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至於「自性清淨心為煩惱所染難可了知」,如果勉強要從理論上
分析,可分兩個方面來瞭解。一者,所謂「自性清淨心為煩惱所染」
,是指煩惱覆蓋自性清淨心,而不是在本伲鲜蛊湮廴尽⿶朗恰笐{
依」在清淨心上而存在,煩惱既不能染污清淨心,清淨心也不是煩惱
的生因。如果以主性(自性清淨心)和客性(煩惱)去瞭解兩者的關
係。則「自性清淨心為煩惱所染」就不是那麼「難可了知」的問睿
。二者,雖然清淨和煩惱的主、客性可以理解自性清淨之不染而染、
染而不染的真正意義。但是如果要追問覆蓋在自性清淨心上的無明煩
惱的起源,這就是屬於「難可了知」的問睿恕R话阏軐W和佛教對於
人性中的染污面(性惡)的起源雖都提出不同的理論和詮釋(裕147)
,但要真正的悟解,從佛教的觀點而言,須要從理論的範疇進入體證
的層次。
總之,自性清淨心是自《阿含經》以來,一直都是心性論中很重
要的課睿4蟪酥暗男男哉f定下了「自性清淨客塵所染」的模式。
此時期清淨的意義大都指心如白紙般的明淨,從「心淨則眾生淨,心
染則眾生染」的觀點強眨扌牡闹匾4蟪顺跗诘陌闳艚浀湟宰约乙
切法空性的立場融會自性清淨說,使得空與本性淨成為同義詞。《大
集經》中一方面以虛空喻眾生心本性清淨,另一方則強眨麩⿶乐荒
染清淨心,因煩惱只是「依自性清淨心住」,如塵垢依虛空而住,卻
不能染虛空一樣。《寶性論》的自性清淨心說除了承襲以前的心性說
之外,並且系統化了真常系心性說的特點,清淨心由被動靜態轉成主
動能「厭生死欣涅槃」的動力。再者,自性清淨心的含義漸漸擴大成
為如來藏、法界、法身的同義詞。因此,自性清淨心不但如白紙似的
明淨,且蘊含無量清淨佛功德。至於自性清淨無量功德的存有,以及
它與煩惱的關係,這些形而上的理論問睿驗閷凫丁笩o記」性,《
寶性論》認為是難可了知而未加討論,但強眨腥鐚嵵姷摹感拧
樂如來藏法門。
(三)信與如來藏法門
「信」(Sraddha) 是大小乘佛教均注重的實邸履俊H缥甯ㄐ
、精進、念、定、慧)就是以信為首。《大智度論》也說:「佛法大
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關於所信之法,諸經論各有其強眨摺
《雜阿含經》舉佛法僧拢涞人淖C淨信。《俱舍論》則舉四諦、三寶
、善惡業果報等。然而,如來藏說經論更加強眨胖匾湓蚝
信的含義均值得注意。大約西元三世紀起,如來藏經典開始陸續流轉
起來。其帶有神我色彩的如來藏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
佛藏在身,眾相具足」,與傳統佛教無我論確有不同說,難免受到批
評。如來藏經論一方面加以辯解,另一方面也極力強眨攀苋鐏聿卣f
的重要。如《十法經》(Dasadharmaka)(裕148)說:
「信如來藏,不老不死、無量無邊、不生不滅、不常不斷。」
(裕149)《十法經》主睿陟墩f明菩薩以十法
安住大乘。十法中的第一法是「信成就」(成就正信),而要達到信
成就,須信受十一種法,而其中之一就是信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的如
來藏。《大般涅槃經》更說:
「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菩薩則能具足檀波羅蜜
乃至般若波羅蜜。一切眾生必定當得大信心故,是故說言一切
眾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即是佛性。」(裕150)
《勝鬘經》是如來藏系中很強眨诺慕浀洹!督洝分惺紫忍岢觥
攝受正法」即是攝受如來藏說。為了攝受正法,佛子應不惜捨身、捨
命、捨財。這可能暗示如來藏說在當時遭受反對或批評,故須加強信
心,並不惜捨身命護持。另一個強眨攀苋鐏聿卣f的原因是如來藏義
甚深,非夫能知,如《勝鬘經》說:
如來藏甚深故,說拢B亦甚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
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裕151)
由於如來藏的甚深義,世間眾生難知,甚至不容易起信,故《勝鬘經
》強眨ㄐ欧鹫Z。如《經》說:
「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
亦難可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
諸餘聲聞唯信佛語」 (裕152)
眾生自性何以清淨?而清淨心何以又有污染?這兩個問睿侨鐏聿卣f
的主要課睿坏挤欠卜蚰芰酥热蝗绱耍托攀芊鹚f有關如來
藏的教義即可。換言之,它們不是屬於思辯的理論問睿菍凫缎
仰體證的層次。如《勝鬘經》「真子章」說:
「未來世中,我弟子隨信增上,依於明信隨順法智,自性清淨
心,彼為煩惱染污而得究竟。是究竟者入大乘道。信如來者,
有是大利益,不謗深義。」(裕153)
《勝鬘經》說有三種善男子善女人,能入甚深的如來藏大乘道,
故被稱為「真(佛)子」。第一類為能「自成就甚深法智」者;第二
類為能「成就隨順法智」者;第三類是「於諸深法不自了知,惟仰世
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善男子善女人惟仰如來。」(裕154) 前
二類眾生指菩薩和二乘人,第三類指一般凡夫。後二類眾生尤應信受
佛語。
將如來藏思想組織、綜合、系統化的《寶性論》對信受如來藏說
的強眨遣贿z餘力,它甚至將最後一品完全做為校量信的功德。
該品開頭即言:
「佛性佛菩提,佛法及佛業,諸世間淨人,所不能思議。
此諸佛境界,若有能信者,得無量功德,勝一切眾生。」
(裕155)
偈中提及的佛性、佛菩提、佛法(功德)、佛業等四法是《寶性論》
的主睿侨鐏聿胤ㄩT要眾生信解的內容。至於如何信解此四法呢
?《論》中的「裕п屬省菇忉屨f:
「身及彼所轉,功德及成義,示此四種法,唯如來境界。
智者信為有,及信畢竟得,以信諸功德,速證無上道。」
(裕156)
偈中的信有三義:「信為有」(astitva),「信畢竟得」(saktatva)
,和「信諸功德」(gunavattva),源自傳統佛教信的三相:「信實有
」(abhisampratyaya),「信有德」(prasada),「信有能」(abhilasa)
。《阿毗達磨集論》(Abhi…dharma…samuccaya) 言:
「信者,於有體、有德、有能,忍可清淨希望為體,樂欲所依
為業。謂於實有體,起忍可行信,於實有德,起清淨行信,於
實有能,起希望行信。謂我有力、能得、能成。」(裕157)
《顯揚拢陶摗芬嘤型瑯拥恼f法:「信者,謂於有體、有德、有能,
心淨忍可為體。斷不信障為業。」(裕158) 也就是說對有「有體、有
德、有能」三者,要有忍可,心淨和希望的心態去信仰。至於「有體
、有德、有能」所指為何,二論洠в忻魇尽!冻晌ㄗR論》則解釋如下
:
「信差別,略有三種:1。信實有,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
故。2。信有德,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3。信有能,
謂於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裕159)
由以上的引文,可知雖然瑜伽學系和如來藏學系都說「信」有「實有
、有德、有能(得)」三相,但是其意義有一個重大差別,即二學派
對「信實有」的解釋不同。《成唯識論》說「信實有」是指信「諸法
實事理」。換言之,一切真實佛法的事理都是信忍的內容。而《寶性
論》的「智者信為有」的對象是佛性和佛菩提。具有融通瑜伽和真常
色采的真諦譯《攝大乘論釋》,更直截了當地把信與佛性串連:
「信有三處:一信實有,二信可得,三信有無窮功德。信實有
者,信實有自性住佛性。信可得者,信引出佛性。信有無窮功
德者,信至果佛性。」(裕160)
由上引文可見,「信」的內容已從一切真實佛法,而轉向強眨鹦缘
信仰,而且與真常系各經論中的如來藏(佛性)義可相銜接。再者,
《攝論》如此詮釋信與佛性的關係,也可做為如來藏與瑜伽學系相涉
的例證。以下試以《攝論釋》的「信」三義與《寶性論》和《佛性論
》的如來藏(佛性)義相比對。(裕161)
《攝論釋》 《寶性論》 《佛性論》
↓ ↓ ↓
┌信實有──自性住佛性──佛種性義──能攝藏
├信可得──引出性佛性──真如無差──耄Ц膊
└信有功德─至果佛性───法身遍滿──所攝藏
以上信與佛性的關係是建立在信的全體(眾生)上。首先,眾生
必須堅信自身「實有」「能攝」如來清淨功德的「自性住佛性」。再
者,眾生要相信借由修行畢竟「可得」「耄Ц病乖诒娚闹信c佛「真
如無異」的「引出性佛性」。最後,眾生也必須相信自己證得的「至
果佛性」是「有無窮功德」的法身「所攝藏」。信之三義的關鍵在於
「信可得」,因為要啟動「自性住佛性」而達到「至果佛性」的因素
,在於相信此成佛過程有可得性,當然,從可得性到真正的實現,勢
必透過實邸扌械臍v程。總之,如來藏思想中,自性住佛性是本具,
透過動態的引出性佛性的實邸Ψ颍罱K一定可到達至果佛性的圓成
,但是此成佛過程之成就,首先必須對它有完全的信心。
《寶性論》的「論本偈」在解釋如來藏的「因」義時說:
「自性常不染,如寶空淨水,信法及般若,三昧大悲等。」
(裕162)
前半偈的意思是說如來法身(或在纏如來藏),如同如意寶珠、虛空
、淨水般的清淨,而其成就的四要素是信、般若、三昧和大悲。四要
素以信為本,但彼此息息相關,故偈說:
「大乘信為子,般若以為母,禪胎大悲乳,諸佛如實子。」(裕163)
《寶性論》舉四類眾生有四種障,故「不能證、不能會、不能見如來
之性」。他們是:1。一闡提,2。外道,3。聲聞,4。緣覺。因謗大乘法
而有一闡提障,對治法是信解大乘法。外道障是因橫計身中有我,對
治法是修行般若。聲聞障出於怖畏世間諸苦,修行三昧是對治。緣覺
障在於背捨利益眾生,修行大悲可對治。至於「信解」是對治什麼和
信受什麼呢?《寶性論》引《勝鬘經》說:
「凡夫眾生於五陰法起顛倒想,謂無常常想,苦有樂想,無我
我想,不淨淨想。世尊!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者,於一切智
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見。若有眾生,信佛語故,於如來法身
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世尊!彼諸眾生非顛倒見,是名
正見。」(裕164)
引文中說「信」是佛說的大乘法,一方面是要對治「四顛倒想」:無
常當成常想、苦當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另一方面不可對佛所
說的「常想樂想我想淨想」視為顛倒,因為它是正見。此二種看似矛
盾的說法有一個很大不同:無常常想等顛倒見是針對凡夫身心的「五
陰法「而言,而常樂我淨則是針對佛「法身」而言。法身具常樂我淨
四德是如來藏說的特點。由於它易被認為是顛倒見,摺撤鸾袒窘
義,不易被信受,故一再強眨欧鹫Z的重要。《寶性論》為了表顯佛
說常樂我淨是正見,進一步說「四德」可對治「四顛倒」:即1。信大
乘修行證得第一淨波羅蜜,可對治著取世間不淨的一闡提,2。修持般
若證第一我波羅蜜可對治於五陰中見有神我的外道障,3。修行諸三昧
證得第一樂波羅蜜,可對治世間苦的聲聞障,4。修行大悲證得第一常
波羅蜜,可對治樂住寂靜捨棄眾生的緣覺障(裕165) 。從以上《寶性
論》的闡釋,可見如來藏思想把傳統體證消極性的無常、苦無我、空
,轉向體證積極性的常、樂、我、淨,而這首先須建立信仰,如《論
》說:
「唯依如來信,信於第一義,如無眼目者,不能見日輪。」(裕166)
偈中「第一義」當然是指如來藏說。「釋論」在解釋此偈時,舉四類
眾生(凡夫、聲聞、辟支佛、初發心菩薩)「不識如來藏如生盲人」
。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所舉的四類與上述四顛倒眾生不同的是,它特
別指出初發心菩薩為「散亂心失空眾生」,批評他們「離空如來藏義
,以失變物修行」,不能真正瞭解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義,因為「
自性清淨法界如來藏」,非散亂心失空的初發心菩薩的境界,故應信
受佛所說如來藏「第一義」。
總之,《寶性論》論主從三寶、佛性、菩提、功德、業等方面論
釋如來藏思想後,特別聲明「我此所說法,為自性清淨,依諸如來教
,修多羅相應」(裕167) ,這是為了怕如來藏說受到伲桑鴱娬{所
說的自心清淨等教義並無摺撤鸱ǎ耆廊鐏斫蹋c修多羅相應,
給予如來藏的合(佛)法性,故凡夫不可懷疑,只要信受,以其功德
就可證無上道。從以上討論可見如來藏說的成佛之道,亦是循傳統佛
教的「信解行證」進行,但須注意的是如來藏所強眨男诺膬热荩c
其他學派是有所不同的。
(四)空智與不空智
如來藏思想中最大爭議點之一是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之內容和
意義為何。如來藏系的經論雖有自己的解釋,但是後代論師,尤其是
前面所提到西藏佛教的「自空派」和「他空派」,對如來藏空不空義
都有深入的探討。(裕168) 基本上,如來藏思想對初期大乘一切法空
說採批判的態度,指其為「不了義說」、「有餘說」,而主張「有異
法是空,有異法不空。」(裕169) 根據這個基本的論點發展出空不空
如來藏法門。
《寶性論》引用《勝鬘