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云∶禹贡言“淮夷
各随方色也。予尝见 人入海,取得珠子树数担。其树状如柳枝,蚌生于树,
生于石, 人凿石得树以求蚌,甚可异也。又《南越志
九分者为大品,有光彩。一边小平似覆釜者,名 珠。次则走珠、滑珠等品也。《格古论》
云∶南番珠色白圆
马价珠为上,色青如翠,其老色、夹石粉青、有油烟者下也。凡蚌闻雷则 瘦。其孕珠
孕,故谓之珠胎。中秋无月,则蚌无胎。《左思赋》云∶蚌蛤珠胎,与月亏全,是矣。陆佃
云∶蚌蛤无阴阳
在眼,鲛珠在皮,鳖珠在足,蚌珠在腹。皆不及蚌珠也。
【修治】李 曰∶凡用,以新完未经钻缀者研如粉,方堪服食。不细则伤人脏腑。
曰∶凡用以新净者绢袋盛之。置牡蛎约重四五斤以来于平底铛中,以物四向支稳,然
后着珠于上。乃下地榆、五花皮、五方草各(锉)四两,笼住,以浆水不住火煮三日夜。取
出,用甘草汤淘净,于臼中捣细重筛,更研二万下,方可服食。
慎微曰∶《抱朴子》云∶真珠径寸以上,服食令人长生。以酪浆渍之,皆化如水银,以
浮石、蜂巢、蛇黄等物合之,可引长三
时珍曰∶凡入药,不用首饰及见尸气者。以人乳浸三日,煮过如上捣研。一法,以绢袋
盛,入豆腐腹中,煮一炷香,云不伤珠也。
【气味】咸、甘,寒,无毒。
【主治】镇心。点目,去肤翳障膜。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
裹塞耳,主聋(《开宝》)。磨翳坠痰(甄权)。除
根,治小儿
难产,下死胎胞衣(
【发明】时珍曰∶真珠入厥阴肝经,故能安魂定魄,明目治聋。
【附方】旧五,新六。
安魂定魄∶真珠末豆大一粒,蜜一蚬壳,和服,日三。尤宜小儿。(《肘后》)
卒忤不言∶真珠末,用鸡冠血和,丸小豆大。以三四粒纳口中。(《肘后》)
灰尘迷目∶用大珠拭之则明也。(《格古论》)
妇人难产∶真珠末一两,酒服,立出。(《千金》)
胞衣不下∶真珠一两研末,苦酒服。(《千金》)
子死腹中∶真珠末二两,酒服,立出。(《外台》)
痘不发∶珠子七枚为末,新汲水调服。(《儒门事亲》)
痘疮疔毒∶方见谷部豌豆下。
肝虚目暗,茫茫不见∶真珠末一两,白蜜二合,鲤鱼胆二枚,和合,铜器煎至一半,新
绵滤过瓶盛。频点取瘥。(《圣惠方》)
青盲不见∶方同上。
小儿中风,手足拘急∶真珠末(水飞)一两,石膏末一钱。每服一钱,水七分,煎四分,
温服,日三。(《圣惠方》)
目生顽翳∶真珠一两,地榆二两,水二大碗煮干,取真珠以醋浸五日,热水淘去醋气,
研细末用。每点少许,以愈为度。
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
石决明
内容:(《别录》上品)
【释名】九孔螺(《日华》),壳名千里光。
时珍曰∶决明、千里光,以功名也。九孔螺,以形名也。
【集解】弘景曰∶俗云是紫贝。人皆水渍,熨眼颇明。又云是鳆鱼甲。附石生,大者如
手,明耀五色,内亦含珠。
恭曰∶此是鳆鱼甲也。附石生,状如蛤,唯一片无对,七孔者良。今俗用紫贝,全非。
颂曰∶今岭南州郡及莱州海边皆有之,采无时,旧注或以为紫贝,或以为鳆鱼甲。按∶
紫贝即今砑螺,殊非此类。鳆鱼乃王莽所嗜者,一边着石,光明可爱,自是一种,与决明相
近也。决明壳大如手,小者如三两指大,可以浸水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
人亦啖其肉。
宗 曰∶登、莱海边甚多。人采肉供馔,及干充苞苴。肉与壳两可用。
时珍曰∶石决明形长如小蚌而扁,外皮甚粗,细孔杂杂,内则光耀,背侧一行有孔如
穿成者。生于石崖之上,海人泅水,乘其不意,即易得之。否则紧粘难脱也。陶氏以为紫贝,
雷氏以为真珠母,杨 注《荀子》以为龟脚,皆非矣。惟鳆鱼是一种二类,故功用相同。吴
越人以糟决明、酒蛤蜊为美品者,即此。
【修治】 曰∶凡用以面裹煨熟,磨去粗皮,烂捣,再乳细如面,方堪入药。
曰∶每五两用盐半分,同东流水入瓷器内煮一伏时,捣末研粉。再用五花皮、地榆、
阿胶各十两,以东流水淘三度,日干,再研一万下,入药。服至十两,永不得食山桃,令人
丧目。
时珍曰∶今方家只以盐同东流水煮一伏时,研末水飞用。
x壳x
【气味】咸,平,无毒。保升曰∶寒。宗 曰∶肉与壳功同。
【主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轻身(《别录》)。
热,青盲内障,骨蒸劳极(李 )。
【附方】旧一,新五。
羞明怕日∶用千里光、黄菊花、甘草各一钱,水煎。冷服。(《明目集验方》)
痘后目翳∶用石决明(火 ,研)、谷精草各等分,共为细末。以猪肝蘸食。(《鸿飞集》)
小便五淋∶用石决明去粗皮,研为末,飞过。熟水服二钱,每日二服。如淋中有软硬
物,即加朽木末五分。(《胜金方》)
肝虚目翳∶凡气虚、血虚、肝虚,眼白俱赤,夜如鸡啄,生浮翳者。用海蚌壳(烧过成
灰)、木贼(焙)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用姜、枣同水煎,和渣通口服。每日
验方》)
青盲雀目∶用石决明一两(烧过存性),外用苍术三两(去皮)。为末。每服三钱,以猪
肝批开,入药末在内扎定,砂罐煮熟,以气熏目。待冷,食肝饮汁。(《龙木论》)
解白酒酸∶用石决明(不拘多少)数个,以火炼过,研为细末。将酒荡热,以决明末搅
入酒内,盖住。一时取饮之,其味即不酸。
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
海蛤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时珍曰∶海蛤者,海中诸蛤烂壳之总称,不专指一蛤也。旧本云一名魁蛤,则
又指是一物矣。系是误书,今削之。
【集解】《别录》曰∶海蛤生东海。
保升曰∶今登、莱、沧州海沙湍处皆有,四五月淘沙取之。南海亦有之。
恭曰∶海蛤,细如巨胜子,光净莹滑者好。其粗如半杏仁者为 耳蛤,不堪入药。
时珍曰
黄白色,
多,不能分别其为何蛤,故通谓之海蛤也。余见下条。
【正误】吴普曰∶海蛤头有纹,纹如磨齿。
时珍曰∶此乃魁蛤,非海蛤也,盖误矣,今正之。
弘景曰∶海蛤至滑泽,云从雁屎中得之,二、三十过方为良。今人多取相类者磨荡之。
《日华》曰∶此是雁食鲜蛤粪出者,有文彩为文蛤,无文彩为海蛤。乡人又以海边烂蛤
壳,风涛
藏器曰∶二说皆非也。海蛤是海中烂壳,久在沙泥,风波淘洗,自然圆净无纹。有大有
小,以小者为佳,非一一从雁腹中出也。文蛤是未烂时壳犹有文者。二物
蚬、蚌壳,所主亦与生者不同也。假如雁食蛤壳,岂择文与不文耶?
宗 曰∶海蛤、文蛤,陈说极是。今海中无雁,岂有粪耶?蛤有肉时,犹可食也。肉既
无矣,安得更粪过二三十次耶?陶说谬矣。
时珍曰∶海蛤是诸蛤烂壳,文蛤自是一种。陈氏言文蛤是未烂时壳,则亦泛指诸蛤未烂
者矣,其说未稳。但海中蛤蚌名色虽殊,性味相类,功用亦同,无甚分别也。
【修治】 曰∶凡使海蛤,勿用游波虫骨。真相似,只是面上无光。误饵之,令人狂走
欲投水,如鬼祟,惟醋解之立愈。
其海蛤用浆水煮一伏时,每一两入地骨皮、柏叶各二两,同煮一伏时,东流水淘三次,
捣粉用。
保升曰∶取得,以半天河煮五十刻,以枸杞汁拌匀,入 竹筒内蒸一伏时,捣用。
【气味】苦、咸,平,无毒。吴普曰∶神农∶苦。岐伯∶甘。扁鹊∶咸。权曰∶有小毒。
之才曰∶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主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本经》)。
疗阴痿(《别录》)。主十二水满急痛,利膀胱大小肠(《唐注》)。治水气浮肿,下小便,
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
止消渴,润五脏,治服丹石
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风瘫痪(时珍)。
【附方】旧二,新六。
水 肿满∶藏器曰∶用海蛤、杏仁、汉防己、枣肉各二两,葶苈六两,为末研,丸梧子
大。一服十丸,服至利下水为妙。
水肿发热小便不通者∶海蛤汤主之。海蛤、木通、猪苓、泽泻、滑石、黄葵子、桑白皮
各一钱,灯心三分,水煎服,日二。(《
石水肢瘦,其腹独大者∶海蛤丸主之。海蛤( 粉)、防己各七钱半,葶苈、赤茯苓、
桑白皮各一两,陈橘皮、郁李仁各半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日二次。
(《圣济总录》)
气肿湿肿∶用海蛤、海带、海藻、海螵蛸、海昆布、凫茨、荔枝壳等分,流水煎服,日
二次。(何氏)
血痢内热∶海蛤末,蜜水调服二钱,日二。(《传信》)
无方,宜海蛤散主之,并刺期门穴。用海蛤、滑石、甘草各一两,芒硝半两,为末。每服二
钱,
服此则小肠通,血流行而胸膈利矣。(朱肱《活人书》)
伤寒搐搦∶寇宗 曰∶伤寒出汗不彻,手脚搐者。用海蛤、川乌头各一两,穿山甲二两,
为末,酒丸如弹子大,捏扁,置所患足心下。别擘葱白盖药,以帛缠定。于暖室中热水浸脚
至膝上,水冷又添,候遍身汗出为度。凡一二日一作,以知为度。
中风瘫痪∶方同上。又具鲮鲤甲下。
衄血不止∶蛤粉一两(罗七遍),槐花半两(炒焦),研匀。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杨
氏
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
文蛤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花蛤。
时珍曰∶皆以形名也。
【集解】《别录》曰∶文蛤生东海。表有文。取无时。
弘景曰∶小大皆有紫斑。
保升曰∶今出莱州海中。三月中旬采。背上有斑纹。
恭曰∶大者圆三寸,小者圆五六分。
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文蛤即今吴人所食花蛤也。其形一头小,一头大,壳有
花斑的便是。
【修治】同海蛤。
【气味】咸,平,无毒。
【主治】恶疮,蚀五痔(《本经》)。咳逆胸痹,腰痛胁
下。(《别录》)。能止烦渴,利小便,化痰软坚,治
【发明】时珍曰∶按成无己云∶文蛤之咸走肾,可以胜水气。
【附方】旧一,新一。
伤寒文蛤散∶张仲景云∶病在阳,当以汗解,反以冷水 之,或
饮水,反不渴者,此散主之。文蛤五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沸汤下,甚效。
疳蚀口鼻,数日欲尽∶文蛤烧灰,以腊猪脂和,涂之。(《千金翼》)
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
蛤蜊
内容:(梨。宋《嘉 》)
【释名】时珍曰∶蛤类之利于人者,故名。
【集解】机曰∶蛤蜊,生东南海中,白壳紫唇,大二三寸者。闽、
亦作为酱醯。其壳火 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x肉x
【气味】咸,冷,无毒。
藏器曰∶此物性虽冷,乃与丹石相反,服丹石人食之,令腹结痛。
【主治】润五脏,止消渴,开胃,治老癖为寒热,妇人血块,宜煮食之
醒酒(弘景)。
【发明】时珍曰∶按高武《痘疹正宗》云∶俗言蛤蜊海错能发疹,多致伤损脾胃,生痰
作呕作泻,此皆嘻笑作罪也。又言痘毒入目者,以蛤蜊汁点之可代空青。夫空青得铜之精气
而生,性寒可治赤目。若痘毒是脏腑毒瓦斯上冲,非空青可治。蛤蜊虽寒,而湿中有火,亦不
可不知矣。
x蛤蜊粉x
【释名】海蛤粉。
时珍曰∶海蛤粉者,海中诸蛤之粉,以别江湖之蛤粉、蚌粉也。今人指称,但曰海粉、
蛤粉,寇氏所谓“众蛤之灰”是矣。近世独取蛤蜊粉入药,然货者亦多众蛤也。大抵海中蚌、
蛤、蚶、蛎,性味咸寒,不甚相远,功能软散,小异大同。非若江湖蚌蛤,无咸水浸渍,但
能清热利湿而已。今药肆有一种状如线粉者,谓之海粉,得水则易烂,盖后人因名售物也。
然出海中沙石间,故功亦能化痰软坚。
【修治】震亨曰∶蛤粉,用蛤蜊烧 成粉,不入煎剂。
时珍曰∶按吴球云∶凡用蛤粉,取紫口蛤蜊壳,炭火 成,以熟栝蒌连子同捣,和成团,
风干用,最妙。
【正误】机曰∶丹溪有言∶蛤粉即是海石,寇氏以海石注蛤粉,则二物可通用矣。海石
即海蛤,蛤粉即蛤蜊壳烧成也。
时珍曰∶海石乃海中浮石也,详
见石部。汪氏诬引朱、寇之说为证,陈嘉谟《本草》又
引为据。今考二公本书,并无前说,今正其误。
【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热痰湿痰,老痰顽痰,疝气白浊带下。同香附末、姜汁调服,主心痛(震亨)。
清热利湿,化痰饮,定喘嗽,止呕逆,消浮肿,利小便,止遗精白浊,心脾疼痛,化积块,
解结气,消瘿核,散肿毒,治妇人血病。油调,涂汤火伤(时珍)。
【发明】
震亨曰∶蛤粉能降能消,能软能燥。
时珍曰∶寒制火而咸润下,故能降焉。寒散热而咸走血,故能消焉。坚者软之以咸,取
其属水而性润也。湿者燥之以渗,取其经火化而利小便也。
好古曰∶蛤粉乃肾经血分之药,故主湿嗽肾滑之疾。
【附方】新四。
气虚水肿∶昔滁州酒库攒司陈通,患水肿垂死,诸医不治。一妪令以大蒜十个捣如泥,
入蛤粉,丸梧子大。每食前,白汤下二十丸。服尽,小便下数桶而愈。(《普济方》)
心气疼痛∶真蛤粉沙过白,佐以香附末等分,白汤淬服。(《圣惠方》)
白浊遗精∶洁古云∶阳盛阴虚,故精泄也,真珠粉丸主之。
用蛤粉( )一斤,黄柏(新瓦炒过)一斤,为细末,白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
空心用温酒下,日二次。蛤粉味咸而且能补肾阴,黄柏苦而降心火也。
雀目夜盲∶真蛤粉炒黄为末,以油蜡化和,丸皂子大,内于猪腰子中,麻扎定,蒸食之。
一日一服。(《儒门事亲》)
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
蛏
内容:(丑真切。宋《嘉 》)
【释名】
【集解】藏器曰∶蛏生海泥中。长二三寸,大如指,两头开。
时珍曰∶蛏乃海中小蚌也。其形长短大小不一,与江湖中马刀、 、蚬相似,其类甚多。
闽、粤人以田种之,候潮泥壅沃,谓之蛏田。呼其肉为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