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薇
内容:(《拾遗》)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垂水(《尔雅》)、野豌豆(《纲目》)、大巢菜。
时珍曰∶案∶许慎《说文》云∶薇,似藿。乃菜之微者也。王安石《字说》云∶微贱所
食,因谓之薇。故《诗》以“采薇赋戍役”。孙炎注《尔雅》云∶薇草生水旁而枝叶垂于水,
故名垂水也。巢菜见翘摇下。
【集解】藏器曰∶薇生水旁,叶似萍,蒸食利人。《三秦记》云∶夷齐食之三年,颜多
不异。武王诫之,不食而死。
李 曰∶薇生海、池、泽中,水菜也。
时珍曰∶薇生麦田中,原泽亦有,故《诗》云∶“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
蜀入谓之巢菜。蔓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诗》云∶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礼记》云∶ 豕以薇。皆此物也。《诗疏》以为迷蕨,郑氏《通志》以为金樱芽,
皆谬矣。项氏云∶巢菜有大、小二种∶大者即薇,乃野豌豆之不实者,小者即苏东坡所谓元
修菜也。此说得之。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久食不饥,调中,利大小肠(藏器)。利水道,下浮肿,润大肠( )。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翘摇
内容:(《拾遗》)
【释名】摇车(《尔雅》)、野蚕豆(《纲目》)、小巢菜。
藏器曰∶翘摇,幽州人谓之翘饶。《尔雅》云∶柱夫,摇车(俗呼翘摇车)是矣。
蔓生细叶,紫花可食。
时珍曰∶翘摇,言其茎叶柔婉,有翘然飘摇之状,故名。苏东坡云∶菜之美者,蜀乡之
巢。故人巢元修嗜之,因谓之元修菜。陆放翁诗序云∶蜀蔬有两巢∶大巢即豌豆之不实者;
小巢生稻田中,吴地亦多,一名漂摇草,一名野蚕豆。以油炸之,缀以米糁,名草花,食之
佳,作羹尤美。
【集解】藏器曰∶翘摇生平泽。蔓生如KT 豆,紫花。
时珍曰∶处处皆有。蜀人秋种春采,老时耕转壅田。故薛田诗云∶剩种豌巢沃晚田。蔓
似KT 豆而细,叶似初生槐芽及蒺藜,而色青黄。欲花未萼之际,采而蒸食,点酒下盐,
羹作馅,味如小豆藿。至三月开小花,紫白色。结角,子似豌豆而小。
【气味】辛,平,无毒。
诜曰∶煮食佳,生食令人吐水。
【主治】破血,止血生肌。捣汁服之,疗五种黄病,以瘥为度(藏器)。利五脏,明耳
目,去热风,令人轻健,长食不厌,甚益人(孟诜)。止热疟,活血平胃(时珍)。
【附方】新二。
活血明目∶漂摇豆为末,甘草汤服二钱,日二钱。(《卫生易简方》)。
热疟不止∶翘摇杵汁服之。(《广利方》)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鹿藿
内容:(《本经》下品)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鹿豆(郭璞)、KT 豆(音劳。亦作 )、野绿豆。
时珍曰∶豆叶曰藿,鹿喜食之,故名。俗呼KT 豆,KT 、鹿音相近也。王磐《野
菜谱》作野绿豆。《尔雅》云∶ (音卷),鹿藿也。其实 (音纽)。即此。
【集解】《别录》曰∶鹿藿生汶山山谷。
弘景曰∶方药不用,人亦无识者。但葛苗一名鹿藿。
恭曰∶此草所在有之。苗似豌豆,而引蔓长粗。人采为菜,亦微有豆气,山人名为鹿豆
也。
保升曰∶鹿豆可生啖。五月、六月采苗,晒干之。
郭璞注《尔雅》云∶鹿豆叶似大豆,蔓延生,根黄而香。是矣。
时珍曰∶鹿豆即野绿豆,又名KT 豆,多生麦地田野中。苗叶似绿豆而小,引蔓生,
生、熟皆可食。三月开淡粉紫花,结小荚。其子大如椒子,黑色。可煮食,或磨面作饼蒸食。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蛊毒,女子腰腹痛不乐,肠痈瘰 , 疡气(《本经》)。
止头痛(梁简文《劝医文》)。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灰
内容:(音狄。宋《嘉 》)
【校正】原自草部移入谷部,今复移入此。
【释名】灰涤菜(《纲目》)、金锁夭。
时珍曰∶此菜茎叶上有细灰如沙,而枝叶翘 ,故名。梁简文帝《劝医文》作灰 菜,
俗讹为灰条菜。《雷公炮炙论》谓之金锁夭。
【集解】藏器曰∶灰 生于熟地。叶心有白粉,似藜。但藜心赤茎大,堪为杖,入药不
如白 也。其子炊为饭,香滑。
时珍曰∶灰 ,处处原野有之。四月生苗,茎有紫红线棱。叶尖有刻,面青背白。茎心、
嫩叶背面皆有白灰。为蔬亦佳。五月渐老,高者数尺。七、八月开细白花。结实簇簇如球,
中有细子,蒸曝取仁,可炊饭及磨粉食。《救荒本草》云∶结子成穗者味甘,散穗者微苦,
生墙下、树下者不可用。
【修治】 曰∶灰 即金锁夭,叶扑蔓翠上,往往有金星,堪用。若白青色者,是忌女
茎,不中用也。若使金锁夭,茎高二尺五、六寸为妙。若长若短,皆不中使。凡用勿令犯水,
去根晒干,以布拭去肉毛令尽,细锉,焙干用之。
时珍曰∶妓女茎即地肤子苗,与灰 茎相似而叶不同,亦可为蔬。
详见本条。
x茎叶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恶疮,虫、蚕、蜘蛛等咬,捣烂和油敷之。亦可煮食。作汤,浴疥癣风瘙。烧
灰纳齿孔中,杀虫 。含漱,去甘疮。以灰淋汁,蚀息肉,除白癜风、黑子、面 ,着肉作
疮(藏器)。
【附方】新一。
疔疮恶肿∶野灰 菜叶烧灰,拨破疮皮,唾调少许点之,血出为度。(《普济》)
x子仁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炊饭磨面食,杀三虫(藏器)。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藜
内容:(《纲目》)
【释名】莱(《诗疏》)、红心灰 (《玉册》)、鹤顶草(《土宿本草》)、胭脂菜(详下
文)。
【集解】时珍曰∶藜处处有之。即灰 之红心者,茎、叶稍大。河朔人名落藜,南人名
胭脂菜,亦曰鹤顶草,皆因形色名也。嫩时亦可食,故昔人谓藜藿与膏粱不同。老则茎可为
杖。《诗》云∶南山有台,北山有莱。陆玑注云∶莱即藜也。初生可食。谯、沛人以鸡苏为
莱,《三苍》以茱萸为莱,皆名同物异也。《韵府》谓藜为落帚,亦误矣。《宝藏论》云∶鹤
顶龙芽,其顶如鹤,八九月和子收之,入外丹用。
x叶x
【气味】甘,平,微毒。
时珍曰∶按∶《庚辛玉册》云∶鹤顶,阴草也。捣汁煮粉霜,烧灰淋汁煎粉霜,
伏矾石,结草砂,制硫,伏汞及雌黄、砒石。
【主治】杀虫(藏器)。煎汤,洗虫疮,漱齿 。捣烂,涂诸虫伤,去癜风(时珍)。
【附方】新一。
白癜风∶红灰 五斤,茄子根、茎三斤,苍耳根、茎五斤,并晒干烧灰,以水一斗煎汤
淋汁熬成膏,别以好乳香半两,铅霜一分,腻粉一分,炼成牛脂二两,和匀,每日涂三次。
(《圣惠》)
x茎x
【主治】烧灰,和荻灰、蒿灰等分,水和蒸,取汁煎膏。点疣赘、黑子,蚀恶
肉(时珍)。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秦荻藜
内容:(《唐本草》附)
【释名】时珍曰∶按∶《山海经》云∶秦山有草,名曰藜,如荻,可以为菹。此即秦荻
藜也。盖亦藜类,其名亦由此得之。
【集解】恭曰∶秦荻藜生下湿地,所在有之。入所啖者。
诜曰∶此物于生菜中最香美。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心腹冷胀,下气消食,和酱、醋食之(《唐本》)。
破气甚良。又末之和酒服,疗卒心痛,悒悒,塞满气(孟诜)。
x子x
【主治】肿毒,捣末和醋封之,日三易(孟诜)。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醍醐菜
内容:(《证类》)
【集解】时珍曰∶唐慎微《证类本草》收此,而形状莫考。惟雷 《炮炙论》云∶形似
牛皮蔓,掐之有乳汁出,香甜入顶。采得以苦竹刀细切,入砂盆中研如膏,用生绢 汁出,
暖饮。然亦不云治何病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月水不利,捣叶绞汁,和酒煎服一盏(《千金》)。
【附方】旧一。
伤中崩赤∶醍醐杵汁,拌酒煎沸,空心服一盏。(《千金方》)。
【附录】茅膏菜(《拾遗》)
藏器曰∶味甘,平,无毒。煮服,主赤白久痢。生茅中,高一尺,有毛如油腻,黏人手,
子作角生。
x鸡侯菜x 又曰∶味辛,温,无毒。久食,温中益气。顾微《广州记》
云∶生岭南,似艾,二月生苗,宜鸡羹食之,故名。
x孟娘菜x 又曰∶味苦,小温,无毒。主妇人腹中血结羸瘦,男子阴囊湿痒,强阳
道,令人健行不睡,补虚,去痔 、瘰 、瘿瘤。生四明诸山,冬夏常有叶,似升麻,方茎。
山人采茹之。
x优殿x 又曰∶味辛,温,无毒。温中,去恶气,消食。生安南,人种为茹。《南方
草木状》云∶合浦有优殿,人种之,以豆酱食之,芳香好味。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芋
内容:(《别录》中品)
【校正】自果部移入此。
【释名】土芝(《别录》)、蹲鸱。
时珍曰∶按∶徐铉注《说文》云∶芋犹吁也。大叶实根,骇吁人也。吁音芋,疑
怪
貌。又《史记》∶卓氏云∶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注云∶芋也。盖芋魁之
状,若鸱之蹲坐故也。芋魁,《东汉书》作芋渠。渠、魁义同。
【集解】弘景曰∶芋,钱塘最多。生则有毒,味 不可食。种芋三年,不采则成 芋。
又别有野芋,名老芋,形叶相似如一,根并杀人。
恭曰∶芋有六种∶青芋、紫芋、真芋、白芋、连禅芋、野芋也。其类虽多,苗并相似。
茎高尺余,叶大如扇,似荷叶而长,根类薯蓣而圆。其青芋多子,细长而毒多,初煮须
灰汁,更易水煮熟,乃堪食尔。白芋、真芋、连禅、紫芋,并毒少,正可煮啖之,兼肉作羹
甚佳。蹲鸱之饶,盖谓此也。野芋大毒,不可啖之。关陕诸芋遍有,山南、江左惟有青、白、
紫三芋而已。
颂曰∶今处处有之,闽、蜀、淮、楚尤多植之。种类虽多,大抵性效相近。蜀川出者,
形圆而大,状若蹲鸱,谓之芋魁。彼人种以当粮食而度饥年。江西、闽中出者,形长而大。
其细者如卵,生于魁旁,食之尤美。凡食芋并须栽莳者。其野芋有大毒,不可食。
宗 曰∶江、浙、二川者最大而长。京洛者差圆小,然味佳,他处不及也。当心出苗者
为芋头,四边附之而生者为芋子,八、九月以后掘食之。
时珍曰∶芋属虽多,有水、旱二种∶旱芋山地可种,水芋水田莳之。叶皆相似,但水芋
味胜。茎亦可食。芋不开花,时或七、八月间有开者,抽茎生花黄色,旁有一长萼护之,如
半边莲花之状也。按∶郭义恭《广志》云∶芋凡十四种∶君子芋,魁大如斗;赤 芋,即连
禅芋,魁大子少;白果芋,魁大子繁,亩收百斛;青边芋、旁巨芋、车毂芋三种,并魁大子
少,叶长丈余;长味芋,味美,茎亦可食;鸡子芋,色黄;九面芋,大而不美;青芋、曹芋、
象芋,皆不可食,惟茎可作菹;旱芋,九月熟;蔓芋,缘枝生,大者如二、三升也。
x芋子x
【气味】辛,平,滑,有小毒。
大明曰∶冷。
弘景曰∶生则有毒,味 不可食。性滑下石,服饵家所忌。
恭曰∶多食动宿冷。
宗 曰∶多食难克化,滞气困脾。
【主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别录》)。冷啖,疗烦热,止渴(苏恭)。令人肥白,
开胃通肠闭。产妇食之,破血;饮汁,止血渴(藏器)。破宿血,去死肌。和鱼煮食,甚下
气,调中补虚(大明)。
【发明】诜曰∶芋,白色者无味,紫色者破气。煮汁啖之,止渴。十月后晒干收之,冬
月食不发病,他时月不可食。又和鲫鱼、鳢鱼作 良。久食,令人虚劳无力。又煮汁洗腻衣,
白如玉也。
大明曰∶芋以姜同煮过,换水再煮,方可食之。
【附方】旧二,新二。
腹中癖气∶生芋子一斤压破,酒五斤渍二七日。空腹每饮一升,神良。(韦宙《独行方》)。
身上浮风∶芋煮汁浴之。慎风半日。(孟诜《食疗》)。
疮冒风邪肿痛∶用白芋烧灰敷之。干即易。(《千金方》)。
头上软疖∶用大芋捣敷之,即干。(《简便方》)。
x叶、茎x
【气味】辛,冷,滑,无毒。
【主治】除烦止泻,疗妊妇心烦迷闷,胎动不安。又盐研,敷蛇虫咬,并痈肿毒痛,
及毒箭(大明)。
梗∶擦蜂螫尤良(宗 )。汁∶涂蜘蛛伤(时珍)。
【发明】慎微曰∶沈括《笔谈》云∶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见一蜘蛛为蜂所螫,坠地,
腹鼓欲裂,徐行入草,啮破芋梗,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消如故。自后用治蜂螫有验,由
此。
【附方】新一。
黄水疮∶芋苗晒干,烧存性研搽。(邵真人《经验方》)。
【附录】野芋
弘景曰∶野芋形叶与芋相似,芋种三年不采成 芋(音吕),并能杀人。误食之烦闷垂
死者,惟以土浆及粪汁、大豆汁饮之,则活矣。
藏器曰∶野芋生溪涧侧,非人所种者,根、叶相似。又有天荷,亦相似而大。
时珍曰∶小者为野芋,大者为天荷,俗名海芋。详见草部毒草类。野芋根辛冷,有大毒
。醋摩敷虫疮恶癣。其叶捣涂毒肿。初起无名者即消,亦治蜂、虿螫,涂之良。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土芋
内容:(《拾遗》)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土卵(《拾遗》)、黄独(《纲目》)、土豆。
【集解】藏器曰∶土芋蔓生,叶如豆,其根圆如卵。 食后弥吐,人不可食。又云
∶土卵蔓生,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
恭曰∶土卵似小芋,肉白皮黄。梁、汉人名为黄独。可蒸食之。
x根x
【气味】甘、辛,寒,有小毒。
【主治】解诸药毒,生研水服,当吐出恶物便止。煮熟食之,甘美不饥,浓人肠胃,去
热嗽(藏器)。
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薯蓣
内容:(《本经》上品)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薯 (音诸预)、土薯(音除)、山薯(《图经》)、山芋(《吴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