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解毒,又主霍乱吐利,取屑研末,温酒服(时珍)。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桦木
内容:(宋《开宝》)
【释名】KT 。
藏器曰∶晋·中书令王 《伤寒身验方》中作KT 字。
时珍曰∶画工以皮烧烟熏纸,作古画字,故名KT 。俗省作桦字也。
【集解】藏器曰∶桦木似山桃,皮堪为烛。
宗 曰∶皮上有紫黑花匀者,裹鞍、弓、镫。
时珍曰∶桦木生辽东及临洮、河州、西北诸地。其木色黄,有小斑点红色,能收肥腻。
其皮浓而轻虚软柔,皮匠家用衬靴里,及为刀靶之类,谓之暖皮。胡人尤重之。以皮卷蜡,
可作烛点。
x木皮x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诸黄胆,浓煮汁饮之良(《开宝》)。
煮汁冷冻饮料,主伤寒时行热毒疮,特良。即今豌豆疮也(藏器)。
烧灰合他药,治肺风毒(宗 )。治乳痈(时珍)。
【附方】旧一,新四。
乳痈初发∶肿痛结硬欲破,一服即瘥。以北来真桦皮烧存性,研,无灰酒温服方寸匕,
即卧,觉即瘥也。(沈存中《灵苑方》)。
乳痈腐烂∶靴内年久桦皮,烧灰。
酒服一钱,日一服。(唐瑶《经验》)。
肺风毒疮∶遍身疮疥如疠,及瘾疹瘙痒,面上风刺,妇人粉刺,并用桦皮散主之。桦皮
(烧灰)四两,枳壳(去穣,烧)四两,荆芥穗二两,炙甘草半两,各为末,杏仁(水煮过,
去
皮、尖)二两(研泥烂),研匀。每服二钱,食后温酒调下。疮疥甚者,日三服。(《和剂方》)。
小便热短∶桦皮浓煮汁,饮。(《集简方》)。染黑须发∶KT 皮一片,包侧柏一枝,烧烟
熏香油碗
x脂x
【主治】烧之,辟鬼邪(藏器)。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木
内容:(《拾遗》)
【释名】
【集解】藏器曰∶生林泽山谷。木文侧戾,故曰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风血羸瘦,补腰脚,益阳道,宜浸酒饮(藏器)。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榈木
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
时珍曰∶木性坚,紫红色。亦有花纹者,谓之花榈木,可作器皿、扇骨诸物。俗作花梨
,误矣。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产后恶露冲心,症瘕结气,赤白漏下,并锉煎服(李 )。破血块,冷嗽,煮
汁热服。为枕令人头痛,性热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棕榈
内容:(《宋嘉 》)
【释名】 榈。
时珍曰∶皮中毛缕如马之鬃KT ,故名。KT ,俗作棕。KT ,音闾,鬣也。 ,音
并。
【集解】颂曰∶棕榈出岭南、西川,今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无枝条。叶大而圆,
有如车轮,萃于树杪。其下有皮重叠裹之,每皮一匝,为一节。二旬一采,皮转复生上。六、
七月生黄白花。八、九月结实,作房如鱼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其皮用。《山海经》云∶
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藏器曰∶其皮作绳,入土千岁不烂。昔有人开冢得一索,已生根。
岭南有桄榔、槟榔、椰子、冬叶、虎散、多罗等木,叶皆与 榈相类。时珍曰∶棕榈,川、
广甚多,今江南亦种之,最难长。初生叶如白芨叶;高二、三尺则木端数叶大如扇,上耸,
四散歧裂,其茎三棱,四时不凋。其干正直无枝,近叶处有皮裹之,每长一层即为一节。干
身赤黑,皆筋络,宜为钟杵,亦可旋为器物。其皮有丝毛,错纵如织,剥取缕解,可织衣、
帽、褥、椅之属,大为时利。每岁必两、三剥之,否则树死,或不长也。三月于木端茎中出
数黄苞,苞中有细子成列,乃花之孕也,状如鱼腹孕子,谓之棕鱼,亦曰棕笋。渐长出苞,
则成花穗,黄白色。结实累累,大如豆,生黄熟黑,甚坚实。或云∶南方此木有两种∶一种
有皮丝,可作绳;一种小而无丝,惟叶可作帚。郑樵《通志》以为王彗者,非也。王彗乃落
帚之名,即地肤子。别有蒲葵,叶与此相似而柔薄,可为扇、笠,许慎《说文》以为棕榈亦
误矣。
x笋及子花x
【气味】苦,涩,平,无毒。
藏器曰∶有小毒,戟人喉,未可轻服。
曰∶温,有大毒,不堪食。
时珍曰∶棕鱼,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广、蜀人蜜煮、醋浸,以供佛、寄远,苏东坡亦有
食棕笋诗,乃制去其毒尔。
【主治】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及养血(藏器)。
【附方】新一。
大肠下血∶棕笋煮熟,切片晒干为末,蜜汤或酒服一、二钱。(《集简方》)
x皮x
【气味】同子。
【主治】止鼻衄吐血,破症,治肠风赤白痢,崩中带下,烧存性用(大明)。主金疮疥
癣,
生肌止血(李 )。
【发明】宗 曰∶棕皮烧黑,治妇人血露及吐血,须佐以他药。
时珍曰∶棕灰性涩,若失血去多,瘀滞已尽者,用之切当,所谓涩可去脱也。与乱发同
用更良。年久败棕入药尤妙。
【附方】新六。
鼻血不止∶棕榈灰,随左右吹之。(黎居士方)。
血崩不止∶棕榈皮,(烧存性,)空心淡酒服三钱。一方∶加 白矾等分。
血淋不止∶棕榈皮(半烧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甚效。(《卫生家宝方》)。
下血不止∶棕榈皮半斤,栝蒌一个,烧灰。每服二钱,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水谷痢下∶棕榈皮烧研,水服方寸匕。(《近效方》)。
小便不通∶棕皮毛(烧存性,)以水酒服二钱即通利,累试甚验。(《摄生方》)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木
内容:( ,良刃切。《拾遗》)
【释名】 木(音潭)。
【集解】藏器曰∶ 木生江南深山大树。树有数种,取叶浓大白花者入药,自余灰入染
家用。
时珍曰∶此木最硬,梓人谓之 筋木是也。木入染绛用,叶亦可酿酒。
x木灰x
【气味】甘,温,小毒。
【主治】猝心腹症瘕,坚满 癖。淋汁八升,酿米一斗,待酒熟,每温饮半合,渐增至
一、二盏,即愈(藏器。出《肘后》)。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柯树
内容:(《拾遗》)
【释名】木奴。
【集解】 曰∶按∶《广志》云∶生广南山谷。波斯家用木为船舫者也。
x白皮x
【气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大腹水病。采皮煮汁去滓,煎令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空心饮下三丸,须臾
又一丸,气、水并从小便出也(藏器)。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乌木
内容:(《唐本草》)
【释名】 臼。
时珍曰∶乌 ,乌喜食其子,因以名之。陆龟蒙诗云∶行歇每依鸦舅影,挑频时见鼠姑
心。是矣。鼠姑,牡丹也。或云∶其木老则根下黑烂成臼,故得此名。郑樵《通志》言“乌
即柜柳”者,非。
【集解】恭曰∶生山南平泽。树高数仞,叶似梨、杏。五月开细花,黄白色。子黑色。
藏器曰∶叶可染皂。子可压油,燃灯极明。
宗 曰∶叶如小杏叶,但微薄而绿色差淡。子八、九月熟,初青后黑,分为三瓣。
时珍曰∶南方平泽甚多。今江西人种植,采子蒸煮,取脂浇烛货之。子上皮脂,胜于仁
也。
x根白皮x
【气味】苦,微温,有毒。
大明曰∶性凉,慢火炙干黄乃用。
【主治】暴水,症结积聚(《唐本》)。
【发明】时珍曰∶乌 根性沉而降,阴中之阴,利水通肠,功胜大戟。一野人病肿满气
壮,令掘此根捣烂,水煎服一碗,连行数行而病平。气虚人不可用之。此方出《太平圣惠方》,
言其功神
【附方】旧一,新九。
小便不通∶乌 根皮煎汤,饮之。(《肘后方》)。
大便不通∶乌 木根方长一寸,劈破,水煎半盏,服之立通。不用多吃。其功神圣,兼
能取水。(《斗门方》)
二便关格,二、三日则杀人∶乌 东南根白皮,干为末,热水服二钱。先以芒硝二两,
煎汤服,取吐甚效。(《肘后方》)。
水气虚肿,小便涩∶乌 皮二两,槟榔、木通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
惠方》)
香港脚湿疮,极痒有虫∶乌 根,为末敷之,少时有涎出良。(《摘玄方》)。
尸注中恶,心腹痛刺,沉
调朱砂末一钱,服之。《肘后方》无朱砂。(《永类方》)。
暗疔昏狂,疮头凸红∶ 树根经行路者,取二尺许,去皮捣烂,井华水调一盏服。待泻
过,以三角银杏仁浸油,捣 患处。(《圣济总录》)。
婴儿胎毒满头∶用水边乌 树根晒研,入雄黄末少许,生油调搽。(《经验良方》)。
鼠莽砒毒∶乌 根半两,擂水服之。(《医方大成》)。
盐 痰喘∶ 树皮,去粗捣汁,和飞面作饼,烙熟。早晨与儿吃三、四个,待吐下盐涎
乃佳。如不行,热茶催之。(《摘玄方》)
x叶x
【气味】同根。
【主治】食牛马六畜肉,生疔肿欲死者。捣自然汁一、二碗,顿服得大利,去毒即愈。
未利再服。冬用根(时
x 油x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涂头,变白为黑。服一合,令人下利,去阴下水气。炒子作汤亦可(藏器)。
涂一切肿毒疮疥
【附方】新二。
脓 疥疮∶ 油二两,水银二钱,樟脑五钱,同研,频入唾津,不见星乃止。以温汤洗
净疮,以药填入。(
小儿虫疮∶用旧绢作衣,化 油涂之,与儿穿着。次日虫皆出油上,取下 之有声是也。
别以油衣与穿,以虫尽为度(《濒湖集简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巴豆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巴菽(《本经》)、刚子(《炮炙》)、
时珍曰∶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宋本草》一名巴椒,乃菽字传讹也。
雷《炮炙论》又分紧小色黄者为巴,有三棱色黑者为豆,小而两头尖者为刚子。云巴与豆
可用,刚子不可用(杀人)。其说殊乖。盖紧小者是雌,有棱及两头尖者是雄。雄者峻利,
雌者稍缓也。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参、术亦能为害,况巴豆乎?
【集解】《别录》曰∶巴豆生巴郡川谷。八月采,阴干用之,去心、皮。
颂曰∶今嘉州、眉州、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如樱桃而浓大,初生青色,后渐
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二月复渐生,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生,即花发成穗,微黄色。五、
六月结实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黄,类白豆蔻,渐渐自落,乃收之。一房有三瓣,一瓣一
子,共三子。子仍有壳,用之去壳。戎州出者,壳上有纵纹,隐起如线,一道至两、三道。
彼土人呼为金线巴豆,最为上等,他处亦稀有。
时珍曰∶巴豆房似大风子壳而脆薄,子及仁皆似海松子。所云似白豆蔻者,殊不类。
【修治】弘景曰∶巴豆最能泻人,新者佳,用之去心、皮,熬令黄黑,捣如膏,乃和丸
散。
曰∶凡用巴与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干研膏用。每一两,用油、酒各七合。
大明曰∶凡入丸散,炒用不如去心、膜,换水煮五度(各一沸也)。
时珍曰∶巴豆有用仁者,用壳者,用油者,有生用者,麸炒者,醋煮者,烧存性者,有
研烂以纸包压去油者(谓之巴豆霜)。
【气味】辛,温,有毒。
《别录》曰∶生温、熟寒,有大毒。
普曰∶神农、岐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李当之∶热。
元素曰∶性热味苦,气薄味浓,体重而沉降,阴也。
杲曰∶性热味辛,有大毒,浮也,阳中阳也。
时珍曰∶巴豆气热味辛,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别录》
言其熟则性寒,张氏言其降,李氏言其浮,皆泥于一偏矣。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
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入反缓,为其性相畏也。王充《论衡》云∶万
物含太
之才曰∶芫花为之使。畏大黄、黄连、芦笋、菰笋、藜芦、酱、豉、冷水,得火良,恶
草,与牵牛相反。中其毒者,用冷水、黄连汁、大豆汁解之。
【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
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本经》)。
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蛇虺毒。可炼饵之,益血脉,令人色
好,变化与鬼神通(《别录》)。治十种水肿,痿痹,落胎(《药性》)。通宣一切病,泄壅滞,
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日
华》)。
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治生冷硬物所伤(元素)。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 ,
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时珍)
【发明】元素曰∶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震亨曰∶巴豆去胃中寒积。无寒积者勿用。
元素曰∶世以巴豆热药治酒病膈气,以其辛热能开肠胃郁结也。但郁结虽开,而亡血液
,损其真阴。
从正曰∶伤寒风湿,小儿疮痘,妇人产后,用之下膈,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黄而不
畏巴豆,以其性热而剂小耳。岂知以蜡匮之,犹能下后使人津液枯竭,胸热口燥,耗却天真,
留毒不去,他病转生。故下药宜以为禁。
藏器曰∶巴豆主症癖 气,痞满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取青黑大者,
每日空腹服一枚,去壳勿令白膜破,乃作两片(并四边不得有损缺)吞之,以饮压令下。少
顷
腹内热如火,利出恶物。虽利而不虚,若久服亦不利。白膜破者不用。
好古曰∶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
炒去烟令紫黑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所不知也。张仲景治百病客忤备急丸用之。
时珍曰∶巴豆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抚缓调中之妙。譬之萧、曹、绛、灌,
乃勇猛武夫,而用之为相,亦能辅治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
也。一老妇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
诸药,入腹则泄反甚。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