通结气,利肠胃(汪颖)。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生瓜菜
内容:(宋《图经》) 
【释名】其味作生瓜气,故以为名。 
【集解】颂曰∶生瓜菜生资州平田阴畦间。春生苗,长三、四寸,作丛生。叶青 
而圆,似白苋菜。夏开紫白花,结细实,黑色。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走注攻头面四肢,及阳毒伤寒,壮热头痛,心神烦躁,利胸膈,捣汁饮之。又 
生捣贴肿(苏颂)。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落葵
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 葵(《尔雅》)、藤葵(《食鉴》)、藤菜(《纲目》)、天葵(《别录》)、繁露 
(同)、御菜(俗)、胭脂菜。 
志曰∶落葵,一名藤葵,俗呼为胡胭脂。 
时珍曰∶落葵叶冷滑如葵,故得葵名。释家呼为御菜,亦曰藤儿菜。《尔雅》云∶ 葵, 
繁露也。一名承露。其叶最能承露,其子垂垂亦如缀露,故得露名。 
而 、落二字相似,疑落字乃 字之讹也。案∶ 
《考工记》云∶大圭,终葵首也。注云∶齐人谓椎曰终葵。圭首六寸为椎。然则此菜亦 
以其叶似椎头而名之乎? 
【集解】弘景曰∶落葵又名承露。人家多种之。叶惟可 食,冷滑。其子紫色,女人 
以渍粉敷面为假色,少入药用。 
保升曰∶蔓生,叶圆,浓如杏叶。子似五味子,生青熟黑。所在有之。 
时珍曰∶落葵三月种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叶似杏叶而肥浓软滑,作蔬、和肉皆 
宜。八、九月开细紫花,累累结实,大如五味子,熟则紫黑色。揉取汁,红如胭脂,女人饰 
面、点唇及染布物,谓之胡胭脂,亦曰染绛子,但久则色易变耳。 
x叶x 
【气味】酸,寒,滑,无毒。 
时珍曰∶甘、微酸,冷滑。脾冷人不可食。 
弘景曰∶曾为狗啮者,食之终身不瘥。 
【主治】滑中,散热(《别录》)。利大小肠(时珍)。 
x子x 
【主治】悦泽人面(《别录》)。可作面脂(苏颂)。诜曰∶取子蒸过,烈日中曝干, 
去皮,取仁细研,和白蜜涂面,鲜华立见)。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内容:(音戢。《别录》下品) 
【释名】菹菜(恭)、鱼腥草。 
时珍曰∶蕺字,段公路《北户录》作蕊,音戢。秦人谓之菹子。菹、蕺音相近也。其叶 
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 
【集解】恭曰∶蕺菜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似荞麦而肥,茎紫赤色。山南、江 
左人好生食之。关中谓之菹菜。 
保升曰∶茎、叶俱紫,赤英,有臭气。 
时珍曰∶案∶赵叔文《医方》云∶鱼腥草即紫蕺。叶似荇,其状三角,一边红,一边青。 
可以养猪。又有五蕺(即五毒草),花、叶相似,但根似狗脊。 
见草部。 
x叶x 
【气味】辛,微温,有小毒。 
《别录》曰∶多食,令人气喘。 
弘景曰∶俗传食蕺不利人脚,恐由闭气故也。今小儿食之,便觉脚痛。 
诜曰∶小儿食之,三岁不行。久食,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 
思邈曰∶素有香港脚人食之,一世不愈。 
【主治】蠼 尿疮(《别录》)。淡竹筒内煨熟,捣敷恶疮、白秃(大明)。散热毒痈肿, 
疮痔脱肛,断 疾,解 毒(时珍)。 
【附方】旧一,新七。 
背疮热肿∶蕺菜捣汁涂之,留孔以泄热毒,冷即易之。(《经验方》)。 
痔疮肿痛∶鱼腥草一握,煎汤熏洗,仍以草挹痔即愈。一方∶洗后以枯矾入片脑少许, 
敷之。(《救急方》)。疔疮作痛∶鱼腥草捣烂敷之。痛一、二时,不可去草,痛后一、二日 
即愈。徽人所传方也。(陆氏《积德堂方》)小儿脱肛∶鱼腥草擂如泥,先以朴硝水洗过,用 
芭蕉叶托住药坐之,自入也。(《永类方》)虫牙作痛∶鱼腥草、花椒、菜子油等分,捣匀, 
入泥少许,和作小丸如豆大。随牙左右塞耳内,两边轮换,不可一齐用,恐闭耳气。塞一日 
夜,取看有细虫为效。(《简便方》)断截疟疾∶紫蕺一握。捣烂绢包,周身摩擦,得睡有汗 
即愈。临发前一时作之。(《救急易方》)恶蛇虫伤∶鱼腥草、皱面草、槐树叶、草决明,一 
处杵烂,敷之甚效。(同上)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内容:(《拾遗》) 
【释名】鳖。 
时珍曰∶《尔雅》云∶蕨,鳖也。菜名。陆佃《埤雅》云∶蕨初生无叶,状如雀足之拳 
,又如人足之蹶,故谓之蕨。周秦曰蕨,齐鲁曰鳖,初生亦类鳖脚故也。其苗谓之蕨萁。 
【集解】藏器曰∶蕨生山间。根如紫草。人采茹食之。 
时珍曰∶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高三 
、四尺。 
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内有白 
粉,捣烂,再三洗澄。取粉作 KT ,荡皮作线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野人饥年掘 
取,治造不精,聊以救荒,味即不佳耳。《诗》云∶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陆玑谓其可以供 
祭,故采之。然则蕨之为用,不独救荒而已。一种紫萁,似蕨有花而味苦,谓之迷蕨,初生 
亦可食,《尔雅》谓之月尔,《三苍》谓之紫蕨。郭璞云∶花繁曰尔。紫蕨拳曲繁盛,故有月 
尔之名。 
x萁及根x 
【气味】甘,寒,滑,无毒。诜曰∶久食,令人目暗、鼻塞、发落。又冷气人食之,多 
腹胀。小儿食之,脚弱不能行。 
思邈曰∶久食成瘕。 
【主治】去暴热,利水道,令人睡(藏器)。补五脏不足,气壅经络筋骨间,毒瓦斯(孟 
诜)。根烧灰油调,敷蛇、KT 伤(时珍。KT 音萧,虫名)。 
【发明】藏器曰∶多食消阳气,故令人睡、弱人脚。四皓食芝而寿,夷齐食蕨而夭,固 
非良物。干宝《搜神记》云∶郗鉴镇丹徒,二月出猎。有甲士折蕨一枝,食之,觉心中淡淡 
成疾。后吐一小蛇,悬屋前,渐干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也。 
时珍曰∶蕨之无益,为其性冷而滑,能利水道,泄阳气,降而不升,耗人真元也。四皓 
采芝而心逸,夷齐采蕨而心忧,其寿其夭,于蕨何与焉?陈公之言,可谓迂哉。然饥人濒死, 
赖蕨延活,又不无济世之功。 
【附方】新一。 
肠风热毒∶蕨菜花焙,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惠》)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水蕨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水蕨似蕨,生水中。《吕氏春秋》云∶菜之美者,有云梦之 。即此 
菜也。 音岂。 
【气味】甘、苦,寒,无毒。 
【主治】腹中痞积,淡煮食,一、二日即下恶物。忌杂食一月余乃佳(时珍。《卫生方》)。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内容:(《拾遗》)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垂水(《尔雅》)、野豌豆(《纲目》)、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